包背裝

包背裝

包背裝是中國古代圖書的一種裝訂形式,一般認為起於元代,到明中期以前多用此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背裝
  • 起源:元朝
  • 套用領域:裝訂
歷史發展,裝訂結構,

歷史發展

張鏗夫在《中國書裝源流》中說:“蓋以蝴蝶裝式雖美,而綴頁如線,若翻動太多終有脫落之虞。包背裝則貫穿成冊,牢固多矣。”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裝取代了蝴蝶裝。但是蝴蝶裝也是包背,就這一點講是一致的。包背裝與蝴蝶裝的主要區別是對折頁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對。兩頁版心的折口在書口處,所有折好的書頁,疊在一起,戳齊折扣,版心內側余幅處用紙捻穿起來。用一張稍大於書頁的紙貼書背,從封麵包到書脊和封底,然後裁齊余邊,這樣一冊書就裝訂好了。包背裝的書籍除了文字頁是單面印刷,且又每兩頁書口處是相連的以外,其它特徵均與今天的書籍相似。包背裝一般認為出現在元朝,元末明初多用包背裝。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四庫全書》,都採用的是包背裝。
包背裝包背裝

裝訂結構

包背裝將書頁背對背地正折起來,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為書口,然後將書頁的兩邊粘在書脊上,再用紙捻穿訂,最後用整張的書衣繞背包裹。由於包背裝的書口向外,豎放會磨損書口,所以包背裝圖書一般是平放在書架上。包背裝圖書的裝訂及使用較蝴蝶裝方便,但裝訂的手續仍較複雜,所以不久即被另一種裝訂形式——線裝所取代。
包背裝包背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