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齒象

劍齒象

劍齒象是哺乳綱、真獸亞綱、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亞科的一屬,已經滅絕,在1200萬—100萬年前生活於亞洲和非洲,由它產生了現已滅絕的猛獁象。這一類象的頭骨比真象略長,腿也長,上頜的象牙既長且大,向上彎曲 ;下頜短,沒有象牙;頰齒齒冠較低,斷面呈屋脊形的齒脊數目逐漸增加;晚期進步的劍齒象,第三臼齒齒脊數多達10條以上。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個體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1973年11月,在甘肅省合水縣板橋公社境內的馬蓮河畔,發掘出一具劍齒象化石,高4米,長8米,門齒長3.03米,是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命名為黃河劍齒象(Stegodon huanghoensis),簡稱“黃河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劍齒象
  • 拉丁學名:stegodon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動物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長鼻目
  • 真象科
  • 亞科:劍齒象亞科
  • :師氏劍齒象,東方劍齒象等
  •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可能也有少量分布,已滅絕
  • 物種食物:植物
  • 生存年代:更新世
  • 生存地點:indonesia
  • 地質層位:solo river,jawah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慣,黃河劍齒象,化石出土,象的進化,始祖象,恐象,古乳齒象,劍齒象,猛獁象,現生象,種群分布,

簡介

哺乳綱、真獸亞綱、長鼻目的一屬,真象科(與現在象同屬一科)。體重12噸左右。上門齒長大,彎度很小,下顎短;臼齒低冠至半高冠,齒脊數目多,中間臼齒有6—11個橫脊,最後一個臼齒有9—15個橫脊;齒脊上乳突急速分裂,有的二分,有的三分,分成為數目很多的小錐;谷部填充的白堊質很發育。產於上新統至更新統。最早的劍齒象出現於中新世晚期,最晚可以生存到晚更新世,比猛獁象生活的年代至少要早300萬年。中國劍齒象在世界上最多,東方劍齒象是中國南方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主要成員。
中國的劍齒象化石非常多,種的數目也比較多。北方最常見的種是師氏劍齒象,南方常見的是東方劍齒象。師氏劍齒象是一種特大型的劍齒象,在甘肅發現過它的完整骨架,身軀遠遠大於現生的兩種象。東方劍齒象相對比較小,它是大熊貓- 劍齒象動物群的重要成員,在華南洞穴中很容易見到它的化石。
劍齒象化石劍齒象化石
通過對中國蘭州盆地蘊含劍齒象化石的邢家灣剖面開展詳細的磁性地層年代學研究,發現劍齒象是從蘭州盆地走出,逐步遷移到非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劍齒象的化石主要發現於亞洲和非洲上新世更新世地層中。最大的劍齒象有9米多長、四五米高,體重好十幾噸,以食為主,每天食量達1噸至2噸。中國的劍齒象化石迄今為止已發現8種,其中以東方劍齒象多見。它們數十萬年至數萬年前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沼澤和河邊的溫暖地帶,以草食為主,是繼恐龍之後的“巨無霸”。
劍齒象劍齒象

形態特徵

劍齒象 (stegodon )是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亞科已滅絕的一屬。
這一類象的頭骨比真象略長,腿也長,上頜的象牙既長且大,向上彎曲 ;下頜短,沒有象牙;頰齒齒冠較低,斷面呈屋脊形的齒脊數目逐漸增加;晚期進步的劍齒象,第三臼齒齒脊數多達10條以上。最早的劍齒象出現於中新世晚期,最晚可以生存到晚更新世。它的地理分布僅限於亞洲和非洲(非洲的化石記錄極少,並不完全確認)。中國的劍齒象化石非常多,種的數目也比較多。北方最常見的種是師氏劍齒象(以前國小課本里有篇介紹黃河象的課文,所謂“黃河象”或“黃河劍齒象”的學名就是師氏劍齒象),南方常見的是東方劍齒象。師氏劍齒象是一種特大型的劍齒象,在甘肅發現過它的完整骨架,身軀遠遠大於現生的兩種象和長毛猛獁。東方劍齒象相對比較小,它是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重要成員,在華南洞穴中很容易見到它的化石。生活在印度的印薩劍齒象也是劍齒象中的大型類群。此外在更新世的日本等地還生活過一些倭型劍齒象,最小的甚至不超過公牛的大小。
劍齒象復原圖劍齒象復原圖
劍齒象

生活習慣

劍齒象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一般說來,大象出沒的地方很可能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東方劍齒象是在大約1萬年前就已絕跡的珍稀動物,其化石的形成系冰川漂礫之後,地殼變熱,氣候變遷,導致群居在此的大量動物死亡。有關專家說,這些化石動物群的發現,為研究華南第四紀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以及古人類的活動與變遷提供了翔實的實物資料,具有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這些化石的發現不僅為研究劍齒象化石的起源、演化等提供了新證據,也對尋找古人類有重要意義。由於洞內表層的大量泥土早已被當地農民挖去當肥料,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這些動物化石也有可能是古人類殺死動物吃後遺留在洞內的,文物工作者正作手對該溶洞作進一步考察發掘。

黃河劍齒象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個體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
1973年11月,在甘肅省合水縣板橋公社境內的馬蓮河畔,發掘出一具劍齒象化石。這具劍齒象骨骼屬於一老年個體,身高約4米,體長約8米,門齒長3.03米,門齒直徑(近端50厘米處)三十二厘米,是世界上已知個體最大的劍齒象之一。
劍齒象劍齒象
合水縣黃河古象的故鄉。1973年春,在板橋鄉穆旗村馬蓮河西岸木瓜溝咀山下,發掘出一具完整的大象化石,因其發現於黃河流域,故取名“黃河象”。據專家考證,250萬年以前,在合水,乃至整個黃土高原這塊土地上,闊葉林木參天,遍地水草茂密,是一望無際的沼澤地,屬亞熱帶氣候。這裡生存著第四紀更新世的稀奇眾多而巨大的走獸禽鳥.它們與自然和諧生存,自然繁衍,古老而久遠。就在250萬年以前的一天,這頭大象是來沼澤地飲水時而被陷入泥潭中。由於它體重達10噸有餘,終於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而斜倚斃命。這頭不幸的公象痛苦而孤獨地在這裡站了幾百萬年,直到1973年才重見天日。
劍齒象是一類滅絕了的古象,生活在三百萬年前的第三紀未到一萬年前的第四紀期間,較現代象體格大,門齒長,臼齒的嚼面上有橫脊。這類象的化石,至今只在亞、非兩大洲有所發現,但都限於頭骨或者牙齒之類的零星部分。這次在合水縣發現的各部分骨骼,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它對全面、準確地了解劍齒象的體質形態和其他理論性問題的探討,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同時為第三紀未到第四紀初的地層分析和隴東地區的古地理環境、古氣候條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據。

化石出土

2002年3月8日,來到資江邊的一個天然石灰岩溶洞口。是來該溶洞考察發掘古生物化石的資源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寧永勤、文化體育局秘書康金林。在比較陡峭的洞口綁上一條粗長的繩索,依次下到20多米深的洞內。洞內有一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大廳,主洞口面臨資江。從現場觀察來看,原來的主洞口理應在地面,大概後來地殼上升,加上江水的沖刷,洞口才升高,以致洞口距江面有近8米,非常陡峭。
劍齒象劍齒象
文物工作人員選了兩個點,便開始進行發掘。小心翼翼地撥開泥土,不一會就發現一枚動物牙齒化石和一塊動物骨骼化石……資源縣文管所劉資民所長告訴記者,這是文物工作人員第五次到該洞進行保護性考察發掘。該洞已出土東方劍齒象(絕滅種)、大熊貓包氏亞種(遷移、殘存種)、鹿、野豬豪豬等珍貴古生物化石10餘種數十件,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東方劍齒象的半顆下臼齒化石、半段粗大的肢骨化石和三枚殘破的大熊貓下頜骨牙齒化石。經廣西自然博物館專家趙仲如鑑定,這裡出土的化石動物群(以地史時期動物化石資料為依據所反映的當時生活在當地的動物群落,稱化石動物群)距今約5—10萬年,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洞穴周圍的石灰岩為中泥盆統東崗嶺組,距今3.5億年左右。
劍齒象(Stegodon),古哺乳動物的一屬,屬長鼻目。化石主要發現於亞洲和非洲上新世至更新世地層中。東方劍齒象(Stegodonorientalis\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沼澤和河邊的溫暖地帶,以草食為主,每天食量達1噸—2噸,是繼恐龍之後的“巨無霸”。
專家們推測,5—10萬年前的資江畔,曾經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動物世界。經由國內外地質、文物考古機構的專家、學者相繼對資源這一溶洞出土的化石動物群作出的鑑定表明,當時這裡確實是哺乳動物生活的天堂。趙仲如說,這類動物化石群在越城嶺以北的資源縣境內屬首次發現。
此洞出土的動物化石,絕大部分是古動物的牙齒化石。經專家鑑定認為,該動物群是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而其中的東方劍齒象約在1萬年以前就已經滅絕了。此動物群在中國南方分布最廣,其時代為中更新世,與華北周口店動物群相當。該動物群的典型組合為:大熊貓鬣狗東方劍齒象納瑪象亞洲象、巨貘、中國犀牛、野牛、野豬、水牛、水鹿、猿猴等,其晚期便出現古人類。此外,許多動物與現生種的區別在於個體較大,例如鬣狗比現代的虎還大。其中的劍齒象的身軀龐大,四肢很長,頭骨高大,上頜的牙長而彎曲,下頜短而無牙,臼齒大大地伸長,每一個臼齒的齒冠上有很多低的橫脊。我國的劍齒象在上新世初期已經出現,到更新世中期仍然廣泛分布。迄今為止已經發現8種,包括著名的山西榆社早上新世的桑氏劍齒象,廣西柳城早更新世的前東方劍齒象,長江以南各省中更新世的東方劍齒象,以及甘肅合水縣發現的更新世早期的黃河古象等。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之後,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衰落,大部分動物滅絕,僅留下無數化石表明它們曾經存在。
劍齒象劍齒象
在資源發現洞穴化石動物群還頗有點戲劇性。文革期間,當地農民進洞挖腐植泥作肥料,挖出了許多“龍骨”。由於農民沒有文物知識,不是將“龍骨”打碎,就是將其丟了。1990年秋,原資源縣文化局副局長覃曉秋(現任資源縣文化體育局局長)認為該溶洞適合古人類居住,便邀了原文管所所長康金林對該溶洞進行考察,首次便發現了動物化石。此後的1991年5月、1999年11月、2001年12月及2002年的3月,廣西自然博物館、廣西文物工作隊及資源縣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的專家和學者又先後4次對該溶洞進行保護性發掘。其中的東方劍齒象下臼齒化石是覃曉秋局長發掘出土。

象的進化

始祖象

始新世出現的始祖象是已知最早的長鼻目,但不是長鼻目的直系祖先,沒有留下任何後代。身體笨拙,大小像豬,趾端有扁平的蹄。既沒有長鼻子,也沒有長長的象牙,只是上唇稍大些,上下頜的第2對門齒也稍大些。

恐象

作為長鼻目進化的旁支,上頜沒有長出長長的象牙,而是在下頜骨長出一對從下頜前端向下彎曲的長牙。它們在舊大陸從中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

古乳齒象

作為進化出現代象類的早期類型,出現在早漸新世。身體比始祖象大了一倍,已經有了一條長長的鼻子;上下頜的前部比始祖象更突出,上頜前端第二門齒向前、向下伸出形成大象牙,下頜前端也有兩個水平伸出的大象牙。有一類奇特的乳齒象,下牙變得很寬,像一把巨大的鏟子,可以從淺水的湖底或沼澤中挖掘植物為食,因此被成為鏟齒象。

劍齒象

真象類演化的早期代表,它們在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時生活在非洲東部和亞洲的東部及南部。象牙長達3米,長直而粗壯。四肢長而粗壯。在中國甘肅發現的黃河劍齒象,俗稱“黃河象”或“黃河古象”,它就屬於劍齒象的類型。

猛獁象

真象中另一類神奇的種類。距今1.2-4萬年的更新世晚期,地球北半部生活著的身披長毛、體型高大的動物。它們適應寒冷氣候生活,背部的毛最長可達50厘米,長毛下面還有一層絨毛,皮下脂肪厚達9厘米。猛獁象的頭部還有高聳的大“駝峰”,可以儲存大量的脂肪,這是對寒冷地區的適應。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據推測分析,猛獁象時由於人類的捕殺獵取以及末次冰期的結束,使得種群因生存環境的惡化最後在距今1萬年前從地球上消失的。

現生象

亞洲象和非洲象
在地球上只剩亞洲象非洲象還生存著,它們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叢林中,但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對野生動物資源貪婪的掠奪,使亞洲象和非洲象正在遭受著滅頂之災,但願我們人類能夠從以往的教訓中驚醒,保護好僅有的人類夥伴。

種群分布

已滅絕的劍齒象地理分布僅限於亞洲和非洲部分地區,劍齒象高約4米至8米,是長鼻目中最大的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