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界

國際新聞界

《國際新聞界》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新聞傳播學綜合性學術月刊,刊載國內外新聞傳播學各領域理論和套用研究的原創性成果。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新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之一。對來稿實行同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堅持學術質量第一,致力於學術自由與創新的追求,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瞄準國際學科前沿,繼續保持國內一流水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成為真正的國際性學術期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國際新聞界
  • 外文名稱: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語言:中文
  • 類別:出版,新聞事業
  • 主管單位:教育部
  • 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 編輯單位:《國際新聞界》雜誌編輯部
  • 創刊時間:1961年
  • 出版周期:月刊
  • 國內刊號:CN:11-1523/G2
  • 國際刊號:ISSN:1002-5685
  • 郵發代號:82-849
  • 定價:25.00 元/期;300.00元/年
  • 出版地:北京市
歷史沿革,報導內容,期刊目錄,

歷史沿革

1961年4月25日,《國際新聞界簡報》第1號創刊,至1965年12月共出版24期。創刊號註明“內部教學參考資料請勿外傳”,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編輯,主要介紹國際新聞界的動態和有關資料。創辦時雖然只是內部刊物,但在中國隔絕於世的特殊情境中,它開啟了一扇窺見外部世界的視窗。其中1964年9月25日至1965年9月25日期間,因本刊人員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停刊一年。此次復刊為了讀者查閱方便,特將本刊第1號至22號所載的全部內容,分類編成目錄索引,附於該期末尾。中斷期間,國際新聞界發生的重要事件,仍予補譯刊登。“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歷經停、分、合的磨難,本刊在“文革”期間停刊。
1979年5月,《國際新聞界》恢復出版,刊載內容主要包括國際新聞界動態、報刊宣傳述評、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報刊史、新聞教育、新聞事業、新技術等,約兩月出版一期,總字數約五萬字。這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學研究的恢復和重建、傳播學的引進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和其他新聞教育、研究單位老一代新聞傳播學者們,為本刊的發展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1981年3月11日,《國際新聞界》經教育部批准,自該日起公開發行。本刊此時的刊載內容擴展為國際新聞界動態、外國報刊宣傳述、新聞理論、新聞業務(新聞採訪與寫作、編輯、評論、新聞攝影、廣播、電視、廣告、報業管理等)、新聞事業史、新聞教育、新聞事業、新技術等,每三月出版一期,十六開本,64頁左右,約10萬字。
1995年至2006年期間,《國際新聞界》主要是以介紹國際新聞傳播事業發展概況為主的學術性刊物,集學術性、新聞性於一體,探討新聞傳播前沿課題,提供世界傳媒發展的最新動態,介紹叱吒風雲的國際新聞界人物,探討國際傳播中的最新熱點問題和重大新聞事件。
1999年開始,《國際新聞界》正式實行來稿同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評審委員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新聞界》特邀編委及校外專家組成。1999年本刊被評為全國新聞核心期刊,同年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本刊的“本期話題”欄目曾獲全國學術期刊金獎。
2005年第5期起,《國際新聞界》不再只刊登外國以及涉及外國與中國關係的稿件,而是以國內外新聞傳播學各研究領域(包括新聞傳播業務)的學理研究為主,綜合體現本學科的學術志趣和發展趨勢。
2006年開始,《國際新聞界》又由雙月刊改版為月刊。
2010年第4期開始,本刊的網站和線上投稿審稿系統開通,初步實現投稿和審稿的數位化管理。同期本刊對注釋與文獻進行中英對照的改版,加強了本刊的國際化程度,也為外國學者了解中國的新聞傳播研究的基本文獻提供了一扇視窗。

報導內容

國際新聞界包括新聞傳播史論、大眾傳播業界、廣播影視、編輯出版、廣告、公共關係和傳媒經濟的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網路信息傳播、傳播科技的各種現象和問題,以及與傳播相關的跨學科領域的研究,成為“大傳播”所有領域的各種研究課題的探討空間和研究成果發表的園地。

期刊目錄

喬治·莫理循的隱蔽戰爭(1899-1911)
傳媒與政治信任之關係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牛靜;
北大新聞學茶座⒅——吳學文、卓南生對談:中日關係與輿論走向
電視節目播放音樂作品的付酬問題研究
姚嵐秋;
2011年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
陳力丹;孫江波;
傳媒經濟研究的熱點、局限與未來期待——2011年傳媒經濟研究綜述
喻國明;宋美傑;
2011年新聞傳播法研究綜述
蔡斐;
2011年中國新媒體傳播研究綜述
付玉輝;
2011年中國微部落格傳播研究綜述
王曉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