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版畫

綦江版畫

重慶綦江版畫源於明清年間的木板年畫,它構圖明快,色彩艷麗,取材於廣大農民民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風情和生活氣息,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特色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綦江版畫
  • 起源時間:明清年間
  • 起源:木板年畫
  • 取材:廣大農民民眾的生產生活實踐
  • 地區:重慶
  • 地位: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特色代表
歷史沿革,起源,發展,摸索前行,抓住機遇,走向輝煌,

歷史沿革

歷史
兩千多年前,秦朝時代的西南邊陲的巴國還是奴隸社會。公元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漢代時期,綦江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關係的改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小手工業的出現,生產工具、房屋、土地及其它可以買賣,封建社會制度比奴隸社會先進得多。這時綦江地區古代先民中的匠師們,在堅韌的石壁上用工具創造藝術,形成了巴、僰、濮、獠等少數民族世俗生活的寫實與誇張的石刻文化藝術。崖畫又稱為畫像石,古代藝術師們在石面上用刀和筆創造的藝術品,這種作品本屬雕刻藝術,但實際上還含著許多繪畫技法。綦江崖畫是繪畫雕刻相結合的畫像石,在綦江兩岸的石壁及崖墓中由此而出現。
石包上七孔子崖墓群
在綦江古南鎮亭和村的石包上七孔子崖墓群M5號崖墓一層的眉、拱形頂、東仿南15°墓口上部的石面及左右部分有陰刻圖案,組畫設計,叫脈紋、椎髻頭像、人頭像、人物像、鳳、孔雀人物圖案、菱形風格畫案等,是少數民族世俗生活寫實與誇張的組畫。首先,從七孔子M5崖墓組畫來看,現在仍然可以看到當時用墨斗一類的工具設計畫面時留下的直線,接下用墨筆勾線起草的圖案,仍然是由工匠們來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製作畫面這道工序中,一部分物像在構圖時已經使用了模板之類的工具。這可以說明綦江崖畫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用板畫模式展現在石壁上。石壁上有紀年題記,隸書豎寫著“光和四年三月二日平路元立作冢,值萬五千小錢”。
綦江崖墓
綦江崖墓有1800多座,大部分崖墓都有圖像,不是少數人來刻畫,他有民眾性,沒有繪畫的高難工藝,只畫人、畫獸,又是平面的單一線條。所以說,藝術構思粗獷,看來十分誇張,形成板畫模式圖案,但可以看出有意識性,有思維性的組畫圖案。其次,從綦江古南鎮亭和村崖墓中的岩畫反映世俗生活寫實圖案來看,鳳為主題,騎馬是世俗生活文化的誇張,線條十分粗獷,男人女人頭像是少數民族的標誌,是人不像人,是獸不是獸,運用誇張的手法,是巴、僰、濮、獠少數民族在綦河兩岸生活所建立的馬、鳥聯合部落圖騰標誌的化像石。

起源

綦江岩畫線刻
綦江版畫首先是崖墓中石刻的線刻開始,綦江崖墓中的線刻裝飾線紋是一個新的發現,為綦江崖畫打開了繪畫之門,室內全部是用線刻紋裝飾,華麗而富貴,全部單室墓的墓頂是弧形頂拱,墓口開鑿於墓室外部,門楣上有門簪,墓的外部、頂部有排水溝。門楣多為二至三層,墓頂及墓室全部用線紋裝飾,顯得華麗富貴,線紋圖案有菱形幾何紋、水波紋、兩個菱形構成的平形四邊形紋、扇形紋、二方連續構成輻射紋,四方連續團花紋等。三、綦江岩畫操作技法綦江岩畫最基本的技法理論是凹凸(陰刻陽刻)的關係,對畫面物像以外部作減地處理,鑿成麻點紋,鑿成條紋,然後將減地部分打平。綦江岩畫物像以陽刻為主,陰刻是用來突出陽刻的,綦江1800年前崖畫陰刻為主,多處物像是陰刻線條來刻主體,是木板,紙板與堅硬的石壁不能比的原因。春秋以後,巴、僰、濮、獠少數民族先民向巴蜀地區遷移,由巴縣、合川兩地進入綦江。在綦江經過長時間的碰撞與融合後,進行了廣泛的長時間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這種融合與交流的結果,相互之間增加了共同文化因素。綦江巴、僰、濮、獠少數民族南遷,經過中原、江漢等地。所以綦江崖畫中的原始文化保存了若干中原古代文化的東西,就是這種融合與交流的結果,綦江岩畫原始文化與中原上古文化同源,這不是無稽之談。
綦江版畫:【晨曲】,李宗順作綦江版畫:【晨曲】,李宗順作
石刻舞樂畫化像石
畫像石是中國古代藝術匠師們在堅硬的石壁上用筆和刀創造的藝術品,綦江岩畫源於綦江崖墓中的畫像雕刻。其工藝手法各有不同,崖畫是平面石壁上的構圖、雕刻;版畫是在木板上作畫、刀刻。如綦江二蹬岩舞圖(又叫巴渝舞),畫面外圍用線刻做框線,看有透視感。遠和近的視線,看人物中有動的舞姿感。巴渝舞蹈圖俱是綦江版畫之溯源精品,又叫原生態繪畫。總的來說,巴人世俗生活崖墓中的圖案,有的是少數民族族徽圖,有的是反映當時人民現實生活中的娛樂等圖示志,內容豐富,秀麗多彩,細膩獨特。年代有“延光”、“延平”、“永和”、“延喜”、“建安”等隸書題記。從延光建安跨度100年。崖墓中的繪畫線刻有人物、蛇、虎、魚、馬、鳥、花草植物、昆蟲、日月、葉脈紋、闕、竹樓等。證明它代表著這一地區是中國繪畫發展過程中的一朵鮮花。因而也是中國繪畫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資料來源。
綦江地區木刻版畫
明清時期綦江地區木刻版畫出現在大多數寺廟、商會、會館等建築物的樑柱之上。如清乾隆年間東溪鎮萬天宮建築物上的駝峰,清光緒年間南華宮戲樓上橫檐雕刻有“壽”字,故事情節、生動的“三國故事”。在木板工匠們用半浮雕凹凸刀法(陰刻陽刻)在橫樑上刻出三國演義人物、西遊記人物圖案畫面,一是具有連環畫的特徵,畫像的構圖一般都是平列所有的物象,還沒有離開習慣的填充結構。大部分畫像的空間表現方式用的是散光透視法,木板內有底線橫列法、底線斜視法、鳥瞰斜視法、鳥瞰推遠法等表現在萬壽宮、南華宮的長廓和台梁畫板上,都能找到這樣的物象技法畫面。
2006年6月,綦江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曾憲才同志在打通鎮購得木刻版畫兩塊:一塊是正五財神趙公明元帥,另一塊是秦叔寶,技法都是陰刻與陽刻的交錯,平列物象在木板上,字是反的,印在紙上成正面。
用木板的物象印在紙上才叫版畫,在木板上的只是畫面。不能拓印的叫木刻,這就是版畫與木刻的區別。清代時期的老百姓用它來辟邪,財神是接送老百姓發財的象徵。綦江巴、僰、濮、獠等少數民族的融合與交流,在此過程中不僅增加了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因素,而且保存了巴、僰、濮、獠原始文化中若干中原文化的東西,就是這種融合與交流的結果,在綦江岩畫木刻版畫中體現出來。綦江岩畫木刻版畫初探只能是一家之說,一種學術觀點,信供學術界研究參考,說對的可以吸納,未盡完成甚至錯誤的地方可以修補充和修正批評。我們深信在以後物質文化的多樣發展中,學術研究將會出現新局面,盼望今後取得更好的成果。一個地區想要發展物質文化,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過去,不了解本地區各種歷史經歷、經驗、教訓、那是很難使得自己的物質文化,在本地區更大發展及繁榮,回顧歷史、總結那些可以引起自豪的地方,那些特點、特長,從中獲得前進動力,看到綦江岩畫、木刻、版畫襲承、再看現今綦江農民版畫。綦江是這塊土上物質文化的承脈,找到了地方文化底蘊,地區土壤的肥沃。這朵花開得更加艷麗芳香。

發展

摸索前行

7個鄉成立版畫創作組
隨著綦江各鄉鎮都陸續開辦了一些農民版畫創作班,像桂煥勇一樣對版畫創作有著巨大熱情的農民版畫創作者入班接受培訓。一些農民創作者最初參加創作班,是想來學點繪畫技藝,以便日後能謀生賺錢。而輔導老師最初以年畫為創作班的模本,以此傳授繪畫技法,這樣就與學員之間產生了一些分歧。一些學員便對輔導老師公開表示質疑,“這是糊弄文化站和農民!”創作班在面臨壓力的情況下,在怎么教、教什麼的問題上,慢慢摸索出了一套適應農民版畫創作特點的方法。
從1983年到1985年,綦江縣59個鄉中,31個鄉的317名創作者參加了版畫創作班,總計創作版畫1000多件。其中,7個鄉成立了版畫創作組。 充滿鄉土鄉音的綦江農民版畫,歷經春秋,長盛不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綦江人在傳承木板年畫的基礎上,為這門古老的藝術賦予了更加深厚的內涵和藝術語言。"老樹綻開新花",綦江農民版畫煥發出新的活力。在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牛文,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重慶市民間美術展覽辦公室主任朱宣鹹等著名美術家親臨指導與大力支持下,1983年12月9日,"綦江縣農民版畫展"在重慶夫子池展出並獲得成功後,1984年1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展出。隨後在全國十八個城市展出,還漂洋過海,在日、美、英、加拿大、瑞士、挪威等14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所到之處深受喜愛,被國內外博物館廣為收藏。今天,中國美術館已經收藏70多幅綦江農民版畫;榮獲了國家級獎勵80多幅/次,省市級獎勵近100幅/次,綦江農民版畫被美術界稱為"中國的現代派";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美術家協會、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市文化局先後授予綦江縣 "農民版畫之鄉"的榮譽稱號;1988年,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綦江縣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日本日中藝術研究會為表彰綦江農民版畫取得的成就,派人專程從日本赴綦江贈送了三座金杯。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新華社、中國文化報等國家級媒體專題介紹了綦江農民版畫。重慶日報、重慶電視台和廣西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多次專題宣傳綦江農民版畫。法國《土魯斯報》、美國黃河電視台和日本《版畫世界》雜誌等國外媒體也紛紛報導綦江農民版畫。

抓住機遇

造訪華君武 版畫轟動京城
上世紀80年代,雖然綦江縣從事農民版畫的創作隊伍越來越大,但綦江農民版畫並未引起外界太多的注意、獲得美術界大家的認同。
1983年10月,桂煥勇的老師李毅力等綦江農民版畫家來到北京。在沒事先聯繫的情況下,李毅力帶了十幾副畫作登門造訪中國美協副主席華君武老先生。當時華老正在工作,生人造訪,華老臉有慍色。李毅力連忙道歉:“華老,對不起……”華老見訪客誠懇,便放下手中的工作翻看李毅力帶來的畫作。漸漸地,老人的臉色由慍怒轉為大喜,被眼前這十幾幅畫作所吸引。
1984年1月8日,當綦江農民版畫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時,在京城引起轟動。

走向輝煌

綦江版畫院開館 赴法展覽
“以前的農民版畫創作條件簡陋,沒有固定的展示場所,現在不一樣了。”桂煥勇介紹,2005年6月,被列入重慶市委、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的綦江版畫院正式破土動工,同年9月28日落成開館。綦江版畫院占地4.17畝,建築面積達2825平方米,有展廳、創作室、庫房等。
2004年,綦江版畫赴法國土魯斯參加了中法文化年活動。展覽前,當地外交官諾威娜女士一直對中國農民版畫半信半疑,展覽後,她大加讚賞:“中國農民就能作畫,並且想像那樣豐富,創作如此大膽,不受約束,這些農民畫家,是東方的畢卡索、馬蒂斯!”
《炒茶葉》《炒茶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