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

版畫

版畫(print)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廣義的版畫可以包括在印刷工業化以前所印製的圖形普遍具有版畫性質。

當代版畫的概念主要指由藝術家構思創作並且通過製版和印刷程式而產生的藝術作品,具體說是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版畫藝術在技術上是一直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的。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複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開始有了我國創作的版畫。新興版畫和古代複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民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份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鬥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版畫
  • 外文名:Printmaking
  • 構成:偏正式:版(畫)
  • 拼音:bǎnhuà
  • 屬性:繪畫形式的一種
階段,英文翻譯,詳細解釋,歷史,藝術特點,分類,凸版版畫,創作版畫,絕版木刻,水印木刻,凹版版畫,平版版畫,獨幅版畫,孔版版畫,絲網版畫,綜合版版畫,數字版畫,原作版畫,製作方法,沿革,現代版,當代畫家,銅版畫,起源,標牌及運用,製作方法,館藏文物,專業,

階段

版畫作品版畫作品
版畫在歷史上經歷了由複製到創作兩個階段。早期版畫的畫、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畫稿刻版,稱複製版畫;後來畫刻印都由版畫家一人來完成,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創作版畫。中國複製木刻版畫已有上千年歷史,創作版畫則起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後來取得了巨大發展。在西方,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版畫複製鋼筆畫,到17世紀,倫勃朗則把銅版畫從鏤刻法發展到腐蝕方法,並進入到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是在19世紀。

英文翻譯

printmaking; a picture printed from an engraved or etched plate; woodcut; woodblock; engraving; print; block print

詳細解釋

版畫
[block print; picture printed from an engraved (etched) plate; woodcut; woodblock; engraving] 用雕刻或蝕刻的版印出來的畫
版畫
繪畫形式的一種。用刀具或化學藥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蝕出畫面,再複印於紙上。有木板、石版、銅版、鋅版、麻膠版等品種。魯迅南腔北調集·序》:“到近幾年,才知道西洋還有一種由畫家一手造成的版畫,也就是原畫,倘用木版,便叫作‘創作木刻’。”《自序》:“(魯迅)把他珍藏的德國女畫家珂勒惠支的版畫借來一同展出。”
(名)用刀子或化學藥品等在銅版、鋅版、木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出來的圖畫。

歷史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鹹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鹹通”本早約百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這些便是版畫的起源。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版刻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樸。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製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藝術特點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儘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木刻)。
版畫一山一水一聖人 作者:陳雷版畫一山一水一聖人 作者:陳雷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風格。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
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描述。
版畫具有可視性審美的平面性造型及其純美術的功用。版畫有藝術表現過程的間接性,藝術結果的複數,印痕藝術的審美特徵。

分類

按使用材料可分為木版畫石版畫、銅版畫、鋅版畫、瓷版畫紙版畫、絲網版畫、石膏版畫
新中國時期的版畫作品新中國時期的版畫作品
按顏色可分為:黑白版畫、單色版畫、套色版畫等
按製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綜合版、電腦版等
按照製作技法分:
凸版版畫可分為:木面木刻、木口木刻、水印木刻、油印木刻
凹版版畫可分為:凹雕版、腐蝕版、美柔汀版

凸版版畫

(德)丟勒《四騎士》凸版版畫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畫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稱凸版。凸版版畫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稱凸版版畫。可作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磚、麻膠(或塑膠)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異,一般以軟硬適度,紋理細緻者為宜。中國古今的木刻版畫都刻木材的縱切面,稱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細,則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麻膠版原是鋪地板用的建築材料。中國版畫家較少採用麻膠版畫
凸版版畫凸版版畫

創作版畫

(中國)譚權書《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畫時所用的刻刀有各種大組的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圓口刀和平口刀則稱鑿,鑿是在刀柄後加力敲擊用的工具。至於刻木口木刻,則要用一種特製的實心鋼條,造成各種不同形的刀鋒。刻木口木刻多須藉助放大鏡進行。創作木刻以刀代筆,不似複製木刻那樣照刻筆畫的畫稿,所以要講究刀法,恰如書畫講究筆法一樣。刻畫和畫畫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線(或塊),版畫家應掌握這個特點來產生與筆畫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鋒利的刀刻在質硬的木上,自然產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則稱作刀味與木味。木刻家善於運用和發揮木刻的特色,才能稱得上是創作木刻版畫。至於版畫還必須經過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畫又有多種印刷技巧,成為版畫家藝術創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木刻的印刷有油印與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後者用水性顏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難。套色木刻亦然。傳統的中國水印套色法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明末胡正言發明□版,是傳統水印套色法的開端。現代創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與傳統不同,不再用□版,而將各種色版刻在幾個同樣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個相同的套色標記,然後對標記逐版套印。這種作法可使版畫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個畫面),布置色版和創造套印最後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畫家設計套版時需要考慮到套印的一切條件,而不能分別只看到一塊塊的版。印刷時須選用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紙。先將紙用水潮濕,這要由版畫家靠自己的經驗去掌握,水分過多與過乾都不好。紙潮濕至何種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印出的效果。顏色可用透明的與不透明的,又可由於用色的厚薄而加減其透明度。至於一色可在一個版上印成濃淡的變化,又可兩色疊印產生第3種色,變化十分豐富。
楊忠義的版畫作品楊忠義的版畫作品

絕版木刻

是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雲南思茅地區出現的一種版畫創作的新技法,它突破了傳統套色木刻創作的製作程式和審美觀念。它是將一幅畫所有的色版都集中在一塊版上,採用邊刻邊印逐版遞減的創作方式來完成的,所以又可稱之為“減版法”。因用這種方法刻印版畫的過程是自然毀版的過程,無法逆轉,作品完成後原版已無法再印出作品,因而通常稱之為絕版油印套色木刻版畫,區別於傳統的分版套印法。這種技法的表現手段與傳統多版套印創作表現技法有著本質的不同,最大自由度地任由藝術家在版畫“畫”中隨意發揮。
所謂絕版,並非作品完成後毀版而得此名,是其在進行第一版雕刻、印製之後,再進行第二版創作時,須毀去第一版形的部分,以此類推進行多版雕刻、多版套印。當最後一個顏色雕印結束後,作品完成,留下的是最後一道顏色的版形,其他已完成印在畫面中的顏色版形,在創作雕印過程中,自然地被毀去。絕版方法創作的作品,因顏色的多次重疊堆積,所以完成後的作品要比其他版種使用的顏色厚重得多。
版畫 廬州遺韻 張國琳版畫 廬州遺韻 張國琳
代表人物:鄭旭、賀坤、馬力、張曉春
新徽派版畫——在合肥文聯美術創作中心形成了一個版畫創作群體,版畫家張國琳和其他成員經常在一起討論絕版木刻版畫創作中出現的諸問題,更多的話題是絕版木刻版畫與安徽古木刻版畫之間的融合貫通和發展之路。他們對“新徽派版畫”套用中國畫線條造型和參照古壁畫和徽三雕色調質感用色這兩大特徵最感興趣。
版畫 生死印 張國琳版畫 生死印 張國琳

水印木刻

(中國)羅劍釗《山巔風雲》採用其他材料作版來刻成凸版版畫,其基本方法與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磚時,多用鑿作輔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高州木刻版畫高州木刻版畫
高州木刻版畫,歷史悠久。高州木刻質樸細膩,材料多用“枝松木板”,有單色與套色之分。明朝已有民間藝人刻印紅紙墨印的年畫,民國初期有作者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解放後逐步推廣普及。題材多為鯉躍龍門、福祿壽星、天姬送子、鬥神和符簽之類。
明代已有民間木刻年畫
高州版畫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已有民間木刻藝人刻制紅紙墨印的年畫。現代民眾版畫始興於抗日戰爭時期,最早一幅版畫是由黃文山創作的,以高州名勝古蹟為題材的《石船丹灶》,刊於1942年初的《高州民國日報》上。黃文山是該報的編輯,他陸續在報上發表的抗戰版畫,影響和指導了崔冠瑛、莫侖、梁德玉等一批高州愛好美術的進步青年學習與創作版畫。
五十年代初期,高州民眾版畫創作迅速發展,崔冠璋、張宗俊、盧西林等一批美術教育工作者,先後創作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和時代精神的版畫作品。在他們的影響下,民眾性的版畫創作活動隨之活躍起來。不僅知識青年,更有工人和農民也加入學習版畫創作的行列中來。可見高州產生農民版畫是有一定歷史積澱的。
原始版畫材料多採用枝松木作為雕板,20世紀之後經藝術家們改革多採用三合板、五合板作雕板。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高州農民版畫的全盛時期,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特色曾震驚全國美術界,那些被農民用以抒發真情實感,描繪豐收場景,歌頌祖國歌頌新生活的質樸稚拙的木刻版畫在國內外展覽和結集出版,名聲大噪,使高州這座人文歷史積澱深厚的古城,曾一度被譽為“版畫之鄉”。
代表作有《滿山紅》《竹鄉流翠》《添花》《機耕路上》等。具有審美功能和藝術及民俗的研究價值。代表作者有盧西林、張宗俊等。

凹版版畫

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裡。現代凹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制方法有:
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緻。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有的郵票仍有少數採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畫:(德)珂勒惠支《母愛》
②乾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後線沿帶有茸毛似的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
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颳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
④美柔丁,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覆刮光則成白色。
當代版畫作品當代版畫作品
⑤浮雕法,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飛塵法,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獲得所需的效果。
⑦軟地法,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
⑧照相法,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膠捲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膠捲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著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
⑨套色法,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蝕法製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畫選定先印那塊色版,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準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版同。

平版版畫

主要是石版畫。石印術在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那時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書之用。石版畫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所用的石版是一種質純而細的石灰石,有無數毛細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與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質的蠟筆在石版面上作畫,畫固定後,用抹布水濕版面,畫上有蠟筆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滾上,使有畫處飽含墨色,便能在紙上印出畫來。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鏡,稱鏡面版。一種加入金剛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圖畫紙,稱粗面版。由於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選用粗細不同的金剛砂磨出粗細不同的版面套用。一般通用的320號金剛砂是最細的,80號的是最粗的。製版法有3種:
風景版畫風景版畫
①藥墨棒畫法,藥墨棒適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畫,亦可用在玻璃、金屬、陶瓷上畫紙的特種鋁筆來代替藥墨棒。用時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②毛筆畫法,將藥墨棒改變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筆蘸著在鏡面版上作畫,也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③複寫法,準備一種特製的複寫紙,用藥墨棒或毛筆蘸藥墨汁在上面作畫,然後反貼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複寫紙上的黏膜,使畫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畫的各種製做法,在畫完後都要經過稀硝酸的腐蝕和塗膠封版,使藥墨固著在版面上。印時先抹濕版面,再滾上油墨,然後覆上紙,通過石印機印出。套色石版畫在版面上作好標記逐版分別套印。

獨幅版畫

亦屬平版版畫。製作方法簡單。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畫,未乾時即覆上紙,用手掌在紙背壓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張,故稱獨幅版畫。

孔版版畫

在紙版或鐵皮上將一個號碼刻透,壓在貨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顏色,號碼即能被印上去。這便是孔版。通用的謄寫版印刷機也是孔版。版畫上的孔版主要是絲網版畫。絲網版畫的材料主要是尼龍網紗。最初採用絲絹,故稱絲網。有3種製作法:
①切刻法,先以紙或塑膠作載體,然後在上面塗蟲膠,反覆塗4~5層,乾後用力照畫稿切刻這層膠膜,完成後,緊貼在網紗的承印面上,用電熨斗墊布在網紗的刮印面上烙燙一下,使膠膜軟化而粘附在網紗上,揭開作好載體的紙或塑膠,一個孔版便留在網紗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細,但有剪紙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畫家所用。
②描畫法,用阿拉伯膠液在網紗將刮印面上作畫,待乾,塗上蟲膠,然後用溫水洗網紗。阿拉伯膠被溶化,那裡的網紗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藥墨棒代替阿拉伯膠液作畫,塗上蟲膠後,用汽油洗網紗。
③感光法,把感光液塗在網紗上,在暗房中乾透後,把畫好的畫稿緊貼於網紗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後經過沖洗即成。

絲網版畫

(中)趙瑞春《梳妝女》絲網版畫的印刷法是將制好孔版的網紗承印面(即網紗朝下的面)與紙貼近,然後在其刮印面(即網紗向上的面)上傾倒液態顏料,再用刮板將顏料刮過去,顏料透過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紙上成畫。刮板是用一條方平橡膠鑲上木把手。印絲網版畫的顏料有專制的油質與水性兩類,看印在什麼物質上而選用。絲網技術在輕工業部門套用甚廣,紡織品、玻璃器、皮革、陶瓷、塑膠等用品上的花紋,許多都是用絲網印的。用於印絲網版畫的顏料,為了方便,油質的可用松節油調稀油畫顏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顏料、丙烯顏料均可。印完的尼龍網可用苛性鈉將上面的膠膜洗淨再用。版畫家用的尼龍網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為宜。太細,網目易被堵塞;太粗,圖像不夠精緻。現代的版畫家為了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時在一幅版畫內,按內容需要,同時混用各種類型的版畫方法,這種版畫稱作綜合版畫。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銅版畫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絲網版印等。現代創作版畫的形式豐富多彩,不能用原有的分類作為框框來限制它的發展。
梳妝女梳妝女

綜合版版畫

鄧耀明《金色池塘系列》綜合版畫的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各種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組合在一個版面上,圖型上要有凹凸,有凸凹就有造型。然後在版面上塗布-層漆膜,經過塗布漆膜的版面就可以用來印畫了,只要在其上塗上油墨並用軟布將凸起處的油墨擦去,而凹陷處則留有油墨,然後將浸過水的紙放到版面上,用蝕刻印刷機印刷,印出來的作品就是綜合版畫作品。英文名稱為:“Collagraph”。
版畫
另一種方式是將銅版、木版、石版、絲網版的不同技法綜合運用在一件作品上,也稱之為綜合版。

數字版畫

或稱數碼版畫,電腦版畫,計算機版畫。這是一個新興的而且比較有爭議的版畫畫種。但許多國際版畫展已經接受數字版畫。而且數位技術與傳統版種的結合給版畫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

原作版畫

原作版畫是在博物館、藝術家本人或藝術家子女的授權監製下,用超高精度(億萬像素)的立體掃描設備複製原作,再微噴輸出在與原作相同(例如宣紙、絹、油畫布等)的材質上、並限量製作而成。
第一種定義:原作版畫是在博物館、藝術家本人或藝術家子女的授權監製下,用超高精度(億萬像素)的立體掃描設備複製原作,再微噴輸出在與原作相同(例如宣紙、絹、油畫布等)的材質上、並限量製作而成。由於原作版畫無論品質還是細節都100%忠於原作,從視覺效果上與原作無區別,因此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廣泛替代原作在展出。
第二種定義:是指複製原作。依託現代高科技十多億像素的立體掃瞄器,在博物館和藝術家授權監製的情況下掃描原作,經過微噴計算機輸出複製出高仿真度的原作。它的最大特點是100%忠於原作,按1:1的比例無差別的再現藝術品本身。出於保護藝術品的緣故(藝術品由於歷史原因不需要特定的養護環境),如今的藝術品原作大都存放於地下室,世界四大知名博物館如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艾米塔什博物館等日常展出均都已經採用原作版畫作品代替原作。
原作版畫在傳統意義上屬於數碼版畫的一個分支,但比傳統的數碼版畫提供更高的還原要求以及作品授許可權制。

製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屬狹義。

沿革

版畫經歷了由複製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複製版畫。後來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中國複製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看到的晚唐鹹通九年(868)《金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複製版畫已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複製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複製的羈絆,進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種類與技法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

現代版

現代版畫的國際規範
創作版畫的標準
在1960年維也納舉行的國際造型美術協會會議中,決定了國際間通用的版畫定義,作為創作版畫的標準是:
Ⅰ 為了創作版畫,畫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屬和絲網版材參與製版,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過原版轉印成圖畫。
Ⅱ 藝術家自己,或在其本人監督指導下,在原版直接印刷所得的作品。
Ⅲ 藝術家須附有在前述畫作上籤署的責任,並要標明試作或套版編號。
朱宣鹹木刻版畫作品《群雀歸林》朱宣鹹木刻版畫作品《群雀歸林》
版畫是可以複製出多份相同內容的作品的繪畫形式,由作者限量印製,通常印數較為靠前的畫印製的質量也比較高,印數靠後的畫會因為翻制時的磨損而較難掌握。在完成作品預定的數量後,一般會把母版毀棄。
這項決議可以視為現代版畫國際規範的總綱。在決議中首先規定了版畫的範疇。嚴格地說,凡歸屬未定或被否定的版畫,都不應視為正式版畫,即沒有參加國際專業性版畫展覽等活動的資格。
這裡就談到版畫原作與印刷複製品的重要區別,首先是看在版畫製作過程中藝術家是不是親自或在其監督指導下進行製版和印刷以使作品體現藝術家意圖的,其次是看版畫原作的下沿有否符合規範的編號和藝術家的親筆簽名。否則,就是沒有版畫原作藝術價值的印刷複製品。
版畫的類別、品種規範
主要的版畫類別、品種及其英漢規範化稱謂是:
凸版(relief)中的
木刻(wood cut一般指木面木刻)
木口木刻(wood engraving)
水印木刻(wood block print一般指中國,日本的古代木刻)
凹版(intaglio)中的
線蝕銅(鋅)版畫(etching)
塵蝕銅(鋅)版畫(aquatint)
網點銅(鋅)版畫或美柔汀(mezzotint)
乾刻銅(鋅)版畫(drg-point)
平版(planography)中的
石版畫(Lithography其中包括用金屬版代石版的平版畫)
孔版(stencil print)中的
絲網版畫(silk-screen或serigraphy)
照相絲網版畫(photo-serigraphy)
版畫的其他規範
簽名格式的規範化
版畫因為複製的特點,在簽名時有一定的格式。
版畫原作作品左下角標明印數與印張,印數編號(edition number)一般是用阿拉伯數字的分數形式寫成的,如32/99,即此畫共印製了99張,這一張是第32張。右下角是作者的簽名和製作年代。
另外有些版畫左下角沒有註明印數與印張,而是寫上A.P、P.P、H.C等字樣的縮寫:
A.P. = Artist Proof,藝術家自存(作者自己保留的試印作品,法語縮寫為E.A.)
P.P. = Printer’s Proof,技師保存(請技師製作的作品,印製完成後移居一定的比例留給技師的)
H.C. = Hors Commerce(法語)印製樣本(技師製作前用來對版或試版的作品)
B.N.即法文bibliothque natioale是藝術家存放於國家檔案室的作品。
L.C.即Library of cong ress是藝術家存放在圖書機構的作品。
ATL.即法文ateIier畫室、版畫工場的縮略語,是留在版畫工場的版樣。
版畫作者可以親自製作,也可以雇用技師製作,有時候一個好的技師在技術上比畫家要強很多,可以完全依據畫家的要求製作出品質優良的作品,只要是畫家本人簽名就是有價值的。在北京、上海等地,版畫的工作室已經興起,一些藝術家也委託工作室製作版畫作品。
版畫用紙的規範化
選擇版畫用紙一直是國際版畫界所重視的。版畫用紙除了紙質堅韌、承墨性強、表面紋理適宜、符合不同版種的印刷工藝要求外.還得講究版芯用紙的邊緣外部形狀。紙張的厚度(重量)及紙張pH值所顯示的含酸量程度。
近代,歐、美、日相繼生產專業版畫用紙,這些紙採用棉、麻為原料;重量約為每平方米150克到350克左右,也就是說有一定的厚度;紙面由不同質的氈壓成不同的紋理,以適應不同版種的要求;每張紙的四邊保持手工製作時產生的不規則毛邊(稱為4deckles);紙張的pH值的數據在5.0-7.0之間,紙質不易變,宜長期存放。(pH值的0-14是顯示強酸到強鹼的不同值,pH7代表無酸鹼的最佳中性值)
國際上通常使用的版畫用紙有二十來種,其中數法國生產的Rives BFK和Arches二種牌號最受歡迎。凡專業版畫用紙都有水印圖案標記,以便於人們識別紙的牌號和型號。
一般工業用紙是由強酸腐爛木質材料的紙漿來生產紙張的,這些紙的pH值所示的含酸量都偏高,易泛黃和破壞畫面色澤,不宜久藏,故不宜作版畫用紙。我國的宣紙,用料講究,承墨性好,宜於保存,但太薄太脆、套用面窄,若予以改進,也能成為優質的版畫用紙。
為了保持手工造紙天然的外形美,一般版畫用紙是不將四周用刀切得豐精光的。版畫家儘量選用比畫面四周各寬6公分左右的版畫專業用紙為宜。若要進行裁剪,則是用尺壓住紙張準備裁開的一邊,用手掀、拉紙,以裁成小幅面的紙張,這樣被裁開的一邊也呈毛邊狀。在印刷過程中,應儘量保持紙面印刷部分和四周空白部分的乾淨,並保持紙張的平整、挺括、避免任何輕微的折皺。
版畫裝裱的規範化
版畫的規範化裝裱不是用托裱辦法的,而是前後各襯一硬紙。畫幅前的襯紙,挖去畫面大小的孔窗,使畫面和作者的簽名等能全部顯露,然後,用韌性大的薄紙條、塗上非化學性的漿糊,在版畫背面的一邊中粘兩小段於後紙上,使版畫在襯紙間的位置固定,最後將兩張襯紙粘牢,就完成了裝裱。
版畫郵寄等的規範化
版畫的攜帶、寄運、陳列都應是連同襯紙的,避免捲成筒狀及版畫承墨面的磨損。

當代畫家

當代中國版畫名家
四川版畫學派:牛文豐中鐵徐匡李煥民阿鴿
黑龍江北大荒畫派:晁楣、張禎麒、杜鴻年陳玉平張朝陽
浙江版畫家:趙延年、趙宗藻、張懷江、王公懿
南京版畫家:楊春華黃丕謨陳琦
其他版畫家:方力鈞
旅日版畫家:陳貴平
江蘇水印版畫:吳俊發、黃丕謨、張新予朱琴葆楊明義
陝西版畫家:以劉曠、修軍李習勤等。
安徽版畫家:賴少其鄭震師松齡張國琳
廣東版畫家:楊訥維蔡迪支王立、林仰錚等。
上海版畫家:沈柔堅楊可揚邵克萍等為代表的。
北京版畫家:莫測梁棟宋源文代大權、譚權書、溫泉源廖開明等為代表的。

銅版畫

起源

銅版畫起源於歐洲,至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歷代大師都曾熱衷於銅版畫創作。從德國的丟勒、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國印象派的馬奈、莫奈、西斯萊、德加等直至現代的畢卡索、馬蒂斯,諸大師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銅版畫作品。
銅版畫在乾隆時代就已傳入中國。乾隆皇帝就曾經下令為征戰有功的將領和有名的戰役製作銅版畫。其中有些銅版畫已成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的珍藏。
我國解放以後,各美術學院的版畫系大都設有銅版畫專業。然而,銅版畫製作需要有一個作坊式的場地,多數學生畢業後都不具備這樣的工作條件,久而久之,銅版畫這個畫種漸漸式微。在上海,也只剩極個別的畫家還堅守在銅版畫的園地里。其中一位就是上海油雕院的盧治平
五十年代,全國各大美術院校,相繼建立版畫系,開設了銅版畫專業的課程,培養出我國一批從事銅版創作和教學的專業人才,他們陸續創作出許多精美的作品,從而為我國的藝苑填補了空白。六、七十年代中國銅版畫一度處於低谷,八十年代初隨著國內改革開放,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近20年來,展覽、出版、專業學術交流活動頻繁,中國銅版畫得到了國內外藝術家的好評,並被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收藏。
可以預見具有中國氣魄的銅版畫隨著整個世界藝術事業的不斷發展,將以自身獨特的風采與其他畫種並駕齊驅,中國銅版畫必在國際上贏得更高聲譽。

標牌及運用

銅版畫標牌藝術、典雅、莊重,在國際上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名貴的藝術畫種。
以標牌的形式複製、收藏大師名作,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重大歷史意義,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藝術欣賞、藝術品收藏的需求會越來越廣,銅版畫標牌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紅火,早一步進入,就會早一步獲得主動權,領先一步,你的面前就是一片“藍海”。
銅版畫標牌採用本技術製作的銅版畫厚度在0.2-1.0mm之間,採用高檔材料防腐,畫面永久不褪色、不變色,可保持畫面歷久如新。畫框採用優質硬木(如東北楸木、椴木),高溫蒸煮,不易變形、開裂。畫框漆面採用韓國技術,逼真的仿紅木效果,更加襯托出銅版畫的高貴豪華、大氣之感。該技術具體有藝術法獨特,做工精細、立體感強、形象逼真、豪華典雅色彩艷麗、質感細膩等特點。
銅版畫標牌產品廣泛適用於機關、部隊、學校、醫院、銀行、保險、證券及其它金融機構、寫字樓、辦公室、家居裝飾、擺設等。

製作方法

有乾刻法,腐蝕法,飛塵法等,以腐蝕法較為普遍。
飛塵法:銅版面的一種製版方法。將防酸的材料如瀝青、松香等製成粉末,盛在小布袋裡,或放在小銅絲篩里,在版面上方輕敲,使粉末均勻地落在版面上,並把版加熱,使粉末點子熔化粘著版面。然後將版放入硝酸溶液中。凡未粘上防酸粉點的地方均被腐蝕形成凹洞,除去防酸粉點後,上油墨印刷,即成一片黑底白點的灰色。腐蝕時間長,灰色就深,反之就淺,以防腐漆控制畫面各部分腐蝕時間,就可得到許多層次的灰色。再因版面上防酸粉點的粗細、疏密,可使畫面變化更為豐富多彩。另有用一種特製的飛塵箱,進行飛塵的,即在一密閉箱內置防酸粉末,搖動風扇後,使粉末飛揚,然後將版放入,粉末即均勻落在版面上,根據需要的厚薄取出。此法可使飛塵細而勻,但不能根據畫面需要來安排各部分點子的疏密和粗細。
軟蠟法:銅版畫的一種製版方法。在防腐蠟(或防腐劑)中加上油脂(一般宜使用較硬的動物蠟,如牛脂、羊脂等),使軟而粘。塗布版面後,上覆一層紙紋較明顯的紙,再在紙上用鉛筆或刻針作畫。凡畫過之處,蠟即被粘在紙上。用力重,蠟被粘去多,反之則少。畫完揭紙,放入酸中腐蝕,被蠟粘去多的版面,先被腐蝕,因而腐蝕較深;蠟被粘去少的版面,酸須透過一層薄蠟才能受到腐蝕,因而較淺;未畫之處,則不被腐蝕。去防腐蠟之後,即可上墨印刷。由於作畫用筆的輕重,畫面上產生了濃淡層次的變化。如用鉛筆作畫,則有鉛筆的效果。此外,在軟蠟上還可壓印麻布、絲綢、特殊紙紋等不同的花紋,增加版面藝術效果
乾刻:銅版面的一種製版方法。用刻針直接在銅版或鋅版面上刻畫,不經過腐蝕,即可上油墨印刷。刻針需是很硬的鋼針,或筆端裝有硬寶石(或鑽石)的針筆。在版面上刻畫時,銅刺向線的二面或一面翻起,如犁田時翻起泥土。印刷時這些銅刺滯帶著油墨,使每根線都形成一種滲化的柔和感覺。因線是在銅版上用力刻畫出來,往往剛直有力,從而呈現不同於腐蝕的特殊藝術效果。
腐蝕法:銅版面的一種製版方法。是以防腐蠟或防腐劑(一般以黃蠟、松香、瀝青等抗酸材料製成)塗布版面,形成一層防腐膜,用刻針在版面上作畫,然後放在腐蝕液(常用硝酸溶液)中腐蝕。凡被刻針颳去防腐膜之處,即被腐蝕,形成凹線,腐蝕時間越長,凹線也越深。除去防腐膜後版即形成。印刷時先用油墨塗布版面,使所有凹線都填滿油墨,然後揩去凹線以外的油墨,使所有凹線都填滿油墨,然後揩去凹線以外的油墨,放在銅版機上壓印,紙受壓,凹線內油墨吸於紙上而形成凸起的線條,由於線有粗細、深淺、疏密,再加上線外揩去的油墨有多有少,就形成一幅多層次的、調子變化複雜的畫面。

館藏文物

博物館館藏文物
1981年3月,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贈。版畫長52.6厘米、寬45厘米。
版畫

專業

版畫是將創造性和技術性的想法,通過墨水、染料、紙張和織物渲染出來。主要課程包括:單色和彩色印刷、色調、化學成套設備、維修、絲網印刷技術、光刻技術、凹版、木刻、蝕刻、複合材料和個人風格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