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

經絡學

經絡學是指人體經絡穴位的學科。經絡系統即分形經絡,是不同層次的特定間隙。穴位即特定間隙的較大空間,比較重要的是上丹田下丹田

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套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絡學
  • 外文名science of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 釋義:人體經絡與穴位的科學
  • 起源:《黃帝內經》
  • 形成原因:長期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形成
人體經絡,經絡系統,穴位,解剖結構,神經調節,現代分形,近代經絡,

人體經絡

人體經絡與穴位的科學(以下作者:宋繼明、杜元偉)
經絡的客觀實在性,已不容懷疑。採用物理或化學手段,如聲、光、電、熱及同位素示蹤等,都證明了經絡的存在。令人遺憾的是在解剖學上仍不能找到其結構實體。即使在幾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下也同樣令人失望。“內景隧道,惟返觀者照察之。”本文在內景體察的基礎上,結合眾多的生理學結論,談一下經絡穴位的生理學基礎,不當之處,望批評指正。
客觀實在性有多種表現形式,電磁波,聲波等分別形成了人的視覺和聽覺,但是人的感官具有局限性。經絡的客觀實在性無須用外在解刨學的方法來求得證實。這種方向是錯誤的,更是對我寶貴傳統醫學的歪曲誤解踐踏!

經絡系統

——不同層次的特定間隙(間隙維出錯了)
在經絡中分形維數與間隙維的異同(間隙維≠分形維)?
分維學說認為,人體內的實物只能"填充2.7維左右,剩下的0.3維"?左右為間隙維網路----經絡.
其中"填充2.7維左右,剩下的0.3維"?正確嗎?科學性,數學的嚴謹性恐有問題!
我們推算"填充2.7維左右,剩下的1.7維左右"!
筆者在《關於氣的生理學思考》中己闡明如下結論。即,氣是人體內的液體系統,營氣是血漿,衛氣是液晶態組織液。那么,運行液晶態組織液的通道就是經絡一一一不同層次的特定間隙。古人眾多的結論也都證明經絡系統是一種間隙結構。《靈樞·本藏篇》中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素問·經脈》中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索問·痹論》說:“衛氣,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十盲膜,散於胸腹”。不言而喻,“分肉”“腠理”等諸多的描述,就是術語中的間隙。經絡依大小可分勺孫脈、絡脈、經脈。一般地說,孫脈多指細胞間隙,絡脈多指大的細胞團塊及組織之間的間隙,經脈多指大的器官(主要是肌肉)的間隙。就象江河的大流向幹流匯集一樣,由孫脈、絡脈、經脈依次匯流。《靈樞·癰疽》說:“……血和則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首句是指由血漿向組織液的滲透,後句則是由絡脈向經脈,也就是由組織間隙到器官間隙的匯流。
《靈樞·經水》有雲,“若夫八尺之士,皮膚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為什麼無論是活體解剖還是屍體解剖。都找不到經絡呢?主要是由於觀念的誤差。有人認為,纖絡是一種象血管一樣的管道。而事實上它是一種通道,不具備規則的形態學特點,循著細胞之間、組織之間、器官之間的間隙,忽而深淺、時而上下,倘遇入的空間,便“聚水成泊”棗這便是穴位廠。缺乏這樣的觀點,即使是鑽到了經絡裡面,也不知道它是什麼。經絡的存在依賴於氣的運行。“有氣則開,無氣則合。”古人把經絡比作河流,實際上指的是“地下河”,不是地上河,更不是具有規則邊界的“人工河”。它通常無固定的界限(有人說以筋膜為界,這並不準確),邊界呈開放性而非封閉性,凍膠態與液晶態的分界,就是模糊的邊界。透視到功夫深的師傅的經絡亮且粗,就是液晶化程度高的緣故。而病人患處呈黑色,則是液晶態受阻復為凍膠態,運行不暢而過多積累代謝產物所致。液晶態與周圍實物及凍膠態的物理化學特性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採用現代手段,如電、熱、聲、光、同位素示蹤等測試,發現經絡是寬約一毫米的低阻抗、電敏感、高振動的多功能線。
經絡的氣循環不同於血液循環,它除了和血液循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外,還具有獨到的作用。血液循環是由血管心臟構成的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統,結構上具有封閉性(否則,血便外溢了)由它完成人和外界的交換,吸人氧和養料並排出代謝產物。而人體內部的溝通,如兩細胞間的直接交換,血液循環就無能為力了,這就象鐵路並不能完成社會各部門間的直接溝通一樣。這只能通過氣循環棗循著兩細胞間的間隙,由液晶態組織液,直接地、輕而易舉地完成這交換。它的意義在於更大可能地溝通了人體內部機體。血液循環的動力來自於心臟的搏動,所以,心臟停止了跳動,血液循環也就停止了。氣循環則不然,只要肢體還沒有徹底乾枯,有一定的液性,就存在它的循環。因此,截肢的肢體,仍有經絡存在。據此,植物雖然沒有血液循環,但有液體系統,仍有氣循環,有經絡存在。如香蕉5條,哈密瓜10一12條。這也體現了生命的物質統一性。

穴位

一一特定間隙的較大空間
透視到的穴位是經絡線上的白色圓點,小的如綠豆,大的如蠶斗。有的呈開放性,電波般地接收或發放外氣。因人而異因穴而異。結構上無固定的邊界和規則的形態學特點,下面重點談幾個主要大穴。
1.上丹田一一腦室系統
體察得知,它位於頭部的中心,即山根穴後,大小腦五官之間。功力深者,可見滲透到較大空間。真氣流入上丹田,迅速擴散,緊接著濺起金光閃閃的浪花,就象海浪撞擊礁石一樣,一浪打一浪,光彩奪目,生機活潑。解剖而言,上丹田就是腦室系統,主要是側腦室和第三腦室。其內的液體就是腦脊液,它是液體系統的另一種形式,和組織液互相滲透,在中醫常稱為腦髓。體察到此處的真氣循環過程和腦脊液循環相同,不再贅述。並且還發現,從尾椎流出一股粗細如毛線的乳白色真氣經小腹進入下丹田。這點,望解剖家予以證實。
2.下丹田
體察知,它的空間較大,上自肚臍下自恥骨聯合處,有6個氣室,直徑總約10厘米。其形與鵝蛋相似,它的中心位於臍下三分,是全身真氣的供應站。解剖而言,它在腹壁上,而不在腹腔中。(有人講是膀胱直腸膈,這是非常錯誤的)。腹膜以外,皮下脂肪層以內,主要為腹直肌、斜肌、深筋膜、淺筋膜各部分問的較大間隙。這些部分之間通過類似乳膠薄膜一樣的筋膜連線,透明柔軟而富有彈性。體察發現,這些筋膜隨著呼吸的節奏而變化。吸則縮小,呼則開大,正是古語說的,“吸則閉,呼則開”。
三、經絡系統成因的猜想
經絡是特定的間隙。人體器官以上的間隙也應有數以萬計,為何只存在十數條主要經絡並且大致都人人如此呢?筆者認為,這是宇宙全息的體現。人生活在宇宙中,人的形態結構便是宇宙全息的投影,是宇宙“超巨系統”的“終端顯示器”。主要大經的路線可能是太陽系天體活動在人體的全息投影。天體的磁力引力規律性的空間變化,感應地使凍膠態的組織液規律性地出現了相對穩定的運動路線。“宇宙按她自身的形象塑造了人”。經絡系統是人體內部空間與外部空問的統一。具體說來,太陽對應於任督二脈,月亮對應於帶脈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分別按照五行隸屬關係對應於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其它的還不是很明確。

解剖結構

(非間隙,非光滑管道,細胞充填的分形分維經絡) 1996年
【分形細胞群-自身調節-體液-神經經絡模型--細胞社會學分形經絡(非縫隙的經絡)】
傳統解剖學多是研究分界相對清晰、形態規則、相對簡單、有序的,具有古典幾何特徵的截面二維、立體三維的整數維形態結構,如空心血管、實心神經,而經絡就象分形維的膜和層析柱,是複雜、不規則、少秩序的具有分形分維特徵的,由細胞填充、有間隙的、實體與毛細間隙混合的分形維的氣血流通的“滲透,擴散”通道,即“微觀分形維‘細胞充填’‘靜閉動開’的動態擴散經絡解剖模型”。
經絡的解剖結構及形態是祖國傳統醫學留下的千古之謎,更是世界性的一大科學難題,祖先留下的謎團,將由他們的後人棗中國人首先解開。
許多年以來,對經絡解剖結構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沒能有根本性的突破和革命性的進展。究其原因是由於受到了傳統解剖概念的束縛和限制。以前對經絡解剖結構的探索,總是按著傳統解剖觀念的思路進行,在人們的潛意識裡所要尋找的經絡應該是類似於血管或神經束樣的,有明顯、明確的管狀或條束狀結構的解剖結構、組織形態、及特徵明顯的新的結構或組織。但是所預期的東西沒有出現於解剖切片上,因此也就產生了困惑。並且,也沒能隨機應變,換個思路重新思索,所以經絡的結構形態探索就被擱淺了。
首先,從過去的結果看,經絡的結構或形態與原有機體的其它組織器官的組成和結構似乎是不同的,即與傳統古典歐氏幾何的形態結構簡單、規則、有序、曲線相對光滑、組成比較單一、清晰、容分辨等相背。尤其是與血管和神經不同,它沒有明顯的管腔或線束樣的結構,或由膜包繞的分界清楚的,獨立的組織器官樣的結構。是比血管,神經更複雜,無序,少規則的複雜形體(系統)。使得經絡的研究前無榜樣,後無對照,難度變大。如果還是按簡單化的傳統的解剖或歐氏幾何的方法與思路去尋找或探索複雜、不規則、少序經絡的解剖結構,探詢具有管腔或條束樣結構的血管、神經束樣的經絡的解剖結構和形態,由於方法和工具選用不當,看來此路是較難走通了!應該改變觀念,重走它路,跳出傳統解剖概念和歐氏幾何舊框的束縛,才有可能在經絡解剖學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傳統解剖學有它自己的特點和局限。象對血管和神經束結構的觀察,是在視覺上明顯易見的,符合古典或歐氏幾何特徵的形態或結構。即是平面二維或立體三維的“整數維”。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棗整數維,對組織結構的觀察和認識就會出現麻煩,或者“視而不見”,得不出較好的結論。詮釋也就難免會混飩局限。經絡的情景看來就是這樣,它是不光滑、不規則、多元複雜化的非歐幾何的分形系。就需要處理複雜、無序、不規則系統的技術、手段、方法一一分形幾何去分析探索和描述。
已有的經絡切片顯示,經絡行走處,無明顯的象血管或神經束樣的空腔管或線束類的比較規則、有序、簡單、清晰、顯而易見的結構或形態,經絡路徑上的組織與細胞的結構和組成,與周圍組織區別不明顯,均是些比較複雜,欠規則,缺簡潔,少有序的較混亂的形態或結構。其上到處“充滿著(各式)細胞”。雖然經絡處的神經束,血管數和肥大細胞數(組份已經是三元以上,趨於多元化)多於周邊。但是再沒有更明顯的類似通路或道路的,有明顯道路分界線的管狀通道。因此完全空管狀的象血管的經絡,或有一元,二元等較少組元的類似神經束的,特徵分化明顯的特化細胞,細胞群或細胞組合的實心經絡看來是難以發現了。可是這種充填著細胞、血管、神經、肥大細胞分布較多的路徑區域或細胞間隙的聯繫形式又是什麼哪?它是不是經絡?回答看來應該是肯定的。這是一種新名稱的組織形態類型,即有別於傳統解剖的整數維的分形分(數)維的“未來的”組織解剖結構,這也就是經絡的形態和解剖結構。
經絡行走處的組織是由“細胞充填”的,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間隙和/或細胞內及細胞間就成為經絡傳質(物質,場流動,通透)的通路。此通路即非精確規則的空腔、孔管(類似血管),又非規則、簡單、精確有序、“無孔無隙”的實心實體(象神經束)。它是毛細孔管,毛細間隙,空隙(細胞間隙)與細胞實體混合而成的複雜結構。細胞與細胞,縫隙與縫隙之間的分布或形態以及細胞內傳質逕際的複雜,不規則,低序狀況,具有分形的自放射性或自相似性。其“分形維數”在截面切片上是介於整數維l-2維之間的非整數維棗分數維;在立體上,是介於2-3整數維之間的分數維(雖然分形也可以有整數維,但是,經絡的分形分維數,難是整數)。這是經絡與純空腔管道的血管,及純實心的神經束的2或3維(維數2和3是整數)整數維的根本區別,即經絡具有複雜化的分形分維特徵。
經絡的分形分維特徵就是經絡形態解剖、組織結構的基礎和本質。這也就是為什麼經絡的解剖結構不易被前人發現的根本原因。它揭示了經絡的分形分維特徵,也就為經絡傳質機理的揭秘開闢了新路,使具有分形維特徵的,類似分形維膜(過濾、超濾和反滲透)或層析柱樣的“微觀動態‘靜閉動開’分形分維‘細胞充填’經絡模型”應運而生。

神經調節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和“九五”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畫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自身調節:認為經絡是以西醫"三調節"之一的"自身調節"第一主要機制的理論,以及相應的"自身調節-體液調節-神經調節"大統一分形經絡(鄧氏理論).
細胞群(細胞社會學)論:細胞充填,粗糙,不光滑,非管的細胞群的"自身調節"經絡.
分形論:1996年提出的"分形經絡(分維經絡)",及同年張聲閎提出"間隙維"(出錯)經絡."間隙維"與"分形維"有本質實質性區別.
間隙論:張聲閎等的間隙維經絡認為,經絡在0.3維,暨0.3間隙維經絡.分形維是2.7維(有疑問).

現代分形

現代分形經絡,1996張聲閎提出"間隙維"(出錯):間隙,"分形維經絡":經絡是粗糙,不光滑,非管,細胞充填的細胞群的經絡.
自身調節-經絡
●細胞群</B>-經絡,細胞社會學經絡
●分形經絡

近代經絡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畫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1996年“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1995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1995年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92年,中國曾邦哲提出“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功能整合(經絡寬頻效應是三體互動的混沌現象)與系統醫學模型等。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導了循經感傳現象。 經絡學說的臨床套用
2004年,中國李傳福提出了經絡山脈學說:
原文如下: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論證[修正稿]ele經絡產生到時今,兩千年的醫療實踐以及近幾十年的各種醫學研究實驗,都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而唯獨在人體解剖中沒有發現被公認的特殊的經絡物質.那么我們應當說經絡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經絡是一種人體已有物質的未知的特性.基於此觀點,我做了如下論證.
一,全新的視角度
1, 經絡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經絡現象也是通過肌細胞的生物電變化實現的,因此應當認定經絡是肌肉的一種特殊的性質.
2,經絡都是處於兩條血管之間,經絡應當與血管的影響有關,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經絡現象明顯,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經絡現象不明顯,進食前後,進食不同的食物,也會使經絡現象發生變化,經絡應當與血液的性質有關.
4,很多自然現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環繞恆星旋轉,電子環繞原子核旋轉,同理兩條河流之間的土壤形成山脈,那么兩條血管之間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條特殊的山脈-----經絡
5,山峰位於兩條大河之間幾條支流的源頭交匯處,人體的穴位是否也在兩大血管之間的幾條支血管的末端交匯處呢.
6人體的單只手臂和大腿有三條大血管,人體是立體的,兩條血管與它們的支血管可以形成前,中,後三條經絡,三條大血管可以形成六條經絡,而人體的單只手臂和大腿上正好是六條經絡,這不可能是一種巧合.
7,經絡線上有幾處急轉折,我解釋為兩條血管與另外兩條血管發生了交叉,經絡線也就發生轉折,這是任何一種經絡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學說,都無法解釋的.
8,地球上的所有的山脈構成一張網,山脈網鑲嵌在河流網之間,人體的經絡也不是幾條簡單的直線,每條經線還會分出許多支叉,大的支叉又會分出許多小叉,人體上所有的經線也構成一張網,這張網應當鑲嵌在血管網之間,它們的關係應當同山脈與河流的關係相似.血液的性質,血管的通暢狀態,會影響著經絡,反之,經絡的變化也會影響著血液和血管,
9,因為本人沒有見到過完整的經絡解剖圖,不能保證經絡傳導只此一種,在肌肉和血管的斷處也可能藉助於神經傳遞一下.
10,我們不能通過解剖來證明電路里存在著電流,是否可以說,經絡也是不能被解剖的.因為人體死亡和離體的組織相同的是失去了活著的血液的影響,失去了血液的影響,經絡已經消失了,又怎么能通過解剖來發現呢。
二,現代科學的論證
1,生理學中寫明,蛋白質,胺基酸在血液鹼性時顯負電性,在血液呈酸性時顯正電性,健康人體的血液為弱鹼性.我認為,當蛋白質等顯負電性時,它們的負電性會吸引中和血液中鹽的正離子,排斥鹽的負離子,這些被排斥的負離子,一部分會中和掉紅細胞外邊所吸附的部分正離子,使紅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外的正離子數,,使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負離子,在血液壓力的作用下進入血管壁內,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使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整條血管顯負電性.
兩條顯負電性的血管,會使兩血管之間其它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靠攏於兩血管,,而使兩血管的中間部分形成一條肌細胞內負離子的數量大於細胞外細胞間液正離子的數量.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一條線,這條線上的肌細胞內外之間,處於一種正負離子的弱平衡狀態
2,有實驗,敲擊經絡線上發出的聲音比敲擊敲擊其兩側發出的聲音響,這正好證明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流向兩側血管,經絡線上形成空洞的結果. .
3,生理學告訴我們,人體動靜脈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動性,這恰好證明了上述論證中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正確性.這種血管平滑肌細胞內外正負離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動性的原因.
如果說血壓使中小血管的血液中的負離子滲入血管壁,使中小血管顯負電性,那么血壓也同樣會使血液中的負離子進入大血管,使大血管整體顯負電性,只是由於大血管中的血壓較低,進入血管壁中的負離子較少,大血管肌細胞內外之間正負離子數量的差距較小,細胞內外之間的平衡不易被打破,不易產生動作電位而已.
毛細血管沒有血管平滑肌,但前面我們已經證明了紅血球顯負電性.毛細血管也就顯負電性.到此我們完整的證明了整條血管顯負電性的科學原理.
4,如果說血管的作用是運輸和容納血液,則血管壁根本不需要血管平滑肌.如果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那么它對外形成經絡,對內排斥紅細胞,使紅細胞處於一種懸浮狀態.另外它還會吸引血液中的正離子,使之匯集於血管內壁,使紅血球保持自身的負電性.
5,當人體的血液鹼性逐漸降低,經絡線上以匯集到兩側血管的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也隨之逐漸回到經絡線附近.這時的經絡現象也就不明顯了.而當人體裡血液的鹼性增強時,血液中的蛋白質等的負電性也會增強,紅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負電性也會增強,也就是整條血管的負電性增強,則兩條血管之間的經絡線也就更明顯了.
6,當金屬針刺入經絡線時,金屬針的自由電子,中和了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本來很少的正離子,破壞了本來很弱的肌細胞內外的正負離子平衡,使針刺處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後,肌細胞內湧出的負離子,又中和了其兩側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它們也產生動作電位,產生動作電位的肌細胞,又影響其相鄰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如此下去,向針刺處的兩端發展,進而使整條經絡產生動作電位,乃至使全身所有的經絡產生動作電位.這就是經絡現象.當經絡線上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時,它也會使其兩側至兩血管間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這些在血管附近產生動作電位的肌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又會吸引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中的正離子,使之流向血管外壁一邊,以至流出血管壁,此時血管平滑肌細胞因其細胞間液的正離子的減少,其肌細胞的內外平衡被破壞,使之產生動作電位,致使血管發生收縮和後來的舒張,進而改善了血管的輸送血液的效果.當人體的血管運輸血液的功能增強了,人體的各個髒噐以及其它組織的功能也同時得到了改善,這就是經絡治病的原理.
7,當人的生命死亡之後,紅細胞的負電性消失,血管壁肌細胞的負電性也隨之消失,由經絡線上靠攏到血管兩側的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也就回到了經絡附近,這時經絡線上肌細胞的內外的正負離子相等了,經絡線也就消失了,人體死亡經絡線消失,因此離體的解剖是不能證明經絡的存在的.
8,疼痛是神經末梢處的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其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拉動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這些正離子的移動,使人感受到了疼痛.當經絡現象產生時,經絡線上肌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會固定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致使神經末梢處的負離子,不能拉動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這正是針灸能夠止痛和麻醉的科學原理.
也有人在經絡線上找到一些特殊物質,這些物質只是經絡現象造成了肌細胞的一些變化.經絡現象越強烈的地方,其變化越明顯,它們是經絡現象產生的結果,不是經絡現象產生的原因.
通過上述對中醫經絡的證明,我們發現了一個原理,既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肌細胞的內外離子數是不同的,在經絡線上,肌細胞內部的負離子數大於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在血管附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少於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如同山脈一樣,山脊處的土壤含水量最少,河岸處的土壤含水最多.再就是,健康人的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血管平滑肌整體顯負電性.
10,我還認為,人體的神經細胞啟動肌細胞工作,也是首先在經絡線上進行的,因為只有在經絡線上神經細胞才會以最小的力,啟動肌細胞工作.這也是人們曾經誤將神經解釋為經絡的一個原因.而同一經絡線上的不同穴位與不同的神經末梢共處,因此針刺不同的穴位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說當人體經絡現象不強烈的時候,針刺相關器官神經末梢處的穴位,治病效果才會更好.
11,人們順著山脈的正脊處行走比較容易,但是如果在山坡處再順著山脈的方向行走,就比較困難,因為會受到山樑阻擋.有科學家實驗,經絡線上兩點之間的電阻比經絡線兩側的兩點之間的電阻低,我們可否認為在經絡線兩側兩點之間的電流流動,需要克服血管周圍的多餘的正離子的影響,因此電阻比較大,而經絡線上的正離子比較少,電流所受的阻力也就小了.或者單純是血管的物理影響,總之是血管的存在造成的,而經絡線上是應當不會有較大的血管的.
12,在經絡線上注入鹽溶液,鹽溶液沿經絡方向流動,是因為經絡線上肌細胞顯負電性,負電性的肌細胞的吸引造成鹽溶液的流動.
三,本論點的否定
由於我沒有人體立體解剖學的資料,因此希望有專家從以下幾點批判本論點.
1,人體的經絡線是否絕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運行的.2,經絡線是否是在動靜脈相互轉化之間的毛細血管處,3,食入不同的食物,對於經絡是否影響.4,脈搏的快慢是否影響經絡現象.當然我更希望從更能揭示事物本質的方面批判本論點.
以上觀點可能有錯誤的地方,為了科學的進步,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論文發表於《醫藥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頁,論文名稱《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解讀》
作者:李傳福
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缸窯鎮豐廣街
本文所用資料都是來源於醫學教科書《生理學》
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套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
1、解釋病理變化
經絡與疾病的發生、傳變有密切的關係。某一經絡功能異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襲,既病之後,外邪又可沿著經絡進一步內傳臟腑。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傳變途徑,而且也是內臟之間、內臟與體表組織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
2、協助疾病診斷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症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繫的臟腑,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如脅痛,多病在肝膽,脅部是肝經和膽經的循行之處。近年來,人們根據經絡循行通路,或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現的疼痛、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皮膚的形態、溫度、電阻改變等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如肺臟有病,中府穴可有壓痛。
3、指導臨床治療
經絡學說早已被廣泛用於指導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針灸、按摩和中藥處方。如針灸中的“循經取穴法”,就是經絡學說的具體套用。如胃病,常循經遠取足三里穴;脅痛則取太沖等穴。中藥治療亦是通過經絡這一渠道,使藥達病所,以發揮其治療作用。如麻黃入肺、膀胱經,故能發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張潔古、李杲還根據經絡學說,創立了“引經報使藥”理論。如治頭痛,屬太陽經的用羌活;屬少陽經的用柴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