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踢場子

綏德踢場子

綏德踢場子是一種風格獨特的傳統舞蹈,屬於陝北秧歌的精髓。陝北秧歌分為大場子、小場子。大場子是在傘頭的引領下,全體秧歌隊員手舞傘扇、腰系紅稠,在一開闊之地走扭出各種圖形,以祭祀天地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小場子是群體表演結束後少數人的節目演出,主要是“踢場子”和小戲曲(道情、眉戶、碗碗腔)。

內容表現的是舊時代夫妻取笑逗趣、嬉戲玩耍。踢場子的肢體動作源於古典戲曲舞蹈,而又演變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男角動作瀟灑俊秀、質樸明快,或粗獷敏捷、奔放剛健;女角動作柔美飄逸、細膩傳情,或雅秀玲瓏、婀娜嬌媚,表演時情感純樸、真摯、熱烈、自然,有觸景生情、即興發揮的特點,所以專業人員很難掌握“踢場子”動作的神韻和因時空人物而異所發生的神奇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綏德踢場子
  • 類型:傳統舞蹈
  • 地位陝北秧歌的精髓
  • 內容表現:舊時代夫妻取笑逗趣、嬉戲玩耍
基本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器具製品,

基本簡介

“踢場子”是在走、扭、搖、擺、踢的基本律動中,將表演者個體的氣、意、神、韻、形,融匯揉合於一體的一種特殊的情感發泄方式,民間舞蹈家的表演只所以攝人魂魄、迷人心神、韻味遺香、看了過癮解渴,就是因為這種扭跳的舞動形式,把人精神中那種只可意會無法言表的情感,外化為肢體動作,具象立體地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使審美對象的內心“情結”得以舒展、生命得以張揚,心靈得以淨化,靈魂得到慰藉,使人的生存和精神空間得到極大的擴充。

歷史淵源

據有關資料考證和從民間藝人的調查中,對“踢場子”的歷史淵源形成了下列的大概說法。
“踢場子”是陝北秧歌的派生產物,興起於明末清初。為了反抗封建禮教的壓迫和婚姻制度的束縛,表達人們對愛情和幸福的追求,鬧秧歌時一些有編才、會幾下拳腳的藝人便根據新婚男女生活中的一些相互熟悉了解、挑逗調情,打鬧嬉戲的情節,粗略地編創了一種即唱即說還夾有踢飛腳,放大叉等武功表演的“對對戲”(一男一女兩人表演)。後來藝人們在繼承前人“對對戲”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增強了舞蹈性和技巧性,逐步演化為一種只舞不歌的重點抒發內心情感的獨具風采的民間舞蹈。
1942年新秧歌運動之後,陝北民間“踢場子”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完全擺脫了陳舊的表演內容,更加豐富了舞蹈的動律變化,集中表現陝北勞動人民翻身解放後的喜悅和歡樂情景。
文革時期,民間藝術打入冷官停動十年,改革開放以後,“踢場子”這種民間舞蹈又恢復了它的生命力。現今在綏德每逢文藝活動,“踢場子”是最普遍而又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表演。

基本內容

綏德“踢場子”表演形式和內容如下:
其一,“二人場子”:顧名思義屬一男一女表演的舞蹈形式。男角俗稱“挎鼓子”,女角俗稱“包頭”。在傳統的踢場予中,多表現青年男女或一對新婚夫婦間的嬉戲逗趣。過去,多反映夫妻間打架爭鬥的情節。解放後,將那種張揚夫權思想的“斗”,改革為青年男女間相互愛慕的“逗”。實屬陝北“二人場子”的一大進步。
其二,“三人場子”:屬一男兩女的表演形式。表現大小老婆爭風吃醋的情節,雖說是表現舊社會的生活現象,但由於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使情節變化風趣、表演詼諧幽默,具有強烈的諷刺喜劇色彩和一定的批判現實的精神。
其三,多人場子:又稱“群場子”。一般由四人、八人或十六人表演。這類場子是在二人場子的基礎上發展的。表演時,強調動作整齊,畫面統一,突出舞蹈表演的整體性。但表演中仍然兩人為一組。舞蹈動作的運用,節奏的變化,表演的程式與二人場子相同。
綏德的“踢場子”主要分有“北路場子”“南路場子”和“蠻婆蠻漢”三種流派。
“北路場子”主要流行於綏德縣北區的韭園鄉、薛家河鎮、四十鋪鎮、趙家砭鄉。也稱“文場子”“軟場子”“穩路場子”。表演特徵男為瀟灑俊秀、質樸明快;女角柔美飄逸、細膩傳情。表演節奏十分流暢,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動靜相依,剛柔相濟。代表人物主要有李增恆(六六旦去世),吳繼業(去世),李桂芝(去世)。
“南路場子”主要流行於綏德縣南區原蘇家岩鄉、崔家灣鎮、薛家峁鄉、白家鹼鄉。也稱“武場子”“硬場子”“正路場子”。表演特徵男角粗獷敏捷,奔放剛健;女角則以輕柔秀美、穩重大方而著稱。表演節奏鏗鏘有力,對比鮮明、形象生動、,晴態並茂。代表人物主要有賀俊義、蘇樹旺、蘇貴堂。
“蠻婆蠻漢”場子,南北區均有,也稱“醜場子”和“老人場子”。表演風格誇張滑稽、詼諧幽默、變化多端、妙趣橫生,醜中見美,喜而不俗,讓人們在笑聲中受到藝術的啟迪和享受。

基本特徵

“踢場子”是陝北秧歌的精髓。從明末清初發展演變到如今,展現出了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徵。
1、民眾自娛性。顧名思義“踢場子”是一種野場子裡以“踢”為主的嬉戲娛樂的民間生活舞蹈,表演者多是地道的農民。後來發展為有專業人員參與的舞台藝術舞蹈。
2、即興發揮性。“踢場子”是在固定鑼鼓點伴奏下,演員可根據自身的表演條件與技能,因時、因地、因景、因情自由而又不失規定套路的一種即興發揮的鮮活舞蹈,表演爐火純青的藝人“踢”同一個“場子”,一次一個樣,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一場。
3、敘事抒情並重。舞蹈是一種“長於抒情、拙於敘事”的藝術。而陝北“踢場子”在它走、扭、搖、擺、踢,閃、顛、跑、跌、跳的動律中,在扇絹的旋、繞、纏、抖、顫、飄、揚、甩、推、移的用法裡,在身韻表情的柔、脆、俏、媚、羞、剛、野、健、帥、穩的態勢中,將人內心的喜怒哀樂悲恐驚的各種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同時也能將令人生髮這些情感的具體事件交代呈現的明了清晰。
4、豐富的包容性。“踢場子”的肢體語言中,有古典戲曲舞的元素,有拳術打鬥的動作,有生活中男女嬉逗的眼神手勢。而通過民間藝人無數代融合貫通早已不在是原樣,變成了非戲曲、非拳術,又高於生活中男女嬉戲的藝術的體姿、步態、身勢。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西方拉丁舞,現代最流行的“街舞”中,都可以找到與“踢場子”相似的動律元素。

主要價值

陝北秧歌是中國四大民間舞蹈藝術之一,“踢場子”是陝北秧歌的主要部分,挖掘、搶救、保護、發展陝北“踢場子”這門民間舞蹈藝術,其主要價值是:
(一)學術價值。“踢場子”它不僅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舞蹈,更主要的是一章陝北民俗人文精神的史詩,同時又是陝北勞動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歷史性記載和回憶,對研究陝北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對中國發展和瞻望陝北未來同樣具有昭示借鑑的現實價值。
(二)實用價值。搶救、保護、發展陝北民間舞蹈“踢場子”對豐富陝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農民的生命質量,提高廣大民眾的文化品位和審美層次,弘揚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擴大黃土文化對外的交流,促進當地的經濟建設,增強西部大開發中的文化建設品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器具製品

“踢場子”主要場圖調度有:“二龍出水”“安四門”“豁四門”“里外城”“牛眼睛”“扯麵條”“剪子股”“繞圓圈”“掏8字”。
基本動作男角有:“二起腳”“三腳不落地”“黑虎掏心”“柳樹盤根”“金雞獨立”“二郎擔山”“左右擋步”“弓步得意式”等。女角有:“見面扇”“含羞扇”“閃腰起步”“跌軟腰”,“纏頭連身轉”“撲面照鏡”“懷抱月”“擺裙步”“整衣扇”“偷看扇”“風擺柳”“摘金環”等。
男角動作突出:走、扭、搖、擺、踢;女角動作講究:閃、顛、柔、脆、俏。二人表演通過逗、喜、斗、撩的過程,形成一種情景交融、剛柔相濟、動靜協調、張馳相宜、嬉逗成趣、獨特的民間表演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