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舊時中國對有勢力有名望的人的稱呼)

紳士(舊時中國對有勢力有名望的人的稱呼)

也稱為士紳或者士大夫中國古時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尊卑分明。在君王之下,分為官與民,民又分為士農工商四民。紳士即是其中“士”這個特定等級階層的稱謂。中國的政治存在著雙重權威,一為王權所代表的政統,一為士大夫所代表的道統,二者皆與天道相通。舊派士紳們在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之後便後繼無人,作為一個階級開始走向沒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紳士
  • 外文名:gentleman
  • 類別:稱謂
  • 釋義:一個特定等級階層的稱謂
定義,中國古代紳士,中國紳士的發展,

定義

在中國指舊時地方上有勢力,有名望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職官僚。《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p1209。
中國紳士的裝束主要體現在衣帶上:使用寬大的絲帛質地的束腰帶——“紳”。“紳”字從糸從申,申亦聲。“紳士”就是以寬大的帛帶作為已婚標識的候補官員,即“紳”的作用相當於西方人左手無名指上戴著的婚戒。古人很重視從已婚人士中選拔官員,因為當過家的人才知道油鹽柴米的珍貴。國在本質就是家。有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所以中國紳士就是政府的候補官員。清·范陽洵《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別業)碑記》:“是為記,與會題詠諸人及同城紳士、會首姓名,鐫於碑陰,俾後之君子有所稽考雲。”

中國古代紳士

中國古時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尊卑分明。紳士即是其中一個特定等級階層的稱謂。
深衣上的紳深衣上的紳
「紳」,本是表示等級身分的一種服飾,指的是古代士大夫束在深衣上的大帶,「古之仕者,重紳插笏(音忽)。」由紳的涵義引申為「束紳之士」,簡稱為「紳士」或者士紳,並進而特指有一定地位和身分的士大夫階層。
但古代士大夫僅指當官的讀書人。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到了明清之際,謀取功名的讀書人不斷增多,很多人雖然取得功名身分,卻不能為官。所以,人們就把那些不曾為官的科舉士子統稱為「士」。當時,紳與士有著本質的區別。到了近代,這種區別逐漸消除,無論當官不當官,一概稱之為「紳士」。
在近代社會中,紳士有著特殊的地位,非官而近官,非民而近民,是高於平民的一個封建等級階層;甚至男士行誼得體,彬彬有禮,也稱紳士。

中國紳士的發展

在明清時代的中國,紳士(又稱士紳縉紳鄉紳)一詞是指地方鄉里上的有文化有社會地位的人,一般多是指至少擁有基層的科舉頭銜,(秀才或生員)以上的人物。
從明代中葉起,紳士階級在中國社會和歷史的舞台上開始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紳士通常擁有基層的科舉頭銜,(秀才或生員)以上的人物,這種頭銜既可以通過考試取得,也可以通過出錢購買(即“捐生員”)。一但取得這種頭銜,紳士的全家都會被納入到紳士階級當中。小說《儒林外史》描寫到范進中舉以後,當地紳士前來攀親,要把范進納入到紳士階級的範疇中去。當紳士在朝為官時,稱為官紳,捐來的生員、舉人,稱為商紳。紳士可以在朝為官,也可以是候補或者退休的官員。由於紳士至少要有基層的科舉頭銜,而科舉頭銜無法世襲,因此紳士階級不具有世襲性,故而紳士也從未像歐洲的貴族或者唐代的世族那樣成為一種種姓
晚明時由於君主專制力量減弱,紳士成為極為重要的政治力量,並且紳士逐步取得了農村中的控制權。清代前期通過殘酷的文字獄手段使紳士力量受到壓制,但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不得不仰賴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紳士控制局面,此後紳士的權勢越來越大。
除商紳以外,紳士以地主為多。很多紳士在收地租的同時也從事發放高利貸業務。在農村中,紳士總是有一定的特權,例如可以優先承包造橋、修路一類的政府的公共工程。
紳士階級以儒教為自己的信仰,紳士對於維護地方風氣和社會對於儒教的信仰具有極大的作用。紳士同時還是政府和居人之間的中間人,紳士們一方面幫助官員統治地方,一方面替人民向官方爭取權益,但也有不少“劣紳”利用此一地位從中取利、魚肉鄉民。在維護地方利益方面,紳士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楊乃武案時諸多浙江紳士聯名向北京告冤,在京的浙江籍官員也積極協助。
紳士階級對辛亥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清政府出賣川漢路的企圖引發了入股川漢路工程的四川紳士們的強烈反彈,此後湖南等地的紳士宣稱湖南要獨立,停止向北京繳稅。清末農村政權完全依靠紳士維持,清政府無法對農村進行實質有效的管理,對清政府失望的紳士們任由革命刊物流傳,加速了清政府的覆滅。當革命爆發時,商紳階級紛紛勸告清政府舊的統治機構宣布獨立,倒向革命。
太平天國革命以後,紳士的權勢日益擴大,到清末紳士們完全控制了縣級行政機關。蔣介石對於這種情形非常不滿,南京國民政府一直在致力於打擊紳士階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