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岩鄉(四川西充縣紫岩鄉)

紫岩鄉(四川西充縣紫岩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紫岩鄉為四川省西充縣轄鄉。紫岩鄉建鎮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宋代以前為大陵鎮,明末清初為油井鎮。漢將軍紀信的故鄉,明代設場。1940年建紫岩鄉,新中國成立後,紫岩一度改為東方公社、紅岩公社,1992年併入關文鎮,1994年復置紫岩鄉。

紫岩場上曾有紫岩廟,為明禮部尚書馬廷用以滿足母親願望,於是仿照皇宮模樣修建成廟群。但後來他孝親未果,反被朝廷以私建皇宮的謀反罪名治罪,這人不是別人,正是明朝大學士馬廷用,馬廷用字良佐,號紫崖,又號紫岩。他曾參與修編《大明會典》,官至南京禮部侍郎。但他一生做官清廉,為世人稱道。當時紫岩鄉民均以他為榮,故在他死後,將鄉里命名為紫岩,以紀念這位飽學達官。

紫岩,千古名鎮。南充“忠義之邦”之源頭,西充“文化之縣”之靈魂。其地山靈水秀,其史文脈泱泱。千百年來英武輩出,文星閃耀,遂開代代風氣也。

漢有大將軍紀信,誑楚救漢,“有開漢之功”,高祖遂開漢業,一統中華,得有漢族。於是開英雄風氣,故宋有兵部尚書王雲,為國作質,戰死征途,英名千古。唐有禮部侍郎馬容,明有大宗伯禮部尚書馬廷用,“以經學名天下”,又家風清廉,被譽為“天下清廉第一”,其長子馬金,官至布政司,為官清廉,浙人為其建立祠堂,千古祭祀。其教子有方,得有“父子四進士,兄弟兩翰林”、“西充三鳳”、“祖孫五舉人”,並出著名女詩人馬士琪的千古家學之美名。自此以後,“西充文風始盛”。每憶及此,頓生敬仰緬懷之情,徒增見賢思齊之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紫岩鄉
  • 別名:紅岩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817
  • 郵政區碼:637215
  • 地理位置:四川西充縣紫岩鄉
  • 面積:22平方公里
  • 方言:四川話
  • 著名景點:紫岩廟、紅岩水庫、尚書墳、九棟坪、萬民寶塔等
  • 車牌代碼:川R
位置面積,經濟建設,歷史沿革,歷史遺存,紫岩廟,紀侯廟,九坪寨,文昌閣,紫崖書院,學士坊,忠佑祠,萬民寶塔,利應廟,風土人情,教育,行政轄區,轄區,人口數據,

位置面積

西充縣紫岩鄉位於西充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9.23公里,屬淺丘多山地形,幅員面積22平方公里,全鄉10085人。耕地面積7090畝。

經濟建設

鄉辦企業有食品加工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紅薯、西紅柿、玉米,兼產:棉花、油菜籽,農業特產:辣椒、柑橘,蜜桃、貢梨、葡萄,養殖業:蠶、生豬、雞、鴨、鵝。
紫岩鄉地理位置紫岩鄉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劉邦為表彰紀信楚之功,在其家鄉賜建紀公廟。
紫岩鄉是漢將軍紀信的故鄉。位於西充縣城東北十六公里處,東接古樓,西靠義興,南鄰關文,北依西碾,幅員面積二十平方公里,人口一萬二千人。這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地方,不僅有眾多神奇的自然景觀,更有許多名人傳說和令人千秋憑弔的人文遺蹟。
紫岩的文化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據四川省嘉陵江考古隊1986年在紫岩鄉的觀音廟村考古發掘中,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濮”族先民的活動,他們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遺蹟。在巴人未入川前,四川境內有八族先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尚書・牧誓》載有:庸、蜀、羌、鬃、微、盧、彭、濮八族,濮族先民就生活在紫岩一帶。考古學家認為,紫岩文化是嘉陵江流域現已發掘到的三處文化遺蹟之一,其餘兩處是閬中的蘭家和南部湧泉。它們比廣漢三星的歷史還要早1000餘年。據考古學家分析,紫岩文化屬於中原文化或與中原文化有深厚的聯繫,這和紫岩、義興、槐樹片區的方言與中原古音相近而得到有力的證明。
紫岩鄉建鎮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宋代以前為大陵鎮,明末清初為油井鎮。據宋版《輿地紀勝》載:“扶龍山在西充縣大陵鎮”,扶龍山下扶龍村是漢將軍紀信故里。大陵鎮就設在如今紫岩鄉場鎮西北二公里處的油井寺。據有關文獻記載:在宋、元、明、清幾個朝代,西充的三個名鎮是晉城鎮(西充縣城)、大陵鎮(紫岩油井寺),小陵鎮(仁和官祿山下)。古代紫岩的建鎮似與祠祀有關。建大陵鎮是指紫岩境內扶龍山下是漢將軍紀信故里,小陵鎮是指仁和境內官祿山下有宋丞相徐愷墓。明末清初隨著紫岩場的繁榮興旺,經濟文化中心的凸顯,鎮治從油井寺遷到了紫岩場,清宣統元年(1909)設紫岩鄉屬東區,一直延續至今。
紫岩鄉賣娃埡紫岩鄉賣娃埡
歷史上的紫岩不僅是川北最為發達的文化重鎮,而且還是地方經濟發達,貨物商貿交流的中心。在宋代以前紫岩場已建有“紀將軍祠”;公元1127年,宋朝還在紫岩場敕建了“利應廟”;祭祀忠臣王雲將軍;明朝隨著馬廷用家族的興旺、崛起,紫岩馬姓成為全國馬氏家族的望族。紫岩遂成了西充南部閬中南充遂寧鹽亭三台射洪尋宗祭祖吃“清明會”的地方。加之又有聞名整個川東北地區的“二月工”文昌廟會,紫岩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川東北文化活動中心和商貿交流重鎮。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這裡常有川東川南川北商販騾馬馱隊往返運輸貨物於南部、閬中、巴中廣元、南充、遂寧、合川重慶之間,商販腳夫、墨客騷人匯聚,非常熱鬧。
川北名鎮忠義之鄉文脈紫岩川北名鎮忠義之鄉文脈紫岩
千年古鎮紫岩,地靈人傑百業興旺,歷代文臣武將輩出,文物遺蹟眾多,是值得人們千古傳頌的地方。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全國後,感紀信的安漢之功,即把紀信故里之南地區的今西充、南充、蓬安岳池武勝等地劃出置新縣,命名為“安漢縣”,開創了以紀念功臣而置新縣的歷史先河,並在紀信故里今紫岩鄉紀公廟村建廟歷代祭祀。
紀公廟位於紫岩鄉紀公廟村九坪寨扶龍山下,為一座三層殿堂的大廟宇。由前殿、中殿、後殿組成。廟前石階左右兩側有兩根四米徑圍高約三十餘米的參天古柏,常年有數千隻鷺鳥在樹上築巢棲息,當人稱之為“漢柏”。登天廟前十餘級石梯,便到了前殿大門,門楣上懸掛一塊鎏金大匾,上書“紀信將軍廟”五個大字。門的兩邊掛著一副木刻描金對聯:“殺身成仁,決意盡忠扶漢出;捨生取義,一心效命出滎陽”。前殿和中殿都是二開間的通堂大殿,每間寬約六米,兩殿均塑有神像,掛有許多字匾,如“保庇茲土”、“德潤斯民”、“神通顯赫”、“萬民仰止”等。過前殿兩側耳門登七級石梯就到中殿,再從中殿正中穿門而出,登上九級石梯就到後殿。這是紀公廟的正殿,又叫“將軍殿”。此殿方方正正,高大雄偉,恰似一顆寶印。遠遠望去,大殿翹角飛檐,搬熬座脊,十分氣派。殿堂內矗立著四根六尺圍圓的大柱。中間兩根大柱上鐫刻著―副對聯:“騎白馬以扶劉,見危致命,漢室功臣第一,駕黃車而誑楚,替王身死,果州義十勇無雙”。殿堂正中神台上塑有紀信座像,王者裝束,大義凜然。千百年來這裡香火不斷,前來拜祭的人絡繹不絕。紫岩廟為明朝禮部尚書馬廷用仿南京紫金城宮廷建築格式而建,位於紫岩場上的魚鳳山下,“文革”以前為紫岩鄉完小所在地。紫岩廟依山勢地形由低到高建有二層樓寧,氣勢恢弘,十分雄偉,宛如京城宮殿,為蜀中廟宇所僅有,令人嘆為觀止。廟的前殿由上下兩層樓宇組成,一排五十米寬十餘級青石趟梯台基上聳立著前殿大樓,八字形樓門上高懸明朝正德皇帝敕封的“紫岩廟”鎏金大匾,拾梯而上,經過殿門前的四大開間門洞,裡面便是送子殿、財神殿、大五殿、紫岩殿(此殿有高達丈余的馬紫岩木雕像)。走上前殿的二樓,站在臨窗前,可以清楚觀石前面五十米處大戲樓上的演出,故又叫觀景台。從前煅到後殿的中間是由兩邊廊房圍成的一個別致的台階狀天井花園,中有一棵懷抱粗的大古柳樹和一棵不知名的粘膠古樹(因學生常用樹上的果莢汁粘書本),以及二丈余高的惜字塔一座,還有水池假山和各種花草。天井左邊有“誥書樓”,安放有明正德皇帝鎦金碑刻的金字“誥書”。以及為馬廷用撰寫的悼文碑,也稱“御字碑”。後殿即文呂殿、俗稱“高樓”,又叫“飛鳳樓”,高約三十米。高樓翹角飛檐斗拱穿挑,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可惜在文革末被毀。
規劃復建中的紀信將軍廟規劃復建中的紀信將軍廟
紀念紀信的西充“開漢樓”紀念紀信的西充“開漢樓”

歷史遺存

紫岩廟

紫岩廟為明朝禮部尚書馬廷用仿南京紫金城宮廷建築格式而建,位於紫岩場上的魚鳳山下,“文革”以前為紫岩鄉完小所在地。紫岩廟依山勢地形由低到高建有二層樓寧,氣勢恢弘,十分雄偉,宛如京城宮殿,為蜀中廟宇所僅有,令人嘆為觀止。廟的前殿由上下兩層樓宇組成,一排五十米寬十餘級青石趟梯台基上聳立著前殿大樓,八字形樓門上高懸明朝正德皇帝敕封的“紫岩廟”鎏金大匾,拾梯而上,經過殿門前的四大開間門洞,裡面便是送子殿、財神殿、大五殿、紫岩殿(此殿有高達丈余的馬紫岩木雕像)。走上前殿的二樓,站在臨窗前,可以清楚觀石前面五十米處大戲樓上的演出,故又叫觀景台。從前煅到後殿的中間是由兩邊廊房圍成的一個別致的台階狀天井花園,中有一棵懷抱粗的大古柳樹和一棵不知名的粘膠古樹(因學生常用樹上的果莢汁粘書本),以及二丈余高的惜字塔一座,還有水池假山和各種花草。天井左邊有“誥書樓”,安放有正德皇帝鎦金碑刻的金字“誥書”。以及為馬廷用撰寫的悼文碑,也稱“御字碑”。後殿即文呂殿、俗稱“高樓”,又叫“飛鳳樓”,高約三十米。高樓翹角飛檐斗拱穿挑,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可惜在文革末被毀。
紫岩廟紫岩廟

紀侯廟

《西充縣誌》卷五 祠祀 祀典第二頁記載:紀侯廟建於城內化鳳山下十月十五日已祀紀將軍。
《西充縣誌》卷五 祠祀 祀典第二頁記載:紀侯廟《西充縣誌》卷五 祠祀 祀典第二頁記載:紀侯廟
紫岩古鎮紀公廟將軍殿復原圖紫岩古鎮紀公廟將軍殿復原圖
譯文:紀侯廟興建於城內化鳳山下,每年的十月十五日為祭祀紀將軍的紀念日,此處典籍也指明了紀信將軍的死難日為陰曆十月十五日。

九坪寨

《西充縣誌》卷二建置寨堡十一頁記載:九坪寨,四山突兀,中有坪九,可容數萬人;嘉慶時築護城寨,知縣徐浩建於西充山上。(註:九坪寨,今名:九棟坪,位於紫岩鄉三村,山下有紀信將軍故居與祠廟),據紫岩鄉朱華溝村支書李樹勇說,山上九個寨門至今保存完好,城牆石已散落各處,但,當年駐軍用水至今碗口粗的山泉仍長流不息。
《西充縣誌》卷二建置寨堡十一頁記載:九坪寨古戰場遺址《西充縣誌》卷二建置寨堡十一頁記載:九坪寨古戰場遺址
九坪寨(紫岩九棟坪)風景九坪寨(紫岩九棟坪)風景

文昌閣

《西充縣誌》卷五 祠祀 寺觀十六頁記載:文昌閣建於西充縣城治東紫崖場明景泰元年奉勅修。
紫岩古鎮文昌廟復原圖紫岩古鎮文昌廟復原圖
《西充縣誌》關於紫岩文昌閣的記載《西充縣誌》關於紫岩文昌閣的記載
譯文:文昌閣始建於明朝景泰元年,奉皇命而勅修於西充縣城東的紫崖場(即今之紫岩鄉)。

紫崖書院

《西充縣誌》卷四學校書院第十頁記載:義學東路有樂和寺紫崖場金泉場名金泉書院,進士李莊等建。
紫崖書院紫崖書院
《西充縣誌》卷四學校書院第十頁記載:義學紫崖書院《西充縣誌》卷四學校書院第十頁記載:義學紫崖書院

學士坊

《西充縣誌》卷二 建置公署 第五頁記載:學士坊治南街明馬廷用建。
《西充縣誌》卷二關於學士坊的記載《西充縣誌》卷二關於學士坊的記載
譯文:“學士坊”是明朝禮部尚書馬廷用在治南街所建。

忠佑祠

《西充縣誌》卷五 祠祀 寺觀十六頁記載:忠佑祠建於西充縣城東二十五里大方山祀紀公信宋勅建。
《西充縣誌》記載宋勅建紀信將軍忠佑祠《西充縣誌》記載宋勅建紀信將軍忠佑祠
譯文:忠佑祠建於西充縣城東二十五里大方山,為祭祀紀公信(即紀信將軍)奉大宋皇命而勅建。

萬民寶塔

萬民寶塔位於西充縣紫岩鄉油井寺村一塊山丘上,塔的四周是一片農田。古樸的寶塔立於其中,顯得特別雄偉壯觀。
紫岩鄉油井寺萬民寶塔紫岩鄉油井寺萬民寶塔
據了解,萬民寶塔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為閣樓式四方形七層石塔。該塔坐西向東,占地18平方米,塔基成正方形,塔高15.1米。當地老人告訴記者,寶塔第二層至第七層每層塔門橫匾上均有題刻,如萬民寶塔、別有重天、蓬萊仙境、疊樓等。站在塔下,第二層題刻“萬民寶塔”依然清晰可見。
塔的第一層內有狹窄的石梯,僅能容一人通過,沿著石梯旋轉可走到第四層,第四層至第七層是用石條砌成的八卦藻井,身手矯健的人可以沿著交錯的石條爬到塔頂。塔身第一層至第三層的內壁和頂上分別有精美的浮雕,但部分雕刻模糊不清。
每層塔檐下四方均有裝飾性石制斗拱,目前保存完好。四角檐翹上均雕有諸禽、獸像,塔身正面各層都有半圓劵門,以供透光和眺望。塔剎為葫蘆寶頂,略有傾斜。
今年60多歲的油井寺村三組村民安富強告訴記者,他小時候經常到塔下放牛。“那時,塔的正面和兩側都有石制雙層護欄,護欄上架起一個直徑1米的圓形石盤,後來護欄被推倒,石盤也不知所蹤,至於這個石盤有什麼用,已經無從知曉。”安富強回憶說。
萬民寶塔所在的紫岩鄉油井寺村與古樓鎮、李橋鄉、西碾鄉毗鄰,寶塔正處於4個鄉鎮的中心位置。在歷史上,紫岩不僅是川北文化重鎮,而且還是商貿流通中心。據紫岩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紫岩鄉建鎮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宋代以前為大陵鎮,明末清初為油井鎮,當時的大陵鎮場鎮就在如今紫岩鄉西北4公里處的油井寺村。
紫岩鄉被稱為西充忠義文化的發祥地,曾出過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漢朝將軍紀信和宋朝兵部尚書王雲,他們都是忠義精神的典範。至今,在紫岩鄉紀公廟村九坪寨扶龍山下,還保存著紀公廟。
西充縣文管所相關負責人說:“萬民寶塔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部分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1973年,西充縣人民政府公布萬民寶塔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這座古老的石塔讓文物專家驚嘆,199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萬民寶塔被列為四川省第八批全省文物保護單位。

利應廟

《西充縣誌》卷五 祠祀 寺觀十六頁記載:利應廟建於西充縣城治東四十里紫崖山(今紫岩鄉總兵灣村)祀宋忠臣王雲,王雲,元封“靈顯繼善公”;明封“永成帝君”。
《西充縣誌》記載,王雲-利應廟《西充縣誌》記載,王雲-利應廟
譯文:利應廟興建於西充縣城東四十里地的紫崖山(今紫岩鄉),因祭祀宋忠臣王雲而建,王雲,元朝時封“靈顯繼善公”;明朝時封“永成帝君”。

風土人情

賣娃埡是舊中國貧苦人家沒有錢,將難以撫養成人的子女拿到市場上去賣的歷史印證。此“賣娃埡”位於西充縣紫岩鄉場頭,一棵巨大的黃葛樹下,“賣娃埡”石碑分外醒目。據當地人介紹,2000年初,當地一農民在黃葛埡處無意發現露出一個頭的石碑,上面有些許殘缺的字。經人仔細辨認,上面有“賣娃”等內容。後來人們將此石碑挖出來,才發現這是一塊記載當年在此地賣娃兒的石碑。在當地,黃葛埡早就有“賣娃埡”一說,但卻沒有相關記載,此發現將這一說法予以確認。  據該石碑記載,黃葛埡原名“大王埡”,其賣娃兒的歷史始於明成化十四年。當地一進士深為此風鬱悶,於是將此埡更名“賣娃埡”。據當地老人回憶,舊社會時,這裡的黃葛樹下是一個頗具規模的人口市場,輻射四周好些鄉鎮:賣娃兒的人家將要賣的子女帶到這裡後,在其頭上插上草作標識,經買賣雙方討價還價後成交,買主即將人帶走。遇到太小的娃兒賣不脫的情況,有的父母就狠心地將其丟在埡口,聽天由命。因此,此處又叫“丟娃埡”。當地人時興過農曆“二月二”,這天,一律不下地勞作,於是這天便成為當地買賣娃兒的交易日。為讓後人不忘這段歷史,當地政府特在黃葛埡立下這一特殊的紀念碑,以示後人。
賣娃埡古址賣娃埡古址
人物
一、紀信(?-前204),字成,四川省西充縣紫岩鄉紀公廟村人,初時劉邦的部將。先從劉邦起兵,為部曲長。前204年,紀信在滎陽城被圍時假扮做劉邦的模樣而讓劉邦逃脫,自己也因此被俘,後被項羽處死。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歷以十月為首,接著是十一月、十二月,端月、二月到九月歲終),沛公劉邦率軍至灞上,秦王子嬰出降,劉邦進入鹹陽後,採納了樊噲張良的意見,封閉了秦朝的府庫,把軍隊撤到灞上。十一月,他與諸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朝的嚴荊苛法一律廢除。贏得了民心,提高了聲譽。同時,他還接受部下的建議,派兵扼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十二月,項羽率大兵40萬攻破函谷關,引兵至戲,屯兵鴻門(戲和鴻門均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準備殺死劉邦。當時劉邦只有10萬兵,軍事力量上處於劣勢,為了避免與項羽交鋒,聽取了張良的意見,去鴻門向項羽謝罪,言和求好。在向項羽說明雖然有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但在入關破秦後未敢輕動,立即封府庫,廢苛法和約法三章等情後,項羽轉怒為喜,設宴相待。席間項莊舞劍,欲殺劉邦。此時,張良令樊噲入席,保護劉邦。劉邦乘項羽與樊噲談話之機,離席入廁。張良叱樊噲出,自己出隨出,勸劉邦速回灞上。在這緊急關頭,紀信和樊噲、陳平、靳強力保劉邦從間道飛快逃出,返回灞上,脫離了險境,使劉邦轉危為安。端月(即正月),項羽在戲這個地主召集會議,大搞分封,自立為西楚霸王,把劉邦封為漢王,劃給遙遠閉塞的巴、蜀、漢中為封地。公元前204年夏天的四月,項羽派兵攻打漢軍,城內缺糧,將士也筋疲力竭,劉邦十分著急。五月的時候,將軍紀信見情況十分危急,便對漢王說:“現在情況緊急,臣有辦法,可保漢王你逃走。”在得到劉邦同意後,由陳平寫了降書,派人送交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到了半夜,城內的婦女都相擁而出。劉邦便乘機在他的功將們的保護下從西門逃出,逃往另一個城市。那些婦女走完了,天已經亮了。這時裝成漢王模樣的紀信,臥在一乘龍車上,但一直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模樣,楚兵以為是漢王出降,欣喜若狂,高呼萬歲。項羽出營審視,見車上坐著的人不是劉邦,便問:“你是何人,敢冒充漢王?”紀信答道:“我乃大漢將軍紀信。”項羽又問:“漢王在哪裡?”紀信說:“早已離開這裡了!”項羽生氣極了,下令將軍齊集火炬,燒毀龍車。紀信被活生生地燒死了。
紫岩鄉(四川西充縣紫岩鄉)
紀信將軍紀信將軍
《漢高祖功臣紀信頌》晉·陸 機
芒芒宇宙,上墋下黷。
波振四海,塵飛五嶽。
九服徘徊,三靈改卜
紀信誑項,軺軒是乗。
攝齊赴節,用死孰懲。
身與煙消,名與風興。
《詠紀信》唐·李商隱
本為留侯慕赤松,漢庭方識紫芝翁。
蕭何只解追韓信,豈得虛當第一功。
——宋阮閱撰《詩話總·後集》巻十四
歷史評價
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政權後,便於第二年將紀信家鄉從閬中縣分出,漢高祖御賜“安漢”,屬充國縣。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安漢縣為“南充縣。”621年(唐武德四年)又將紀信家鄉從南充縣分出,新置西充縣。故紀信為今西充縣人。由於紀信為保劉安漢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後人立廟以祀。且歷代王朝都有追封:宋封“忠祐安漢公”,元封“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封“忠烈侯”。《紀信替死》的英勇事跡也被搬上了文藝舞台。南充還被譽為“忠義之邦”。唐尚書右丞盧藏用曾作過《吊紀信文》。宋代果州南充郡郡守邵博在《紀將軍廟碑記》中說:“漢高帝之興,有天命哉。方因困於滎陽,其勢甚危,一時謀臣多亡去者,獨將軍死焉,嗚呼!古固有死,貴成天下事也,若將軍之死......。”宋果州太守楊濟有感紀信誑楚成漢,書刻“忠義之邦”4字於南充城西金泉山。
個人功德
明監察御史盧雍於1518年(正德十三年)秋九月過靈泉寺(今岳池縣秦溪鄉八角井),作《忠義之邦贊》鐫刻於驛道旁邊石壁上。贊文曰:“順慶名忠義之邦,重紀信之節也。監察御史東吳盧雍為之贊。道經靈泉,僧摩崖請題。按察司僉事劉成德曰盍書是贊,從之。巴人舊封,安漢故地,屹為巨邦,號稱忠義。維昔紀信,委質高祖,滎陽圍困,乃請誑楚。脫王之厄,甘焚其身,豈不愛身,義重君臣。炎漢開基,信功維元,當時不錄,帝亦少恩。大節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傑。忠義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歆慕。賢士輩出,民俗淳美,將軍之風,使人興起。我秉憲節,同爰諮詢,爰作讚詞,以示邦人。
二、馬廷用:十四年戊戌科中進士改庶起士,初授翰林院編修,進侍讀學士。他曾參與預修《大明會典》,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歿,贈禮部尚書。 馬廷用,字良佐,號紫崖,又號紫岩。(1446---1519),四川西充縣紫岩鄉人。祖父馬覺照、父親馬鐸,後因馬廷用貴贈通議大夫,南京禮部右侍郎。馬廷用兄馬廷惠,弟馬廷實。馬廷用在明成化四年即公元一四六八年戊子科舉於鄉高中第一而名震都下;十四年即公元一四七八年戊戌科中進士(會試主考禮部尚書兼大學士劉佶,副主考彭華,會元梁儲。祖公同榜有新都縣楊廷和乃狀元楊慎字升之父也。)改庶起士,初授翰林院編修,進侍讀學士。他曾參與預修《大明會典》,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他居官廉潔,嘗署南京戶部,適歲歉,發廩賑濟江北流民就食者,全活甚眾。他以經學特別擅長,為時人所推重。他德性和平、文學優贍,列職詞林,載筆史館。
明朝禮部尚書馬廷用明朝禮部尚書馬廷用
致仕歸家後,馬廷用訓子有方,常以清白訓誡子孫,因而三個兒子為官期間,皆深受民眾擁戴,後皆作棟樑。康熙西充縣志》說:“馬廷用訓子有方,其後人皆作棟樑。”長子,馬金,1484年中進士,四子馬龠、五子馬仝於1499年雙雙中了進士。18年間父子四人連中進士,當時在全國傳為文壇佳話。馬廷用後來做過翰林院掌院(院長)、編修、侍讀學士(給皇帝講學的學者)、《大明會典》篆修、禮部右侍郎(正二品,副尚書),後官至禮部尚書(掌管禮樂祭祀封建宴樂學校貢舉的大臣)。歿,贈禮部尚書。其墓在紫崖場旁“後花園”處,即當地人稱“尚書墳”。
明朝西充教育家:
著有《紫崖文集》三十卷遺世。晉城南街有明代為其修建的學士坊,紫岩場還建有祀雲的紫岩廟。”《長江文化網》上刊載的《西陵山水天下佳》文章中說:“‘縣古臨高岸,荊南第一城’。這是明代詩人馬廷用讚頌巴東城的詩句。”《安徽線上》之“民間傳說”之《雙井巷》一文中說“《廬州府志》載明朝馬廷用詩曰:‘經過此地見瑤台,曾是仙人跨鶴來’,可為證。”可見,馬廷用的詩歌高逸、奇古。但過去史志上很少見到。馬廷用不僅是高官,而且是著名的書法家、詩人。馬廷用在詩歌藝術與理論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曾為明人《東坡律詩集解》一書作過序。他還寫過許多文章,明“吳都文萃續集”收有馬廷用《茂恩堂記》、《峒春堂紀》等文。馬廷用還任《元和州縣誌》、《大明會典》、《漕運志》總纂。正是由於馬廷用的文章詩歌的名氣很大,這也極大影響了西充文學、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所以,康熙六十一年《西充縣誌》稱為其“文壇宗伯”,並認為“西充文學,自馬廷用宗伯始盛。”
明朝尚書馬廷用明朝尚書馬廷用
三、宋朝兵部尚書:王雲
王雲,字利應,號天使,系紫岩鄉油井寺村人,官至宋朝兵部尚書,是西充歷史上又一個“挺身赴死、為國捐軀”忠義精神的典範。
明代大學士劉光祖在《紫岩利應廟記》中說:“靖康丙午冬十一月,公(王雲)以資政殿學士兵部尚書隨高宗使女真,急於紓國之難,不暇擇利害。至磁而殞身自刃。高宗遂得馳去,猶顧見死也。嗚呼!天使公代高宗死,於俄頃間,與紀信脫高祖與滎陽事相類。”感於王雲“敢作國家人質、為國捐軀”之忠義,宋高宗封王云為“忠顯公”,並動用國庫在紫岩敕修利應廟。該廟屬於朝廷敕建,因而具有皇家氣派。廟堂建築和圍牆上都有精美的石雕和木雕,蓋的是琉璃筒瓦。清代西充縣令李昭治曾經專門到利應廟悼念王雲將軍,並寫下《紫岩山》詩:將軍故里紫岩山,遺廟千秋石壁間;回首磁州斷腸事,白雲無際水潺湲。
西充縣誌王雲文考西充縣誌王雲文考
遺憾的是,利應廟已遭拆除,枉留後人嘆息。
“王雲是紫岩鄉油井寺村的驕傲,為紀念他,後人把他的出生地命名為‘總兵灣’。”70多歲的油井寺村黨支部書記李君揚說。
紫岩鄉(四川西充縣紫岩鄉)
一個鄉出了兩個為救主而挺身赴死的忠義之士,這在我國歷史上實屬罕見。為西充申報“中國忠義文化之鄉”提供了事實證據和合理性。
上世紀60年代開始,紫岩鄉就成立了川劇團,為紀念兩位忠義之士,演出《紀信誑楚》、《磁州斷腸》等川劇,演出地遍及西充縣義興、古樓、李橋、碾埡和南部縣流馬、大堰、東壩等鄉鎮。現在,每年的春節,紫岩鄉都要演出三五天這樣的川劇。
四、馬正平,男,1950年生,四川西充縣紫岩鄉七村人,漢族。1977年考入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1982年1月畢業後分配到高校中文系講授古典文學、文藝理論、寫作與作文教學研究等課程。1987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2年獲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稱號,1997年晉升教授。1998年被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作為優秀人才引進負責寫作學科建設,2001年被美國亞當·史密斯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四川師範大學寫作與思維研究所所長、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學(寫作學)專業研究生學科負責人、領銜導師;兼兼任美國亞當·史密斯大學文史學院兼職教授、院教代會主任、工會副主席、民進四川師大委員會主委。馬正平系國務院享受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四川省首屆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首屆高校教學名師、四川省漢語言文學學科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四川省精品課程(寫作學)學科帶頭人。
馬正平教授馬正平教授
在學術界,馬正平曾任中國青年寫作理論家協會首任會長,現任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學位與研究生教學委員會負責人、中國寫作學會文化寫作學專業委員會會長、四川省寫作學會執行會長、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會員、中國思維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兼人腦思維套用開發委員會負責人。  20多年來,馬正平教授在寫作學、思維學、美學、中國古代文論、語文教育學等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成果突出。  ●代表性論文:《50年來意境研究述評》、《50年來<人間詞話> 境界闡釋述評》、《知行遞變:人類寫作行為內在機制與思維模式研究》、《寫作文化:人類寫作行為的大技巧》、《寫作分形論》、《非構思寫作學宣言》、《從反映走向創構與應對:人類思維本質與分類新論》、《第三條路:走向生成主義語文教學觀》、《21世紀作文教學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體系?》等。  ●代表性專著:《寫作行為論》、《寫作文化論》、《寫作生長論》、《現代寫作教學原理與實踐》、《現代寫作學批判與建構》、《生命的空間:〈人間詞話〉當代解讀》。  ●代表性教材:國家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寫作學引論》、《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高等文體寫作訓練教程:基本文體》、《高等文體寫作訓練教程:實用文體》、《中學作文教學新思維》。  ●代表性語文教材:馬正平長期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國中語文教材審讀專家,曾親自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修訂。  ●代表性語文教輔讀物:從1985年以來一直對語文教育、語文教輔讀物編寫的研究,並將自己的寫作學、語文教學研究成果融入教輔讀物,編寫出版的主要語文教輔讀物有:《DCC作文訓練》,中國寫作學會,1991、《DCC作文導寫訓練》(國小—國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新路經作文訓練》(國中—高中),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新理念作文訓練》(國小—高中),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代表性獎項:美學、寫作學著作先後3次獲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寫作教學改革獲四川省高等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另外,語文教改理論成果《生成主義:當代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教育改革的第三條路》獲中國教育學會學會獎(1999——2004)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教育

一、紫岩初級中學
現在的紫岩初級中學系1976年新建,原紫岩初級中學即為紫岩廟,76年當地將原有保存完好的紫岩廟拆除後遷至現址(紫岩鄉糧站下地處),這是對紫岩廟的最大的一次文物浩劫,至此,紫岩的所有古建築文物幾乎喪失殆盡。
二、紫岩中心國小(現合併到紫岩初級中學改稱紫岩中學,全校在職教職工50餘人,在校學生2000餘人,校長:何澤明)

行政轄區

轄區

紫岩鄉轄堰塘溝、沿賓山、朱華溝、紀公廟、歇馬橋、太平寺、觀音廟、胥家灣、油井寺、何家嘴、龍洞山11個村委會。
特色農產品
水稻、小麥、紅薯、玉米、棉花、油菜、辣椒、柑橘、生豬。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0166
5265
4901
家庭戶戶數
3348
家庭戶總人口(總)
10166
家庭戶男
5265
家庭戶女
4901
0-14歲(總)
2367
0-14歲男
1287
0-14歲女
1080
15-64歲(總)
6931
15-64歲男
3592
15-64歲女
3339
65歲及以上(總)
868
65歲及以上男
386
65歲及以上女
48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005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