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天然藥食通補:跟《本草綱目》學養生

純天然藥食通補:跟《本草綱目》學養生

藥不得亂吃,食不可無方。審視中草藥特性,尋找調補妙方;識別天然食材的食性,甄選最適合自己的品種。之於養生,藥食二者不可偏廢,需搭配以行。且看本書精華解讀醫藥巨著,詮釋藥食養生要訣。本書由李興廣醫師主編,對上千年的醫學古籍《本草綱目》進行現代化的養生套用,提取最適合現代人養生觀念和最容易得手的中草藥和食材,進行藥性、食性等的藥食材具體分析,提供上千道美味養生食譜,以及幾百味中藥藥劑藥方。並根據不同的病症給出日常飲食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適合具體病症食療的食譜,是一本適合家庭中草藥和食材飲食養生的好幫手。無論是強身健體為目的的讀者,還是備受生活工作壓力的亞健康人群,亦或是各種疾病的患者,只要拿起此書,必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藥劑食方,養生祛病一本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純天然藥食通補:跟《本草綱目》學養生
  • 出版社: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311頁
  • 開本:16
  • 作者:李興廣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774507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減壓、益智、抗衰……怎么吃?
失眠、哮喘、三高……怎么治?
是時候告別纏人的病症,重塑身體健康機制了!翻開本書,從上千條效果卓著的本草藥劑與天然食物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款式,親自驗證藥食通補養生祛病妙方吧!

☆李時珍藥食養生觀的現代解讀
☆600味本草藥方,1000道養生膳食
☆藥方精選 膳食組合 醫藥根基 嚴密科學
☆簡化醫藥巨著,甄選養生精華
☆合理搭配藥食,吃出無病無憂

作者簡介

李興廣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教研室教授
⊙主任醫師
1983年自北京中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北京中醫藥大學,20餘年來,一直活躍在教學和臨床的第一線,主講中藥學、本草文獻學、中藥飲片辨識等課程。並堅持臨床教學工作,開設特色門診,針對各種常見病症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治療內科、皮膚科常見病及疑難雜症。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先後承擔各級科研課題10餘項,主編和參加編寫的著作達40餘部。
2003年獲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個人”的稱號。

圖書目錄

Part01《本草綱目》中的中藥養生速查/1
常見病調補本草/2
丹參2
薤白3
川芎4
冰片5
銀杏葉6
青皮7
枳實8
梔子9
豆蔻10
豬苓11
乳香13
血竭14
續斷15
枳子16
蒼朮17
三七18
茵陳20
陳皮22
白朮24
丁香26
木香27
厚朴28
乾薑29
高良姜30
大黃31
番瀉葉32
火麻仁33
肉蓯蓉34
茯苓35
五味子36
白及37
澤瀉38
海狗腎39
桑螵蛸40
砂仁41
淫羊藿42
車前子43
鉤藤44
石決明45
天麻46
夏枯草47
決明子48
荷葉49
紅曲50
絞股藍51
西洋參52
麥冬53
葛根54
時令病調補本草/56
麻黃56
半夏58
辛夷60
紫蘇葉61
胖大海62
桑白皮63
薄荷64
桔梗65
桑葉66
菊花67
金銀花68
藿香69
紫菀70
百部71
川貝母72
蛤蚧74
紫蘇子75
黃連76
滋補強身本草/78
黨參78
黃芪80
冬蟲夏草82
海馬84
覆盆子85
鹿茸86
金櫻子88
柏子仁89
麝香90
牛黃91
百合92
刺五加93
酸棗仁94
滋陰養顏本草/96
阿膠96
當歸98
紅花100
益母草102
艾葉104
肉桂106
白芍107
雞血藤108
黃柏109
苦參110
龍膽111
椿皮112
白果113
女貞子114
菟絲子115
月季花116
玫瑰花117
香附118
熟地黃120
枸杞子122
延年益壽本草/124
桂圓肉124
靈芝125
桑寄生126
杜仲127
人參128
遠志130
黃精131
何首烏132
骨碎補134
地龍136
Part02《本草綱目》中的食物養生速查/137
五穀篇/138
粳米138
玉米138
黑米139
粟米139
糯米140
小麥141
大麥141
燕麥142
蕎麥142
高粱143
薏米143
青稞144
芝麻144
蔬菜篇/145
番茄145
胡蘿蔔145
洋蔥146
韭菜146
菠菜147
蘆薈147
苦瓜147
魔芋148
萵筍148
生菜149
茭白149
茄子150
苤藍150
雪裡蕻151
圓白菜151
豇豆151
油菜152
菜花153
土豆153
芹菜154
薺菜155
莧菜155
竹筍156
茼蒿156
魚腥草157
黃花菜157
香椿158
蒜苗158
通菜159
蘆筍159
仙人掌160
綠豆芽160
黃豆芽161
扁豆161
豆角161
芋頭162
紅薯162
南瓜163
山藥163
絲瓜164
黃瓜164
佛手瓜164
辣椒165
蓮藕165
冬瓜166
菌豆篇/167
金針菇167
平菇167
蘑菇168
猴頭菇168
香菇168
竹蓀169
銀耳170
黑木耳170
黃豆171
綠豆172
蠶豆173
豆腐173
豆漿174
豌豆174
紅小豆175
黑豆175
芸豆176
腐竹177
畜禽蛋奶篇/178
豬肉178
牛肉179
羊肉181
驢肉182
兔肉182
雞肉183
鴨肉184
鴿子肉184
烏雞185
狗肉185
鵝肉186
蠶蛹186
松花蛋187
鵪鶉肉187
鵪鶉蛋188
雞蛋188
鴨蛋189
牛奶189
優酪乳189
水產篇/190
鯉魚190
草魚191
鱖魚191
鯽魚192
甲魚192
蝦193
螃蟹193
海參194
蛤蜊194
帶魚195
平魚195
鱔魚196
武昌魚196
鯪魚197
黃花魚197
烏賊198
魷魚198
扇貝199
章魚199
鰱魚200
鮎魚200
海蜇201
鱸魚201
鰻魚202
鮪魚202
沙丁魚202
泥鰍203
紫菜203
海帶203
水果、乾果篇/204
蘋果204
香蕉204
西瓜205
芒果205
鳳梨205
木瓜206
梨206
桃207
杏207
李子208
柿子208
甜瓜208
荔枝209
葡萄209
枇杷210
橘子210
檸檬210
桑葚210
楊梅211
柚子211
橙子212
桂圓212
櫻桃213
獼猴桃213
榴槤213
楊桃214
火龍果214
無花果214
荸薺215
草莓215
椰子216
山竹216
金橘216
甘蔗216
山楂217
紅棗217
栗子218
沙棗218
羅漢果218
白果219
菱角219
花生219
杏仁220
開心果220
腰果220
橄欖221
葵花子221
檳榔221
核桃221
蓮子222
榛子222
榧子223
松子223
調味品篇/224
生薑224
花椒224
大蔥224
蒜225
肉桂225
丁香226
芥末226
小茴香226
大茴香227
鹽227
味素227
醬油227
白糖228
蜂蜜228
Part03《本草綱目》藥食通補養生妙方
保健養生食藥方/230
補益氣血230
美容駐顏232
豐胸美體235
烏髮護髮238
減肥瘦身240
健腦益智243
抗衰益壽245
減壓怡情247
滋陰壯陽248
防癌抗癌250
消除疲勞252
開胃消食254
常見病對症食藥方/256
感冒256
咳嗽258
咽炎260
哮喘261
痤瘡262
自汗、盜汗264
腹瀉266
便秘268
慢性胃炎270
脂肪肝272
結石274
貧血276
失眠278
高血壓280
高脂血症282
糖尿病284
痛風286
骨質疏鬆288
動脈硬化290
月經不調292
痛經294
女性不孕296
乳腺增生298
更年期綜合徵299
陽痿、早泄300
男性不育302
前列腺病304
小兒肺炎306
小兒營養不良308
小兒厭食310

序言

談到養生食物與本草,不得不提及明代的藥學巨著《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全書共52卷,190餘萬字,是李時珍傾其一生完成的集16世紀前中國本草學於大成的著作。李時珍在長年行醫的過程中總結出豐富的經驗,將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60類,記載了1892種藥物和11096個藥方,如此龐大的工程具有承前啟後的非凡意義,為後世養生保健提供了系統、權威的醫藥食材指南。
“藥食同源”的理論源遠流長。祖先在生活實踐中發現許多食物不僅可以充飢、補養身體,還能醫治一些簡單的疾病。在此基礎上無數的中醫學家、養生學家等又通過無數的積累,歸納出獨特的中醫食療養生體系,認為食物同藥物一樣,也具有四氣五味歸經的特性。“食之偏性為藥性”,藥物和食物不可分,其分類是相對而言的,藥物是食物,食物也是藥物,只是食物的作用緩和,不良反應小;藥物的作用相對顯著,不良反應大。
漢代《金匱要略》中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補體,害則成疾。”在得病之前乃至患病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掌握並利用食物的一些特性,為我所用,科學正確地進行食療調補,既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又可以提高生存的質量,其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指導原則,即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結合病人的體質進行相應治療。飲食療法也和藥物治療一樣,也要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進行選食配膳,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否則,不僅於病無益,反而會加重病情。
中醫認為,臨床病症不外虛證、實證、寒證、熱證。虛證主要表現為神疲氣短、倦怠懶言、舌質淡、脈虛無力等;實證主要表現為形體壯實、脘腹脹滿、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厚蒼老、脈實有力等;寒證主要表現為怕冷喜暖、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遲等;熱證主要表現為口渴喜冷、身熱出汗、舌紅苔黃、脈數等。根據中醫“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虛證患者根據其不同臟腑陰陽氣血虛損的差異,分別給予滋陰、補陽、益氣、補血的食療食品治之;實證患者應根據不同實證的症候結合病因,給予相應的食療食品,以祛除邪氣;寒性病證,給予溫熱性質的食療食品治之;熱性病證,給予寒涼性質的食療食品治之。
另外,在辨證施膳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個人的體質特點。例如形體肥胖之人多痰濕,不宜過食肥甘厚味,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體消瘦之人多陰虛血虧津少,不宜過食辛燥火熱之品,宜多吃滋陰生津的食品。還要根據“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分析不同季節下人體生理病理的差異,及其對飲食養生的影響。春季萬物始動、陽氣發越,此時要少吃肥膩、辛辣之物,以免助陽外泄,應多食清淡的蔬菜、豆類及豆製品;夏季炎熱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綠豆、西瓜、鴨肉等;秋季萬物收斂、燥氣襲人,宜吃些滋潤性質的食品,如乳類、蛋類等;冬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此時最宜吃些溫熱禦寒之品,如羊肉、狗肉、乾薑等。此外,在膳食中還經常添加適當的中草藥,如枸杞子、人參、杜仲等來調理身體。藥膳(自1982年,人們開始用“藥膳”來指代此類膳食,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應該在醫院、療養院或針對家中病人以及亞健康狀態的具體對象對症施膳。而每種調治配方也不能一勞永逸,因為人的身體始終處於動態之中,需隨時根據體質變化增減藥量、調整食方才能奏效,以求達到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之功。
本書以《本草綱目》中整理的藥材食材為依據,集中選擇並適當延展了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廣泛的一批中草藥和食物,具體闡述了它們的基本信息、效用特點、治病驗方和經典食療妙方和藥膳,並從多個保健養生目的出發整理出飲食宜忌、飲食原則和食療妙方,更針對日常高發常見的病症對症擇膳,輔以適當的飲食指南,幫助你強健身體,鞏固健康。

名人推薦

著名中醫李興廣最新養生力作,透過經典藥學著作解讀李時珍的養生觀,融匯116味珍貴中草藥、191種養生食材,一本書深度解讀飲食養生的秘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