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茴香

紅茴香

紅茴香,(學名:Illicium henryi)又名:山木蟹、木蟹、山桂花、大茴(《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木蟹柴、土大茴、香蟹、木蟹樹、黃楠、鐵苦散、悶痛香、大香樹、山大茴(《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花亮紅色,1-3朵聚生葉腋或枝頂。耐寒性不強,但在黃河以北,冬季需加保護。在華中為良好園林觀賞樹種。繁殖可播種。在-12度下不受凍害,不耐旱,葉果均含芳香油,根和根皮可入藥。

紅茴香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生資源稀少,人工栽培困難。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分布情況,栽培技術,繁殖方法,病蟲害,主要價值,經濟價值,藥用價值,鑑別,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灌木或喬木,高3~8米,有時可達12米;樹皮灰褐色至灰白色。
芽近卵形。葉互生或2~5片簇生,革質,倒披針形,長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6~18厘米,寬1.2~5 (~6)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中脈在葉上面下凹,在下面突起,側脈不明顯;葉柄長7~20毫米,直徑1~2毫米,上部有不明顯的狹翅。
紅茴香紅茴香
花粉紅至深紅,暗紅色,腋生或近頂生,單生或2~3朵簇生;花梗細長,長15~50毫米;花被片10~15,最大的花被片長圓狀橢圓形或寬橢圓形,長7~10毫米;寬4~8.5毫米;雄蕊11~14枚,長2.2~3.5毫米,花絲長1.2~2.3毫米,藥室明顯凸起;心皮通常7~9枚,有時可達12枚,長3-5毫米,花柱鑽形,長2~3.3毫米。果梗長15~55毫米;蓇葖7~9,長12~20毫米,寬5~8毫米,厚3~4毫米,先端明顯鑽形,細尖,尖頭長3~5毫米。
種子長6.5~7.5毫米,寬5~5.5毫米,厚2.5~3毫米。染色體2n=28。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300~2500米的山地、丘陵、盆地的密林、疏林、灌叢、山谷、溪邊或峽谷的懸崖峭壁上,喜陰濕。
陰性樹種。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腐殖質豐富、疏鬆的砂質壤土。不耐旱,尚耐瘠薄。耐寒性強,但在黃河以北,冬季需加保護。

分布情況

產於中國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繁殖除用種子繁殖外,還可在春季扦插繁殖。
播種繁殖
將紅茴香種子倒入盆中,然後倒人50~60℃熱水,一邊倒水一邊攪拌,盆中水以達到盆體積的2/3為宜,撈出秕種,將這些種子放置在室內浸泡24h,然後將種子倒進透氣的塑膠膠袋內,蓋上濕麻袋,晚上放在室 內通風處,白天放在房後陰涼通風的地方,保持麻袋的濕度,同時防止發黏,避免種子變質,大約3d 即可進行播種。
扦插繁殖
6月中旬採用全光照噴霧嫩枝扦插技術對紅茴香進行扦插試驗,基質為大沙,噴霧設備為自製的定時間歇噴霧裝置。扦插前首先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對扦插基質進行全面消毒。插穗長為8~10cm,上留1枚葉片,且剪去 葉片面積的3/4,插穗分別在100、200mg/L 的萘乙酸(NAA )、吲哚丁酸(IBA)、ABT1號生根粉溶液中浸泡2h後再進行扦插。

病蟲害

通過對紅茴香的觀測,發現試驗地附近冬青衛矛葉片發生白粉病病害、石楠嫩葉發生蚜蟲侵害及紫薇發生介殼蟲為害時,紅茴香未出現任何病蟲害侵染跡象,植株均保持了正常生長的態勢。這充分說明了紅茴香在鄭州 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初步分析認為這與紅茴香枝葉有一定的芳香性有關。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葉綠花紅美麗,可栽培作規賞和經濟樹種。葉、果含芳香油,據貴州分析:果含芳香油0.24%,葉含0.126%,但果含莽草亭,有劇毒,不能作食用香料。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外傷出血,用乾葉研細,油調敷;治上唇疔瘡,燒酒調敷。
活血止痛;祛風除濕。主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腰腿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根3~6g,根皮1.5~4.5g;或研末0.6~0.9g。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
孕婦忌服;陰虛無瘀滯者慎用。
各家論述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行血祛瘀,殺蟲。
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通經活血,散瘀止痛。
藥理作用
1、抑制脂氧化酶
根皮中含有花旗松素,其含量達總黃酮的25%,據體外試驗,花旗松素對脂氧化酶有較強抑制作用,濃度為1mmol/L對抑制率84%。
2、抗菌作用
花旗松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和傷寒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3、毒性
根皮提取物具有明顯的中摳興奮作用和外周毒草鹼樣作用,如使用不當或劑量過大常可致中毒,患者開始出現噁心、嘔吐,繼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發紺,最後可驚厥致死。
果實毒性較大,不宜與八角茴香混用,濃縮煎劑25g/kg給小鼠灌胃,死亡數為10/0,而相同劑量八角茴香給小鼠灌胃,無一死亡。從果實中分得3個倍半萜內酯化物,其中之一為毒性成分,小鼠腹腔注射1.5mg/kg即引起驚厥而死亡。
臨床套用
治療關節或肌肉風濕傷痛:取紅茴香根皮製成5%注射液,在痛處直接注射(勿注入關節腔內),每次0.5~2毫升,隔1~2日注射1次,一般3~7次為一療程。治療風濕或外傷引起的關節與肌肉疼痛計541例,結果痊癒295例,顯效128例,好轉70例,無效48例,有效率在90%以上。據觀察,紅茴香注射液宜用於中醫辨證屬於寒性之風濕傷痛,不宜用於熱證患者,而忌用於關節紅腫、血沉或抗O升高的風濕活動期患者。一般注射局部當天略感疼痛,第2天疼痛加劇,第3天起又漸減輕,注射3~5次後疼痛即可消除。疼痛加劇反應越大,療效越佳。
附方
①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一紅茴香根皮一至二錢。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二紅茴香鮮根皮或樹皮,加黃酒或食鹽,搗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②治內傷腰痛:紅茴香根皮研細末,每次二至五分,早晚用黃酒沖服。
③治風濕痛:紅茴香根皮,切細,蒸三次,曬三次。每次用三錢,水煎,沖紅糖、黃酒服。
④治癰疽、無名腫毒:紅茴香根皮,研細末,和糯米飯搗爛,敷患處。(②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鑑別

性狀
根圓柱形,常不規則彎曲,直徑通常2~3cm,表面粗糙,棕褐色,具明顯的橫向裂紋和因乾縮所致的縱皺,少數栓皮易剝落現出棕色皮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淡棕色,外圈紅棕色,木質部占根的大部分,並可見同心環(年輪)。氣香,味辛澀。
根皮呈不規則的塊片,略捲曲,厚1~2mm,外表棕褐色,具縱皺及少數橫向裂紋。內表面紅棕色,光滑,有縱向紋理。質堅脆,斷面略整齊,氣香、味辛澀。
化學成份
根皮中含有花旗松素(taxifolin),果實中含日本莽草素(anisatin),(偽)日本莽草素(pseudoanisatin),6-去氧(偽)日本莽草素(6-deoxypseudoanisatin),揮髮油0.24%。
葉含揮髮油0.126%。

本種提示

該種和披針葉茴香 Illicium lanceolatum A. C. Smith,大八角 I. majus Hook. f. et Thoms這三種葉片都較長大,有很明顯的鑽形花柱,雄蕊有隆起的藥室,在盛花期時,藥室張開得很大,當外面的活瓣張得很大而內面的活瓣仍然貼生,這種花葯的類型是這三個種的穩定特徵。但這三種不同處是披針葉茴香雄蕊較少6~11枚),心皮較多(10~13枚),花被片10~15枚;而紅茴香雄蕊11~14枚,心皮常為7~9片,也可達12枚,花被片10~15枚;而大八角的葉、果均較大,雄蕊較多(12~21枚),心皮10~14枚,花被片15~21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