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生物群落

紅樹林生物群落

紅樹林生物群落,是以紅樹植物為主體及其伴生的動物和其他植物共同組成的集合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樹林生物群落
  • 拉丁學名:mangrove community
  • 生活環境:海灣和河口附近的潮間帶
  • 地域分布:熱帶亞熱帶海岸
基本情況,生活環境,生態特徵,主要分布,經濟意義,

基本情況

它們是熱帶亞熱帶海岸所特有的生物群落,通常出現於風浪較小、海水較平靜的內灣、河口、沿岸沼澤和瀉湖潮間帶淤泥灘上,間或生長在泥沙灘、沙灘以及泥沙覆蓋的珊瑚礁環境中。
紅樹林生物群落

生活環境

紅樹林生物群落生活的海灣和河口附近的潮間帶,受潮汐影響很大。漲潮時,部分或大部淹沒于海水中;落潮時,則暴露於空氣中。同時,常受雨水和徑流的沖刷。這一環境中的沉積物多為淤泥,含水量高,有機碎屑豐富,溶解氧含量低或缺乏,含鹽量變化幅度大,一般為10~35‰,在少數河口區甚至低到5‰。

生態特徵

上述環境對一般生物種類的繁殖、生長並不十分有利,而紅樹植物等卻以特殊的方式,抗擊風浪、適應缺氧泥灘、防止海水侵蝕,並繁殖傳播,形成了獨有的生態特徵。
特殊的形態和生理結構
紅樹植物多數是鹽生種類,在形態上具有發達的多通氣道的特殊根系(支柱根板狀根氣生根呼吸根);有獨特的繁殖方式──胎萌現象;葉片的角質層加厚,形成貯水組織;樹皮富含單寧,可達20~30%等。這樣,紅樹植物得以大量發展,在熱帶、亞熱帶背風海岸形成大面積的紅樹林植被帶。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景觀中,它以深綠髮亮的樹葉和高大彎弓狀的支柱根為特點。
帶狀分布
紅樹林植被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隨著由近海向內陸的縱向深入,依次出現不同的紅樹植物,形成大致與海岸線相平行的優勢種分帶的現象。具有小支柱根或板狀根的桐花樹(Aeiceras)、秋茄(Kandelia)等位於最前緣;稍後是具有龐大支柱根的紅樹屬(Rhizop-hora)和木欖屬(Bruuiera)的種;不具支柱根的白骨壤(Avicen-nia)和海桑(Sonneratia)習性很寬,生長在中潮線,甚至可在高潮線。在海陸交界的半乾涸地段,則出現木果楝(Xylocarpus ranatus)、銀葉樹(Heritiera)、黃槿(Hibiscustiliaceus)等半紅樹的帶狀林。
種類單調
能適應潮間帶泥灘環境的其他植物和動物種類不多,較為單調,無法與的種類相比。但由於紅樹林以光合作用製造養料,且這裡有豐富的有機碎屑,因而吸引了相當數量的動物來棲居。動物的種數和密度在不同的潮間帶各不相同,如澳大利亞利斯特灣潮間帶,共發現有海洋無脊椎動物 164種,其中低潮灘3.8平方公里中有113種,密度為988個/米;中潮灘白骨壤林1.96平方公里中有59種,密度為257個/米;高潮灘鹽鹼地只有3種甲殼動物,密度僅為1個/米。
以碎屑食物鏈為主
在中,紅樹植物和林區硅藻是初級生產者,是植食食物鏈的基礎。但在紅樹林區更為重要的是碎屑食物鏈。紅樹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枝條等敗落到泥沼之後,被迅速分解成有機碎屑,為紅樹林區各種生物提供了營養。其數量相當可觀,如中國福建九龍江口的秋茄林年掉落量達8.5噸/公頃,泰國普吉島紅樹植物的年掉落量為6.7噸/公頃,美國佛羅里達的大紅樹林年掉落量為8.8~12.7噸/公頃。大量的有機物質經林地細菌、真菌分解,為群落中的底棲動物(蟹、魚、蝦等類)提供了營養物質和繁衍生息的場所。
種類組成
紅樹植物是的主要成員。據C.J.道斯1981年統計,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共有18科23屬80種。中國學者統計為24科30屬82種。它們分別屬於雙子葉植物綱單子葉植物綱。其中最高大的紅樹高達40米。中國目前已知的紅樹共有16科19屬30種,最高大的為海蓮 (Bruuierasexanula)和海桑 (Sonneratiacaseolaris),達15米。
群落中的其他植物主要是海藻,由於淤泥灘環境不適合底棲藻類的固著生長,因而種類不多,常見的有卷枝藻(Bostrychia)、鷓鴣菜(Calolossa)等。
群落中的動物種類較少,而個體數量卻常很大。其特點是由和淡水動物,甚至有陸生動物混棲在泥灘上常布滿五顏六色的蟹類,尤其是具大小螯的招潮(Uca),它們喜歡掘洞穴居;林下動物還有沙蠶(Nereis)等紅樹植物的莖幹下部和根部常附著有藤壺(Balanus)和牡蠣(Ostrea),寄居蟹(Paurus)也常在樹根和泥灘上爬行,某些濱螺(Littorina)也較多地見於這裡。營兩棲生活的彈塗魚(Periophthalmus)既能棲息在樹根間營水生生活,以鰓呼吸,又能爬上樹幹營氣生生活,以皮膚呼吸(圖2[ 福建龍海紅樹林中的彈塗魚])。在紅樹林中,還有以海洋動物為食的許多水生鳥類,如鷺鷥、牛背鷺小白鷺水鴨,中國台灣還有珍禽唐白鷺。此外,陸生動物及淡水動物(如蜥蜴、蛇類、鼠類和長尾猴)有時也出現在這裡。

主要分布

全世界紅樹林生物群落分布可劃分成兩大中心:一是西方中心類群,主要分布於熱帶美洲東西沿岸及西印度群島,北可達佛羅里達半島,南至巴西,經大西洋至非洲西岸。其種類很少。另一是東方中心類群,以印尼的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西岸為中心,紅樹植物分布較前者廣,種類也豐富,約有77種。東方中心類群分為三支:一支向北沿孟加拉灣―印度沿岸―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到非洲東岸,包括馬爾加什;一支向南,即澳大利亞沿岸;第三支包括印尼諸島沿岸―菲律賓―中印半島至中國。由於海洋暖流的作用,紅樹林的分布超出了熱帶海域,在北美洲百慕達群島,亞洲達日本九州,超過北緯32;在南半球更遠離赤道,達南緯42的紐西蘭南部。全世界以馬來半島紅樹種類最多,生長最茂盛。中國海南島沿岸,地處熱帶邊緣,紅樹林高10~14米。隨著緯度的升高、溫度的降低,紅樹林的高度逐漸降低、種類逐漸減少,福建沿岸(北緯25~2720)紅樹林高只有1米左右,構成紅樹林的種類只有1種。

經濟意義

紅樹林用途較廣,其樹木可作建築材料,用於橋樑、礦柱、枕木和桅桿等。有些紅樹植物可用作藥材、香料,果實可以食用或釀酒,從樹皮中提取的丹寧可作染料。由於紅樹植物花多、花期長,可以成為放養蜜蜂的理想區域。紅樹林具有護堤防浪、淨化水污染等用途。紅樹林區為許多魚蝦、鼠類提供了營養物質和繁衍生息的場所;而這些動物又吸引眾多的鳥類、蛇類、鱷魚和海魚覓食、停息,使紅樹林區成為海洋水產農牧化的基地之一。保護紅樹林生物群落有利於熱帶、亞熱帶河口海岸的生態平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