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沙鼠

紅尾沙鼠

紅尾沙鼠(學名:Meriones libycus),別稱紅尾沙土鼠,是倉鼠科、沙鼠屬動物。紅尾沙鼠體型較大而粗壯,背部灰棕色,毛基灰色,尾長接近體長,尾色明顯地不同於背色,呈棕黃色。

紅尾沙鼠晝夜活動,無休眠,群棲,食性很雜,一年繁殖2~3次,每胎產仔4~9隻,棲息在海拔1700m以下的沙漠丘陵和山麓荒漠草原及粘土荒漠,分布於亞歐大陸及非洲部分地區。

紅尾沙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尾沙鼠
  • 拉丁學名:Meriones libycus
  • 別稱:紅尾沙土鼠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倉鼠科
  • 亞科沙鼠亞科
  • :沙鼠屬
  • :紅尾沙鼠
  • 亞種:4個
  • 分布區域:亞歐大陸及非洲部分地區
  • 命名人及年代:Lichtenstein,1823
  • 英文名:Libyan jird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紅尾沙鼠是沙鼠屬中體型較大者,與檉柳沙鼠相似,體長120~180mm,尾長與體長接近,或超過體長。
紅尾沙鼠背部灰棕色。毛基灰色,占毛長的2/3以上。毛端部沙黃色,毛尖轉為黑色,毛間夾雜有少數黑色長毛。體側毛端部淺沙黃色,毛尖黑色,毛基灰色部分只占毛長1/2左右,且灰色越向腹面越淡;端部淺沙黃色也越向腹面越淡,最後接近白色;毛尖黑色部分隨接近腹面,也逐漸變短,最後完全為淺棕或白色毛尖,使體側毛色較背部淺淡,背腹毛色在體側界限不十分明顯。腹面喉部,四肢內側白色,胸部中央毛基淺灰色,毛尖白色或帶淺棕的黃色。尾與背毛色明顯不同,呈棕黃色,至尾末端的毛束呈粟紅色、粟褐色或粟黑色。尾背面雜有毛端粟黑色的長毛,使尾背面從尾基至尾端越來越色深,直至尾束。尾腹面黑色毛稀細而少。尾毛較長,到末端形成毛束,毛束長約15mm以上。前足掌的肉墊裸露,背面淺沙黃色或污白色。後足掌背面沙黃或污白色直至趾部,蹠部腹面有一狹長的無毛裸區,其他部分具污白色或帶棕色。
紅尾沙鼠頭骨粗壯,枕鼻較長。額骨頂骨處微隆起,為頭部最高點,使頭骨背面呈弧形。鼻骨較長,前後寬度變化不大。眶上嵴發達而明顯,向後在頂外側頂嵴處平行向後延伸。眶間寬較大,額骨後緣平直,使額骨呈梯形,頂間骨大,前緣寬而突向頂骨呈弧形,後端較窄而平直,兩側無明顯的尖角。弓發達,前端成板狀,向後下方延伸,再平行往後而不外突。門齒孔狹長,其後緣接近上臼齒前緣連線。齶孔較長,從第1臼齒第2齒根處達第2臼齒的中部。齶骨後端突起較大。聽泡大而隆起,聽道口前壁膨脹成一明顯的鼓泡,且和顴弓的鱗骨顴突相接,向外突出與顴寬相等或超出顴寬。聽泡略呈三角形,聽泡後緣超過枕髁後緣。枕骨的外側後腹方具明顯的副枕突。
紅尾沙鼠上門齒唇面具一條縱溝,略偏外側。第1臼齒具3個菱形齒環,第2臼齒具2個齒環,第3枚只具1個齒環。

棲息環境

紅尾沙鼠棲息在海拔1700m以下的沙漠丘陵和山麓荒漠草原及粘土荒漠,但不喜棲於大面積的沙地之中。一般選擇具有蒿屬豬毛菜及其他沙漠宿生植物的環境作為棲息位點。

生活習性

紅尾沙鼠晝夜活動,無休眠。春季活動最為頻繁,忙於交配繁殖和清理越冬洞穴及挖掘新洞。夏末秋初,大批當年成熟的個體從洞穴中遷出及忙於儲糧和準備越冬新洞,活動也較頻繁。夏季炎熱和冬季寒冷季節,活動較少,甚至不上到地面活動。氣候炎熱時常傍晚和夜間活動,氣候寒冷則多於晝間活動,常常是僅蹲坐洞口曬曬太陽。春季活動是由日間向夜間的過度時期,4~5月常是傍晚走出洞穴開始活動。9~10月則經常清晨出洞活動。活動時期,非常活躍,一夜之間進出洞穴數次至10多次。
紅尾沙鼠群棲,但洞穴不似大沙鼠集中成群,較為分散。洞穴常見於高地,丘陵的低處灌木叢下。綠州、農田則常沿路基灌渠兩側斜坡分布,也常在花園、果園、谷地及建築物、院牆等處的基部築洞。洞穴複雜,有繁殖、儲糧、越冬的固定洞和活動保護的臨時洞之分。越冬期洞穴最為複雜,有洞口3~15個,通道長6~20m,巢室距地面深可達1.5~2m,倉庫數個,倉庫距地面40~80cm。春夏季繁殖期常利用越冬洞穴,或另築新洞。但巢室上移,距地面50~60cm。臨時洞穴較簡單,無巢室和倉庫,只是臨時的隱匿場所。臨時洞常常分布在固定洞穴的周圍,與紅尾沙鼠的取食有關。洞口較少,一般僅2~3個,通道長數米,深度一般僅20~60cm。固定洞和臨時洞之間,洞口與洞口之間有明顯的鼠道相聯絡,所以洞群占地面積較大,從數平方米至百餘平方米不等。
紅尾沙鼠食性很雜,基本食物為禾本科植物、豆類和蒿屬植物,豬毛菜、沙生的灌木、速生植物等,可食植物幾十種至上百種。食取它們的種子、果實、鱗莖、根莖、枝葉等。農區穀物成熟時,紅尾沙鼠常常遷向農田,食穀物種子並儲存食物過冬。也食取一些動物性食物。紅尾沙鼠儲存越冬食物的本能十分強烈,夏末秋初即開始儲糧,種子、穀物等未成熟時,儲糧主要是植物的新枝芽和嫩綠部分,待種子成熟結實,則以儲存種子穀物等為主。洞穴中儲糧可多達幾十公斤。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及利亞、亞塞拜然、中國、埃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巴基斯坦、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
中國分布在新疆。
紅尾沙鼠

繁殖方式

紅尾沙鼠繁殖力很強,一年繁殖2~3次,每胎產仔4~9隻,個別還可更多。中國新疆地區紅尾沙鼠從4月初開始交配繁殖,中亞南部可從2月底3月初開始進入繁殖季,5月即可見幼鼠出洞活動。直至9月底10月初結束。春季繁殖力最高,參加懷孕的雌鼠比例亦最高。夏秋季由於氣候、食物等條件限制,繁殖力有所下降。紅尾沙鼠孕期約25天左右,新生幼鼠眼未睜開,體表無毛,3~4天后開始長出毛,全部長齊需10多天,10~15天后睜開眼睛。3個月左右幼鼠即達性成熟,並加入秋季的繁殖種群。紅尾沙鼠的繁殖,特別是春季繁殖,很大程度與春季的降雨多少有關。乾旱少雨時,繁殖力低,多雨濕潤的春季,繁殖力較高。而乾旱炎熱的夏季,繁殖活動幾乎全部停止。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紅尾沙鼠指名亞種
Meriones libycus libycus
Lichtenstein, 1823
2
紅尾沙鼠巴勒斯坦亞種
Meriones libycus syrius
Thomas, 1919
3
Meriones libycus aquilo
Thomas,1912
4
Meriones libycus turfanensis
Satunin,1903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在其分布範圍內很常見,其種群數量趨於穩定。
在中國,紅尾沙鼠的種群密度每年夏秋季達到高峰,1958年新疆調查,克拉瑪依——奎屯一帶夾日捕獲率為4%~16%,艾比湖西南部為14%,吐魯番盆地密度最高,捕獲率可達20%,個別適宜生境內(如葡萄園內)可達40%。哈薩克斯坦資料表明,該鼠密度每公頃4隻至80隻不等,依據生境條件的好壞而決定。該鼠的年際數量變化不大,數量比較穩定。紅尾沙鼠種群中兩性的比例在不同年份不盡相同,兩性比例的不均尤其明顯表現在新生鼠和幼鼠之中,隨年齡的增長,雌雄比例趨於平衡。不同季節的種群數量有時由於紅尾沙鼠的臨時遷移也有變化。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