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 別名:華生
  • 籍貫:美國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城
  • 性別:男
  • 國籍:美國
  • 出生年月:1878年1月9日
  • 去世年月:1958年9月25日
  • 職業:學者 行為主義的創建者
  • 畢業院校:福爾滿大學,芝加哥大學
人物介紹,生平,行為主義,主要著作,學術觀點,相關事件,研究方法,貢獻,

人物介紹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廣告大師。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觀察法。華生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生平

約翰.華生(John B.Watson, 1878-1958)於1878年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他從小是在學校里開始接受教育的。華生承認自己小時不是個好學生,有點懶、不聽話、好爭鬥、學業成績不好,只能勉強升級。只是在進入了當地的伏爾曼大學後才有所改變。
1894年他進入伏爾曼大學,五年後他得到碩士學位。後來他選擇了芝加哥大學,把獲得哲學博士作為目標。但是在學習中,他對哲學的熱情很快消失,他甚至很難理解他的導師杜威的思想。然而,在安吉爾的影響下,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並把神經學作為第二副科。他還師從洛布學習生物學和生理學。1903年他得到了哲學博土學位,並結了婚。直到1908年,他都在芝加哥大學當講師。在這幾年裡,他既學習和工作,又做了大量的動物行為實驗,並表現出對以動物為被試研究行為的偏好。開始形成他的行為主義方向的信念。
1908年,當華生成為芝加哥大學助理教授的同時,他又獲得了霍普金斯大學正式教授的職位。儘管華生對芝加哥大學十分留戀,但由於霍普金斯大學讓他來指導實驗室,比芝加哥大學給他更豐厚的薪水,這些優越的條件使華生最終還是來到霍普金斯大學。他在這裡度過了他學術生涯最輝煌的歲月,一直到1920年。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長期以來,華生不斷思考如何使心理學研究更加客觀化,1908年在一份講義中他第一次公開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1912年他應卡特爾的邀請,在哥倫比亞大學做了一系列的講演,在演講中又談到了這個問題。1913年他在《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文,正式宣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這標誌著行為主義革命的開始。1914年他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系統地闡述行為主義的專著《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言》。文章的發表和專著的出版在美國心理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得到了廣大青年心理學家的回響。兩年後當華生38歲時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華生的行為主義受到了心理學界的歡迎。1919年出版了他第二本專著《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觀點看心理學》。這本書是他的行為主義觀點最為全面系統的闡述。
1920年,由於一宗轟動當時的離婚案迫使華生辭去了霍普金斯大學的職務,使他中斷了紅極一時的學術經歷。1921年華生進入商界,他用行為主義的方法進行廣告宣傳。他發現"新產品的銷售曲線的增長與動物或人的學習曲線的增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還用大量時間普及行為主義。他為許多雜誌撰稿介紹行為主義,甚至親自講課,傳授行為主義心理學。1925年他的《行為主義》一書出版,這本書是華生行為主義的通俗表述。1930年華生對這本書進行了修訂,這是他在心理學方面最後一項專業工作。1947年華生從商界退休,在康乃狄克州的一個農莊中度過他生命的最後幾年。1957年美國心理學會在授予他榮譽的一段褒獎文字中,把他的工作讚揚為"現代心理學的形式與內容的極其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變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線的出發點。"華生為得到這種官方的承認而高興。1958年華生去世,享年80歲。

行為主義

華生在作為行為主義宣言的《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文中,開宗明義宣稱行為主義的"理論目標就是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
華生所講的行為首先是一種可觀察到的機體反應。這種機體反應的本質是人和動物對於外界環境的適應。華生承認,"反應"一詞是從生理學中轉借到心理學的。但是,心理學擴大了它的用法。也就是心理學把一組簡單的生理反應組合成為一套複雜的反應,把簡單的肌肉骨骼動作聯結為一種行為的方式。華生把反應分為四類:
1.外顯的習慣反應,包括開門鎖、打網球、拉提琴、蓋房子、與人說話、與人交往;
2.內隱的習慣反應,包括條件反射所引引的腺體分泌、無聲言語(即思維)、身體的定向或態度;
3.外顯的遺傳反應,包括人的各種可以觀察到的本能和情緒反應,例如抓握、打噴嚏、眨眼等;
4.內隱的遺傳反應,包括生理覺察所研究的內分泌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各種變化。
在這裡華生概括了有機體的全部行為,並且把這些行為區分出先天遺傳的反應和後天習得的習慣反應。華生認為這種區分是很重要的,因為行為主義就是要發現後者的學習過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規律,實現預測行為、控制行為的目的。

主要著作

1913年《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文章發表,行為主義正式誕生。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1914年《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出版。
1919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出版。
1925年他的《行為主義》,1930年華生對這本書進行了修訂,這是他在心理學方面最後一項專業工作。
其著作除上述外尚有《行為主義的方法》(1928)、《行為主義的幼稚教育》(1928)

學術觀點

1.關於感覺 

華生從他的行為主義觀點出發,在其著述中儘量避免套用"感覺"之類的傳統心理學名詞,代之以"刺激"和"反應"等字眼。他把各種感覺改為"視反應"、"聽反應"、"痛反應"等,還用視反應錯誤來取代錯覺。同時華生還認為,可以寫一部心理學,不用"意識","心理狀態"和"心"這類術語,而是用"刺激與反應"和"習慣形成"等術語來表述。
2.關於遺傳與環境的關係 

華生在早期並不否認本能的存在,只不過把本能看作是一種由許多在適當的刺激作用下系統地展現出來的先天性反應所形成的組合
可是,他後來卻主張在心理學中取消本能的概念,認為在心理學中不再需要本能概念。他說:"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養,那么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之中,我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夠訓練他成為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首領,或者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竊賊。"這段話一直被人們公認為環境決定論的經典表述。

3.關於動作流的概念

華生又提出了動作流的概念,以代替詹姆士意識流。他把人一生的全部行為製成一個由簡到繁的圖表,認為人的一生的行為是川流不息的動作流,從受精卵開始,隨年齡增長日趨複雜。一些非學習的動作在很短時期便消失,有些則保留時間較長。華生把這個動作流圖表稱為他的行為主義觀點的表達,並認為行為主義正是通過這些動作流來理解人的行為。動作流為行為主義觀察人的心理提供了現實的背景。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4.關於情緒的理論 

華生認為,情緒是一種遺傳的類型反應,包括了整個身體機制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內臟腺體系統的深刻變化。但他認為本能和情緒有區別。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適應是內部的,而且是局限於主體的身體之內的,那么這就是情緒;如果刺激引起整個有機體對各種對象的順應,那么這就是本能。
華生認為,人有三種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緒即恐懼憤怒親愛。華生用形成條件恐懼反應的事實,認為條件化是使情緒複雜化和發展的機制,人的各種複雜情緒都是在前述三種原始情緒的基礎上,通過條件作用而逐漸形成的。
5.關於思維的理論

華生認為思維也是一種感覺運動的行為。他說,語言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外顯的語言習慣,這就是言語;一種是內隱的語言習慣,這就是思維。兩種習慣動作在本質是等值的,因此,言語是大聲的思維,思維則是無聲的談話。在這裡,他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內隱的語言習慣是由外顯的語言習慣逐漸演變而來的。開始是兒童獨自一人不斷地對自己講話,以後在大人與社會的要求下,變為小聲的講話,最後又變為只在嘴唇之內出現。華生注意到了言語與思維的聯繫。
華生還對思維的創造作用進行了解釋。對於各種思維的創造物,他說,我們之所以會得到它們,是由於玩弄詞的反應的結果。人們將詞的反應變來變去,最後得到一種新的反應模型,這便是各種思維的產物。
華生認為,人類除了語言形式的思維之外,還有非語言的形式的思維。他提出,聾啞人說話時就是用肢體運動代替辭彙的,他們的言語和思維都是以同樣的肢體反應進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並非總是用辭彙來進行思維的,當一個人在思維的時候,他不僅發生著潛伏的語言活動,而且還在發生著潛伏的肢體活動和潛伏的內臟活動。而在後面這兩種活動占據優勢的時候,就發生了沒有語言形成的思維。
6.關於人格的理論
華生認為,人格就是指一個在反應方面現有的和潛在的全部資產(Assets)和現有的、潛在的債務(Liabilities)。
華生所指的資產指:
第一, 已被組成的各種習慣的總體,社會化了的已被調整過的各種本能,社會化了的和已被鍛鍊過的各種情緒,以及這些東西之間的各種組合和相互關係;
第二,可塑性(形成新習慣和改變舊習慣的能量)和保持性(已建立的各種習慣恢復其作用的速度)的高度係數。也就是個人對於當前或將來外界環境適應的能力
而債務則是指在當前環境中不發生作用和阻止其對已改變的環境進行順應的潛在因素。
進而華生指出,人格是一切動作的總和,是各種習慣系統的最後產物。人格是可以改變的。因為它是環境的影響形成的,所以改變人格的途徑就是改變人所處的環境。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 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實驗華生雷納(Watson and Rayner,1920)進行了一項稱之為"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的實驗。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小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個健康、正常的幼兒,當時他只有11個月又5天。條件刺激是一隻小白鼠。小艾伯特最初的反應是好奇。他看著它,似乎想用手去觸摸它。無條件刺激是用鐵錘敲擊一段鋼軌發出的聲音。這顯然是一種令人生厭的聲音,因為小艾伯特的無條件反應是驚怕、摔倒、哭鬧和爬開。在白鼠與敲擊鋼軌的聲音一起出現3次後,光是白鼠就會引起害怕和防禦的行為反應。在6次條件作用後,小艾伯特見到白鼠時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在小艾伯特1歲又21天時,華生進行了一系列泛化測驗,即在小艾伯特面前呈現小白兔、小白和白色裘皮大衣等。在每一種情況下,小艾伯特都表現出一種很強的情緒反應。因此,華生得出結論:條件化的情緒反應具有擴散或遷移的作用。而在適當的條件下,又可分化開來,形成分化的條件情緒反應。例如,除條件刺激白鼠外,其它刺激單獨使用時都不以敲擊聲來強化,則擴散消失,只對白鼠保留反應。

相關事件

“一打嬰兒”的名言”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 –醫生律師藝術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職業種族。 ”
羅莎莉·雷納事件
華生在與年輕美麗的研究生助手羅莎莉·雷納合作期間,二人發生了性關係。華生的妻子瑪麗·伊克斯(Mary Ickes,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秘書哈羅德·伊克斯的姐姐)採取行動,利用到羅莎莉·雷納家赴宴會的機會,從雷納的臥室偷到華生寫給雷納露骨的情書。1920年9月,這些情書到了校長富蘭克·古德勞的手中,當時的校規不允許教授發生這樣的性醜聞,於是華生被迫離開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職。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華生的桃色事件成了當時轟動性的新聞

研究方法

採用以下四種研究方法:
1、觀察法
華生承認觀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觀察法分為兩類。
一類是無幫助的觀察, 也就是通常所講的自然的觀察。華生認為這種觀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應的刺激及反應和動作性質。但由於對許多現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種比較粗略簡便的方法。
另一類是藉助儀器的觀察。華生認為,全體科學的進步都與實驗手段設備的改進有關。因此,心理學為了研究行為,效法自然科學,就有必要設計精密的儀器有效地控制被試,更加精確地研究行為。這種觀察實際上就是通常的實驗法

2、條件反射法
華生認為條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觀的方法,他把條件反射法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以獲得條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類是用以獲得條件運動反射的方法。華生不僅把條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學研究方法,而且還親自套用這一方法對兒童的情緒進行系統的實驗研究。
3、口頭報告法
華生認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種在動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變態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觀察自己身體內部所發生的變化並對這些變化進行口頭報告的能力。而且,人對於各種情境順應更經常地用語言而不用其他運動來實現。
有時,這甚至是唯一可觀察到的反應。這也決定了對人的研究不僅可能,而且必須採用口頭報告的方法。華生所講的口頭報告法所報告的只是自己機體內部的變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識的活動,因而並不是通常所謂的內省
4、測驗法
華生認為,隨著科學的發展,純粹的學術研究套用研究之間差異越來越小,測驗法也逐漸由套用的方法成為研究的方法。他認為已有的測驗方法的一個重大問題就在於它們大多數都是與語言行為有關的,這就使有語言缺陷的人不能運用這種方法。因此,他主張要設計和運用不一定需要語言的明顯外部表現的行為測驗。

貢獻

華生作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為: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
一、確定了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消除了傳統心理學的主觀性,格守一般科學共有的客觀性原則
二、發展了客觀的觀察方法,使心理學在方法上益趨精進。華生的預測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套用心理學的發展,他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