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

史書主要有兩大體裁,一是紀傳體,一是編年體。這兩種體裁各有優勢,缺點也很明顯。前者往往容易出現內容重複的現象,描述發生在同時期的事件時,很難體現出相互之間的關聯。後者雖然時間概念很強,但是很破碎。因此後來便出現了另一體裁,取兩家之長,補兩家之短,形成了很獨特的敘述方式,這就是紀事本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紀事本末
  • 體裁紀傳體,一是編年體
  • 按照:重要的事件分門別類
  • 選自:《禮記·大學》
紀事本末的寫法,歷史,相關,

紀事本末的寫法

是先將重要的事件分門別類,形成獨立的篇章,然後按照時間順序,詳述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和結果。打個比方,“玄武門之變”的相關記錄,可能分散在唐史的各個部分中,紀事本末就會把這些內容都提煉出來,先講它的起因,再講過程,最後講結果,像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一樣。“本末”這個詞,原意是指樹的根和梢。《禮記·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起源和歸宿。後來,這個詞就被引申為主次、先後等意思。紀事本末,就可顧名思義了。

歷史

紀事本末這個體裁出現於宋代。當時有個叫袁樞的人,很喜歡讀《資治通鑑》,但是“苦其淵博”,也就是說雖然覺得寫得不錯,但內容太雜。於是他就“區別其事,而貫通之”,把同一事件的相關內容從不同的時期里提出來,然後連貫敘述成一個整體。他把各個事件的敘述合在一起成書,因為書的內容來自於《資治通鑑》,便取名為《通鑑紀事本末》。這部作品共42卷,記錄了239件事,時間可上溯至三家分晉,下至後周世宗時期。
後來這本書被一個當官的發現了,呈給當時的皇帝宋孝宗。皇帝大加讚賞,發檔案讓大家熟讀,而且感嘆地說:“治國之道,都在這本書里了。”
後世常稱讚袁樞的這一“發明”。《四庫提要》曾誇獎它“經緯明晰”“一目了然”,意即脈絡很清楚,“實前古之所未見也”。這種書寫起來不容易,寫書人得遍覽史籍,爛熟於胸,下筆時才有把握,不致有遺漏,所以它的史學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也有缺點,就是容量不大,只能揀重要的事情詳細說說,其他的就馬馬虎虎了。如果說紀傳、編年史是集團軍的話,紀事本末大概就相當於其中的一支特種兵部隊。

相關

紀事本末體裁的書不算多,除了袁樞的書以外,還有《九朝紀事本末》,其中涉及先秦、宋、遼、金、元、明、清初等九個時期。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明代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還有清代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今人劉仲敬的《民國紀事本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