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

①纏繞:糾纏|糾紛|糾結。②集合整合:糾合|糾集。③改正;矯正:糾正|有錯必糾。④督察;檢舉:糾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糾
  • 拼音:jiū作姓氏念作‘jiǎo’
  • 五筆:XNHH
  • 筆順:フフ一フ丨
  • 四角:22100
  • 部首:糹
  • 筆畫:5
  • 倉頡:VMVL
基本字義,詳細釋義,公子糾,古籍解釋,糾的書法,

基本字義

基本信息
漢字:糾jiū 作姓氏念作‘jiǎo’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糾 #jiū
讀一聲
【糾纏】 #jiūchán ①繞在一起:許多問題糾纏在一起,一時很難處理。②反覆、沒完沒了地糾纏某事:糾纏不休。
〖例句〗我現在很忙,請你不要再糾纏了。
【糾紛】 #jiūfēn 爭執的事情。
〖例句〗居委會張大媽經常幫鄰居調解糾紛。
【糾正】 #jiūzhèng 改正(缺點、錯誤)。
〖例句〗教練糾正學員游泳的姿勢。

詳細釋義

糾jiū <名>
(形聲。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丩聲。本義:三股的繩子)
同本義
糾,繩三合也。――《說文》。按,俗字作糺。單股曰紉,兩股曰糾,三股曰糾,亦曰徽。”
徽以糾墨。――揚雄《解嘲》
又如:糾纆(繩索。糾,二合繩;纆,三合繩)
古公子 糾(見公子糾傳)
今在河南杞縣的土樓村以及商丘市等地區, 糾 志強 糾 會見
糾 <動>
⒈本義繩子。引申為纏繞:~纏。
其笠伊糾。――《詩·周頌·良耜》
何異糾纆。――《漢書·賈誼傳》。注:“絞也。”
青綸競糾。――郭璞《江賦》
思心以為纕兮。――《楚辭·悲風歌》。注:“戾也。”
橫厲糾紛。――《後漢書·劉琨傳》。注:“亂貌。”
福與禍如糾纏。――《鶡冠子》
又如:糾蓼
⒉集合,結集:~合。~集。收離~散(離、散:指散兵游勇)。
⒊矯正,改過來:~偏。~正。有錯必~。
①爭執:調解~紛。
②雜亂:交錯~紛。
⒌收取。
《荀子·富國》:“而或以無禮節用之,則必有貪利糾譑之名”,王念孫曰:“糾,收也。譑,讀為撟,取也。言貪利而收取之也。僖二十四年《左傳》注云:‘糾,收也。’”
糾jiǎo 1.見"窈糾"。

公子糾

公子糾(?—前685) 春秋時齊國人。齊襄公之弟,母為魯女。齊襄公時,政令無常,恐遭殺害,於魯莊公八年(前686)攜管仲召忽奔魯。襄公被殺後,齊國內亂,魯派兵護送他返齊爭位,管仲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扣(齊桓公),小白倒地裝死,結果時出奔在莒的公子小白(桓公)已先回齊即位,派兵在乾時擊敗魯軍,在齊國脅迫下,他為魯君所殺。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居黝切《集韻》吉酉切,音朻。《說文》繩三合也。《史記·賈誼傳》何異糾纆。《注》《通俗文》云:合繩曰糾。
又《博雅》舉也。《書·囧命》繩愆糾謬。《疏》糾,謂發舉其愆過。《左傳·昭六年》糾之以政。《注》糾,舉也。
又《周禮·天官·大宰》以糾萬民。《釋文》糾,察也。
又《小宰》凡宮之糾禁。《注》糾,猶割也,察也。
又《詩·魏風》糾糾葛屨。《傳》猶繚繚也。《疏》稀疏之貌。
又《後漢·公孫瓚傳》糾人完聚。《注》糾,收也。
又《後漢·荀彧傳》收離糾散。《注》糾,合也。
又《玉篇》告也。《廣韻》督也,參也,急也,戾也。
又《集韻》舉夭切,音矯。《詩·陳風》舒窈糾兮。《傳》窈糾,舒之姿也。
又《正韻》舉有切,音九。義同。
又《韻補》葉居由切,結也。《嵆康·琴賦》瀄汨澎湃,蟺相糾。放肆大川,濟乎中州。 《正字通》俗從斗作紏,非。○按《說文》糾在丩部,今倂入。

糾的書法

糾的書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