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糰(蕁麻科植物)

糯米糰(蕁麻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糯米糰(學名:Gonostegia hirta (Bl.) Miq.),別稱:糯米草、糯米藤、糯米條、紅石藤、生扯攏、蔓苧麻、烏蛇草、小粘藥等,是蕁麻科糯米糰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有時莖基部變木質;莖蔓生、鋪地或漸升,長50-100(-160)厘米,基部粗1-2.5毫米,不分枝或分枝,上部帶四棱形,有短柔毛。花期5-9月。生長於溪谷林下陰濕處,山麓水溝邊。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糯米糰
  • 拉丁學名:Gonostegia hirta (Bl.) Miq.
  • 二名法:Gonostegia hirta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蕁麻目
  • :蕁麻科
  • :糯米糰屬
  • :糯米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時莖基部變木質;莖蔓生、鋪地或漸升,長50-100(-160)厘米,基部粗1-2.5毫米,不分枝或分枝,上部帶四棱形,有短柔毛。葉對生;葉片草質或紙質,寬披針形至狹披針形、狹卵形、稀卵形或橢圓形,長(1-2-)3-10厘米,寬(0.7-)1.2-2.8厘米,頂端長漸尖至短漸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形,邊緣全緣,上面稍粗糙,有稀疏短伏毛或近無毛,下面沿脈有疏毛或近無毛,基出脈3-5條;葉柄長1-4毫米;托葉鑽形,長約2.5毫米。團傘花序腋生,通常兩性,有時單性,雌雄異株,直徑2-9毫米;苞片三角形,長約2毫米。雄花:花梗長1-4毫米;花蕾直徑約2毫米,在內折線上有稀疏長柔毛;花被片5,分生,倒披針形,長2-2.5毫米,頂端短驟尖;雄蕊5,花絲條形,長2-2.5毫米,花葯長約1毫米;退化雌蕊極小,圓錐狀。雌花:花被菱狀狹卵形,長約1毫米,頂端有2小齒,有疏毛,果期呈卵形,長約1.6毫米,有10條縱肋;柱頭長約3毫米,有密毛。瘦果卵球形,長約1.5毫米,白色或黑色,有光澤。花期5-9月。
糯米糰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1000米丘陵或低山林中、灌叢中、溝邊草地,在雲貴高原一帶可達1500-2700米。

分布範圍

自西藏東南部、雲南、華南至陝西南部及河南南部廣布。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及澳大利亞也廣布。

主要價值

【來源】蕁麻科蔓苧麻屬植物糯米糰以根或莖、葉入藥。秋季采根,洗淨曬乾或碾粉;莖葉隨時可采。
【性味歸經】淡,平。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消化不良,食積胃痛,白帶;外用治血管神經性水腫,疔瘡癤腫,乳腺炎,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1~2兩;外用適量,鮮全草或根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民族用藥
【僳僳藥】阿燕能:全草治疔瘡,癰腫,瘰癧,痢疾,婦女白帶,小兒疳積,吐血,外傷出血《怒江藥》。
【佤藥】糯米糰,糯米草:根治消化不良,癰腫,疔瘡癤腫痛,外傷出血《中佤藥二》。
【白藥】滿知竹:根治乳腺炎初起,瘡癤腫痛《滇藥錄》。兄綿:全草、根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骨痛,腹瀉,痢疾,癰腫,外傷出血《大理志》。
【納西藥】艾捫尼聶肯,阿呀勒:根治外傷出血,小兒疳積,食欲不振《滇藥錄》。
【藏藥】鮮全草治骨折,跌打損傷,瘡癰,乳腺炎《滇省志》。蘇巴:全草鮮用搗爛外敷治骨折,跌打損傷,瘡癰,乳癰,乳腺炎《藏本草》。
【彝藥】波癰:根治瘡癰不潰,跌打損傷,骨折《大理志》。
【畲藥】全草治咳血,吐血,白帶,結膜炎,乳腺炎,蜂窩組織炎,疔瘡癤腫《畲族藥》。
【侗藥】全草主治涸冷(水腫)《侗醫學》。
【苗藥】糯飯藤,拉缸:全草或根治刀傷,瘡疥,跌打,骨折,風濕關節疼痛,腸炎,痢疾,癰瘡,無名腫毒《湘藍考》。
【土家藥】全草治小兒疳積,擺白,腹痛腹脹;外用配伍治癰症,流痰《土家藥》。
醫藥:全草(糯米糰):淡、微苦,涼。清熱解毒,健脾止血。用於消化不良,食積胃痛,帶下病。
莖皮纖維可制人造棉,供混紡或單紡。全草藥用,治消化不良、食積胃痛等症,外用治血管神經性水腫、療瘡癤腫、乳腺炎、外傷出血等症。全草可飼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