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粘帚霉

粉紅粘帚霉 (英語:Gliocladium roseum) 是一種真菌,無性型為: 粉紅螺旋聚孢霉 (英語:Clonostachys rosea)。 它作為內生真菌定植在活的植物內,作為腐生生物消化在土壤中的材料,也在被稱為線蟲的其他真菌寄生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粉紅粘帚霉
  • 外文名:Gliocladium roseum
  • 真菌
  • 發現人:加里·斯特羅貝爾
  • 發現時間:20世紀90年代
  • 作用:可直接利用纖維素合成微生物柴油
簡介,真菌,腐生營養,藻類生質燃料,參看,

簡介

粉紅粘帚霉(英語:Gliocladium roseum) 是一種真菌,無性型為:粉紅螺旋聚孢霉(英語:Clonostachys rosea)。 它作為內生真菌定植在活的植物內,作為腐生生物消化在土壤中的材料,也在被稱為線蟲的其他真菌寄生生物
被發現於南美的巴塔哥尼亞阿根廷智利雨林樹上的一種粉紅粘帚霉能釋放一種成分與柴油相似的揮發物,有望成為生物燃料的一個新來源。粉紅粘帚霉可以直接利用纖維素合成微生物柴油。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不消耗糧食的情況下有希望直接生產出生物燃料

真菌

真菌界學名:Fungi,複數可為fungi或funguses)又稱菌物界,是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群,包含酵母黴菌之類的微生物以及為人熟知的菇類。真菌自成一,獨立於植物動物和其他真核生物。
真菌具有以幾丁質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真菌與動物同為異營生物,依賴其他生物製造的有機物為碳源,通常以滲透營養的方式取得養分,即分泌酵素分解環境中的有機物後,再以擴散作用將小分子養分吸收到細胞中。真菌不能行光合作用,其成長型態與植物一樣不能移動,但可以透過菌絲的延長拓展棲地,也能透過經由有性或無性生殖產生的孢子進行長距離的傳播(某些孢子還具有鞭毛,可在水中移動)。真菌是生態系中的主要分解者,且在生態系的物質循環扮演重要角色。分子系統發生學顯示真菌在演化上是一個單系群,由一個共祖演化而來。黏菌卵菌(水黴菌)在歷史上曾因形態相似而歸屬真菌界,但分子支序顯示它們與真菌的親緣關係甚遠,是趨同演化的結果。研究真菌的學科稱為真菌學,通常被視為植物學的一個分支。但分子證據顯示,真菌和動物之間的關係要比和植物之間更加親近,真菌與動物同屬後鞭毛生物,兩者在演化上的關係也是分類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真菌廣泛分布於全世界,但多數真菌體型很小,或存在土壤與水域中,常被人所忽略。真菌可與與動物、植物或其他真菌產生互利共生寄生等互動作用,例如與植物形成菌根,以及與藻類或藍綠菌形成地衣。有些真菌會產生稱為孢子果(Sporocarp)的大型子實體,也就是蕈類,較容易為人所注意。有些蕈類被人作為食物,有些真菌則是食品工業的要角,可以作為麵包的膨鬆劑,或發酵製造醬油豆腐乳等食品。1940年代起,真菌亦被用來製造抗生素,現在許多工業所需的酵素也是由真菌所合成。有些真菌可以被當作生物農藥,用來抑制雜草、植物疾病及害蟲。部分真菌中的生物鹼聚酮等許多物質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稱為真菌毒素,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有毒。一些物種的孢子含有精神藥物的成分,被用在娛樂及宗教儀式上。真菌可以分解人造的物質及建物,並在人類及其他動物造成疾病,真菌感染或食物腐敗引起的作物損失對人類食物供給和區域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真菌病則包括足癬等淺表層的感染,與隱球菌病等全身感染的疾病,嚴重時甚至可能致死。
真菌各門的物種之間不論是在生態、生活史、及形態(從單細胞水生的壺菌到巨大的菇類)都有很巨大的差別。人類對真菌各門真正的生物多樣性了解得很少,預估約有220萬-380萬個物種,但目前已發表的僅有12萬種。自從18、19世紀,卡爾·林奈、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及伊利阿斯·馬格努斯·弗里斯等人在分類學上有了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之後,真菌便已依其形態(如孢子顏色或微觀構造等特徵)或依生理學給予分類。二十世紀分子遺傳學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下,DNA定序開始被廣泛用於真菌分類,使傳統分類系統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最近十幾年來在系統發生學上的研究已多次改變人們對真菌分類的觀點,也有原本不被認為是真菌的生物(微孢子蟲、隱真菌門、核形蟲)被歸入真菌界或與其關係密切的類群中。各類群真菌的關係仍未有定論,是現在真菌研究的重點之一。

腐生營養

腐生生物指的是從其他生物屍體、動物組織或是枯萎的植物身上獲得養分的生物。腐生生物不能自己進行光合作用,也不能自己製造有機養分,因此屬於異養生物的一類。包含了真菌細菌以及原生動物。腐生生物舊稱腐生植物(英語:saprophyte)。

藻類生質燃料

藻類生物質燃料'(Algal biofuel)是以藻(Algae)作原料製成可以替代石化燃料生物質燃料。多國政府及私人公司已經投入資金研究減少其成本以使其能作商業套用。藻類燃料在燃燒時與石化燃料一樣會產生二氧化碳,但藻類在生長期間已在自然界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能達至減排二氧化碳的效果。

參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