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42直升機

米-42直升機

米-42直升機是前蘇聯米里設計局研製的單旋翼無尾槳武裝直升機。1983年開始與米-40直升機一起設計,採用噴氣代替傳統尾槳。但由於前蘇聯的解體,該計畫被取消。

單旋翼無尾槳直升機的一個水平旋翼負責提供飛機升力,並從尾部吹出空氣,用附壁效應產生的推力抵消旋翼的反作用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42直升機
  • 外文名:M-42
  • 研製國家:蘇聯
  • 類型:單旋翼無尾槳武裝直升機
  • 開始設計時間:1983年
  • 結局:計畫被取消
背景,米里設計局,單旋翼無尾槳直升機,米-42直升機結局,

背景

M-40的設計最早出現在1984年,設計初衷是基於M-24發展的一種雙發突擊直升機,經過多年論證,該項目在1992年立項,計畫採用2台1863kW克里莫夫TV3-117VMA引擎,機頭下有一門23MM航炮,最多可有8個掛架可攜帶空對地或空對空飛彈,並能使用12.7MM機槍莢艙,旋翼頂端安裝有桅桿瞄準具,最大時速達到295km/h。在1993年設計出模型,然而到了1994年,政府停止了對MI40研發的資金提供。隨著蘇聯解體和經濟情況的不景氣,MI40終究成為一個設計而已,慶幸的是它還有模型,比起有些圖紙飛機還算幸運的。M-42也僅僅存在於一張想像圖上。

米里設計局

米哈伊爾.列昂季耶維奇.米里1909年生於伊爾庫茨克,1947年12月受命組建米里直升機設計局,擔任第一任總設計師。1948年米-1研製成功,這種單引擎飛機具有良好的技術性能,是一種輕型多用途直升機。1950年批量生產,是前蘇聯第一種投入批量生產的直升機;1953年,米里設計局又研製成功米-4,是首批裝備前蘇聯軍隊的軍用直升機,它是當時世界上批量生產最大、飛得最高的直升機,在載重量和速度等方面曾創造了8項世界紀錄,並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航空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該機連續生產14年,有40多種改進型,銷往世界34個國家。我國的直-5就是在米-4 的基礎上改進的軍民兩用直升機;1957年研製的米-6,是一種重型運輸直升機其軍用和民用技術性能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直升機,在60年代中期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單旋翼直升機;1962年首飛成功的米-8(圖9)是一種中型運輸直升機,共有30多種改進機,其中米-8E算得上武裝直升機中的第一巨人,機上裝備了機槍和反坦克飛彈等,火力強大,堪稱“空中火藥庫”。
1970年1月,米里病逝後,他的學生季申科擔任第二任總設計師直到1991年退休。在21年中,其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戰鬥直升機和重型民用直升機的研製上。對米-24A經重大改進的米-24D優於美國的AH-1S“眼鏡蛇”。季申科退休後,萬貝爾格任設計局第三任總設計師,功績主要對米-28進行改進,使之成為具有威懾力的“夜間大盜”。此外,還進行了許多新方案直升機的探索,如戰鬥直升機米-40方案、民用直升機米-58方案、與歐洲直升機公司合作的米-38方案等。1997年,萬貝爾格病逝後,西涅爾希科夫任總設計師兼總經理,他繼續進行前任的未竟事業,完善米-28N並領導米-38的研製工作。

單旋翼無尾槳直升機

普通固定翼飛機飛行浮力源自固定在機身上的機翼。當定翼飛機向前飛,機翼與空氣的相對運動產生向上升的浮力。直升機的浮力也來自相同的原理;但是直升機上的機翼並不是固定在飛機上,隨著飛機向前運動;而是在機頂上旋轉。所以直升機上的“螺旋槳”其實是旋轉中的機翼,正確名稱為“旋翼”。當旋翼提供浮力的同時,也會令飛機與旋翼作相反方向旋轉,必須以相反的力平衡。多數做法是以小型的螺旋槳或風扇在機尾作相反方向的推動,也有新型直升機是靠在尾部吹出空氣,用附壁效應產生的推力平衡,好處是大幅減少噪音,而且也可以避免尾部螺旋槳碰損的可能性,提高飛機安全性。部分大型直升機則使用向不同方向旋轉的旋翼,互相抵消對機體產生的旋轉力。
單旋翼無尾槳直升機的一個水平旋翼負責提供飛機升力,並從尾部吹出空氣,用附壁效應產生的推力抵消旋翼的反作用力。

米-42直升機結局

蘇聯解體(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當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標誌著冷戰,兩極格局結束。
至此蘇聯共產黨蘇聯最高蘇維埃自我解散,蘇聯從現實和法律上不再存在,紅色帝國轟然倒塌。在政治鬥爭中獲勝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隨之米格-40、米格-42等設計也宣告破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