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

筏(raft)是一個字,基本意思是用竹、木等平擺著編紮成的水上交通工具。我國南方盛產竹子的地方,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使用竹子編成的竹筏渡水。筏,具有取材容易,製造簡單,穩性好,裝載面積大,能穿過急流淺灘等優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筏
  • 外文名:raft
  • 拼音:fá
  • 部首:竹部
  • 基本釋義:竹、木等平編扎水上交通工具
  • 一級學科:船舶工程
漢字信息,基本釋義,古籍解釋,詳細字義,筏的出現,功能與特點,皮筏,筏的現狀,

漢字信息

筏 fá
部首:竹部外筆畫:6 總筆畫:12
五筆86:TWAR 五筆98:TWAU 倉頡:HOI
筆順編號:314314321534 四角號碼:88253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7B4F

基本釋義

用竹、木等平擺著編紮成的水上交通工具:~子。竹~。皮~。
筏子(fázi)[raft] 水上交通工具。用竹或木編排而成,或用牛羊皮等制囊而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房越切《正韻》房滑切,𠀤音伐。《說文》海中大船。《海篇》編竹渡水曰筏。《揚子·方言》泭謂之𥴖,𥴖謂之筏。《郭注》木曰𥴖,竹曰筏,小筏曰泭。
《廣韻》《集韻》𠀤北末切,音撥。箄也。
《集韻》普活切,音鏺。義同。 《集韻》本作橃。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竹,伐聲。本義:筏子) 同本義[raft]
筏,大曰筏,小曰桴,乘之渡水。——《廣韻
重五斤以上諸林木,渥水中,無過一筏。——《墨子·雜守》
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杜甫《奉送崔都水翁下峽》
2. 又如:筏渡(用筏子渡水);筏工(以撐筏子為業的人)

筏的出現

人類的祖先經過多次實踐,將兩三根或更多的樹幹用藤或繩捆綁起來,就成了人類早期的一種渡水工具——筏。
筏
史料上使用筏的記載很多。例如,我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令2800多人伐松柏做筏,自會稽(今浙江紹興)沿海北上,遷都琅琊(今山東諸城),這是一次大規模使用木筏的海上運輸活動;《詩經》中說“誰為河廣,一葦杭之”,意思是說,誰說黃河寬啊,一個葦筏就可以渡過去。
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流域盛產的一種叫紙莎草的植物做筏,先將其捆成一個個小的草束,再將若干草束綁紮在一起製成筏。時至今日還能見到這種筏的古老身影。南美迪迪喀喀湖畔的居民還在使用這種筏,它是把蘆葦綑紮成草束,五個草束再綑紮在一起而成。
我國南方盛產竹子的地方,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使用竹子編成的竹筏渡水。
古代還有一種皮筏,它是將牛羊皮曬乾、浸油,縫合成袋,然後充氣或充填羊毛,將若干個這樣的袋固定於木製骨架之下就成了皮筏。少者6~12個,多者達500個編成。

功能與特點

有了筏,人們再也用不著半身浸在水中抱著樹幹、蘆葦和葫蘆等渡水了,可以利用各種編制的筏去渡水、捕魚、水上運送物資,以及躲避洪水猛獸的襲擾等。
筏
筏,具有取材容易,製造簡單,穩性好,裝載面積大,能穿過急流淺灘等優點。所以,就是在水上交通運輸工具高度發達的今天,筏仍有它獨特的用處。

皮筏

將許多浮囊編扎在一起,就成了皮筏。組成皮筏的浮囊少者有6~12個,多者可達400~500個。
皮筏,雖是較原始的渡水和運載浮具,但它的套用經久不衰。這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優點:製作簡單,操縱靈活;安全可靠,不怕擱淺:成本低廉,不耗能源。右圖為近年在寧夏黃河岸邊還能見到的小型羊皮筏。這種小型羊皮筏的重量很輕,一個人就可以用肩背起來上路。
製作羊皮筏時需將皮囊充氣。製作牛皮筏時則浮囊可不必充氣,而填以所裝運的羊毛之類輕貨。如不運此類輕貨,則填以乾草,俗稱“草筏”。裝貨時應注意載荷的平衡。
在大型長途運行的皮筏上,可張設帳幕,作旅客及筏工歇息處所。皮筏的每一個浮囊都是一個密封的提供浮力的單元。航行中即使有若干個浮囊破洞而失去浮力,但絕大多數浮囊仍不至於進水,其浮力足可以使皮筏脫離險境。中國西北地區歷來有大宗的土特產如羊毛、藥材、皮毛、菸草等向外運輸的慣例,數量大而且是單向運輸。過去,皮筏曾經長期作為主要的運輸工具。
皮筏運輸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大的缺點是不能逆水而行,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諺

筏的現狀

不論中國或外國,有些地方至今仍在製造和使用獨木舟。例如:我國貴州省清水江一帶苗族的龍舟,一直是用兩人合抱的杉樹或梧桐樹挖制而成,兩舷側各並聯一隻小獨木舟以增加橫穩性;瀘沽湖的納西族摩梭人的獨木舟就有三種之多;廣西有的河流中至今還可見到擺渡用的獨木舟;台灣的高山族人至今也還有使用獨木舟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