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筏重洋(文學作品)

孤筏重洋(文學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孤筏重洋(《孤筏重洋》),是挪威學者托爾·海雅達爾(Thor Heyerdanl)寫他和五位挪威、瑞典的同伴乘木筏橫渡太平洋的紀實作品。為了用事實駁倒對方和證實自己的觀點,他和同伴們籌劃資金並克服了種種困難,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樣,造了一隻木筏,於1947年4月從秘魯漂洋西去,他們駕駛的小木筏,在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的南太平洋中,經歷了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折磨和驚險,歷時三個多月,橫渡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達玻里尼西亞群島的一個荒島上。

基本介紹

  • 書名:孤筏重洋
  • 作者:托爾.海雅達爾
  • 原版名稱:孤筏重洋
  • 譯者:朱啟平
  • 類別:文學
  • 頁數:234
  • 定價:56
  • 裝幀:精裝
故事內容,譯文過程,評價,

故事內容

海雅達爾在太平洋中的玻里尼西亞群島作科學調查時,綜合研究了那裡的文物遺蹟和民間傳說,以及太平洋的風向、潮流等,確信群島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公元5世紀從拉丁美洲漂洋過海到那裡去的。但一些學者反對這種說法,理由很簡單:人類不可能乘木筏橫渡太平洋。
海雅達爾則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對的。為了用事實駁倒對方,他和同伴們籌劃資金並克服了種種困難,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樣,造了一隻木筏,於1947年4月從秘魯漂洋西去,他們駕駛的小木筏,在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的南太平洋中,經歷了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折磨和驚險,歷時三個多月,橫渡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達玻里尼西亞群島的一個荒島上。這次航海,是一次震驚全球的壯舉。海雅達爾等人用自己的艱難實踐證明了自己的判斷,並向人們展示他們忠誠和執著於科學的精神。
《孤筏重洋》中譯本約16萬字,它用樸素的文字,真實地記錄了一段了不起的經歷,從而使讀者驚心動魄,受到教育。因此,大體了解書中的主要情節,實屬必要。
作者海雅達爾在書中先說明他的理論形成經過,二戰結束後,他決定到美國去發表他的理論。面對“人類不可能乘木筏橫渡太平洋”之類的責難,他決心用自己的實踐予以反駁,而他的想法卻被朋友們當作“笑話”,認為他“發瘋了”。
海雅達爾卻認真地開始準備他要做的事。他住進了在紐約的“挪威海員之家”,藉以接近海員們,並和他們研究南太平洋航行中有關情況及木筏漂海的可能性。海員們都認為這件事是危險的,但用這種方式漂海並非沒有可能。
此後,在找到了資助人,籌集資金解決經濟問題後,他們動手解決遠航前必須辦妥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要仿照印加時代航海人的做法,到厄瓜多的安第斯山區原始森林中,砍伐九根大筏木(註:一種產於拉丁美洲的珍貴木材,乾燥後比軟木還輕)來綁紮木筏。嗣後,經過在大洋中漂流的實踐證明,他們的木筏,因為木材是新砍下來的,樹幹中的漿汁成為一種飽和物,阻止了海水滲入,因而避免了木筏的下沉。
安第斯山原始森林中生活著印第安人的原始部落,那裡的人,那時還在砍殺仇人的頭顱製成模型出售。到那裡去砍伐筏木,除了要和那裡的土著打交道外,還要提防蟒蛇、毒蛇、蠍子、巨蟻、蜥蜴和鱷魚的侵襲,此中驚險經歷,不言自明。砍了筏木後,他們把木樹運出森林,漂到河口,用汽輪拖到秘魯。
隨後他們要在利馬晉見秘魯總統,請求總統批准海軍部支持他們,在海軍船塢中按古代印第安人木筏式樣建造一隻大木筏,從海軍軍港啟程遠航。啟程前一天,美國等十幾個國家駐秘魯的大使、公使及挪威僑民代表趕來送行,因為大家公認這是在科學領域中一件驚天動地的壯舉。1947年4月28日清晨,由秘魯海軍的拖輪把木筏拖向外海,隨即,木筏進入了亨伯特水流。
亨伯特水流是來自南極的冰冷的巨流,它向北流向秘魯海岸,轉而向西,在赤道之下奔騰呼嘯,橫貫大海。這水流湍急部分,波濤洶湧,白浪滔天,浪谷與浪峰相差十來英尺。他們兩個人一班,在巨浪中輪流值班掌舵。開始的24小時中,每人掌舵2小時,休息3小時;以後,體力不濟了,改為每班 l小時,休息1.5小時,如此輪流。這樣疲憊了30小時,海面才平靜了些。以後的二三個月中,經常一連好幾天遇到這樣的大浪。有一次暴風雨中,浪峰要高出浪谷20至25英尺,舵手站著掌舵,水沒到腰際,人好像在湍急的河流中迎著逆流前進。
在漂海的過程中,木筏經常與鯨魚、海豚、鯊魚、章魚、水母、海龜以及各種各樣的奇怪魚類為伍。章魚的腳極長,可以伸到木筏的每一個角落。這腳,可以置大鯨魚於死命,也可以在大鯨魚身上留下可怕傷疤,所以他們每人都配備了一柄大刀,準備在夜裡被章魚的腳圍住脖子,把他們從睡袋裡拖出去時,砍它的腳。他們還要拿魚叉在木筏邊和殘忍貪食的鯊魚搏鬥。夜裡,還有大海豚爬到木筏上來,弄得他們晚上休息時,經常是渾身濕漉漉的。
過了兩個多月,從岸上帶來的清水發臭了,不能飲用。到處是水卻沒有水喝。於是,就破了—些魚,擠出魚身的水份當飲料。
兩位弄電台的夥伴經過艱巨的努力,終於和世界一些地區的無線電愛好者聯繫上了,通過這些愛好者,他們和挪威的哈廉國王及美國國家氣象局長,也有了電報聯繫。他們雖飄流在大洋之中,全世界仍然和他們緊密相聯。
在他們啟航後的第97天,終於飄流到了玻里尼西亞群島的安格圖島邊緣,但巨浪衝擊著礁石,木筏找不到去島上的進口。結果狂風又把他們吹向大海。在海上又飄流了三天三夜,也就是他們在大海上飄流了整100天的時候,經過了一場十分險惡的搏鬥,木筏終於在玻里尼西亞群島的一個荒島上靠岸。除了帶去的一隻鸚鵡死於海上的風暴外,他們6個人全部平安登入。過了幾天,附近一個島上的玻里尼西亞人駕船把他們從荒島上接走。經過無線電聯繫,法國駐太平洋殖民地總督派船接他們到塔希提島首府帕皮提,挪威政府又派巨輪到帕皮提接他們。為科學而進行的一場艱險、雄壯的海上旅程,終於勝利結束。
以上複述的情節,難免掛一漏萬,但就是從這樣極簡略的複述中,我們也不難看到,當時有一些國家推薦此書作為青少年課外必讀書的意圖何在。
我以為,實際上是要在青少年中提倡一種高尚的情操,提倡一種理想,提倡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健康的理想教育,應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項主要內容。許多國家,由於社會制度不同,他們對青少年的教育方法當然也不相同;但儘管如此,不同類型的國家在教育上卻還有不少一脈相通之處,有不少共同點。這共同點有許多適用於我們,過去我們對這方面注意得太少了。
不是說要愛科學嗎?那就要全身心地去愛它,要有理想,要準備為科學上的真理獻出一切。當然,不是鼓勵所有青少年為了證明一種理論,都要用生命去冒險。要提倡的是:在這種壯舉背後體現出的一種英雄氣概和無畏精神——一種為維護真理在必要時不怕棲牲一切的氣概和精神。
不是說要從小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嗎7怎樣克服困難呢7你就看這幾位科學家的所作所為。
不是說要提倡辦事認真、負責嗎?不是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嗎7怎樣認真呢7這就是!
不是提倡考慮問題要仔細縝密嗎?這也就是!他們的縝密十分具體,縝密到木筏上用的木材不能用舊的,而要用新砍伐的,連這樣一個細節都考慮到了。只有這樣縝密地去辦事,才保證了他們最終的勝利。
諸如此類的東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共同點”,所有這些,在各種類型國家對青少年進行的“德育”中,不是都可以適用嗎?
理想教育對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如今,理想的光芒在我國新一代青少年中漸趨暗淡,此中原因錯綜複雜,非本文所能詳細論及。但在學校教育中,把德育也當作應試教育的一個環節進行,實是導致青少年理想喪失的原因之一。許多學校中的所謂德育,就是要你去背誦一些條條框框準備應付各種考試,包括升學考試,因為條條框框就是一切。至於如何在一些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的理想和情操,培養他們優秀的思想品質、良好的道德規範,使學生進入社會後,能夠成為一個大寫的人、高尚的人、優秀的人,而不是成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鼠目寸光、“實利”第一的庸夫和小人,恐怕就考慮得很少,或是根本就沒有這樣去做。從許多國家在青少年教育中,對《孤筏重洋》一書所持的態度,我想,應該對我國學校的德育問題,提供了某些啟發。

譯文過程

原書於1950年出版後,接連再版十餘次,受到全世界讀者的熱烈歡迎。美、法、英、日、前蘇聯等30餘個國家均有譯本,有些國家還把此書規定為中學生必讀的課外讀物。
孤筏重洋(文學作品)
朱啟平先生翻譯此書,始於50年代中期,他是應《旅行家》雜誌主編彭子岡之約而譯的,剛連載了幾期,災難的1957年來了,彭子岡和朱啟平都被打成“右派”,連載隨即夭折。直到1981年12月,完整的中文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第一次印了8萬餘冊,以後好像沒有再印過,也沒有看到過有分量的書評。當時,我還在工作崗位上,雖曾對有關同志口頭提過,要組織書評,廣泛宣傳,但並沒有把此事具體落實,至今引為憾事。

評價

關於給青少年提供有益的課外讀物問題,又是此書給我們學校教育的另一啟發。
本來,在學校教育中,引導學生去認真閱讀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是青少年的品質、智力、體格、審美趣味、道德觀念、勞動觀念以及個人愛好等方面得以健康成長的必備條件,可惜這方面被嚴重忽視了。應試教育把學生對有益的課外讀物閱讀的時間和興趣全部擠掉了,扼殺了。學生成天埋頭在那些編寫得很差的、繁重的、瑣碎的,乃至不得要領的練習中。完成這些練習就是學習的一切;應付考試,在考試中能得高分就是學習的一切。這樣,果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眼界開闊的、有創造性思維的各類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人才么?回答應是否定的。
許多國家都注意了青少年的課外閱讀問題。有不少國家的教育部門,規定了中小學生必讀的課外書,美國甚至把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列為高中生20餘種課外必讀書之一(見著名雜文家牧惠著《讀完寫下》)。我想,這正是因為他們認識到:青少年應該接觸各種思想傾向的著作,才有可能讓他們自己有所比較,有所選擇,或者是從中有所啟發,有所穎悟,有所感動;這樣,思想才可能豐富、多樣而不至於僵死、硬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