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硯

筆硯

筆硯:毛筆和硯台;文房四寶中的兩樣。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筆硯
  • 外文名:bǐ yàn
  •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 文墨書寫之事:苦心筆硯二十餘年
詞語解釋,筆硯古解,蒙恬制筆,

詞語解釋

亦作“ 筆研 ”。
1.筆和硯。泛指文具
《三國志·魏志·后妃傳》“ 文昭甄皇后 ”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年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用諸兄筆硯。”
《世說新語·方正》“ 夏侯玄 ”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 正始 中,護軍 曹爽 誅,徵為太常,內知不免,不交人事,不畜筆研。”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育子》:“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於地,盛菓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卷針線,套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
清 昭連 《嘯亭雜錄·王太倉上書事》:“時舉朝失色,無敢與筆硯者。”
(2).指文墨書寫之事。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猶以書工,崎嶇碑碣之間,辛苦筆硯之役。”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李岳州》:“苦心筆硯二十餘年,偕計而試者,亦僅十年,心破魂斷,以望斯舉,今復無名,豈不終無成乎?”
宋 劉攽 《遣悶》詩之一:“若能全療詩書癖,用底聊均筆硯勞。”

筆硯古解

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此事也與蒙恬有關。 有人對“蒙恬造筆”的說法提出質疑。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看來,這一評述還是有所根據的。
筆硯

蒙恬制筆

本來毛筆是集體發明創造出來,當然其中有人進行改良,使這大眾性的文具更加適用,更加方便,是必然的。如蒙恬“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的動物毛製成的筆會更加剛柔兼備,吸墨性好,比以前用粗纖維製成的筆有很大地改進,所以人們稱‘蒙恬制筆’。
筆硯
硯有瑞硯、歙硯洮硯、澄硯等,其中不乏名品。以發墨,不傷毫,不易乾為上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