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用具

文房用具

以“”為代表的文房用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科學史上璀璨的明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房用具
  • 外文名:stationery accessories
  • 別名:文房四寶
  • 組成部分:筆、墨、紙、硯
  • 起源:春秋戰國時期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端、歙、洮硯下發墨對比,洮硯,論洮硯的升值空間,輔助文具,

文房四寶

以“”為代表的文房用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科學史上璀璨的明珠。

毛筆作為書寫工具,早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上就留有描繪的痕跡。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等多種名稱,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統一稱作“筆”。相傳是秦將蒙恬創造了第一批筆。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三國韋誕有《筆經》一書問世,總結了當時的制筆方法。
郵票上的文房四寶郵票上的文房四寶
時,安徽宣州用兔毛製成的紫毫筆,以筆鋒尖挺而擁著稱於世。到了唐代,宣筆聲譽日隆,“陳氏”、“諸葛氏”跨唐宋兩朝,制筆技藝世代相傳,所創無心散卓筆具有性能柔潤、根基牢靠,久用不散,書寫流暢的特點,稱“海內第一”。宋代除了宣州諸葛氏之外,歙縣的呂道人,黟縣的呂大淵,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時。元代以後,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並得朝廷讚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而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外。
由於毛筆是由動物纖維製成,難以長久保存,故完整的古筆傳世極少,除少數發掘品外,能見到的明清毛筆,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寶了。

早在以前,墨作為一種黑色顏料,已開始用於書寫。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墨。到了漢代,制墨已成一定的規模,東漢發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趨於規整。三國時西安人韋誕(字仲將),工書法,善制墨,所制“仲將墨”、或“韋誕墨”已被史書記載。唐代制墨業空前興盛,製作益精,名匠輩出。唐後期,易水制墨高手奚超等人因避戰亂遷居歙州,與其子奚廷圭以黃山松煙為原料,改進調膠、搗松等工藝,所制之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聲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後主賞識,賜姓李,並封李廷圭為墨務官,李廷圭墨由此揚名天下,時有“天下第一品”、“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美談。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轄歙、休、夥、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制墨業形成了“家傳戶習”的盛況,自此,墨便統稱“徽墨”。張遇、潘谷、戴彥衡等都是當時的制墨大家。
明清兩代迄今,全國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明代歙縣羅小華程君房方於魯研製徽墨,雋雅大方,香料考究,多出貢墨與名流托造之墨。程、方不僅所制之墨被譽為“前無古人之佳作”,還分別著有《墨苑》、《墨譜》傳世。清代徽州制墨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被稱作“四大墨王”。胡開文所制“地球墨”還獲得190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說起紙,素有蔡倫造紙一說,《後漢書·蔡倫傳》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稱“蔡侯紙”的記載。隋唐時期是造紙業的全盛時期,紙中之王的“宣紙”,就是這一時期產生和興盛起來的。宣紙產地在安徽宣州的涇縣一帶,故名宣紙。千萬年來,宣紙以其質地綿軟、百搓不折、紋理緊密、光潔如玉、不腐不蛀等特點,享有“壽紙千年”的美譽,成為中國書畫的必需品。
中國歷代名家的書畫、古籍經典得以流傳至今,宣紙是其依賴的載體。

老坑洮硯老坑洮硯
硯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的,又稱研。東漢以後,才拋開研石,自成一體。六朝至隋最突出的是瓷硯的出現,由三足而多足。唐代常見箕形硯樣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持。宋代以長方形抄手硯為特色,硯底挖空,兩邊為牆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明清兩代制硯工藝逐漸由適用轉向觀賞,風格由古樸漸趨華麗,硯蓋製作也極考究,已成為集書、畫、雕刻、髹漆等等多種技藝於一體的精美工藝品。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說:“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取索,可終身與俱者,唯硯而已”。訪硯、藏硯、賞硯、刻硯,已成為文人相會的一種風氣。
唐以來,硯材出現了很多品種,但其中洮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最為突出,號稱“四大名硯”。而四大名硯中品質最好的當屬老坑石。然端、歙老坑石存世數量寥寥無幾,只有洮硯現存少量老坑石,升值潛力巨大。

端、歙、洮硯下發墨對比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鑑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洮硯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老坑洮硯老坑洮硯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現在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可見洮硯老坑發墨不弱於端硯老坑(即下岩),但採集難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難獲取。
郭培元《論洮硯》:“世人知洮硯之妙,至有勝端歙之處。自宋以後名隱而不顯者,因地處邊陲,得之不易,兼無專書著錄之故,非才不良也,誠為憾事”。已道出洮硯雖有勝端、歙,但自宋之後老坑石逐漸絕跡,得之不易。
洮硯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場上尤為明顯。
《甘肅洮硯志》記載:“凡物產於舟車交經之區,則其名易彰,而播易遠(諸如端、歙)。產於梯航難及之鄉,則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歟!隴上鄙處西北(諸如洮硯),關山險阻,而彼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實不幸產於斯土,則其名不若端與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與歙之遠且速,自不待論,此洮石之一厄也。雖然,龍泉之劍,不能長埋於豐城,卞和之璞,不能久委於荊山,天之生材,必有其用,而況洮石之綠沉澤膩天然胎孕者,足為文房之至寶,足供秘閣之清玩者哉。用是雖產於隴上,前賢頗已歌詠,惟斷章遺句,終不敵端與歙之專書記載,故雖有耽嗜硯石者,言及洮石之音聲色澤,終屬茫然。遂使市者以贗冒真,而洮之實不見,購者以贗為真,而洮之名不振,職此之故,雖有超類軼倫之質,竟不能與端、歙之石爭短長於文房。”
書中詳細介紹了洮硯從來都不弱於端硯、歙硯,只因地處偏遠地區傳播力不足,地勢險要開採難度大,歷代戰亂破壞較大,導致石材幾近枯竭。市場流通劣質石材,以次充好,以贗冒真,喜好洮硯的人常因此失望,聽聞洮硯的人也更是茫然。

論洮硯的升值空間

1、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複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礦藏量經千年開採,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岭、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老坑洮硯老坑洮硯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2、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3、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採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輔助文具

中國傳統文房用具,除了“四寶”之外,還包括了很多的輔助文具,如筆筒筆架筆掛筆洗、筆舐、筆船硯滴水丞水盂鎮尺臂擱墨盒墨床印章印泥印泥盒等等,這些用具,所用材料有象牙玳瑁琺瑯玻璃陶瓷等多種,造型各異,雕琢精妙,可用可賞,故又稱作文玩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筆筒: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製作。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洗:筆使用後以之濯洗餘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處濕潤,以供臨時擱墨之用。
墨匣:用於貯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鎮紙: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各種動物形。
水註:注水於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匣:又稱硯盒,安置硯台之用。以紫擅、烏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印章:用於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閒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製成,
有銅、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稱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為瓷、玉質,有圓有方,分蓋與身兩部分。
筆掭:又稱筆硯,用於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製成片狀樹葉形。
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於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製品為多。
詩筒:日常吟詠唱和書於詩箋後,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製,取清雅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