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穎傳

《毛穎傳》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五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寫毛穎的家世。第三、四段為文章第二部分,這兩段通過毛穎被皇帝重用與拋棄,這樣親疏各別的對比,深刻闡明:皇恩並不浩蕩,皇帝寡情,對待百姓不過是利用而已。第五段為第三部分,是作者對毛穎以俘虜身份進見,受到重用,最後被棄置這一事實發表議論。這篇散文運用語意雙關、寄託象徵的方法,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點,意在言外,耐人咀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毛穎傳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韓昌黎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韓愈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毛穎傳
毛穎者,中山人也1。其先明眎2,佐禹治東方土3,養萬物有功4,因封於卯地5,死為十二神6。嘗曰:“吾子孫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當吐而生7。”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孫䨲8,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能匿光使物9,竊姮娥、騎蟾蜍入月10,其後代遂隱不仕雲。居東郭者曰㕙11,狡而善走,與韓盧爭能12,盧不及。盧怒,與宋鵲13謀而殺之,醢14其家。
秦始皇時,蒙將軍恬15南伐楚,次中山16,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17,以《連山》筮之18,得天與人文之兆19。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20,衣褐之徒21,缺口而長須,八竅而趺居22,獨取其髦23,簡牘是資24。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25,載穎26而歸,獻俘於章台宮27,聚其族而加束縛焉28。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29,而封諸管城30,號曰管城子,日見親寵任事。
穎為人,強記而便敏31,自結繩之代32以及秦事,無不纂錄。陰陽、卜筮、占相、醫方、族氏、山經、地誌、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33,及至浮圖34、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又通於當代之務,官府簿書35、巿井貸錢註記36,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中車府令高37,下及國人,無不愛重。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雖見廢棄,終默不泄38。惟不喜武士,然見請,亦時往。累拜中書令39,與上益狎40,上嘗呼為“中書君”。上親決事,以衡石自程41,雖宮人不得立左右,獨穎與執燭者常侍,上休方罷。穎與絳人陳玄42、弘農陶泓43,及會稽褚先生44友善,相推致45,其出處必偕46。上召穎,三人者不待詔,輒俱往,上未嘗怪焉。
後因進見,上將有任使,拂拭47之,因免冠謝48。上見其發禿,又所摹畫不能稱上意。上嘻笑曰:“中書君老而禿,不任吾用。吾嘗謂中書君,君今不中書邪?”對曰:“臣所謂盡心者49。”因不復召,歸封邑,終於管城。其子孫甚多,散處中國、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繼父祖業。
太史公曰:毛氏有兩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謂魯、衛、毛、聃者也50。戰國時,有毛公、毛遂51。獨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孫最為蕃昌52。《春秋》之成,見絕於孔子53,而非其罪。及蒙將軍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無聞。穎始以俘見,卒見任使。秦之滅諸侯,穎與有功,賞不酬勞,以老見疏,秦真少恩哉5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毛穎者,中山人也:毛穎,中山人。此指毛筆產自中山。毛穎,毛筆的別名,文中借作人名。毛,指兔毛。穎,指毛筆的鋒毫。中山,戰國時國名,在今河北省定縣一帶,以產紫毫毛筆出名。東漢蔡邕《筆論》:“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2.其先明眎(shì):毛穎祖先明眎。明眎,兔子的別名。《禮記·曲禮》下:“兔曰明眎。”
3.佐禹治東方土:輔佐夏禹治理東方國土。佐,輔助。
4.養萬物有功:四時之中,春的位置亦在東方,春天萬物生,故言。
5.卯(mǎo)地:即“東方土”。古代按十二地支劃分方位,卯位是指東方。
6.十二神:指十二生肖(屬相)。
7.吐而生:傳說兔子是口吐而生,故兔嘴上唇開裂。東漢王充《論衡·奇怪篇》:“兔吮毫而懷子,及其子生,從口而出。”
8.䨲(nóu):剛出生的幼兔;此泛指兔。
9.匿光使物:指隱身形於光日下,能驅使諸物。
10.竊姮(héng)娥、騎蟾蜍入月:姮娥,即嫦娥。《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月中有蟾蜍亦是神話傳說。《初學記·天部》上引《五經通義》:“月中有兔,與蟾蜍何?兔,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系於陽也。”
11.㕙(jùn):狡兔。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五:“昔者,齊有良兔曰東郭㕙,蓋一旦而走五百里。”
12.與韓盧爭能:《戰國策·齊策》三:“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㕙)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廬逐東郭逡(㕙),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韓盧,戰國時韓國的良犬名。東漢鄭玄注《禮記·少儀》:“守犬、田犬問名,畜養者當呼之名,謂若韓盧、宋鵲之屬。”
13.宋鵲:戰國時宋國的良犬名。《廣雅》:“韓盧、宋鵲,犬屬。”
14.醢(hǎi):肉醬。此處用作動詞,剁成肉醬。
15.蒙將軍恬:蒙恬,秦朝名將,相傳為毛筆的發明者。
16.次中山:次,臨時駐紮,停留。中山國為趙所滅,始皇十九年滅趙,二十一年伐楚,當時秦自中山移兵伐楚,故上文說“南伐楚”。
17.召左右庶長與軍尉:左右庶長,即左庶長,右庶長,秦朝官爵名。軍尉,武官名。
18.以《連山》筮之:《連山》,夏朝的占卦之術,與殷之《歸藏》、周之《周易》,統稱《三易》。筮:用蓍草卜卦。
19.天與人文之兆:指自然與人事的徵兆。《周易·賁卦·彖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0.不角不牙:兔不生角,也無犬齒。
21.衣褐之徒:褐,粗布衣服。此指全身有毛的兔子。
22.八竅而趺(fū)居:北宋陸佃《埤雅·釋獸》:“蓋咀嚼者,九竅而胎生,獨兔雌雄八竅。”此乃古人不明兔子生理結構的一種妄言。趺,兩足交疊而坐。居,同“踞”,蹲。
23.髦(máo):毛中長毫;引申為同輩中不群者。
24.簡牘(dú)是資:此言兔毫筆是簡牘書寫的工具。簡牘,書寫用的竹簡和木片。資,依仗,憑藉。
25.豪:豪傑。此處雙關,又指兔毫之長者。
26.穎:原意是尖端。此處還暗指毛穎即兔子。
27.章台宮:秦宮殿名,秦王及秦始皇日常處理政務起居的重要場所。
28.聚其族而加束縛焉:暗指束縛兔毫制筆。
29.賜之湯沐:古時諸侯朝見天子,事前要沐浴齋戒,以表虔誠。後來天子賜給諸侯的以供“沐浴之資”的封地為湯沐邑。此也指制筆過程中,將兔毛用熱水洗淨。湯,熱水。沐,洗髮。
30.管城:縣名。周時管叔的封地,今河南鄭州。也暗指製作毛筆時必需竹管。下文的“管城子”是以封號的形式來指毛筆,後來成了毛筆的別名。
31.強記而便敏:強記,記憶力強。便敏,便利敏捷。
32.結繩之代:指遠古尚無文字,靠結繩記事的時代。《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
33.陰陽、卜筮、占相、醫方、族氏、山經、地誌、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陰陽,指陰陽家的書。卜筮,指占卜的書。占相,指相面的書。醫方,指醫藥之類的書。族氏,指族譜之類的書。山經,地理方面的書。地誌,方誌之類的書。字書,文字之類的書。圖畫,指圖冊之類的書。九流,泛指各流派。百家,指諸子百家。天人之書,天道人事之書,泛指圖書。
34.浮圖:梵語,此指佛教。
35.官府簿書:官府的檔案和簿冊。
36.市井貨錢註記:商賈交易的貨物錢財的賬簿。市井,商賈交易的場所。
37.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中車府令高:秦皇帝,秦始皇。扶蘇,秦始皇長子。胡亥,秦始皇少子,即秦二世。丞相斯,指李斯,秦國丞相。中車府令高,指趙高,任中車府令,掌皇帝乘輿之事。
38.終默不泄:始終沉默而不泄露曾書寫過的內容。默,沉默不語。泄,泄露。
39.累拜中書令:累拜,依次升遷。中書令,官名。原主文書奏章,後掌機密大政,至唐為中書省的長官,官位極高。這裡與下文的“中書君”皆為雙關語,表示可以用來書寫的意思。後來“中書君”成了毛筆的別名。
40.益狎(xiá):更加親密。
41.以衡石自程:衡,秤。石,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自程,指皇帝自定的每日審閱公文的限量。《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程),不中呈不得休息。”
42.絳人陳玄:指墨。唐時絳州(今山西絳縣)貢墨,墨以陳舊為佳,故擬其姓陳。玄,黑色。
43.弘農陶泓(hóng):指硯。唐時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貢瓦硯,瓦硯是陶土燒制的,故擬其姓陶。硯中盛水,故取名泓。
44.會稽褚(zhǔ)先生:指紙。唐時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貢紙,紙以楮木為原材料,故擬稱褚先生。
45.相推致:互相推薦延請。
46.其出處必偕(xié):出處,出仕或退隱。指筆、墨、紙、硯的使用與擱置。必偕,必定在一起。
47.拂拭:擦拭。表示受到皇上的恩寵。
48.免冠謝:脫帽謝恩,執行使命。雙關語,指脫下筆帽寫字。
49.臣所謂盡心者:暗指筆心用盡。
50.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謂魯、衛、毛、聃(dān)者也:姬是周朝的國姓。毛,周朝初年所封諸侯國名,在今河南宜陽縣。周文王第八子名鄭,封於此。魯、衛、毛、聃,都是周朝所封的諸侯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預註:“十六國,皆文王之子也。”
51.毛公、毛遂:毛公,趙國隱士,後為魏國信陵君門客,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毛遂,趙國平原君門客,曾自薦於平原君,說服楚王出兵援趙攻秦,事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52.蕃(fán)昌:蕃衍昌盛。
53.《春秋》之成,見絕於孔子:孔子作《春秋》,絕筆於“獲麟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魯國獵獲了一隻麒麟,孔子聽說以後非常傷心,他認為,麒麟是神靈之物,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而現在正逢亂世,出非其時,而被人抓獲),孔子嘆道:“吾道窮矣!”《春秋》寫成之後,毛筆就被孔子棄置不用了。
54.秦之滅諸侯,穎與有功,賞不酬勞,以老見疏,秦真少恩哉:秦朝滅掉諸侯,一統天下,毛穎參與其中且立有功勳,但是獎賞不抵其酬勞,今又因老而見棄,所以說秦王朝對待毛穎一族太少恩德了。與,參與。

白話譯文

毛穎是中山人。他的先人是兔子,輔佐大禹治理東方,因養育萬物有功,因此在卯地獲得封地,死後成為十二神之一。曾經說:“我的子孫是神的後代,不可以和其它生物相同,是從嘴裡吐出來的。”後來果然是這樣。兔子的第八代孫子剛剛出生,人世間正當殷朝時期它住在中山,得到了神仙的法術,能夠隱身、驅使物事,與嫦娥偷情,騎蟾蜍進入月亮,他的後代便隱居不當官。住在城東的名叫㕙,狡猾並且善於奔跑,和韓盧比賽,盧不如它。盧惱怒,和鵲共同謀劃殺了它,將它全家剁成了肉醬。
秦始皇的年代,蒙恬將軍在南方討伐楚國,在中山停留,準備舉行大型的狩獵行動來威嚇楚國,召集左右的庶長和軍尉一起,用連山占卜這次行動,預測天時和人和的預兆。占卜者恭賀道:“這次要捕獲的,是沒有角牙齒不鋒利,穿短布衣的動物,缺嘴並且頸脖子長,有八竅象打坐一樣坐著,就取他的毛,可以用來作為形成書冊的東西,如果天下都用它來書寫,秦大概最終將兼併諸侯吧!”於是開始狩獵,圍捕毛家一族,拔下它們的毛,將毛尖裝車帶回,到章台宮將俘虜獻給皇帝,聚集他家族的人將它們束縛起來。秦始皇恩賜讓蒙恬將它放入湯池沐浴,並賜它封地管城,命名為管城子,逐漸得到的恩寵並管理事務。
毛穎這個人記憶力非常強並且敏捷、敏銳,從結繩記事的年代起直到秦代的事,沒有不編纂記錄的;陰陽、卜卦、占卜相術、醫療方術、民族姓氏、山川的記載、地誌、字和書法、圖畫、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等天下的書,乃至佛學、老子、外國的各種學說,全都詳細地記下;還通曉當代的各種事務,官府公函,市井中貨物錢財的賬目記錄,全都為皇上服務。從秦始皇到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下到國民百姓,沒有不愛重他的。又善於隨人的意,正直、邪惡、委婉、巧妙、拙樸的,全都隨人的意。雖然有時被廢棄,始終沉默但不泄氣。只有一點不喜歡武士,但是如果被請也經常前往。
毛穎長期被封為中書令,和皇上更加親密,皇上曾經稱他為中書君。皇上親自決斷公事,每天閱覽公文以達到規定的重量來限定自己,就是宮裡的人也不得站在他的旁邊,惟獨毛穎和拿蠟燭的奴僕經常在旁邊侍奉,皇上休息時才完。毛穎和絳縣人陳玄、弘農縣的陶泓和會稽縣褚先生友好相善,互相推崇備至,他們出現的地方必定互相偕同。皇上召見毛穎,三人不等皇帝召見,一動就是一起前往,皇上從沒怪罪過他們。
後來一次進見時,皇上要委任,重用他,於是脫下帽子謝恩。皇上看見他的頭髮禿了,並且所畫的畫不能如皇上的意。皇上譏笑道:“中書君老並且禿頭,不能勝任我的任務了。我曾經稱您是中書,您現在是不中書啊?”回答說:“我就是盡心啦。”於是不再召見,回到封地,在管城終老。他的子孫很多,分散在中國和外地,都冒充是管城人,惟有住在中山的後代能夠繼承父輩祖宗的事業。
太史公說:“毛家有兩族,其中一族是姬姓,周文王的兒子,封為毛,就是所謂的魯、衛、毛、聃。戰國的時候有毛公、毛遂。惟有中山這一族,不知道他們的祖宗,子孫最興旺。孔子作《春秋》,是見捉到麟而停筆的,而不是他的罪過。蒙將軍拔中山的毛,秦始皇賜封管城,於是世代有名,而姬姓的毛族默默無聞。毛穎起始於俘虜的樣子出現,完結於任命和重用。秦滅諸侯,毛穎肯定有功勞,沒有賞賜和酬勞,還因為老邁而被疏遠,秦始皇真是薄情寡義啊!”

創作背景

貞元十九年(803年),關中大災。韓愈因上疏“請寬民徭而免田租”被貶,之後長期不被重用,心情鬱積,遂借為毛筆立傳以抒發自己的情懷。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散文用人物傳記的形式寫毛筆的製作、使用和日久頭禿被主人所廢棄,因此摹擬史傳筆法。這篇文章內容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寫毛穎的家世。第一段,先敘毛穎祖先明際,封於卯地,死後為十二屬相,次敘敵人月宮、齊東郭饋被害,如同史傳敘述先世。第二段借秦始皇大將蒙恬圍獵獻俘,隱喻聚毛制筆。“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於章台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始皇使恬賜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日見親寵任事。”處處雙關毛筆。第三、四段為文章第二部分。第三段寫毛筆因有廣泛功用,得到人人的喜愛和皇帝的重用。敘毛穎得到寵幸,“與上益狎”的情況,作為下面被拋棄的反襯。第四段,寫毛穎因“上見其發禿,又所摹畫不能稱上意”,而遭皇帝揶揄,並受到“不復召”的冷遇。這兩段通過毛穎被皇帝重用與拋棄,這樣親疏各別的對比,深刻闡明:皇恩並不浩蕩,皇帝寡情,對待百姓不過是利用而已。第五段為全文第三部分,模仿《史記》“太史公曰”評價毛穎的歷史功績,對其遭到疏遠抒發感嘆。是作者對毛穎以俘虜身份進見,受到重用,最後被棄置這一事實發表議論,尖銳地指出:“秦真少恩哉!”篇末點睛,一針見血。
這篇文章以事件進行謀篇,三個部分之間聯繫緊密,一氣貫注,但中間峰巒迭起。如毛穎祖先的一支遭覆滅之災,毛兔家族交了厄運,接著蒙恬將軍“載穎而歸”,毛穎成了俘虜,不料秦始皇“賜之湯沐”,毛穎得到了封爵,“日見親寵任事”,情況發生劇變。毛穎的命運由逆境往順境轉化,此後,愈見發達,君臣、國人,無不喜愛,毛穎達到了事業的峰巔,但一次偶然的機會,毛穎免冠謝皇帝,卻暴露了自身的弱點,皇帝也就棄之不顧了。這是文章的一大轉折,既是寓言的高潮,也是它的結局。這個結局是帶悲劇性的,它犀利而深刻地道破了皇帝的本質。行文至此,本可收束,但“太史公曰”一段議論闡發了寓言的含意,使主題愈益深化。如此轉折變化,曲盡其妙。
這篇散文在寫作手法上頗具特色。首先,這篇散文的構思新穎奇特。作者別開生面,採用寓言文體,選取眾所熟知的毛筆作為主角,用擬人手法,並仿照《史記》人物傳記的體例宋寫,化對具體事物的客觀說明為對人物身世的生動描述,寓作者之意於“毛穎”的具有傳奇色彩的遭遇之中。讀者讀完全篇,“毛穎”的生動形象仿佛浮現於眼前。散文同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一樣,其藝術上的可貴之處,首先當推形象之創造。本文即以此構思,激活全篇,使之生動活潑,精彩動人。其次,在表達方法上,文中有對毛穎身世、遭遇的敘述,情節生動、曲折,宛如小說。也有關於兔子,毛筆的知識性說明,使讀者在饒有興趣的閱讀中增加見聞。其間還穿插一些神話、傳聞,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趣味性。結尾處仿《史記》手法,言微而意重,使讀者讀罷猶不能釋手,似有餘音不絕於耳。總之,文章是將敘述、說明、議論、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篇文章既錨落有致,富於變化,又做到章法謹嚴,進退有度。第三,作者行文無拘無束,自然流暢,語言富創造性。作者在文中繼承和發揚了先秦西漢散文語言的優秀傳統, 自然而無堆砌浮艷之風,多用雙關語、諧音語,幽默詼諧,妙趣橫生,使讀者在輕鬆會意的微笑中為作者的機智所折服,並由此而產生共鳴。作者圓熟的語言能力,也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名家點評

唐·李肇《國史補》:“韓愈撰毛穎傳,其文尤高,不下史遷。”
唐·柳宗元《與楊誨之書》云:“足下所持韓生《毛穎傳》來,仆甚奇其書,恐世人非之,今作數百言,知前聖不必罪誹也。”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卷八:“設虛景摹寫,工極古今。其連翩跌宕,刻畫司馬子長。”
明·王岩《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卷八:“《毛穎傳》通篇將無作有,所謂以文滑稽者。贊論尤高古,直逼馬遷。”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毛穎傳》以史為戲,巧奪天工。”
清·色世臣《藝舟雙楫》論文二:“《毛穎傳》,舊史以為至紕繆,《國史補》以為逼史遷,後人皆是李說,然士君子立言有體,遇事之必不可無言,而勢有必不能明言者,則常托於諧詞卮說以見意,彼《毛穎》何所取耶?無取而以文為嬉笑,是俳優角之末技,豈非介甫所譏‘無補費精神,者乎?”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又稱“韓吏部”“韓文公”。韓愈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國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職。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