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姓(第五(複姓))

第五姓(複姓)

第五(複姓)一般指本詞條

五姓中國姓氏中的一個複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姓氏,得姓始祖為陳厲公之子陳完,亦稱田完(齊田氏),後漢高祖劉邦強遷春秋戰國貴族,按照第一到第八排序,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田完後人除改姓第五,亦改姓孫、王,名人有孟嘗君田文、田忌、田恆,孫武、孫臏,王莽(新朝皇帝)第五倫,第五琦,現在第五姓大多已經衍化成第姓、第伍姓或五(伍)姓。百家姓以“第五言福、百家姓終”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五姓
  • 外文名:DIWU
  • 得姓方式:媯姓-齊田氏所改
  • 主要郡望:東郡、隴西郡
  • 主要堂號:東郡堂、隴西堂
  • 著名人物:第五倫、第五訪、第五種、第五琦
起源,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宗祠楹聯,家譜文獻,姓氏名望,人口統計,研究考證,

起源

複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後有姚、媯、陳、胡、田,皆為同根同源,史稱“媯汭五姓”。後舜的後裔不斷發展,一直到商朝後期,舜的後代閼父歸順於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後周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並將長女大姬嫁與閼父之子媯滿(舜後33代孫)。後來,武王追封上古聖王的後裔,媯滿氏因此被封為陳侯,位於陳地,國都位於今天河南淮陽縣。媯滿史稱陳胡公胡公滿,其後代以國為姓,從而產生了陳氏,後代以胡公諡號為氏,產生了胡氏
陳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陳厲公時,陳國發生了爭奪君位的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出齊國避難,為避禍而改為田姓,陳完是田姓的始祖。陳完在齊國受到禮遇,任工正
陳完的後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展,後掌握齊國國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常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並受到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到劉邦稱帝之後,因為田姓勢力發展過大,成了劉邦的主要打擊目標,拚命削弱田族的勢力。他把齊田氏貴族分為八部,分別遷往西安一帶,並要他們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所以第五出自田姓,源自漢代遷徙齊國公族所改。據《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後漢書·第五倫傳》載:“後或改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陝西鹹陽一帶)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廣的弟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及“五”(伍)兩個姓氏,現在保留複姓的很少。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隴西郡:秦置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東鄉以東及隴西南一帶地區)。隋唐為渭州隴西郡。
東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為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為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隴西堂:以望立堂。
東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江扈堂。

宗祠楹聯

廉貞忠厚;正直清高。
——佚名撰第五姓
上聯典指東漢長陵人第五倫,字伯魚,耿直無私,以清節著稱。建武年間舉孝廉,官會稽太守,章帝時任司空。下聯典指第五倫的曾孫第五種。
清高正直;忠厚廉貞。
——佚名撰第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第五種為官清正,名冠州郡,時人謂:“清高正直,以種為首。”下聯典指第五種的曾祖父第五倫為司空,奉公盡節,所得俸祿僅給衣食,余皆散資貧民。

家譜文獻

維揚邗東第五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家譜收藏者朱炳國處。
陝西旬邑第五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寫本。現被收藏在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魏洛村第五氏宗祠。

姓氏名望

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也,東漢大司空(即東漢宰相)。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第五倫曾為東漢初年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元老,為官清廉無私,盡忠守節,其後輩有五人在朝為官,與東漢相始終。
第五頡:字子陵,第五倫少子;京兆長陵人(今陝西鹹陽)。著名東漢大臣。先為郡功曹,州從事,公府辟舉高第,後為侍御史,南頓令,桂陽、南陽、廬江三郡太守,諫議大夫。漢順帝之為太子廢也,第五頡為太中大夫,與太僕來歷等共守闕固爭。漢順帝即位,第五頡擢為將作大匠,卒官。
第五種:字興先,歷官高密侯相、兗州刺史。因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屢受陷害。當時人說:“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為第一。”
第五訪:字仲謀,東漢中期京兆長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人。
第五上:東漢刺史,為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元先: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為鄭康成之師。
第五琦:唐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唐朝宰相)。曾為扶風郡公扶風郡公,京兆尹,改戶部侍郎,判度支等,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年七十歲,贈太子少保、子峰。
第五均:宋朝人,官至宰相,生卒不詳。

人口統計

中國複姓第五主要聚居在陝西省鹹陽市的魏洛村和埝口五村,這兩個村子除了個別的雜姓外,基本都複姓第五。另外在全國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著很多複姓第五。台灣有7家複姓第五,其祖先在今天的魏洛村,主要居住在台北市內湖區。
中國複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陝西省旬邑縣赤道鄉魏洛村,全村約3000口人都姓“第五”。祖上傳說在漢朝就住在這裡。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東漢漢明帝時期大司空:第五倫,唐朝唐肅宗時期宰相:第五琦,宋朝(時期不詳)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譜”。2007年1月13日,陝西省涇陽縣埝口五村。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馬宏傑指揮幾十位村民拍集體照,因為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這個姓其實並不鮮見,古時候從“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後8個字就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終”。第一到第八都曾存在過,不過現在第五姓最多的了,第五姓主要分布在陝西涇陽和旬邑
今江蘇省的揚州市,天津市,陝西省的鹹陽市涇陽縣、旬邑縣彬縣、西安市高陵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市、靈武市,甘肅省的慶陽市寧縣、浙江省的舟山市定海縣,安徽省的滁州市,台灣省的台北市內湖區等地,均有第五氏族人分布,總人口在六千以上。
其中:姓第五(有的寫成第伍)的在甘肅有178人,姓第的有1587人,合計1765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寧縣、慶城縣和合水縣,蘭州市、嘉峪關市、白銀市也有分布。甘肅寧縣的第(第五)家族,主要居住在早勝鎮、良平鎮等地,據考證,其祖先是從陝西旬邑縣赤道鄉魏洛村遷徙而來。

研究考證

《姓氏考略》: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
《後漢書·第五倫傳》:後或改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