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童謠)

因為“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一句名詩,竹馬常常用來指代一起長大的情侶中的男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馬
《竹馬》全文,作者簡介,作品特色,主要作品,

《竹馬》全文

小小兒童志氣高,要想馬上立功勞,兩腿夾著一竿竹,洋洋得意跳又跳。
馬兒馬兒真正好,跟我東西南北跑,一日能行千里路,不吃水也不吃草。

作者簡介

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於上海,名慶鴻,字叔逵。心工是他作歌、作曲時用的筆名。1890年中秀才,1895年應聘約翰書院(後改為聖約翰大學)執教中文。兩年後,受"教育救國"思想的感召,毅然放棄了有優厚待遇的教席,考入南洋公學第一屆師範班。戊戌變法失敗後,一批志士仁人紛紛東渡日本尋找救國圖強的辦法。沈心工也於1902年4月赴日本,與魯迅同期進入設在東京的弘文學院。在日本,給了沈心工最大觸動的,是明治維新以後在學校教育、政治宣傳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的樂歌活動。這種朝氣蓬勃、熱情向上的學校唱歌,對積貧積弱、民心渙散的中國人來說,不啻為一劑救世良方。於是沈心工組織中國留學生成立了"音樂講習會",專門聘請日本音樂家為師,研究中國樂歌的創作問題,這是國人舉辦近代音樂講習活動的首創。我國近代音樂史上最早的樂歌之一《男兒第一志氣高》,就是沈心工當時的第一首習作。此歌后來在國內廣為傳唱(初名為《體操--兵操》)。
1903年2月,沈心工回到國內,執教於南洋附小,一乾就是24年。他首先在自己的學校里設定"唱歌"課,以推動樂歌浪潮。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的記載,這是我國國小設"唱歌"課的開端。這一創舉很快就在全社會獲得了熱烈的回響。沈心工身體力行,一生作有樂歌180餘首。從1904年起,他先後編輯出版了《學校唱歌集》3集、《重編學校唱歌集》6集和《民國唱歌集》4集。1937年重新修訂,精選出82首歌曲,彙編出版了《心工唱歌集》。此外,他還翻譯出版了《國小唱歌教授法》一書。

作品特色

沈心工作品的風格典雅雋永,詞曲配合貼切,易於上口,因此在社會上流傳極廣。黃炎培在為《重編學校唱歌集》所作的序文中寫道:“沈君之所以為……良導師者,不惟以其得風氣先,尤以其所制樂歌,雖至今日作者如林,絕不因此減其價值,且與歲月同增進焉。”著名音樂家黃自為《心工唱歌集》所作的序文中說:“先生的歌集,風行最早。……所謂'盛極南北'確係事實而不是過譽。所以現在的青年教師及歌曲作者多少皆受先生的影響,這一點貢獻,也就了不起了。”1911年出版的《二十世紀女界文明燈彈詞》,在記述一個“女權運動”組織搞的一次“天足會”的集會上用風琴伴唱沈心工創作的《女學歌》的場面時,有這樣的描寫:“擊掌完時琴韻高,一曲清歌聲婉轉,原來是振興女權訓兒曹,心工沈氏傳佳制,淑性陶情要算是第一挑。”由此可見沈氏的作品在當時的風行情況。沈心工的180餘首樂歌,所涉題材極其廣泛。作品大多沿襲了日本樂歌的風尚,多用歐美或日本的名曲、民謠填配歌詞。一部分則是他自己專門作曲的,也有一部分是採用了中國傳統民歌的曲調。

主要作品

沈心工的樂歌題材較為廣泛:有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黃河》、《從軍歌》、《愛國》等;有直接鼓吹國民革命、歌頌共和新政的《革命軍》、《美哉中華》等,有提倡男女平權,重視科學的《女學歌》、《電報》《紡織》等。他所編樂歌,多數是兒童歌曲。由於他長期擔任教師,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唱歌要求有較深入的觀察與了解,因而善於描寫兒童生活中所接融到的一些事物,使兒童感到親切。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話文寫作歌詞的作者,所作歌詞淺而不俗,簡明易解。他選用曲調比較注意音樂語言的生動性和兒童特點。如他所編的《體操—兵操》、《賽船》、《竹馬》、《鐵匠》等樂歌,在學生中廣為梳傳。
由他作曲的樂歌還有:《黃河》、《革命必先格人心》、《軍人的槍彈》、《採蓮曲》、《今虞琴社社歌》和《輟悼歌》等6首,以《黃河》一曲影響最大,此曲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真摯感情,黃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對此歌作了高度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