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

端午節(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

端午節(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流行於福建省石獅市的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代蚶江是內陸對台灣島貿易中心港。嘉慶十一年(1806)樹立、保留完好的《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記錄“蚶江為泉州總口,與台灣之鹿仔港對渡”,因而民間習稱此碑為“對渡碑”。在台灣《鹿港奉天宮志》一書中也記載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蚶江與鹿港對渡”的事宜。 農曆五月初五,海峽兩岸數萬民眾在蚶江舉行“放王船”儀式,同時展現採蓮、海上潑水、龍舟競渡、捉鴨子等傳統民俗活動。同日,台灣鹿港舉辦“送春糧”儀式,與蚶江“放王船”活動相對應。

2011年6月9日,福建省石獅市申報的端午節(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端午節(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
  • 批准時間:2011年6月9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石獅市
  • 遺產編號:Ⅹ-3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據傳,採蓮(嗦囉嗹)是古越族人的遺風,歌詞“嗦囉嗹”是古越人避邪驅災的咒語。從五月初一起,人們抬著敬奉在“忠仁廟”的木雕龍頭,吹奏嗩吶,走村串巷,挨家挨戶“撣塵”,口唱“五月初一鬧蔥蔥,龍王岀世除夾難啊,嗦囉嗹哪”,希望驅邪消災,吉祥平安。端午節這天採蓮隊將龍圖黃擁迎到蚶江與鹿港對渡的古渡頭或鄭成功水操寨上,舉行隆重祭江儀式,宣讀祭文,朝拜海神,祈求海上平安,一帆風順。並表演各種民俗歌舞,以慶昇平。
海上潑水海上潑水
蚶江位於福建省石獅市北部,宋元時期就是東南沿海重要港口。清代蚶江是內陸對台灣島貿易中心港。嘉慶十一年(1806)樹立、至今保留完好的《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記錄“蚶江為泉州總口,與台灣之鹿仔港對渡”,因而民間習稱此碑為“對渡碑”。在台灣《鹿港奉天宮志》一書中也記載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蚶江與鹿港對渡”的事宜。
端午節(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端午節(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清廷禁止與台灣通航,兩岸各項活動被割斷。1683年施琅統一台灣後,兩岸恢復貿易往來,就有了對渡習俗。1894年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向日本割讓台灣與澎湖,蚶江與台灣對渡從此成為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民間往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端午蚶江對渡民俗活動又得以復興。

主要活動

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更有獨特的風格——競舟潑水鬧端午。每逢端午節,晉江兩岸賽龍舟熱火朝天,而位於泉州灣的石獅蚶江常有風浪,不宜舉行賽龍舟,而獨創了別開生面的“競舟潑水鬧端午”。當天,蚶江與台灣鹿港兩地民眾身著節日盛裝,同江競舟追逐潑水,人們視此水為“聖水情雨”,可驅邪消災,祈求吉祥、海上安寧,寓意為人與船大洗禮。除潑水外兩岸同胞還有一些共同的祭祀活動,如採蓮(嗦囉嗹)、祭江、放水燈、祭五王爺以及燈謎競猜、南音游江等活動。農曆五月初五,海峽兩岸數萬民眾在蚶江舉行“放王船”儀式,同時展現龍舟競渡、捉鴨子等傳統民俗活動。同日,台灣鹿港舉辦“送春糧”儀式,與蚶江“放王船”活動相對應。
石獅端午石獅端午
王爺信仰是閩南地區特有的習俗,五月初五是“五王爺廟”王爺生日,這一天,蚶江和台灣多個地方都要舉行“放王爺船”儀式。王爺船沒有遙控裝置,僅憑小船上的構件,順潮流出海,又順潮流返回,使這種民俗活動,平添幾分神秘感。
拜“五王爺”拜“五王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石獅端午閩台對度習俗見證了歷史上的閩台兩岸關係變遷和商貿的興盛,對研究兩岸關係、國家統一、民族認同有重大意義。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見證了閩台兩岸文緣相續、習俗相同,石獅蚶江、台灣鹿港文化同屬閩南文化的範疇,習俗風情相近,頗具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賽龍舟賽龍舟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石獅市文化館獲得“端午節(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5月5日,第三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於端午節在石獅舉行,石獅的端午節憑著別具特色的閩台對渡文化習俗,已成為兩岸民俗節慶的傳統。
2018年6月18日中午,第十二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開幕式在福建石獅市蚶江鎮蚶江村舉行,這是一場“海上潑水節”。

文化軼事

傳說曾經有台灣船在大海中迷航,幸遇蚶江答老大的“金再興”號導航脫離險境。後來台灣船來蚶江答謝,蚶江無人姓答,只有五王爺廟有位答王爺,也只有五王爺廟有條“金再興”號王爺船。從此每逢端午,蚶江就要舉行“金再興”號王爺船巡海儀式,祈求保佑海上行船平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