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態綜合養魚

稻田生態養魚是利用魚吃蟲、吃草、魚糞肥田,額外收穫一季魚的良性栽培模式。隨著免耕栽培技術的套用,稻田治蟲推廣誘蟲燈防治,“稻-燈-魚”更是完整的生態種養模式,使“稻魚共育,互利共贏”的生產方式,更趨向投資少、見效快、無公害、效益好的發展前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稻田生態綜合養魚
  • 種養模式:“稻-燈-魚”
  • 生產方式:“稻魚共育,互利共贏”
  • 發展前景:投資少、見效快、無公害、效益好
  • 優勢:產品質量提升,社會生態效益明顯
  • 建設內容:選好田、加田埂、開魚坑等
簡介,生態稻田養魚的農田建設,相應做好魚种放養與管理,養殖技術,養殖流程,技術優勢,主要做法,初步成效,

簡介

稻田生態養魚是利用魚吃蟲、吃草、魚糞肥田,額外收穫一季魚的良性栽培模式。隨著免耕栽培技術的套用,稻田治蟲推廣誘蟲燈防治,“稻-燈-魚”更是完整的生態種養模式,使“稻魚共育,互利共贏”的生產方式,更趨向投資少、見效快、無公害、效益好的發展前景。

生態稻田養魚的農田建設

(1)選好養殖的水田。要選擇水源充足,水質好無污染,灌排方便,耕作層深厚不漏水的田。
(2)加高加固田埂。養魚稻田四周田埂在春耕前用開挖魚溝的下層硬土進行加高、加寬、加固。
(3)開好魚溝、魚坑。在養魚稻田四周田埂80-100公分的地方開挖環田魚溝,並根據田塊大小再開挖“十”字、“井”字形中心魚溝,魚溝深30公分,寬40公分,同時在靠近進水口的田角或田中心挖一個深一米,面積約3-5平方米大的魚坑,以備魚棲息。
(4)做欄魚柵。為防止逃魚,在魚种放養前,須在進、出水口設定較牢固魚鑽不出去的欄魚柵。
(5)消毒和施肥。在冬季開挖魚溝、魚坑或舊的魚溝、魚坑修整時,每畝要用60斤以上的生石灰撒施消毒,撒石灰時田中應無積水,撒施後一星期再灌水,並畝施600斤腐熟糞肥培肥水質,再過4-5天后放養魚種。

相應做好魚种放養與管理

(l)魚種的選擇與放養。根據各地的習慣和市場的需要,可以選擇鯉魚、鯽魚、草魚、甌江彩鋰等。放養的數量,要根據稻田的生態條件及產量要求等確定。一般每畝可放養8-15公分大規格魚種200-800尾。要先將魚种放在3-5%鹽水中消毒5-10分鐘後再行放養。
(2)投餌。稻田中雜草、昆蟲、浮游生物、底棲動物等都是魚的天然自由攝食的餌料,一般每畝可形成40斤左右的魚產量,如計畫產量超過此指標,就必須投餌補充其不足。常年可作魚餌料有嫩草、浮萍、菜葉、米糠、麥麩和複合顆粒的專用魚飼料。投飼量要按需要逐步增加,要定點、定時。
(3)魚病防治。應以預防為主,在做好稻田、魚溝、魚坑以及魚種消毒的基礎上,管好水質,發現水質有問題,要通過排、灌施用生石灰水改善。
(4)從稻魚共育出發,相應調整種稻栽培技術。首先水稻品種要選抗倒伏力強的緊扣型耐深水栽培的高產優質品種;為抵消深水灌溉對分櫱的減少,要在培育壯秧基礎上,增加種植密度和用種量10-20%;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基肥為主,增加稻田水體中餌料生物量,儘量少施化肥,不施對魚有害的碳銨等肥料;水的管理以保持一定的水層為主,控櫱也應改用灌深水(3-6寸)控櫱;稻田病蟲害防治如果使用誘蟲燈,一般不需要用藥防治,如確需用藥,也要注意選用對魚無害的低毒農藥,噴藥前要加深田水,噴藥方式以微霧為好,儘量不使藥噴到田。
(5)捕撈。上市需要或水稻成熟時,排乾田面積水,使魚集中到魚溝、魚坑中,便於捕撈。

養殖技術

養殖流程

(2月~3月)稻田清整——(3月~4月)苗放養——(5月)拋秧——(6月)稚鱉套養——(9月~10月)水稻收割——年底魚鱉收穫。

技術優勢

利用稻田淺水環境,輔之以人為措施,套養一定數量的中華鱉、泥鰍等名特優品種,充分利用稻魚共生互利關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及藥物,僅使用有機肥生產有機稻及有機水產品。該模式下稻田和水產品的品質都得到了提升,而且能通過套養的中華鱉、泥鰍增收,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

主要做法

嚴格按照我省關於發展稻田綜合養殖要求,稻魚共生種養溝、坑面積控制在10%以內。稻田四周開挖魚溝魚坑,魚溝深1米左右,寬1.5-2米,挖出的泥土築堤埂,堤埂夯實;田塊中央設定十字形魚溝,魚溝寬深為50厘米×30厘米,以利於魚的進出;在田塊一角設定魚坑集魚區,深度為1m,面積在6-7平方米,可作為魚種暫養區或捕魚區;在田上種稻,稻種採用新型“甬優15”,水稻種植採用“大壟雙行”的種植模式,更加合理利用光照條件和方便鱉、泥鰍等水稻間活動,減少病害;在魚溝魚坑裡放養中華鱉、泥鰍、青蝦、鯽魚和鰱魚等水產品種。

初步成效

試驗點餘姚陸埠“315”稻田綜合生態養殖基地,畝產稻穀357.5千克,捕撈中華鱉18千克/畝,泥鰍45千克/畝,青蝦18千克/畝,其他魚類88千克/畝,畝均產值18127.5元,畝利潤近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