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區(福州倉山區)

倉山區

福州倉山區一般指本詞條

倉山區,隸屬於福建省福州市,地處福州城區南部,四面臨江,北隔閩江分別與鼓樓、台江、晉安、馬尾、隔江相望,東面與馬尾港隔海相距7.61海里,介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之間,區域面積142平方千米,加上洲地面積逾150平方千米。

倉山區古屬福州府閩縣侯官縣,因為在鹽倉前而得名,倉山古稱藤山,明洪武年間山北麓開始建鹽倉,該地俗通稱鹽倉前,藤山遂又通稱倉前山,簡稱倉山,區名由此而來。

2018年,倉山區下轄8個街道、5個鎮,另設有1個農場,常住人口83.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23.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08.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12.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022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倉山區
  • 外文名稱:Cangshan District
  • 別名:南台島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下轄地區:8個街道、5個鎮,另設有1個農場
  • 政府駐地:金山街道
  • 電話區號:0591
  • 郵政區碼:350007
  • 地理位置:福建省東部福州市
  • 面積:逾150平方千米
  • 人口:83.6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花海公園
  • 火車站福州南站
  • 車牌代碼:閩A
  • 行政區劃代碼:350104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土壤類型,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倉山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古稱藤山,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藤山北麓建鹽倉,俗稱鹽倉前,遂通稱倉前山,簡稱倉山,區名由此而來。

建置沿革

唐代,倉山境域隸屬於閩縣及侯官縣。
宋代至明中期分屬於閩縣和懷安縣。
明萬曆八年(1580年),懷安縣併入侯官縣,倉山境域分屬閩縣和侯官縣。以龍峰山和望北台為界,以東屬閩縣,以西屬侯官縣。
民國二年(1913年),閩縣與侯官縣合併成立閩侯縣,倉山境域屬閩侯縣。
民國六年(1917年),福州省會警察廳成立,倉山境域行政上屬閩侯縣和省會警察廳第五署雙重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福州市國民政府成立,同時成立倉山區公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1月,林森縣(閩侯縣)一區的白湖、雙湖2個鄉劃入倉山區,劃入面積10多平方千米(同年9月又劃出),5月設水上區,轄閩江洪山橋至魁岐水域,面積7平方千米。1955年3月,市郊蓋山的美墩、中墩、程厝邊、長安、塔仔里、洋洽、新成里、白鷺嶺劃入,面積3平方千米。同年5月,水上區與倉山區合併。1960年3月,市郊蓋山公社劃入,面積30多平方千米,次年6月又劃出倉山區。1968年9月,倉山區因“文化大革命”運動更名為朝陽區,同時成立革命委員會。1970年2月,郊區朝陽(蓋山)公社、建新公社、市紅星農場、閩侯縣城門公社劃入,總面積增至112平方千米,包括整個南台島,1975年5月又劃出朝陽區(倉山區)。1978年4月,朝陽區復名倉山區。全區有4個街道辦事處及水上工作辦事處,下轄40個居委會。1986年11月成立三叉街街道,1988年5月撤水上工作辦事處,成立對湖街道,全區共有6個街道,下轄70個居委會。
1996年1月,福州市區劃調整,晉安區的倉山、蓋山、城門、建新、螺洲5個鎮劃歸倉山區,轄區擴至整個南台島,面積擴至142平方千米。
2014年,倉山區轄對湖、上渡、倉前、三叉街、下渡、臨江、東升、金山共8個街道,建新、蓋山、螺洲、城門、倉山共5個鎮。全區共有13個鄉級行政區,64個社區、102個村委會。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倉山區下轄8個街道、5個鎮,另設有1個農場。倉山區人民政府駐倉前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50104001000
倉前街道
350104002000
東升街道
350104003000
對湖街道
350104004000
臨江街道
350104005000
三叉街街道
350104006000
上渡街道
350104007000
下渡街道
350104008000
金山街道
350104100000
倉山鎮
350104101000
城門鎮
350104102000
蓋山鎮
350104103000
建新鎮
350104104000
螺洲鎮
350104400000
紅星農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倉山區地處福州城區南部,轄整個南台島,四面臨江,北隔閩江分別與鼓樓、台江、晉安、馬尾、隔江相望東面與馬尾港隔海相距7.61海里,南臨烏龍江與閩侯長樂相連。介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之間,東西長27.3千米,南北寬10.3千米,區域面積142平方千米,加上洲地面積逾150平方千米。

地質構造

倉山區境內地質主要由中生代熔岩,燕山期入侵岩及第四紀沉積物構成,受到以斷裂為主,褶皺為次的構造變動影響,表現在構造特徵上岩層成寬緩的隆起和坳陷,褶皺構造由於受以後的岩漿侵入和噴發作用所破壞,表現不明顯。而斷裂構造極為發育,主要是由於位於福州山字型構造的前弧和北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北東東向壓扭性斷裂的交匯處,受上述斷裂構造的控制,斷裂發育、動力變質作用強烈。福州山字型構造在境內南部通過,沿烏龍江作弧形分布,控制閩江南港河流形態,並在境內南部造成岩層動力變質帶。

地形地貌

倉山區境內閩江環繞,形成南台島。閩江在南台島首尾分而又合,斜貫中部。地貌由平原、丘陵和灘地組成,並以丘陵,平原為主,屬丘陵性平原。山丘坡地占全島面積的1/5。地勢北陡,中高、南緩。地表起伏大,丘陵分布在中、西北、東南部,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有翁主山、鬼洞山、妙峰山、高蓋山、城門山、清涼山。境內制高點高蓋山(海拔202米)位於南台島中部。由於閩江流速、流向的改變,導致泥沙落淤、堆積,沿江地帶沙洲發育,河灘廣闊,形成形狀各異、面積大小不等的沙洲灘地。

氣候特徵

倉山區境內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冬季短而無嚴寒,夏季長而無酷暑。年太陽總輻射為4379.4兆焦耳/平方米,夏半年大於冬半年。每年春分以後,隨著太陽高度角增大和日照時間增長,太陽輻射量也逐漸增大,至7—8月為最高值。此後太陽輻射量開始減少,至12月為最低值。年太陽可照時數年平均為4425.9小時,平均年實照時數1884.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2%,日照年際變化較大。
倉山區境內年平均降水量為1395.6毫米。降水季變化明顯,主要集中在夏半年(4—9月),6個月的降水量達1026.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6%;而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6個月的降水量為36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6.4%。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42.3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
倉山區境內受閩江河穀穀地地貌的影響,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夏季東南風、南風頻率分別16.6%和14.5%,靜風頻率為26.9%;冬季東南風和西風頻率為11.5%和10.4%,靜風頻率為23.1%。年平均風速為2.9米/秒,最大風速可達31.7米/秒。
倉山區境內季風氣候明顯,一年內冷暖氣流隨季節交替,變化明顯。一般年份是2月底至4月中旬,春風送暖,西南氣流開始入侵境內,常有細雨綿綿,為春雨季節。此時天氣陰晴多變,有“春天孩兒臉,一天有三變”之說。4月中旬末,春雨結束,陰雨天減少,可連續出現一段時間的晴朗天氣。5月中旬,雨日再次增多,因南、北兩股冷暖氣流常在境內上空交鋒,其鋒面時而南移,時而北推,造成多雨天氣。因空氣潮濕,物品易發霉,又稱霉雨季,一般可歷時40天。在這期間常有大到暴雨出現,閩江也進入汛期,水位上漲,沿江地帶造成洪澇。
倉山區梅雨過後(一般自6月下旬開始)天氣晴熱,在濕度有利的情況下,對流雲發展,午後多雷陣雨,即“哺梨雨”,並有連續3天出現,出現每次雨時比前一天遲一二小時的現象。雷陣雨一般歷時短促,降雨強度較大。有的年份,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以下沉氣流為主,則天氣晴熱單調,易造成伏旱。6—9月是颱風盛行季節,常有颱風影響和襲擊境內。當颱風正面襲擊時,帶來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往往拔樹毀屋釀成災害;當颱風非正面襲擊時,其帶來的豐沛降水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夏旱和秋旱。9月中旬後,夏季風開始減弱,秋風送爽,暑熱漸消。10—11月底,大陸冷高壓建立,且日益增強南下,冷空氣也逐漸盤踞全境,天氣穩定少雨,氣溫逐漸轉涼,秋高氣爽,雨水較少,絕對濕度明顯減少。12月至次年2月,冷空氣勢力強大,南下影響次數增多,氣溫降至一年中最低,天氣轉為陰晴相間,多晨霧,溫度較小。

水系水文

倉山區境內閩江河段受潮水頂托,坡降平緩,屬感潮河段。流域內降水在年內分配不均勻,年際間變化也很大。流域年平均徑流深957毫米,年均徑流量584億立方米,枯水和豐水年份徑流量變幅290—910億立方米。下游輸沙量有增加趨勢,洪水期輸沙量所占比重相當大。境內河流具有雙向流動特徵。在漲潮時,閩江徑流受潮水頂托,可上溯到河浦、港汊及大小河渠;落潮時,河浦、港汊及河渠的水流又可下泄注入閩江的南、北港。區內主要河道有螺洲河、白湖亭河、義序河。螺洲河由閩江南港的螺洲入口向東流經浦口乾元、葫蘆陣與濂浦河相通,全長7千米,自古就有葫蘆陣兩頭潮之說。

土壤類型

倉山區夏長冬短,暖熱濕潤,降水豐沛,且有一定的乾濕季,土壤母質的風化作用強烈,土壤的富鉛化過程比較徹底。地帶性土壤主要為紅壤,南、北港的灘地、洲地發育的主要是潮土。平原地帶因長期經人類開發和耕作,發育的主要為水稻土和沙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倉山區土地資源土地面積14624.25公頃,其中耕地772.66公頃,園地309.17公頃,林地863.35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340.36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94.25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926.97公頃,草地117.48公頃,其他土地227.01公頃。

森林資源

倉山區林地面積0.1583萬公頃,商品林面積0.1288萬公頃,生態林面積0.029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4.3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34%。濕地面積未調查。經濟林地0.0636萬公頃。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倉山區常住人口83.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00.0%。年末,倉山區戶籍總人口59.9萬人,出生率為13.3‰,死亡率為5.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7‰。

經濟

綜述

2018年,倉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23.1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億元,增長0.4%;第二產業增加值308.8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312.9億元,增長9.6%。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9.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022元,比上年增長7.6%。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倉山區工業投資增長23.4%;房地產開發投資302.3億元,比上年下降13.0%。房地產銷售面積258.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5.0%。
財稅收支
2018年,倉山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42.9億元,比上年下降9.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3億元,比上年下降12.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7.7億元,比上年增長2.3%。
人民生活
2018年,倉山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37元,比上年增長9.1%;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8141元,比上年增長9.3%。

第一產業

截至2018年末,倉山區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9家,掛牌院士(專家)工作站企業9家。全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收入54.6億元。年末總計18個綠色產品、5個無公害產品、5個有機食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
種植業
2018年,倉山區蔬菜播種面積24835畝,比上年減少862畝。
林業
2018年,倉山區人工更新造林總面積26.67公頃。全區森林覆蓋率8.2%。森林經營目標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未開展商業性採伐,商品材產量為0,與上年度持平。
漁業
2018年,倉山區水產品產量4651噸,比上年增長3.0%。其中,淡水產品產量4587噸,增長3.2%。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倉山區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比增9.2%。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可比增長6.2%,重工業增加值可比增長12.2%。
建築業
2018年,倉山區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8.1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4.6億元,增長22.2%。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倉山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在限額以上一套表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石油及製品類增長79.6%,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增長52.1%,家具類增長48.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3.4%,金銀珠寶類增長20.4%,日用品類增長17.3%,糧油食品類增長17.5%,汽車類增長9.7%,化妝品類增長—1.5%,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44.0%,通訊器材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48.9%。全區年末個體工商戶51080個,個體從業人員11.6萬人,分別較同期增長31.2%、27.3%。年末私營企業4.3萬個,私營企業從業人員23.5萬人,分別較同期增長22.8%、13.2%。
對外經濟
2018年,倉山區進出口總額211.6億元,比上年增長35.3%。其中,出口196.2億元,增長39.6%;進口15.4億元,下降2.9%。進出口順差180.8億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3.9億元。
房地產業
截至2018年末,倉山區商品房待售面積11.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6.8萬平方米。
旅遊業
2018年,倉山區接待境內外遊客(含一日游)589.6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7.3萬人次,國內遊客582.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6.2億元。

交通運輸

綜述
福州至廈門公路始於區內三叉街,從區最南端的白湖亭至義序機場僅2千米。閩江由西而東橫貫區北,順江而下至馬尾港約2.5千米。閩江大橋和解放大橋將倉山區與市中心區相連。1994年,全區共有道路38條,總長約68.81千米;小街巷254條,總長約33.87千米。
公路交通
北岸自西向東依次有洪山橋金山大橋尤溪洲大橋三縣洲大橋解放大橋閩江大橋鰲峰洲大橋鼓山大橋通往市區北部的鼓樓區、台江區、晉安區。南岸自西向東依次有洪塘大橋、橘園洲特大橋、浦上大橋灣邊大橋烏龍江大橋烏龍江特大橋(福泉高速)通往市轄閩清縣、閩侯縣、福州大學城、永泰縣等。境內主要市內道路有南北走向的六一南路、則徐大道、福峽路、連江南路、浦上大道、金山大道;東西走向的三高—上三—上渡路、閩江大道、南二環路。國家高速G15線(瀋海高速)福州連線段引入倉山區白湖亭(秀宅收費站)。國道G324線橫貫中東部(則徐大道、福峽路)。
鐵路交通
2010年投入使用的福州火車南站位於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東側,是一座現代化的鐵路客運一等站,全國十大區域性客運交通樞紐之一,歸南昌鐵路局管轄。是全國沿海鐵路大通道溫台甬—溫福線、福廈—廈深線的連線樞紐,並與建設中的向莆鐵路交匯,開行CRH2動車組列車。採用中軸對稱、地域風格濃郁的建築造型,成為福州市又一處地標建築。福州南站投入使用後,福州始發普快、快速、直達特快列車及部分動車組列車由原福州站始發;過往動車組列車經停福州南站,大部分福州始發北上動車組列車由福州南站始發。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18年末,倉山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72家,新認定高技術企業57家。全年專利申請受理4304件,專利授權2977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0.8%和50.7%。

教育事業

2018年,倉山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5328人,在校生39369人;普通高中招生3980人,在校生11538人;國中招生9812人,在校生27125人;普通國小招生16110人,在校生80491人。學前教育幼稚園入園數18773人,在園幼兒44302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倉山區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劇場、劇院數1個,博物館、紀念館1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演出260場,公共圖書館藏書量34.3萬冊,圖書流動點3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3個,農家書屋52個。年末共有影院7個。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3.4萬戶,入戶率51.4%。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為100.0%。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倉山區共有體育場館數量975個,體育場館面積159.6萬平方米,全民健身路徑340條。舉辦各類全民健身活動25場,參與人數達到1.6萬餘人,並組隊參加各級各類全面健身賽事13場,共獲得13個冠軍、10個亞軍、7個季軍。倉山區運動員林聲在第十八屆亞運會獲得重劍項目團體金牌,劉靈玲在第十八屆亞運會獲得蹦床網上個人金牌。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倉山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53個,其中醫院19個,鄉鎮衛生院5個,村衛生所84個。年末衛生機構床位4358張。年末衛生技術人員6879人,其中,執業醫生、執業(助理)醫師2701人、註冊護士3110人、鄉鎮衛生院衛技人員304人、村衛生所衛技人員48人。年末,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0個,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5.2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8.2人,每千人擁有醫生3.2人。

勞動就業

2018年,倉山區城鎮新增就業1.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757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803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2321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倉山區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7.9萬人,比上年增加0.5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員5.8萬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人員12.1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9.1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3445人,比上年增加8431人。

環境保護

2018年,倉山區區域環境噪聲晝間57.4分貝,區域交通噪聲晝間67.0分貝,城區環境空氣達標天數357天,城區環境空氣達標率97.8%,空氣品質綜合指數3.21。能源消費中原煤消費量比上年同期上升了9.0%;天然氣、熱力、生物燃料三種新清潔能源品種消費量同比下降44.35%;規模工業用電量同比下降3.3%。

安全生產

2018年,倉山區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9起、死亡6人、受傷人數14人,按可比口徑,分別比上年下降9.5%、45.5%和增長27.3%。

風景名勝

倉山區境內區共有蔡忠惠公祠、琉球墓群、江南橋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通明古井、魯貽圖書館舊址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還有彌勒殿碑記、洋墓陵、下北館碑刻等其他文物。紀念地有將軍廟、獨立廳、嚴復故居、嚴復墓、陳若霖墓、螺江陳氏宗祠。遊覽地有金山公園、煙山公園、江心公園、倉前公園、廣福山公園、城山豬姆豬仔風動石、金山寺等地。外國領事館聚集的煙臺山地區已被列為重要的歷史文化街區
在倉山梅塢頂,臨江而立,地勢衝要。元朝曾在這裡築有炮壘,以扼閩江。明清兩代復置煙墩做為報警之用,故名煙臺山,現闢為“煙臺山公園”,占地16500平方米,是倉山區民眾娛樂活動的好場所。
橋南社(獨立廳)
中國同盟會福建支部總機關舊址。民國元年(1912年)4月,孫中山來閩在此發表演說,留影並親書“獨立廳”3字,製成橫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聳立於城東10千米許的閩江北岸,方圓1890公頃。山中古松參天,洞穴林立,構成風光勝跡160多處。自宋以來,歷代名士文人在全山各處鐫刻的摩崖題刻計有500多段,“宇內名人銘刻之盛,未有逾此者”。鼓山的風景勝跡以湧泉寺為中心。
被譽為國寶的華林寺,位於福州屏山南麓。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附近的羅漢院、越山庵等併入,後又增建御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諸勝。清嘉道年間(1789—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門、廊廡、客堂、僧舍等。華林寺大殿是中國南方古木構建築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唐宋木構建築中獨具一格,華林寺大殿是南方遺存的、屈指可數的宋代木構建築之一。

著名人物

陳若霖(清道光年間湖廣總督、刑部尚書)
陳寶琛(清宣統帝師、太傅、敎育家、詩人、書法家、收藏家)
嚴復(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敎育家)
陳霞蔚(清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郞)
林森(國民黨國府主席)
陳長捷(民國抗日名將)
陳體誠(著名土木建築學家,中國公路運輸之父)
陳紹寬(國民黨海軍部長)
陳景潤(現代著名數學家)
陳彪(中科院院士,現代著名天文學家)
陳箎(現代冶金專家)
陳運和(當代名詩人、作家,中國國學專家)

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倉山區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