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鉤端螺旋體病

疾病名稱,疾病分類,傳染途徑,臨床表現,預防措施,疾病描述,症狀體徵,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診斷檢查,治療方案,用藥安全,

疾病名稱

神經系統鉤端螺旋體病

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傳染途徑

農業勞動者,接觸污染的田水,經皮膚(特別是破損的皮膚)、消化道黏膜引起感染;對於患此病的孕婦,鉤端螺旋體還可經過胎盤使胎兒受染。

臨床表現

1.早期(敗血症期)
2.中期(敗血症伴器官損傷期)
3.後期(恢復期或後發症期)

預防措施

第一,避免與帶菌動物(尤其是豬與鼠類)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接觸。
第二,驅鼠、滅鼠。
第三,嚴禁食用病畜肉及帶菌動物的生肉及其他產品。
第四,管好豬、犬等家畜,接種獸用鉤體菌苗,避免使用新鮮畜肥。農田在插秧前施石灰氮,割禾前十天放乾田水。
第五,人群在流行季節前一個月接種鉤體菌苗。

疾病描述

神經系統鉤端螺旋體病是鉤端螺旋體神經系統感染臨床綜合徵。

症狀體徵

病人常在感染後1-2周突然發病,臨床經過分三個階段:
1、早期(鉤體血症期)
持續2-4日,出現發熱、頭痛、全身乏力、眼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淺表淋巴結腫大等感染中毒症狀。
2、中期(鉤體血症極期)
病後4-10日,表現腦膜炎症狀,如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和頸強等;個別病例可見大腦或腦幹損害,CSF可分理處鉤端螺旋體。
3、後期(後發症期或恢復期) 大部分病人完全恢復,部分出現兩種類型神經系統併發症:
①後發腦膜炎型:多為急性期後變態反應,表現腦膜刺激征,CSF淋巴細胞增多,蛋白增高超過1g/L,可檢出鉤端螺旋體IgM抗體,但不能分理處螺旋體;
②鉤體腦動脈炎:急性期退熱後半月至5個月發病,是常見的神經系統嚴重併發症,病理改變為多發性腦動脈炎,內膜增厚、血管閉塞引起腦梗死,表現中樞性面舌癱、偏癱或單癱、運動性失語、假性延髓麻痹和病理征,可出現全身性、部分性癲癇發作和癲癇持續狀態。個別病例主幹動脈閉塞後建立側支循環,逐漸形成腦底異常血管網,狀如煙霧病。

疾病病因

類鉤端螺旋體病是細螺旋體的單獨類別L.interrogan引起,分三個亞型:犬型、波摩那型和黃疸出血型。

病理生理

接觸受感動物組織、尿液或被污染地下水、土壤或蔬菜等可引起感染,螺旋體通過皮膚黏膜破損處侵入人體,與動物組織有較多接觸機會的實驗室、屠宰場和食品加工人員易被感染。

診斷檢查

MRA或DSA顯示腦動脈狹窄或閉塞,CT或MRI可見大腦半球多發性或雙側梗死灶。年輕病人預後良好,50歲以上患者常合併嚴重肝病和黃疸,病死率達50%。

治療方案

疾病早期用青黴素G治療,成人劑量120-160萬U/d,分3-4次肌注,療程至少1周。青黴素過敏者可用四環素,療程1周。腦膜炎和變態反應性腦損害可合用皮質類固醇,腦梗死可用血管擴張藥等。

用藥安全

對有鉤端螺旋體病的疫區應搞好環境衛生,防止洪水泛濫,大力滅鼠,家畜應圈養,防止老鼠及家畜的尿污染水源,做好飲水消毒工作,對病畜要及時治療,小兒應避免與家畜密切接觸,教育小兒不要到疫水中戲水、洗澡,對病人應及時隔離治療。對易患病者可進行鉤端螺旋體多價菌苗預防接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