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階層

社會階層

社會階層(Social Stratum)是由具有相同或類似社會地位的社會成員組成的相對持久的群體。社會階層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同一社會集團成員之間態度以及行為和模式和價值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不同集團成員存在差異性。

社會階層是根據各種不平等現象把人們劃分為若干個社會等級。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占有一定的資源,但其占有多少不同。用占有資源多少的不同來區分人們處於什麼樣的階層。對客觀存在的階層的分析在於緩和階層矛盾,找到協調各階層利益的途徑,從而保證社會穩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階層
  • 外文名:Social stratum
  • 特徵:同一階層的人群具有類似的行為
  • 決定因素:成就、職業
  • 行為差異:支出模式上的差異
定義,特徵,特例,決定因素,行為差異,策略步驟,社會階級,階層定義,階層分類,階層特徵,意義,現實社會,流行理論,簡介,十階層理論,形態轉變,社會斷裂理論,倒丁結構理論,四個利益集團理論,

定義

社會階層是根據各種不平等現象把人們劃分為若干個社會等級。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占有一定的資源,但其占有多少不同。用占有資源多少的不同來區分人們處於什麼樣的階層。對客觀存在的階層的分析在於緩和階層矛盾,找到協調個階層利益的途徑,從而保證社會穩定。

特徵

社會階層有以下特徵:
(1)同一階層的人群具有類似的行為。
(2)社會階層的地位有高低。
(3)社會階層乃是職業、所得、教育等綜合的結果。
(4)社會階層的內涵會變動,而且個人亦會提升到較高階層或下降到較低階層。

特例

已經成為歷史的印度的等級社會( 印度種姓制度 ):一個人自出生,就自然進入了這個等級社會,一生也沒法擺脫。

決定因素

吉爾巴特(Jilbert)和卡爾(Kahl)將決定社會階層的因素分為三類:經濟變數、社會互動變數和政治變數。經濟變數包括職業。收入和財富;社會互動變數包括個人聲望、社會聯繫和社會化;政治變數則包括權力、階層意識和流動性。
1.職業
在大多消費者研究中,職業被視為表明一個人所處社會階層的最重要的一項指標。一個人的工作會極大地影響他的生活方式,並賦予他相應的聲望和榮譽。
2.成就
個人取得的成就越高,就會獲得更高的榮譽與尊重。個人業績或表現也涉及非工作方面的活動。也許某人的職業地位並不高,但他或其家庭仍可通過熱心社區事業、關心他人、誠實善良等行為品性來贏得社會的尊重從而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
3.社會互動
大多數人習慣於與具有類似價值觀和行為的人交往,在社會學裡,群體資格和群體成員的相互作用是決定一個人所處社會階層的基本力量。
4.財物
財物是一種社會標誌,它向人們傳遞有關擁有者處於何種社會階層的信息,有用財物的多寡、財物的性質決定同時也反應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5.價值取向
個體的價值觀和信念是表明它屬於哪一社會階層的又一重要指標。由於同一階層內的成員互動更頻繁,他們會發展起類似和共同的價值觀。
6.階層意識
階層意識是指某一社會階層的人,意識到自己屬於一個具有共同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獨特群體的程度。

行為差異

1、支出模式上的差異
不同社會階層的消費者所選擇和使用的產品是存在差異的。有的產品如股票、到國外度假更多地被上層消費者購買,而另外一些產品如廉價服裝與葡萄酒則更多地被下層消費者購買。下層消費者的支出行為從某種意義上帶有“補償”性質。一方面,由於缺乏自信和對未來並不樂觀市場行銷,他們十分看重眼前的消費;另一方面市場行銷,低的教育水平使他們容易產生衝動性購買。
2、休閒活動上的差異
社會階層從很多方面影響個體的休閒活動。一個人所偏愛的休閒活動通常是同一階層或臨近階層的其他個體所從事的某類活動,他採用新的休閒活動往往也是受到同一階層或較高階層成員的影響。雖然在不同階層之間,用於休閒的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相差無幾,但休閒活動的類型卻差別頗大。
3、信息接收和處理上的差異
信息蒐集的類型和數量也隨社會階層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處於最底層的消費者通常信息來源有限市場行銷,對誤導和欺騙性信息缺乏甄別力。出於補償的目的,他們在購買決策過程中可能更多地依賴親戚、朋友提供的信息。中層消費者比較多地從媒體上獲得各種信息,而且會更主動地從事外部信息蒐集。隨著社會階層的上升,消費者獲得信息的渠道會日益增多。
4、購物方式上的差異
人們的購物行為會因社會階層而異。一般而言,人們會形成哪些商店適合哪些階層消費者惠顧的看法,並傾向於到與自己社會地位相一致的商店購物。

策略步驟

市場行銷過程中的社會階層與消費對於某些產品,社會階層提供了一種合適的細分依據或細分基礎。依據社會階層制定市場行銷戰略的具體步驟:
1、決定企業的產品及其消費過程在哪些方面受社會地位的影響,然後將相關的地位變數與產品消費聯繫起來。為此,除了運用相關變數對社會分層以外市場行銷,還要蒐集消費者在產品使用、購買動機、產品的社會含義等方面的數據。
2、確定應以哪一社會階層的消費者為目標市場。這既要考慮不同社會階層作為市場的吸引力,也要考慮企業自身的優勢和特點。
3、根據目標消費者的需要與特點,為產品定位。最後是制定市場行銷組合策略,以達成定位目的。
不同社會階層的消費者由於在職業、收入、教育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即使購買同一產品,其趣味、偏好和動機也會不同。如同是買牛仔褲,勞動階層的消費者可能看中的是它的耐用性和經濟性,而上層社會的消費者可能注重的是它入時性和自我表現力。所以,根據社會階層細分市場和在此基礎上對產品定位是有依據的,也是非常有用的。
事實上,對於市場上的現有產品和品牌,消費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它們歸入適合或不適合哪一階層的人消費。應當強調的是,處於某一社會階層的消費者會試圖模仿或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方式。因此,以中層消費者為目標市場的品牌,根據中上層生活方式定位可能更為合適。

社會階級

西方的社會階層很不固定,而且法律方面也沒有任何闡述。當西方經濟學家們說到階級或社會階層的時候,通常是指基於經濟學上與現代社會或近現代社會相聯繫的社會階層(階級)。
大致可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又可分為上層資產階級,中層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

階層定義

社會等級 ,意義相近的類似的 漢語 辭彙還有階級、 階層 、 社會階層 和 等級社會 。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濟水平和社會身份的社會群體總稱。
不同時期,社會對 階級 或 階層 的劃分各不相同。現代社會,提到“階級”或“階層”時,通常所指個人或者集團對財富擁有量,而不是指對生產資料的占有。

階層分類

可區分為下下、下上、下中、上中、上下、上上等階層。

階層特徵

社會階層有以下之特徵:
(1)同一階級的人群具有類似的行為。
(2)社會階層的地位有高低。
(3)社會階層乃是職業、所得、教育……等綜合的結果。
(4)社會階層的內涵會變動,而且個人亦會提升到較高階層或下降到較低階層。

意義

不同時期,社會對階級階層的劃分各不相同。現代社會,提到“階級”或“階層”時,通常所指個人或者集團對財富擁有量,而不是指對生產資料的占有。

現實社會

社會發展帶來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近年來“社會階層”一詞逐漸取代“階級”成為描述社會結構的核心辭彙。與階級相比,階層側重的是經濟層面而非政治層面的,其中涵蓋的政治成分主要為民主權利的爭取拓展,而非專治權利的衝突對抗。社會階層的概念起源於西方,階層理論認為理想的社會結構應為兩頭尖、中間寬的橄欖型,而非金字塔或啞鈴型。其中引出了中產階層這一概念,近幾年在國內被廣泛探討和使用,雖然仍是莫衷一是,但這一概念已深入人心,成為社會結構研究中的一個有效角度。
北京益派市場諮詢有限公司在大量資料積累和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嘗試釐清關鍵數據,建立劃分階層的合理標準和框架,然而要完成這樣的大型綜合性調研非一家之力可行,特此尋找合作機構或委託單位共同進行中國城市階層研究,希望有興趣或資源的政府機構、企事業、媒體、學術機構與我們合作。
社會學家觀點認為,經濟物質豐富、豐衣足食、文化發達之後,社會成員有了不斷流動和向上發展的願望和可能,個體層面生存狀態的改變帶來了整個社會層面廣泛的社會流動,同時促成了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和階層的重組。
這種社會資源占有、分配的變動不僅引發了中國社會成員間原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而且導致了整個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中國社會階層演變就如一部精彩的北美大片,道不盡的精彩和傳奇。
相關分析認為,中國社會的流動機制正從封閉型成長為開放型、從"先賦型"演變成"後致性"、靜止的社會階層走向流動、現代社會思潮更加多元化,社會的巨大變遷印證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成長,折射出一個國家向上的活力與希望。
向前追溯,1925年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中把社會結構分為地主和買辦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遊民無產者。後來又變化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四大階級。隨後,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又合併成知識分子階層。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階層分化成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無業失業半失業十個階層。一直到20世紀末,中國社會結構開始發生新的變化,中產階級成為曝光量最高的階層辭彙。
普遍的共識是,現在的社會結構呈現準洋蔥型,中產階級在變大,洋蔥的底部變小。有數據顯示,1999年中產階級大致占15%,2008年是22-23%,大致是每年增加1%。首先是私營企業主在擴大,絕大部分人是中產;其次知識分子擴大、白領擴大,都是最主要的構成。不僅如此,中產階級中的大部分、富人、高端精英階層、名人等,又構成了H族。
何謂中產,是評判擁有的收入、聲望、文化這三者的綜合情況,根據占有的文化資源、經濟資源、權力資源多少來劃分是否屬於中產。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力量,跟執政黨是保持一致的,因為中產需要穩定。經濟上,中產階級是市場經濟的組織者,同時也是穩定的消費者,現在買汽車、買房子就是中產階級。
從文化上來說,中產階級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費者。所以說一個社會中產多了這個社會也就穩定了,相當於社會上達到小康生活的人群擴大了,貧富分化現象會得到更好的解決。目前,中產階級在我國占25%左右。
而H族的提出最早見於2012年的8月份,很快成為中國精英的符號,以中產階級為起點向金字塔尖延伸。H族是一個整個階層金字塔的高端階段,事業有成,生存狀態良好,這個族群來源於安華衛浴,最初代表著安華衛浴的客戶群體,本身是七個字的綜合:High、Healthy、Honest、Harmony、Honey、Hope、Handsome,簡單來講,也就是高知、高收入、高品位。
H族受過良好的教育,富有智慧,具備拼搏的精神和毅力,在各個領域裡扮演著主流中堅的角色,在消費上則有強烈的品牌意識,經常旅行和具有全球意識、深受北美文化影響。就關注點來看,高薪、升職、創業、擴大經營、享受生活、子女、健康等成為H族最關注的問題,不斷創造事業和財富上的奇蹟,同時全力呵護愛情與家庭。
值得注意的是,階層的演變帶了消費結構的變化,不同階層在消費上體現不同的需求。在較低階層的消費結構中,消費支出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而在較高的社會階層中,比如剛邁入中產階層的群體,消費支出更多屬於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而對於H族來講,消費承載了更多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休閒式消費、享受式消費、成就式消費、社交式消費等,同時還帶有身份性消費、炫耀式消費的痕跡。
資深人士分析認為,中國社會的階層演變還將繼續發生,一直到中產階級占比超過50%,整個群體數量達到5億以上,並且H族群體將持續快速增長。

流行理論

簡介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關於社會分層的認識上,社會學界從分層角度提出了四種理論。

十階層理論

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
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陸教授認為,在三種資源中,組織資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就好比馬克思說經濟所有權具有決定性意義一樣),由於組織資源具有最重要意義,所以在十階層中,國家幹部排的位次最高。
但是,究竟應該將哪一種資源放在分層標準的最重要的位置上,這在社會分層研究上是個長期爭論的問題,也不是很容易證明的。究竟哪一種資源在分層中最重要,也還是需要爭論和探討的。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分析可以作為社會分層標準的資源有十種之多。所以,人們取哪一種資源作為首要資源往往與其政治目的有關,往往是為某一種政治理論服務的。

形態轉變

但是,如果細心考察人數和比例就會發現變化並沒有這樣快,該十個階層無論人數還是比例主要還是集中在偏低的社會位置上。所以,全社會仍舊是金字塔型結構。而且,如果仔細考察每一個階層內部成員的話,就會發現其內部成員的貧富和經濟地位的差異也還是很大的。

社會斷裂理論

這一理論是由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提出的。該理論強調斷裂是結構性的,造成社會斷裂的原因是社會的急劇轉型、市場轉型。由於轉型太快,很多社會階層都被淘汰或拋棄了。該理論所講的斷裂是多方面的,包括:國企改制中的斷裂、城鄉結構的斷裂、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斷裂、文化的斷裂等。該理論認為由於“多個時代的社會成分共存在一個社會之中”,導致的社會斷裂是全方位的。
所以,在這裡,貧富分層也被解釋為是一種斷裂的關係。當然,如果社會真的斷裂了,或連線不上了,那樣的社會豈不就瓦解了?如果仔細考察該理論的話,該理論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預測也並不都是悲觀的,對於社會轉型也有樂觀的估計。所以,該理論更多地是對於社會的一種警告。

倒丁結構理論

這一理論是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李強教授提出來的。主要依據是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長表”中的職業數據計算而來。數據分析發現,中國的總體社會結構,既不是“橄欖型”的,也不是“金字塔型”的,而是呈現出一個倒過來的“丁字型”的社會結構。使用的具體方法是,採用“國際社會經濟地位指數”測量,從全國就業人口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處在很低的社會經濟地位上的群體,該群體內部的分值高度一致的,在形狀上類似於倒過來的漢字“丁”字型的一橫,而丁字型的一豎代表一個很長的直柱形群體,該直柱形群體是由一系列的處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上的階層構成的。
根據社會學的理論,“金字塔型”社會結構是一種很不理想的結構,由於底層巨大容易產生社會矛盾。李教授發現,“倒丁字型”的社會結構,問題比“金字塔型”結構還要嚴峻,由於底層更大,社會就更不穩定,更容易產生社會衝突。“倒丁字型結構”體現出的最突出問題是城鄉分離。那么,世界其他國家是這個樣子嗎?當然不是這樣,因為他們沒有這么明顯的城鄉戶籍分野。所以,改造這樣的社會結構難度還是非常大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目前的最大問題還是農民問題。
所以,李教授贊同中央突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取向。其次就是中產階級欠缺的問題。儘管大家都想推進中產和中間部分的發展,但是實際上迄今為止,這個階層比例很小,算來算去大概在全部就業人口中占12%。換句話說,占88%的就業者都不是中產階級。所以,結構轉變需要長時間的努力。

四個利益集團理論

這個理論由李強教授、沈原博士、孫立平教授合作提出。該理論是根據改革以來人們利益獲得和利益受損的狀況,將中國人分為四個利益群體或利益集團,即特殊獲益者群體、普通獲益者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和社會底層群體。因為,改革本身就是社會利益結構的調整,而利益結構的調整顯然會使得一些集團或群體獲得利益,同時會使得另一些集團損失利益。
當然,“全贏”的局面——即社會每一個集團都獲得利益,社會整體利益上升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在目前要實現這種局面實在是太困難了。近年的住房體制、醫療體制、養老金體制、失業保障體制的改革,幾乎每一項改革都難免會損傷一些人的利益。四個利益群體的理論也是試圖對於當前社會分化的情況作出一種解釋。
那么,中央文獻中對當前我國社會分層問題是怎么看的呢?仔細閱讀十六大以來的中央文獻不難發現,中央在分層問題上使用的是高、中、低收入者的概念。這就是說,承認差異,這與改革以前有很大區別,改革以前是試圖消滅幾大差別。在有差別的前提下怎樣調整呢?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檔案是這樣講的: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在這裡,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核心,因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目標就是推進他們進入中等收入者隊伍。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了“擴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會的比例”的戰略。
此後,在中共中央關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次重要檔案中,都始終強調堅持這一戰略。這一戰略的核心思想是要最佳化階級階層結構,要擴大社會中間層,使社會從“金字塔型”轉變為“菱形結構”或“紡錘型結構”。所以,表面看來是一個收入分配政策的問題,但實質上是要通過長期的政策變數,最終調整社會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