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

石羊河

石羊河,古休屠澤水系支流。是甘肅省河西走廊內流水系的第三大河,古名谷水。發源於祁連山脈東段冷龍嶺北側的大雪山,河全長250公里,全水系自東而西,主要支流有大景河、古浪河、黃羊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及西大河等。河系以雨水補給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年徑流量15.91億立方米。上游祁連山區降水豐富,有64.8平方公里冰川和殘留林木,是河水源補給地。中游流經走廊平地,形成武威和永昌等綠洲,灌溉農業發達。下游是民勤綠洲,終端湖如白亭海及青土湖等近期均已消失。全流域建成10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15座,其中以大景峽、黃羊河、南營、西馬湖、紅崖山及金川峽等水庫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羊河
  • 別稱:古名谷水
  • 所屬水系:古休屠澤(白亭海及青土湖)水系
  • 地理位置:甘肅河西走廊東段
  • 發源地:祁連山東段冷龍嶺北側的大雪山
  • 河長:250公里
  • 平均流量:15.91億立方米
幹流概況,主要支流,水利工程,歷史變遷,地理位置,水系組成,地形地貌,境內氣候,社會經濟,水資源問題,流域治理,治理效果,管理制度,

幹流概況

石羊河 內陸河。曾名谷水、馬城河、白亭河、大河。在甘肅河西走廊東段。相傳流域內常有石羊出現,故名。上游為山區性河流,支流有古浪、黃羊、雜木、金塔、西營、東大、西大河等。匯集了祁連山東段冷龍嶺、烏鞘嶺、毛毛山以北山區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年徑流量總計17億立方米。山區各支流在出山時,切穿山嶺,形成峽谷,今多為水庫壩址。出山後進入走廊平源,河道在沖積、洪積扇上多呈放射狀,水流滲漏嚴重,河水斷流。地下潛流在沖積扇前緣出礴成泉,泉水又匯集成洪水、白塔、羊下壩、海藏寺等泉水河。諸泉水河由武威市北流,匯合成石羊河,入民勤縣境,稱石羊河。再北流過紅崖山水庫,入民勤綠洲,最後沒入湖區 (即古休屠澤(白亭海及青土湖),現已千涸)。石羊河長162公里,年徑流呈5.17億立方米,主要由地下水補給,夏季山洪補給也占一定比例。水量由紅崖山水庫調節,是民勤綠洲的水源。

主要支流

西大河 內陸河,石羊河支流.曾名考來河。為永昌縣西部大河,故名。上游有紅沙河、彎鳥河、平強河、城兒墩溝等支流,均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麓。諸河北流至大河壩匯合,向北穿越峽谷,至石梯子出祁連山區。山區河長27公里,流域面積812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1.64億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夏季7~9月。主要靠降水補給。建有西大河水庫,灌溉永昌西部20多萬畝農田。余水和地下水匯合北流,注入金川峽水庫,供金昌市、河西堡工農業用水。
東大河 內陸河,石羊河支琉。因流經永昌縣東部,故名。上游有直河、斜河,均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大雪山,東北流經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灘草原,出祁連山入河西走廊平原。沙溝寺以上河長63.4公里,流域面積1 614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3億立方米,有51%集中在夏季7~9月。上游山區冰川面積34.43平方公里,冰儲最11.83億立方米,年冰川融水0.32億立方米。河流進入走廊平原後多又道,呈放射狀,滲漏嚴重,河水斷流。上流建有皇城灘水庫。灌溉永昌縣東部30多萬畝農田。
西營河 內陸河,石羊河支流。在武威市西南部。因流經西營堡,故名。上游寧昌河與水關河均源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冷龍嶺的北坡,東北流匯響水河,入武威市境,西營堡以上河長100公里,年徑流量3.88億立方米。以山區降水補給為主,徑流主要集中在夏季。上游冰川面積19.8平方公里,冰川儲量2.07億立方米,年冰川融水量0.17億立方米。西營以下,進入沖積、洪積平原,河道分叉,滲漏嚴重,河水斷流,是徑流的消失區。出山口處建有西營水庫,灌溉武威市西營區38萬畝農田。
金塔河 內陸河,石羊河支流。位於武威市南部。流經金塔寺,故名。上游支流有大水河、細水河、冰溝河、南岔河等支流,均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大雪山,東北流至南營水庫匯合。南營以上河長50公里,流城面積850平方公里。山區植被較好,降水比較豐富,又有冰川、積雪補給,是徑流的形成區。年徑流盈1.47億立方米,集中在6~9月,以降水補給為主。南營以下進入河西走廊,河道寬淺,多叉道,滲漏嚴重,只有夏季洪水暴發時,才有水流注入石羊河。出山口建有南營水庫及電站,灌溉武威綠洲農田14萬畝,電站裝機容盈2000千瓦,年發電童923萬度。
雜木河 內陸河,石羊河支流。在武威市南部,因流經雜木寺,故名,源於天祝藏族自治縣冷龍冷北坡。東北流有牛頭河、東路溝、米羊河、響水河、毛藏河等支流匯入,至毛藏寺以下始稱雜木河,過雜木寺入河西走麻平原。雜木寺以上河長75公里,流域面積65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8億立方米,主要靠山區降水補給,冰川、積雪占一定比例。雜木寺以下,河道多叉道,呈放射狀,滲漏嚴重。水流被引入灌區,灌溉武威市南部古城、校尉、韓佐、中畦、河東、大河、大壩等鄉23萬畝農田。
黃羊河 內陸河,石羊河支流。在武威市南部.下游流經黃羊鎮,故名。源於天祝藏族自治縣冷龍嶺北坡。上游名黃花灘河,東北流有哈溪河注入,經張義堡盆地,再北出水峽口,入河西走廊。水峽口以上幹流長50公里,流域面積840平方公里,是河流的補給區,以降水補給為主,冰雪融水次之。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出山口建有黃羊河水庫和電站,灌溉黃羊鎮等鄉及農場耕地18萬畝。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年發電量851萬度。
古浪河 內陸河,石羊河支流。古名松峽水.在古浪縣西部,上游名龍溝河,源於天祝藏族自治縣毛毛山北趁,西北流至龍溝堡折向北流,匯張家河、黃羊川河、柳條河,經古浪峽入河西走廊,全長137公里,古浪峽以上流域面積87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76億立方米,以降水補給為主。山區水流急湍,多峽谷,建有十八里舖水庫和曹家湖水庫。古浪峽以下進入平原,滲漏嚴重,河水斷流。水流通過渠道,灌溉古浪西部走廊地區的農田。古浪河谷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遭,今有蘭新鐵路和312國道通過。
大靖河,該河發源於祁連山脈的毛毛山北趁,白虎嶺以東,二郎山一帶,自西向東由西溝、麻蓮溝、小直溝、酸茨溝、條子溝、莊浪溝等主要支流匯案而成。河長40餘公里,集水面積389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129億立方米。

水利工程

石羊河流域灌區 位於河西走廊東部。水源於祁連山東部冷龍嶺北坡,其較大支流有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等,各河流程較短,流向多與山脈走向垂直,出山後匯集於石羊河幹流,呈掃帶狀水系,進入武戚—永昌盆地,後向北穿過紅崖山進人民勒量地,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最15.7億立方米。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中,石羊河流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到80年代中期,全流城灌溉面積近400萬畝,農田灌溉面積369.15萬畝,林草灌概面積29.85萬畝,1990年農田灌溉面積為333.86萬畝,畝均占有毛水憊尚不足400立方米。滋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用水矛盾最為突出,因而促進了民眾興修水利、節約用水的積極性,經國家大雲投入,修水庫,襯集道,打機並,並調整灌溉制度,改進浦水技術,灌區取得了有效的發展。
西大河水庫灌區 位於西大河兩半個峽口,距永昌城77公里,總庫容6800萬立方米。灌區地處永昌縣城西南祁連山北魂,西以大黃山 (古稱焉支山)為界,南靠祁連山北坡,東和東北部與四壩灌區相連。灌區是西大河和馬營河形成的沖積洪積扇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在1980米~2500米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343毫米,年燕發量1 761毫米,是河西走廊冷涼地區之一。灌區土壤多屬山地栗鈣土、灰鈣土等,西大河水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嘴鳥口、平羌口諸山間,多年平均徑流盤1.6億立方米,此外有馬營河、深溝、水溝、月牙湖和大、中、小泉等彌補。灌區包括新城子鎮、紅山窯鄉的全部,軍馬四場、八一農場黑土窪分場全郁和焦家莊鄉的雙么街、河灘杏樹莊,共3個鄉鎮的27個行政村,兩個國營農場,總人口4.6萬人,總面積5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萬畝,設計灌溉面積39.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5萬畝。1990年實灌面積21.8萬畝。
東大河水庫灌區 於1990年在永昌城以南47公里的祁連山區,建成皇城水庫,總庫容8000萬立方米,樞紐工程包括大現、輸水泄洪洞、水電站。灌區位於永昌縣城東南,東與武威市西營灌區的青林、金山兩鄉接壤,南靠祁連山北坡,西鄰四壩滋區的北海子鄉,北與河西堡鎮黃家泉為界,東北至九壩灘。地處祁連北蔑傾斜平原洪積扇地帶,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至2800米之間,年降水量184毫米,年蒸發量2 100毫米,無霜期120天至136天,屬溫寒乾早氣候.灌區建設乾渠15條,長217.2公里,支架73條,總長260公里,轄永昌縣東寨、六壩、南壩3鄉、國營八一農場二、三、四營、土佛寺紅光園藝場、永昌羊場和武威金山、青林鄉部分耕地,共有5個鄉,35個行政村,6800餘戶,人口3.4萬人,有耕地“萬畝。是金昌市地多人少地區的大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30.2萬畝。1990年實灌面積21萬畝。
西營河水庫灌區 位於武威市灌區西南40公里西營河出山口段四鉤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的調蓄工程,灌區東連金羊、水昌井泉灌區,東南與金塔河灌區相鄰,西南與酉北分別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永昌縣接搜。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30公里,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在2150~1510米之間。為沖積洪積扇平原,適宜各種糧油作物種植,多年平均降水盆180毫米,蒸發址達2 115毫米,屬大陸性溫帶千早氣候。西營河是石羊河水系的較大河流,水派於祁連山東端冷龍嶺北慈,主流寧昌河與支流水關河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鐸尖鄉水關口處匯合,河道全長77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7億立方米,河流水能組藏童4.4萬千瓦。灌區自漢武帝元狩二年 (前121年)設郡,即開始戍兵屯田,興修農田水利。但由於歷史變遷,灌區內水利設施時興時廢,發展緩饅。新中國成立後,即新修渠道引水樞紐1座,總千渠2條,長25.6公里,乾渠9條長97公里,全部為乾砌卵石襯砌渠道,灌溉面積擴大為32.2萬畝,從1962年開始,對灌區重新進行全面規劃和系統建設,到1990年建成水庫,總庫容2400萬立方米,漿砌卵石總乾渠l條,長10.9公里,乾渠5條,長82.9公里,各類建築物230座,支渠65條,長221.4公里。建成條田30萬畝。利用乾渠水能修建3750千瓦水電站1座,50至160千瓦小水電站8座,在血區下游建成機井355眼,同時在灌區中游地區,建成人畜飲水機井58眼,蓄水池541座,水窖170座,截引地下水工程4處。40年來,累計工程總投資達3600多萬元,灌溉面積達到38.5萬畝,成為武威市最大的河水灌區。徹底解決了灌區11.5萬人和10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南營水庫灌區 位於武威城南,金塔河出山口。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於1971年9月基本建成,爾後,兩次進行除險加固工程。灌區南依夭祝藏族自治縣的祁連、且馬鄉,東鄰雜木河灌區,西與西營河灌區接澳,北和金羊灌區毗連。東西寬10公里,南北長30公里,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海拔在1900~1400米之間,多年平均降水盒為161毫米,燕發量達2020毫米,金塔河屬石羊河水系,水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坡的牛心山、藏南山,河流全長71公里,水源為降水和冰雪觸水,流域面積1 160平方公里,其中山內集水面積85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地下水埋深在10~80米。水庫灌區轄南營、新華、高壩、羊下壩、金羊、柏樹、金塔7個鄉,74個行政村,有農業人口9.2萬人,耕地13.85萬畝。農作物主要以春小麥為主,玉米、洋芋、養麥、油菜、蔬菜次之。南營水庫總庫容20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8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 205萬立方米。總千渠和東、西千渠3條,長35.6公里,各類建築物74座,支渠21條,長65公里,各類建築物300餘座,到1990年。實際灌溉面積達到13.85萬畝。
雜木河灌區 位於武威城東南約20公里處。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東鄰黃羊河灌區,西與金塔河灌區接坡,北面和清源、金羊井泉灌區毗鄰。東西寬約20公里,南北長約40公里,控制面積540餘平方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灌區屬大陸性溫帶乾早氣候,多年平均降雨最為190毫米,年燕發盆2000毫米。雜木河水源於祁連山東端冷龍嶺北坡一帶,以降水和冰雪融水為補給水源,多年平均徑流量2.57億立方米,山區流域面積851平方公里,山區千流長約60公里,出山後河床逐步擴展,為寬改河床,至磨咀子處寬約500米,此以下河道明顯分為3支,主河流為大七壩河,經磨咀子馬兒壩、五里墩至陳家橋堡 (現大柳鄉橋坡村)匯入白塔河,於下雙鄉歸人石羊河。地下水埋藏深度由南轉北逐漸變淺,埋深為5~70米,適宜灌概和人畜飲水,灌區艷武南鎮、古城、校尉、東河、河東、六壩、高壩、新華、大柳、羊下壩鄉的93個村和黃羊河農場、甘農大農場,總人口15.3萬人。耕地面積28.2萬畝。農作物以春小麥為主,其次有穀子、玉米、洋芋、胡麻、蔬萊等。有效灌溉面積由50年代的22.5萬畝發展到1989年的26.4萬畝,淨增3.9萬畝,糧食畝產由50年代的150斤提高到1989年的710斤,總產由1 800萬斤提高到1.52億斤,淨增7.4倍。從1971年到1981年,每年平均提供商品糧2200萬斤。到1989年,灌區中上游3.84萬人和4.55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得到徹底改普。
黃羊河水庫灌區 位於武威市中路鄉天梯山石窟北翼水峽及人口處。灌區地處武威市東南隅,東靠古浪縣,南鄰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面和雜木河灌區接鑲,控制面積355平方公里。分為山內、山外兩個灌區。山內張義灌區在水庫以上為山間盆地,海拔2020~2360米,有河谷階地2萬多畝,山外黃羊灌區在水峽口外沖積扇面上,海拔1650、1960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灌區屬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216毫米,燕發量達2000毫米,水源於祁連山北趁的冷龍嶺雙龍山一帶,主河道流經清源鎮人白塔河,於羊下壩鄉北側匯人石羊河,全長126公里。水源系南部山區集雨徑流和冰雪融流,多年平均徑流量1.44億立方米,河水除汛期外,一般清澈透明,礦化度0.6~1.1克/升。山外灌區地下水埋藏較深,在70~170米左右,灌區格河東、謝河、廟山、七里、廣場、二壩、黃羊鎮和張義、中路、黃羊河農場等8鄉、1鎮、1場。有農業人口11.2萬,耕地面積35萬畝,農作物有春小麥、油籽、豆類、洋芋、甜菜、瓜果等。新中國成立後,黃羊河灌溉工程是本省首批水利工程,於1951年10月建成。改多首制為一首制,並實行合渠並壩。1961年建成黃羊河水庫,總庫容6 000萬立米,設計滋溉面積31萬畝,自1973年3月至1980年進行壩基處理和續建加固。1980年完成渠道改建,將總長192公里的乾支渠進行漿砌卵石襯砌,1982年又建成裝機2600千瓦的壩後式水電站。1983年以後,相繼進行了農田渠系配套和人畜飲水管道工程,到1989年實灌面積達到21.2萬畝。
清源灌區 位於武威市東側白塔河以東,南和雜木、黃羊、古浪河等灌區接坡,東部緊連騰格里沙漠至紅水河為界,北面與金羊灌區毗連。灌區總面積320平方公里 (不包括紅水河以東的騰格里沙摸)。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海拔在1500~1600米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70毫米,燕發量2020毫米。范區地下水較豐富,主要靠祁連山冰雪融化和雜木、黃羊、金塔三大河系流程滲漏補給,灌區內主要有白塔河、紅水河、大沙河三大河渠,縱貫全灌區進人金羊灌區,然後流入石羊河。由於山洪攀發匯集,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天長日久,上游成河,下游呈高崖深溝寬槽型河集,灌區轄吳家井、長城、清源、清水、大柳5個鄉鎮,65個行政村,人口10.24萬人,有耕地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14.2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春小麥、玉米、胡麻、油菜、甜菜和瓜、菜等。
永昌灌區 位於武威城北。東鄰石羊河,西與西營灌區相連,南接金羊灌區金羊鄉,北和永昌縣、民勤縣交界。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12.6公里,總面積276.3平方公里,永昌灌區的灌溉水源,依次以河水、泉水、井水為主,河水主要依靠西營河水灌溉。隨著上游西營液區的不斷開發,可供本灌區引灌的河水日漸減少。50年代到60年代,灌區可用的河水約8萬畝,到80年代灌區可用的河水僅能灌溉2.5萬畝。泉水主要在西營河下游區及東大河下游區的潛層水,在本區內出盡帶所形成的三個泉系,即: 以東大河和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北沙河泉系;以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南沙河泉系;以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石羊河支系泉系。這三大泉系共形成大大小小泉水溝道116條,成為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隨著河水、泉水的逐年減少,灌區從50年代後期開始用打井提取地下水的方法來補充灌溉水源的不足。最初天早時挖土井,用吊桿等簡單提水工具提取地下水灌地,到60年代中後期,少數地方已開始打機並,用柴油機提水范地。到70年代初期,由於河水、泉水銳減,盆區抗早以機井建設為主,截止1989年底,先後打成機並946眼,配套896眼,年提取地下水1.04億立方米,成為本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灌區共轄永昌、四壩、洪祥、雙城4個鄉鎮,53個村,有人口6.85萬人,耕地20.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4.3萬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洋芋,經濟作物有胡麻、甜菜、瓜菜等。
紅崖山水庫灌區 位於距民勤縣城30公里處,民勤縣自古被稱為“綠洲盆地”,絕大部分屬紅崖山水庫灌區,東、北及西北三面被騰格里沙淇和巴丹吉林沙淇所包圍,南接武威縣,西鄰永昌縣和金昌市,是石羊河的最下游,地勢四周高,中部低,地貌具有明顯的盆地特徵,浦區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寬約20~30公里,海拔1400米~1360米,共轄16個鄉 (鎮),兩個國營農場和林場,有效灌溉面積84.3萬畝,保灌面積48.6萬畝,人口2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7萬人。因毗連大漠,風沙大,降雨少,年降水最100毫米左右,而蒸發最高達2600多毫米,全憑河流和井水灌溉。但日照長,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產小麥,次為糜谷和豆類,經濟作物有油料、甜菜及棉花,並因盛產白蘭瓜、黃河蜜、黑瓜籽而聞名於省內外。
大靖映水庫灌區 位於古浪縣東75公里處。灌區南依祁連山北麓,北靠騰格里沙漠,東鄰景泰縣,西與古浪灌區相接,東西、南北各約60餘公里。海拔1670~1970米,地形為南高北低。氣候乾燥,雨量稀少,且多集中於7、8、9月份,多年平均年降雨量284毫米,年蒸發童1803毫米。灌區主要水源為大靖河,。灌區轄大靖、雙城、專城、龍崗、專嶺、山泉6個鄉,有人口11.8萬,耕地3.15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糜谷、胡麻等。新中國成立後,於1957年修建引水渠首和東、西千渠,為蓄余補缺,解決季節用水問題,1959年至1960年興建了大靖峽水庫,1959年建成總乾柒,1977年改建了東、西乾菜為漿砌石渠道。乾集3條,總長18.5公里,有效灌溉面積3.15萬畝,配套灌溉面積2.4萬畝。
古浪河灌區 位於古浪縣城北東方向,地處古浪河形成的沖積扇平原,東靠大靖河灌區,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西鄰武威市黃羊灌區,北與腸格里沙淇接城。區內轄古浪、泅水、定寧、胡家邊、土門、永豐灘、視子、黃羊川、井泉、十八里堡、黑松擇11個鄉鎮,有人口15萬。誰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600~2100米,古浪河是古浪縣境內最大的河流,屬石羊河水系,全長103公里,總流域面積1455平方公里。多年徑流量7762萬立方米,降雨和冰雪融化占57.5%,各類潛水母占42.5%,徑流時空分布不均,多集中於7~9月。滋區古老,漢武帝時就開始築壩開架,移民電田。歷經各代以至民國時期,引古浪河水灌溉,都是在自然河床建壩引水,並以河為界,分東西兩片,東片有古頭壩、土頭壩、二壩西溝、二壩東溝、長流壩、漪泉壩l西片有三壩、四壩、五壩、包壩等,各壩分水以地載糧,按糧均水。新中國成立後,廢除封建水規,進行合渠並壩。共修建總乾渠1條,長7公里,乾菜及支幹渠3條,共長95.27公里,支架101條,共長175.9公里,修建小型水庫漫地工程。灌區耕地面積25萬畝,年約種植14-0萬畝,有效范溉面積18萬畝,保灌面積9.99萬畝,其中庫水灌區8萬畝,井灌區1.99萬畝。此外,修建人畜飲水管道7條,共長39.5公里,解決了1.54萬人和6000餘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民勤紅崖山水庫,被稱為沙海明珠,位於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區的一座中型窪地蓄水工程,控制流域面13400平方公里,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工程從一九五八年始建設,採取總體設計,分期實施的方案,設計壩高15.1米,壩長8360米,總庫容量1.27億m3,水庫建築有輸水洞、泄洪閘、西壩非常溢洪道等,以蓄水灌溉為主,並具有防洪養漁等綜合利用效能。水庫的建成,為該縣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漠、青山、碧波、綠蔭、藍天、彩霞、麗日,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幅美麗壯闊的大漠奇觀圖,是理想的避暑旅遊勝地。2011年3月,民勤縣紅崖山水庫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觀,被省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並順利通過申報國家水利風景區規劃綱要及資源調查報告的評審。

歷史變遷

石羊河
歷史上石羊河流域優越的自然條件,潤澤撫育了古涼州人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中部綠洲地區,由於石羊河各支流引灌農田,河水長流,經滲流形成中部從古浪河尾端的紅水村湧出地面的泉源匯流成紅水河,自東向西,各河陸續在尾部湧出泉源匯流成白塔河、海藏河、南沙河北沙河等泉水河流,引灌農田,成為古涼州的精華地帶。
據《甘寧青史略》記載:甘肅旱地鋪壓砂田以保墒抗旱,始於清鹹豐年間,創始者不知其為何人,在當時的永登古浪景泰縣一些旱灘地鋪壓,砂鹵多變為膏腴。砂之種類不一,以石子砂為最上,石片砂次之,細綿沙又其次。砂之功力僅耐三十年左右,則要清除舊砂以更換新砂,勞費甚巨。從此,則開始了利用雨水保農的先河,直到現在,鋪壓砂田仍是乾旱地區所特有的利用雨水保墒措施之一。
1949年統計,武威地區有效水地194萬畝,約占當時總耕地面積的38%;保證灌溉面積僅有72萬多畝,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5%,占有效水地面積的37%。

地理位置

石羊河流域位於甘肅省河西地區東部、祁連山北麓,東以烏峭嶺、毛毛山老虎山黃河流域為界,西以大黃山馬營灘黑河流域為界。地理坐標為東經101°22'—104°04',北緯37°07'—39°27',總面積約為4.16×10km。行政區劃上包括金昌市武威市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及天祝縣的一部分,還有張掖肅南縣及山丹縣的部分區域。

水系組成

石羊河流域自東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八條河流及多條小溝小河組成,河流補給來源為山區大氣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產流面積1.11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5.60億立方米。

地形地貌

石羊河流域地勢南高北低,自西向東北傾斜。全流域可分為南部祁連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區,北部低山丘陵區及荒漠區四大地貌單元。南部祁連山地,海拔2000-5000米,山脈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中部走廊平原區,由東西向龍首山東延的余脈韓母山、紅崖山和阿拉古山的斷續分布,將走廊平原分割為南北盆地。南盆地包括大靖、武威、永昌三個盆地,海拔1400-2000米;北盆地包括民勤盆地、金川-昌寧盆地,海拔1300-1400米,最地點的白亭海僅1020米(已乾涸)。北部低山丘陵區,為低矮的趨於平原荒漠化的低山丘陵區,海拔低於2000米。

境內氣候

石羊河流域深居大陸腹地,屬大陸性溫帶乾旱氣候,氣候特點是: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溫差大、降水少、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流域自南向北大致劃分為三個氣候區。南部祁連山高寒半乾旱濕潤區:海拔2000-5000米,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年蒸發量700-1200毫米,乾旱指數1-4;中部走廊平原溫良乾旱區:海拔1500-2000米,年降水量150-300毫米,年蒸發量1300-2000毫米,乾旱指數4-15北部溫暖乾旱區:包括民勤全部,古浪北部,武威東北部,金昌市龍首山以北等地域,海拔1300-1500米,年降水量小於150毫米,民勤北部接近騰格里沙漠邊緣地帶年降水量50毫米,年蒸發量2000-2600毫米,乾旱指數15-25。
石羊河石羊河

社會經濟

流域行政區劃包括武威市的古浪縣、涼州區、民勤縣全部及天祝縣部分,金昌市的永昌縣及金川區全部,以及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山丹縣的部分地區、白銀市景泰縣的少部分地區,流域共涉及4市9縣。流域主要行政區分屬武威、金昌兩市,武威市以農業發展為主的地區,金昌市是我國著名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流域內交通方便,物產豐富,有色金屬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是河西內陸河流域經濟較繁榮的地區。流域總面積4.16萬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25萬畝,現狀流域總人口227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人,約為河西平均人口密度的 3.4 倍,流域範圍包括武威、金昌、張掖、白銀四市,其中武威市是石羊河流域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重點區域,人口占78.4 %,灌溉面積占70%,GDP占61%,糧食總產量占80%,是河西地區人口最集中、水資源使用程度最高、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區。
石羊河石羊河
流域內已基本形成以涼州區和金川區為中心的二元城市發展格局,城鎮 人口主要集中於涼州區、金川區、河西堡鎮及各縣城關鎮等。流域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綠洲承載人口以達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上,對於乾旱內陸地區來說,人口密度已相當高。其中,從事種植業生產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7%,第一產業負擔人口所占比重大。

水資源問題

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22毫米,走廊區僅150毫米。多年平均自產水資源量為15.6億立方米,與地表水不重複的淨地下水資源量1.0億立方米,全流域自產水資源總量為16.6億立方米,加上景電二期延伸向民勤可調人水量6100萬立方米和"引硫濟金"調水4000萬立方米,流域內現狀可利用水資源量為17.6億立方米,按現有人口和耕地計,人均775立方米,耕地畝均280立方米,低於黑河人均1400立方米和耕地畝均529立方米,也低於全省人均1150立方米和耕地畝均378立方米,屬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地區。
經過多年以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流域內已初步形成了以蓄、引、提為主的供水體系。全流域社會經濟各部門現狀實際總用水量為28.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45億立方米,地下水14.78億立方米,地下水年超采4.3億立方米。現有水地面積455萬畝,農業總用水量24.34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5.7%。流域內耗水總量已超過水資源總量,水資源消耗率達109%,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達172%,遠遠超過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按現有人口計算,人均用水量1273立方米,遠高於全省人均478立方米和全國人均430立方米的水平;流域內單方水GDP為3.33元/立方米,遠低於全省8.03元/立方米和全國16.39元/立方米,水資源利用效率偏低。
石羊河流域的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問題,是長期積累,並日益加重的過程,流域生態環境惡化集中表現在下遊民勤縣。由於上中游用水量增加,進人民勤的地表水量由五十年代的5.9億立方米減少到2005年的不足1.0億立方米,同時由於自身需水規模的不斷擴大,民勤盆地地下水開採量已達5.2億立方米,超采近3億立方米。隨著石羊河流域人水矛盾的不斷加劇,水資源開發利用嚴重過度,民勤縣的生態環境愈加惡化,形成惡性循環,主要表現為:一是石羊河流人民勤的地表水量劇減,地下水超采嚴重;二是植被大量枯死,荒漠化日趨嚴重;三是地表水污染嚴重,地下水水質惡化。民勤縣生態惡化形勢已十分嚴峻,若持續下去,民勤將有可能變成第二個"羅布泊",嚴重威脅當地人民的生存,也將對整個區域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造成民勤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也有人類活動的影響,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歸結起來:一是流域水資源短缺,承載能力有限;二是水土資源開發不盡協調,農業灌溉規模偏大;三是水資源管理相對薄弱,難以有效控制流域內部分地區和行業的用水總量;四是水資源利用效益較低;五是現有調水工程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石羊河石羊河

流域治理

(1)面對石羊河流域日益嚴峻的生態形勢,武威市各級政府將生態建設和保護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抓節水、調結構、廣植樹、治風沙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大治理和保護力度。
武威市90%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布在石羊河流域。該流域民勤縣生態危機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為了從根本上扭轉生態環境的被動局面,該市多管齊下,在加緊實施重點水利建設項目、緩解用水矛盾的同時,
還相繼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林業方面,按照“南護水源、北治風沙、中建綠洲”的中長期發展思路,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等方面的建設,有效擴大了人工造林種草的保存面積,遏制了區域性荒漠化的蔓延。用水方面,將農業用水大戶民勤縣、涼州區列人國家及省級節水性社會建設試點縣(區),通過完善配水制度、調整種植結構、壓縮高耗水作物,有效調動了農民民眾科學管水、高效用水的積極性。水土保持方面,該市實施了最嚴格的管理措施,廣泛開展了禁止開荒、禁止打井、禁止在封育區放牧的“三禁”政策,同時對荒漠化嚴重的民勤北部實施關閉部分機井、壓縮灌溉面積的措施。
通過各級政府和廣大幹部民眾的不懈努力,石羊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已見成效。截至2005年底,全市累計完成人工造林種草、封山育林382萬畝,建立自然保護區4處,使森林覆蓋率達到了12.06%;連續3年實施的人飲解困工程,解決了32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
(2)綜合治理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流域綜合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使水資源得到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得到保護與改善,最終實現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流域的綜合治理必須從戰略高度著眼,以統一管理和調度為核心,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充分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宣傳教育等手段,協調安排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
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的首要目標是使地下水超采量為零,地下水位停止下降,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其次,是使源頭區水源涵養能力有所提高。第三,是使流域水質得到改善。
綜合治理主要措施
1.關於經濟結構調整
流域內金昌市是以鎳等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為主的工業城市,結構比較單一,應注重培養和發展新的經濟成長點,應注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武威市應逐步實現農業型經濟向工業型經濟轉變,加快發展旅遊、商貿、化
工、紡織、建築等支柱產業。就總體而言,金昌的主導產業是第二產業,而武威的主導產業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兩地經濟互利性很強,應加強統一規劃和協調,實現優勢互補,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流域農業種植結構糧經草比例為68:24:8,復(套)種比例高達50%,這與流域水資源條件極不相稱,是流域水資源超載的根本原因。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對於提高用水效益,保護生態環境,進而提高水資源承載力具有決定性作用。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包括農、林、牧、副、漁結構和作物種植結構兩部分。適度調減農業規模,加大林、牧、副等各業發展規模,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加大低耗水的經濟作物和林草種植面積,整體提高農牧業產品的技術經濟含量和用水效率。
2.關於水價調整
現狀流域農業地表水價不到0.1元/m3,地下水只收電費、基本不收水費。城鎮生活與工業水價不分用水多少、不分用水時間,全年採用一個水價。這種水價政策極不利於水量控制和節約用水。因此,必須制定與節水、治污、統一調配水資源等戰略相適應的水價政策。城鎮生活、工業供水應實行總量控制、定額管理、超額加價的分段水價政策。農村供水考慮現階段實際情況,應力爭按成本收費,努力做到供水工程的良性運行,如有條件可試點推行按用水緊張程度區別的季節性“峰谷水價”政策。對於提取地下水工程,可考慮調整機井用電價格,實行分段累積加價的電價政策,以此經濟槓桿控制地下水開採量。
3.關於跨流域調水工程及其運行費用合理分攤的問題
從長遠看,當地有限的水資源無法從根本上滿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是解決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也是石羊河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保障。應儘快開工興建“引大濟西”二期工程,積極開展結合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進行“引黃濟民”及延長“引大入秦”乾渠向民勤調水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充分比較論證,力爭儘早實施。其工程建設費用考慮本地區實際情況,國家應給予資金支持。關於跨流域工程建成後的運行維護費用,在一定程度上,應依靠水價來解決。此水價僅由民勤來承擔是不盡合理的。應充分認識到從外流域向民勤調水是整個石羊河流域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民勤一個縣的問題,應把石羊河流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看待,處理好上游與下游、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應充分認識到民勤是防止沙漠南侵、保衛武威的綠色屏障,民勤與武威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再則,從水權角度講,中游多耗用的部分地表水量應該下泄民勤盆地,但考慮中游地區人口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從長遠看存在一定困難。因此,中下游共同承擔從外流域向民勤的調水費用是合理的,應積極研究確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4.切實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
許多水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水資源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中存在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解決水問題的根本出路。更重要的是賦予其權責,樹立其權威,理順體制,完善運行機制。水資源管理體制要按照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以“一龍管水,多龍治水”的模式,創新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快建設現代化的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充分依靠現代科學手段,進一步規範、調整和指導供水、用水、節水、治污和保護水資源的行為,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積極著手石羊河流域水法規體系建設,儘快組建水政監察執法隊伍,加強水資源的執法。全面推行取水許可制度,任何單位、個人取用水都應交納一定的水資源費,這是國家對水資源產權有償使用的體現方式,也是政府在水資源的勘探、保護、監測、評價等方面付出代價的一種補償。認真研究理順水利工程投資機制,建立長期穩定、導向正確、全面系統的水資源投資機制,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必不可少的條件。

治理效果

據甘肅省水利廳資料,石羊河流域經過3年多重點治理,下遊民勤盆地局部地下水位有所回升,平均回升0.553米,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恢復和改善。
2009年武威市水資源配置總量進一步削減為18.36億立方米,比2006年實際用水量減少了4.9億立方米,減幅達21%。為了給石羊河流域資源環境減負,武威市累計關閉農業灌溉機井2585眼,其中2009年關閉652眼,使2009年石羊河流域地下水開採量比2006年減少3.87億立方米。為保證民勤來水,石羊河流域不但實施了流域中上游向下游集中調水,還利用景電二期延伸向民勤調水。據統計,流域治理以來,民勤蔡旗斷面累計下泄水量6.3億立方米,比3年增長了0.38個百分點。
2011年,石羊河流域治理兩大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在乾涸了51年之後,民勤北部的青土湖再現了碧波蕩漾的美麗景象。連續兩年形成了人工季節性水面3-10平方公里,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監測顯示,2011年青土湖地下水位已回升至3.6米,民勤盆地多處地下水位均呈回升趨勢。同時,民勤縣植被覆蓋率提高到36%,10萬畝植被群落逐步恢復。溫家寶總理稱讚: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管理制度

武威市涼州區圍繞破解“資源性和結構性缺水”矛盾突出的瓶頸問題,以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為主線,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目標,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著力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保障。
強化水權管理,控制用水總量
積極建立以水權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全面推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供用水制度。2012年全區水權總量為10.22億立方米,已逐級分配到灌區、鄉鎮、協會,明晰到17.95萬用水戶,由用水戶按照“節約歸己、超用不補、統籌使用、有償轉讓”的原則合理安排使用。按照“壓減農業用水、節約生活用水、增加生態用水、保證工業用水”的總要求,對生活、生態、生產用水進行了最佳化配置,使水資源供給向用水效益較好的二、三產業用水轉移。在水權使用過程中,按照“先確權、再計畫,先申請、再分配,先購票(卡)、再配水”的程式,河水灌區憑票供水,井水灌區刷卡取水。積極開展用水審計,推行舉報制度,對各行業用水實行半年預決算和年終審計制度,公開監督電話。建立灌區、鄉鎮、協會、用水戶協會四級分類作物供用水台賬,詳細記載作物輪次供水量和供水面積,杜絕超用、亂用水權現象發生。積極培育和建立水市場,建成了1個區級水權交易中心和7個灌區水權交易中心,為水資源的餘缺調劑和二次最佳化配置創造了交易平台。
利用水價“槓桿”,撬動結構調整
堅持“以水調結構、以水定產業、以水定規模”,圍繞推廣“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的主體生產模式,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和暖棚養殖為主的設施農牧業,突出發展以釀造葡萄、黃冠梨、紅棗為主的特色林果業,規範發展以玉米和瓜菜制種為主的高效制種業,加快發展以加工型馬鈴薯和高原夏菜為主的特色高效經濟作物。落實更嚴格的分類水價制度,按照“兩個25%”的政策計收水費,即對日光溫室、大田滴灌種植的作物,水費減免25%,小麥、大麥、露地平作玉米等傳統方式種植的高耗水作物,水費提高25%。以價格槓桿撬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實行優先供配水機制,建立抗旱高峰期優先向高效益作物供水機制。對特色林果業單獨配置水權,對單方水效益5元以下的農作物限制水權,通過水權水價“倒逼”,助推農業結構調整。
創新管理機制,規範用水行為
進一步健全管理制度,編制出台了《涼州區初始水權確定及初始水量配置辦法》《涼州區用水總量控制辦法》《涼州區用水審計辦法》等80多個規範性檔案,內容涵蓋水權管理、行業用水定額、水量調度、水價改革等各個方面。建立健全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將水資源管理指標完成情況納為各鄉鎮、部門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嚴格執行節約用水“三同時”制度,對新擴建、改建取水項目實施取水許可審批制度和水資源論證。嚴格落實“四禁”規定,加強機井取水管理,控制新打機井,規範舊井更新審批程式。不斷加大民主參與管理力度,全面落實灌區委員會議事決策,鄉鎮、水務、電力部門協調配合,公安、水務等部門聯合整治,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區財政每年為全區433戶農民用水戶協會安排補助運行經費65萬元。
推廣節水技術,提高用水效益
加大試驗、示範、推廣力度,整合水務、農業、林業等相關技術,積極探索推廣節水增收新技術集成模式。
在大田作物中鞏固推行以小畦灌溉為主的常規節水技術;在玉米、馬鈴薯、特色林果等經濟作物中全面推行壟作溝灌、壟膜溝灌等節水技術;在日光溫室和高效作物中積極推行溫室滴灌和大田滴灌技術。推行集中連片區域化種植,限制作物零星種植。在國道、省道等重要交通道路沿線,建成了20個集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管理節水為一體的農業綜合節水示範點,全區大田高效節水面積達到100萬畝。改進用水工藝,普及節水器具,打造了6個節水型示範單位,有利增強了示範帶動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