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庵

石窟庵

石窟庵是韓國的著名古蹟,坐落在韓國慶州吐含山東側半山腰上。在石窟庵里有一座紀念性的佛像,面朝著海中的普密斯帕莎穆德拉。環繞在四周的神仙,菩薩和信徒的肖像,雕刻成頂部的和基座的浮雕,都非常逼真、精緻,屬於遠東地區佛教藝術傑作。1995 年底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窟庵
  • 外文名稱: Sokkuram Grotto
  • 著名景點佛國寺
  • 國家韓國
  • 最佳遊玩季節:全年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清晨最佳
  • 開放時間:5:00-18:30,10-3月16-18點
  • 門票價格:4000元/19-64歲,3000元/13-18歲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概況,歷史,建築,建築特點,入口處,人工石窟,佛教藝術,大唐西域記,觀音菩薩像,世界遺產,旅遊指南,

概況

中文名稱: 佛國寺
石窟庵石窟庵
英文名稱: Pulguksa Temple
所屬洲:亞洲
批准時間:1995
批准標準: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 (IV)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歷史

石窟庵是韓國的著名古蹟,1995 年底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因其是在一個自然巨石鑿成的石窟之內建成的佛寺而得名為石窟庵。石窟庵坐落在韓國慶州吐含山東側半山腰上,是新羅景德王十年(公元751 年)由國相金大成所建,公元 774 年新羅惠恭王在位時竣工,當時名為石佛寺
石窟庵石窟庵
石窟庵位於吐含山,是韓國典型的石窟寺廟。石窟庵是第24號國寶,其正式名稱為石窟庵石窟。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一處以花崗岩建成的人工石窟寺院
據說石窟庵與佛國寺建於同一時期。高麗時期的史書《三國遺事》中記載,金大成為了現世的父母而建造了佛國寺,又為了前世的父母建造了石窟庵。
石窟庵位於吐含山(海拔745米)東面的山峰,是將花崗岩加工後人工堆砌的石窟寺院。主室呈圓形,內有本尊像等菩薩及弟子的像。石窟庵正是為了供奉本尊像而建造的。本尊像坐在蓮花寶座上,姿態柔和,表情慈祥。屋頂呈半月形或弓形,上有蓮花紋的圓盤為蓋。這裡日出的景色十分美麗,因此有許多人都在清晨前來石窟庵。

建築

建築特點

石窟庵位於從佛國寺到吐含山之間的大約4公里處,是國寶第24號,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建於公元751年。石窟中釋迦如來坐像高達3.26米,是佛教美術史上的傑作。四周牆壁上鑲有各種佛教浮雕。石窟庵的石窟採用白色花崗岩材料,在吐含山山腰修築人工石窟,在內部雕刻本尊釋迦如來佛像,並以其為中心在四壁上雕刻了菩薩像和弟子像、金剛力士像、天王像等共39座佛像。石窟庵的石窟由通道連線長方形前室和圓形主室,用360塊石板巧妙地修築了圓形主室的圓屋頂等,其建築工藝在世界上史無前例。位於石窟庵入口的平面方形前室中,左右各放四座八部神將,通道左右入口雕刻金剛力士像,狹窄的通道上各雕刻了兩座四天王像。
石窟庵石窟庵

入口處

主室入口左右各立有八角形石柱,過了此處就是平面圓形主室,本尊供奉在中間稍靠後的位置上,入口左右開始的周圍牆壁上雕刻有天部像兩座,菩薩像兩座,羅漢像十座,本尊正後方雕刻了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採用嫻熟的雕刻技法和寫實主義表現形式的近乎完美的釋迦如來像,具有十個面孔和全身的雕刻華麗的十一面觀音菩薩像,仁王像的勇猛,四天王像的威嚴, 主室內菩薩溫和優雅的形象,羅漢像所具有的個性等,可稱為東亞佛雕像中最傑出的作品。 特別是,主室內供奉的笈多式樣的本尊佛釋迦牟尼佛像,結跏趺坐姿的從容姿態,眯縫的眼睛、溫和的眼眉、眉間含有的睿智、好像馬上就要開口說話的嘴和鼻子、下垂的耳朵等等,所有這一切似乎塑造得能夠表達出內心深處的崇高的心靈,它代表著世界上最理想的美。

人工石窟

石窟庵的人工石窟是將白色花崗岩鑿成石龕,手法奇特,被譽為新羅王朝在宗教、理論、科學及造型藝術全盛時期的空前絕後之作。它的營造計畫將建築、水利、幾何學、物理學、宗教和藝術融入統一的整體,使一切都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它的規模、雕刻的精巧以及空間的布局堪稱世界最佳傑作。石窟是一個直徑近 7 米的圓形洞窟,裡面有白色花崗岩雕刻的釋迦像。像高 3.48 米,坐在蓮台之上。周圍的石壁上刻有幅寬 1.32 米、高 3.3 米的半身像,有菩薩和諸弟子像、四大天王像、帝釋天像羅漢像、十一面觀音像等幾十尊。佛像雕刻工藝精湛,線條流暢,是新羅文化的代表作。在洞窟入口處還刻有金剛力士和八部神將等,細膩逼真。尤其是供奉在主殿內的笈多式本尊佛安詳的跏趺姿態,慧眼微睜,慈祥的眉宇間凝聚著睿智,似要開口講經的嘴和鼻,下垂的雙耳,都顯示出其內心世界的高潔。這尊佛像不僅在東南亞,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文物。由於石窟庵建在半山腰處,這裡還可以眺望蒼鬱的東海,並能看到美麗壯觀的日出,過去一直是人們進香許願、祈求國泰民安的地方。 此石窟被評為新羅全盛時期修建的最好的傑作,它在建造計畫上綜合體現了建築、水理、幾何學、宗教、藝術。石窟庵石窟被指定為第24號國寶,而在1995年12月與佛國寺一道共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釋迦牟尼佛像釋迦牟尼佛像

佛教藝術

面對東海,位於慶州吐含山山頂下面深處的石窟庵,以完美和突出的雕刻和富有獨創性的建築而聞名於世。它用人工方法建造了石窟,其內部以本尊佛為中心,共雕刻了39座佛像,石窟庵有前室、通道、主室組成。方形的前室內有八部眾像和金剛力士像,過了有四天王像的狹窄通道,就會出現圓屋頂的圓形主室。主室的中央有釋迦牟尼佛像,牆面上從入口開始雕刻有對稱狀的梵天像和帝釋天像、普賢、文殊菩薩像,以及十代弟子像。
按照當年的設計,石窟庵是佛國寺的附屬部分,出佛國寺,沿著一條蜿蜒的山路,穿過景色優美的樹林,就可以抵達石窟庵。石窟庵自身為一座完整的寺院,庵內由前室和後室兩部分組成,中間有一條走廊相連。前室為正方形廳堂,堂內石壁上浮雕佛教8部神將和金剛力士。後室為主殿,拱形殿堂直徑6.85米,大殿中央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用白色花崗岩雕刻而成,高3.48米。佛像盤坐在八邊形蓮花石台上,神態安詳寧靜,慧眼微睜,慈祥的眉宇間凝聚著睿智,似要開口講經的鼻和嘴,下垂的雙耳,都顯示出內心世界的高潔。周圍的石壁上刻有11面觀音象和佛陀10位弟子象浮雕;石壁上部、穹頂下面的一些壁龕內安放著觀音象,穹頂有浮雕裝飾。石窟庵的釋迦牟尼像不僅在東南亞,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及其罕見的。

大唐西域記

很早以前,唐朝的玄奘(公元602~664)到中亞和印度的聖地進行17年巡禮後所著的風俗地理性質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在釋迦牟尼達成正覺的那個地方建有大覺寺,那裡矗立著達成正覺的佛像,佛像把左腳放在右腳上,左手放在股間,右手下垂,向東而坐。台座高四尺二寸(唐尺),寬一丈兩尺五寸,佛像高一丈一尺五寸,兩膝寬八尺八寸,肩寬六尺二寸。” 石窟庵的本尊佛大小與上述記錄相一致,但玄奘見過的大覺寺的那個佛像現在已不存在,因此石窟庵的歷史性意義更大。到了象徵天體的圓形空間內,其中央有高350厘米、具有堂堂而柔和形象的釋迦牟尼大佛像向東而坐。露出臉部和肩部的衣服富有生動感,使整個佛像充滿了生氣。沉浸在深深冥想中的眯縫的眼睛,豐滿而嚴謹的臉部帶著慈悲的表情。手的模樣呈降摩觸地印狀,左手呈禪定印狀,右手放在膝蓋上,食指朝向地面。這表現了釋迦牟尼在到達佛境驅除所有惡魔的妨礙和誘惑而勝利的一瞬間,即到達佛境的形象,因此又稱其為成道像。 從主室的位置來看,龕室意味著地上界和天上界的中間部分。從教理上來看,這與菩薩是作為覺者的如來和無明眾生作為中子存在這一點很協調。彌勒菩薩像的右肩、手腕、右膝組成的三角形給人以穩定感,而與此相反彎曲的膝蓋,斜放著的手臂,低垂的臉部所組成的曲線給人以變化感和動感。
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
前室牆壁上的八座八部眾像帶有武士的性質,它們是守護佛法的各種形象的神,身著裙子的金剛力士像也是守護佛法的一對手門將,為上身肌肉發達的勇猛形象,因為金剛手持用金剛做的棍棒,而被稱為金剛力士

觀音菩薩像

坐落釋迦牟尼佛像的圓形主室後壁中間最深處的十一面觀音菩薩像,其美麗姿態會抓住遊客的心。頭部周圍的十個華麗而精雕細刻的頭部頗為引人注目,微微一笑的表情、華麗的裝飾前面的瓔珞(用珍珠或首飾串成的首飾)、自然下垂的天衣、手指和腳趾的微妙的動感、左手拿著一隻插著一隻蓮花的花瓶,右手下垂抓著瓔珞,以正面姿勢站立,從這些形象中可以感到華麗而成熟。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八世紀中葉,統一新羅文化全盛時期修建的石窟庵,是以佛教思想和比較發達的水理原理為基礎,採用高超的建築技術、卓越的造型感覺修建的。從石窟庵中感覺到的莊嚴而崇高的美,可以說在於這些基礎和蘊含在其內面的協調性上。

世界遺產

石窟庵以看得見的建築雕刻方式再現了釋迦牟尼達成正覺,即達到佛境時的瞬間,在其雕刻方面也沒有人為的技巧和不自然的感覺,富有生氣,成熟和卓越的造型方法很突出。通過絕對的境地正覺,作為人的釋迦牟尼變為形上學式的釋迦牟尼,俗世變成法界這種烏托邦。
這一出類拔萃的佛教傑作,卻在佛國寺建成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被外界遺忘,惟有當地人牢記在心裡。20世紀被“重新發現”。1995年12月與佛國寺作為一個遺址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旅遊指南

地址:慶北慶州市進峴洞891
交通:佛國寺乘巴士20分鐘可達
門票價格:4000韓元/19-64歲,3000韓元/13-18歲,2000韓元/7-12歲,其餘免費
開放時間:5:00-18:30(10月-3月16:00-18: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