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碼

石碼

石碼鎮,地名,隸屬於福建省龍海市 ,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原與石獅、涵江並稱福建“三大名鎮”。石碼原名石溪,唐以前尚是內海海濱,明宣德年間改稱錦江,明弘治以後,“都人以當地海潮上下湍激,屢有崩潰,乃沿江壘石築十二壩以障之”,故名“石碼”,由此沿襲至今。1960 年原龍溪縣與海澄縣全並為龍海縣,設石碼為縣城,1993 年龍海撤縣改市,石碼鎮仍為市區所在地位於福建東南部九龍江下游,是龍海市市區所在地,也是龍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面積5.26平方公里,轄9居委會和4個村委會,全鎮總戶數18271戶,總人口6673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碼
  • 占地面積:5.26平方公里
  • 總戶數:18271戶
  • 總人口:66735人
  • 下轄部門:9居委會和4個村委會
  • 描述: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
介紹,城市面貌,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地方文化,地理,

介紹

前人這樣描述石碼鎮:“南漳名勝地,石碼更稱雄。金廈如襟帶,澎台接艦艟
,街衢夸洞達 , 闤闠慶盈豐。一自海氛息,安歌樂土中。”這裡的民間文藝豐富多彩,薌劇、錦歌、布袋戲影響彌深,文藝創作活動百家齊放,娛樂活動場所推陳出新。這裡的教育源遠流長,上溯宋代,學館、家塾,書院昌盛不衰,如今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更如雨後春筍般到處開放。這裡的民間體育蓬勃發展,武術、龍舟、舞龍、舞獅、游泳、排球盛行不衰;田徑運動從學校社會發展並漸趨活躍。這裡的信仰中西並存,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共同發展。這裡的醫療條件優越,中西長足進展, 1889 年英國人便將西醫傳入。市區內現有醫院 3 家:龍海市第一醫院,有七十年歷史,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和康復於一體,通過“二級甲”驗收;龍海市中醫院被授予“全國示範中醫院”,通過“二級甲”驗收;石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一級甲”驗收。還有市衛生防疫站和 73 家個體診所
石碼
位於福建東南部九龍江下游,是龍海市市區所在地,也是龍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面積5.26平方公里,轄9居委會和4個村委會,全鎮總戶數18271戶,總人口66735人。
石碼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城鎮,原與石獅、涵江並稱福建“三大名鎮”。石碼原名石奚谷,唐以前尚是內海海濱,明宣德年間改稱錦江,明弘治以後,“都人以當地海潮上下湍激,屢有崩潰,乃沿江壘石築十二壩以障之”,故名“石碼”,由此沿襲至今。1960年原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縣黨政機關在石碼鎮,1993年龍海撤縣改市,石碼鎮仍為市黨政機關所在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石碼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建設,以加快舊城改造為重點的城市建設和以創建省級衛生城市為重點的精神文明建設,帶領全鎮人民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開拓進取,全鎮上下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經濟總量年年遞增,各項事業齊頭並進,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鄉鎮”稱號並被評為“綜治工作先進單位”,被省檔案局評為“檔案達標先進單位”,被漳州市政府、軍分區評為“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 被龍海市委、 市政府評為“綜治工作先進單位”、 “安全生產先進單位”、“信訪工作先進單位”、“計生工作先進單位”等。繞“立支柱、創名牌、壯實力、增後勁”扶持特色產業、搞好搞活骨幹企業、創新創優拳頭產品,努力提高鄉鎮企業的質量和發展後勁。同時盤活、整合、出租閒置廠房、房屋店面和鼓勵支持個私企業進行技改或擴建,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不斷培育經濟成長點。揚長避短,重點發展無污染、輕噪音、少占地、多就業的加工業、維修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等支柱行業。同時,通過開闢漁場、改革網具、配套加工、增國鋼質漁船,提高耕海牧漁水平,發展海洋經濟。目前為止,全鎮擁有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 1 家,上千萬元的企業 7 家,全鎮產值達 50 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共有 72 家。今年上半年,鄉鎮企業總產值 9.615 億元,其中:工業產值 5.86 億元,農業總產值0.95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37 元;全鎮財政收入3320.9 萬元,其中國稅收入 967.9 萬元,地稅收入 2353 萬元。
石碼

城市面貌

石碼鎮黨委、政府立足市區實際,因利導勢,樹立經營城市新理念,以舊城發行為重點,以新區建設為突破,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拆遷舊城房屋面積30 多萬平方米,新建商品房面積 50 多萬平方米。隨著僑聯大廈、佳鑫花園、江洋新苑、高坑別墅、港口花園、紅樹林小區和運輝花園等 20 多個小區大規模建成使用,低矮簡陋的舊房廠區變成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城市建設品位不斷提升。石碼鎮在抓好城市建設的同時,也致力於居住環境的改善。紫雲公園、南台公園、中山公園、街心公園、錦江影劇院、健身房、康樂球俱樂部、社區活動中心等等已成為市民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石碼

第三產業

加大對服裝鞋帽加工業、機械製造加工業、紙制包裝業、商貿服務業、建築房地產業等支柱產業的扶持力度,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度。我鎮現有 2 千多家個私企業,產值占全鎮企業產值近 70% ,從業人員6 千多人,成為我鎮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成為拉動市區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總投資 800 多萬元,營業面積 2000 平方米,解決就業近 200 人,商品 1500 多種。“常滿五香”參加“全國第二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會”評獎,獲得漳州市唯一的金獎。

社會事業

文明市區創建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加大市區依法管理力度,清理各種違章占道,開展滅鼠除“四害”活動,達到省級衛生城市標準。深入開展禁放煙花爆竹活動,加大“兩反一掃”工作力度,深化殯葬改革,加強市區秩序、衛生等管理,市民文明意識逐步提高;加強計生優質服務,保持漳州市計生一類鄉鎮水平;開展“六進”社區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以社區平穩過渡為契機,進一步推進“平安社區”的創建活動,通過打擊“盜搶”、矛盾糾紛排查、安全生產、道路交通秩序四項專項整治,社會安定穩定,民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市區內現有醫院 3 家:龍海市第一醫院,有七十年歷史,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和康復於一體,通過“二級甲”驗收;龍海市中醫院被授予“全國示範中醫院”,通過“二級甲”驗收;石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一級甲”驗收。還有市衛生防疫站和 73 家個體診所。

地方文化

前人這樣描述石碼鎮:“南漳名勝地,石碼更稱雄。金廈如襟帶,澎台接艦艟,街衢夸洞達, 闤闠慶盈豐。一自海氛息,安歌樂土中。”這裡的民間文藝豐富多彩,薌劇錦歌布袋戲影響彌深,文藝創作活動百家齊放,娛樂活動場所推陳出新。這裡的教育源遠流長,上溯宋代,學館、家塾,書院昌盛不衰,如今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更如雨後春筍般到處開放。這裡的民間體育蓬勃發展,武術、龍舟、舞龍、舞獅、游泳、排球盛行不衰;田徑運動從學校社會發展並漸趨活躍。這裡的信仰中西並存,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共同發展。這裡的醫療條件優越,中西長足進展, 1889 年英國人便將西醫傳入。
石碼

地理

建置沿革
石碼原來名稱是“石溪”。(在府治漳州東南四十里)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為鄉人競渡奪錦標的地方、因此又名“錦江”。弘治元年(公元1488)置“錦江埠”,嘉靖初(公元1522)屬龍溪十一都。建“石碼鎮”(按十一都宋朝屬始安鄉惠恩里)先是都人士,(即地方人士)以沿江堤岸地當海潮衝擊,為加固堤岸,乃沿江累石築十二條石壩,以減少海潮直接衝擊堤岸,因此改稱“石碼”。禮部尚書林士章在石碼設市,編千字文署號,劃分上下碼。(林士章一名“崇”,漳浦人,嘉靖己未進士官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七歲)。萬曆間(公元1577-1620)兵部尚書戴耀復營新市以移“盧沈埠頭”(戴耀字德輝,長泰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大司馬即兵部尚書)順治初年(公元1644)鎮民更填江增建外市。自是舟車交通頻繁,居民人口激增。順治九年(公元1652)正月鄭成功大舉進兵漳州,石碼適當其沖,十八年(公元1661)九月清政府命令沿海居民內遷,鎮境遂成廢土。先是知府房星燁(據:《海上見聞錄》作:知府房星燁)投降鄭成功,後又逃回,使其弟通判房星曜,呈報上級:“海賊”(指鄭成功)皆以海邊取餉,使空其土,而徙居民,寸板不許下海,則海賊無食,而自遁矣。”自此沿海地方居民皆令遷徙,拔兵戍守之。
石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