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洞鄉

石海洞鄉

石海洞鄉位於四川南部興文縣,因該縣石林、溶洞遍及17個鄉,故 有“石海洞鄉”之譽。景區東接瀘州,西通宜賓,遊客一般可 將蜀南竹海與石海洞鄉連作一個整體,兩地有公路相通,車程 僅1個小時。 石海洞鄉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善的地區之一,地面 怪石林立,如雲南路南石林;地下溶洞縱橫,似桂林蘆笛迷宮。 天下奇觀集於一地,上下相映,與竹海、恐龍、懸棺並列為川 南四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海洞鄉
  • 所屬地區:興文縣
  • 政府駐地:古宋鎮香山中路
  • 郵政區碼:644400
  • 面積:總面積126.4平方公里
  • 方言:四川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九絲山,小魚洞
  • 機場:無
  • 火車站:在建中
  • 車牌代碼:川Q
  • 地貌:喀斯特
主要景點,景區簡介,九絲山,九絲飛瀑,玉屏山,飛來山,文印山,轎頂山,都都寨,大龍潭,雷泡井,天泉洞景區,大壩鯢源景區,小魚洞,大魚洞,洞河,沙溝一線天,馬踏井,周家溶洞景區,神風洞,神龍洞,神煙洞,數位化管理,發展歷程,

主要景點

石海洞鄉
位於周家鄉神風洞面積最大,達20多萬平方米,但景觀 最為豐富的要數位於興晏鄉的天泉洞。該洞深藏在百米高的臥 虎嶺下,從下到上,共分4層,現已開放第3、第4層,共7個大 廳。底層有暗河,水中有玻璃魚。主洞長2000米,最高處達百 米,最寬處有80米,總面積81000 多平方米。洞內空氣清新, 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13~19攝氏度,有3至4級微風。天泉洞 入口較寬,前行30 米為“穹廬大廈”,上下平整,面積12000 多平方米。過將軍石,進入長達340 米的“長廊石秀”,兩壁 布滿鐘乳石。沿石級登“雲步通幽”,進入洞心大廳。廳高大 寬敞,面積和洞口大廳相仿。“廳內兩山對峙,一澗中流,小 橋橫臥。大廳右面屋頂,有一天窗,強光射入,映照飛泉,宛 如晶瑩的珍珠,故廳名為“瀉玉流光”。大廳左側有兩個盆洞, 前洞叫“石芽奇觀”,後洞叫“石林翠竹”。後洞口,有一高 大明亮的大廳,面積13000 平方米,因頂上光潔如鏡,故名“ 天泉明宮”。
石海洞鄉石海洞鄉
離後洞不遠,有一碗形窪地,為天然大漏斗(一種特定的 地理現象),直徑650米,深208米,超過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阿里西波大漏斗(直徑330米,深70米),堪稱世界一絕。193 5年,一名掉隊的紅軍小戰士,被當地反動武裝俘後拋人窪心, 故人們將此地一處石岩取名為紅軍岩。
興文縣城西南蘇麻灣,有古代人懸棺,亦值得一游。

景區簡介

石海洞鄉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石海洞鄉風景區喀斯特岩溶地貌為主的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四川宜賓興文縣中城鎮南30公里處。因奇石林立、洞壑連襟而得名。總面積126.4平方公里,由天泉洞中心景區、九絲山景區、大壩鯢源景區、周家溝溶洞景區組成。地上、地下均由石灰岩構成,分為石林、石海、溶洞三個部分。整個景區地表奇峰林立,千姿百態;地下溶洞縱橫交錯,洞重洞,洞托洞,洞穿洞,大小溶洞相互交錯,構成龐大的地下溶洞群。
石海洞鄉石海洞鄉
石海洞鄉風景區位於宜賓市興文縣城南的興堰、石林、周家、德勝、博望等鄉境內,景區面積136平方公里。中心景區面積14平方公里,分布在興堰、石林兩鄉,距縣城25公里,是一個以岩溶地貌為主的景區。地表石林怪石雄峰同地下充滿幻景的龍空神洞,形成獨特風貌,故稱“石海洞鄉”。石海洞鄉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善的地區之一,地面怪石林立,如雲南路南石林;地下溶洞縱橫,似桂林蘆笛迷宮。天下奇觀集於一地,上下相映,與竹海、恐龍、懸棺並列為川南四絕。
九絲山景區

九絲山

位於九絲山景區。距縣城61公里,海拔1247米。山高而險,四面峭壁,傳說以絲圍之,約重九兩,故名。又說,都掌人氏族紛繁,其姓有九,號為九絲。山上有九崗四水,地面極廣,可耕種。下唯一徑,可通東北。九絲山為都掌人的世居之地。明代初年,“改土歸流”後,官吏橫行,重稅勒索,激起了都掌人的切齒痛恨,多次起兵反抗,他們在山上依山築城,修建宮殿、糧倉和48個哨樓,與朱明王朝分庭抗禮。據《明史》和興文舊縣誌載:自洪武二十七年(1394)至隆慶年間,朝廷先後發兵11次對都掌人進行征討。但“九絲天險,大兵每望而不敢進”。萬曆元年,曾省吾劉顯占據凌霄山後,旋即攻打都都寨,酋長阿墨及數百人被俘殺。兩翼既剪,官軍向九絲大舉進攻,相繼克雞冠嶺60餘寨,先後俘獲都掌人首領阿大、阿二、方三等,俘斬五千七百餘人,九絲城陷。戰後,曾省吾奏準改九絲城為“平蠻城”。經過官軍多次剿殺,從此都掌人不復見於記載。清嘉慶十五年(1810),富順縣士紳毛東山等九姓人到九絲山避亂,重修城垣、哨樓、寨門等,取名“永清寨”。不久,縣紳楊之南為霸占毛氏九姓財產攻城,城中建築被毀無餘。今僅存城基、宮殿、房舍遺址。大王倉被燒後,迄今四百餘年還有“糊米”可尋。
石海洞鄉石海洞鄉

九絲飛瀑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九絲城東北大寨門外,瀑布高懸絕壁,拉成長練,數里可見。

玉屏山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後,與九絲山相對峙,距約10公里。興文縣舊志載,玉屏山“聳拔入雲,登 頂一望,眾山朝拱,俯視一切,燈火萬家,為建式勝覽。上有亭,今廢。碑碣大多磨滅”。玉屏山也曾是川南紅軍游擊縱隊屢戰要地。

飛來山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西,海拔1360米。昔人常登臨觀日,傳有“小峨嵋”雅稱。
石海洞鄉石海洞鄉

文印山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東,海拔1015米。矗立如大印,氣勢磅礴,上有白石層疊。原名"印靶山",為都掌人的軍事要寨,明萬曆初年,曾省吾奏改今名。

轎頂山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東,崢嶸峭拔。形如車輦。昔為都掌人的世居之地。

都都寨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南。寨分大、二、三都都,三山鼎立,雄偉險峻。昔為都掌人的軍事據點和九絲王城的膀翼之一。酋長阿墨居住的大都都,九絲戰後,曾省吾奏改名為“都定寨”。

大龍潭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東南。潭深莫測。周圍約200米。興文縣舊志載:“朝暮清瑩若鏡,卓午泛濫如潮,紅黃渾濁。潭面藤竹交橫,午前則瀰漫散布,午後則交結團聚。”早年旁有廟宇,後因地陷沒落。潭中有烏木,大可逾圍。壁間鐫有“源頭活水”四字,為明代建武游擊李棟所題。

雷泡井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南。井水晶瑩碧綠,味甘美,用以烹茶,沁人心肺,素有“雷泡井中水,鹿鳴山上茶”之譽。

天泉洞景區

天泉洞景區是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石海洞穴群中著名的一個溶洞,形成地質年代距今約三百萬年,其空間規模和系統遊覽長度均居世界之首,在世界洞穴中享有極高聲譽,被世界地學家和探險家譽為最具科考、探險價值的絕佳洞穴。天泉洞景區溶洞和石林結合,14平方公里的石林掩蓋著26個洞穴,其中天泉洞、天梁洞、天獅洞均在10萬平方米以上,被列入全國十大洞穴系統之列。天泉洞空間高大奇偉,共5層,有12個大廳,體積達270萬立方米,居全國各大洞之首。主洞長1300多米,高約50米~100米。洞內地面乾燥,空氣清新,冬暖夏涼。開放遊覽主洞第三層、第四層,面積8.l萬平方米,分為穹廬廣廈、長廊石秀、雲步通幽等7個大廳。各大廳景觀別具一格,鐘乳、石花、石緯、石柱等組成琳琅滿目、五光十色的景致。主洞內有寬敞的大廳,也有迂迴的幽廊。地面景區的主要景點有迎賓石七女峰、天涯望歸人、石林翠竹、翠屏古塔、斜塔、石林疊翠、夫妻峰、龍牙觀瀑等。景區內還有都掌人古城遺址九絲山、凌霄山。天泉洞圖片
天泉洞景區天泉洞景區

大壩鯢源景區

小魚洞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與大壩場緊靠。形成於長寧背斜南翼下三疊統嘉陵江組灰岩中。源於雲南的伏流,呈東北方向排泄,上段發育於斷裂帶上,下段呈縱向,總長5600米。沿途地表窪地、漏斗不很發育,有兩處豎井落水洞底部見有地下河,地下河埋深小於50米。主要補給源為灰岩露頭區的大氣降水。1979年2月10日實測出口流量為639.98升/秒。水清瑩潔淨,從洞溢出繞鎮與鯢源匯合注入宋江。從小魚洞湧出的泉水,冬暖夏涼,溫差不大。在寒冬季節,湧出的泉水蒸氣瀰漫鯢源;炎炎盛夏,泉水冰涼浸骨。往昔,這裡鯢魚甚多,到了河邊。只聽河裡鯢魚跳得水響,用火把一照,一河到處都是鯢魚,大者有一米多長,約重五、六十斤,背上長起如星的白斑點。大鯢白天藏在石縫裡,晚上出來覓食,並發出嬰兒似的啼鳴,大鯢的爪子形似小孩手指,當地人稱之為“娃娃魚”。鯢由於味美、無刺,還可入藥,一度成了人們捕捉的獵物,致使鯢魚瀕臨滅絕的危險。近些年來,大壩鎮政府採取了保護措施,鯢魚得到恢復性發展。小魚洞沿河茂林修竹,鬱鬱蔥蔥,彎曲的河裡,長著嫩綠茂密的魚藻,鋪覆河底,魚兒在水裡自由地游弋,凡此種種,把小魚洞妝點得越發迷人,令人流連忘返。

大魚洞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距大壩場約1公里。形成於長寧背斜下三疊統嘉江組灰岩中。源自雲南的伏流。呈
石海洞鄉
東西方向縱向延伸,長7400米,出口兩側沿途地表窪地、漏斗不很發育,在馬踏井處有一天窗可見地下河,並在中游有多處出露後又潛入地下。主要補給源為沿途灰岩露頭區的大氣降水。埋深小於100米。1978年5月20日實測出口流量為861.44升/秒。湧泉之水則是宋江源頭。水冬暖夏涼,洞中產鯢魚、細鱗魚,洞水雖時有間歇,並偶有時清時濁,真乃變化多端。過去洞口有一石板,夏天供行人納涼休息。“大躍進時代”,在洞前築壩,儲水灌溉、加工、因森林植被遭到嚴重影響水量減少。乘車可順便覽景。
朝陽洞:位於大壩鯢源景區北側約1公里,朝陽洞喀斯特岩溶溶洞,結構分為三層。地面一層,洞寬18米,高30米,深100米。石筍、鐘乳石形似垂蓮、龍頭、玉筍、蘑菇,千姿百態,美不勝收。暗洞為第二層。洞長800米,曲徑幽深、蜿蜒起伏,有12個洞廳,30多個景點,成一條龍形狀分布。洞內溶蝕堆積物發育,石鐘乳,石柱、石筍、石邊幕等保存完好,形態奇麗,似人、似物,自成一景,在燈光的作用下,景觀越發精緻、迷人。洞內精華的景觀,有“金龜戲鯉魚”、“三豐書畫室”、“天然林園”、“聚仙廳”、“三豐酒窖”、“金銀牌坊”、“萬畝良田”、“仙女沐浴”、“靈芝塔”、“巨手山”、“金龍抱柱”等。洞的底層是陰河,在二層洞內位置較低的地方,豐水期有淺水溢出,洞內大小塘水時漲時消。洞的東西約八、九百米的毒蛇洞,洞中有水流動,且常有珍稀動物大鯢出現。相傳道家張三豐曾在洞中修道。昔洞前有廟,刻有青獅白象,伏犀臥虎等。今已開闢為風景旅遊景點,供遊人觀賞和休閒。
斜塔斜塔

洞河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四龍附近之山壁處。興晏、卜渾之水經伏流數十里後由此流出,號稱地下十里長河或地
石海洞鄉
下龍宮。洞河洞高15米,寬5-10米不規則的菱形溶洞,形成於長寧背斜南西翼下二疊統茅口組棲霞組灰岩中,灰岩出露寬1000-3000米,地下河始於仙峰一帶,其海拔1200-1400米,向東南方向地勢逐漸降低,沿線地貌形態為石丘一窪地漸變為峰叢一窪地,灰岩露頭區的大氣降水大部分被密布的窪地、漏斗、落水洞所吸收,形成地下河,至出口全長19200米,埋深大於200米,落差770米,平均水力坡度4.4%,地下河支叉共有7條:分別為大地方、小地方、八一水庫、天泉洞最底層,海子壩、荷葉堤,這些枝叉與主管道構成一樹枝狀地下河系。主管道主縱向延伸。出口最枯流量638.35升/秒。洞內形態萬千,洞口兩旁及洞頂,倒懸的石鐘乳千奇百怪,映入水中宛如龍宮寶殿。出洞二三百米兩岸石壁如廊,石上芳草縹緲,修竹排列,水面平坦似鏡,風光秀麗,有如小山峽之縮影,甚是迷人。

沙溝一線天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一線天系地質發育,岩層破碎帶在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和重力作用下,常沿這些破碎帶作用形成的高差的絕壁峽谷地貌。沙溝一線天,是大壩鯢源景區的一個景點,是一條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峽谷。峽谷長5公里,谷底常是乾涸的河床,一溝卵石少水流。兩山對峙入雲,高數十丈。谷壁樹多倒懸,勾藤滿樹枝,谷中綠苔點染,灌木叢生,花舞岩前難攀折,花草清香風遠播,石乳岩懸成萬狀,邃洞幽深到處連。沙溝一線天谷深如長龍,蜿蜒曲折。在距峽谷盡頭有100多米,谷寬僅2-5米,最窄處只有1.6米。盡頭處,有一“飛來石”卡在兩山石之間,溪水從下面流過。飛來石下面的幾塊巨石較規則地堆聚在一起,形似龍頭,象巨龍大 張著口,口中有一長石,形似龍舌,溪水從長石上流出。沙溝一線天在通往僰人懸棺的旅遊線上,是旅遊線上的一處天然勝景,西南師範學院曾經在這裡進行地質考察,北京電影製片廠也曾經在這裡取景,並稱讚沙溝一線天比峨眉山一線天更美、更壯觀。

馬踏井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乃天工造成。其井四周石岩筆直猶如刀劈,蒼藤翠竹環繞其上,潭水深不可測,井水常年清澈碧綠,忽潮忽落,但從未浸出井口,魚鱉戲游其中,卻無人敢於捕撈。是一處神奇的景點。此井從古至今傳說很多。一說昔關聖人所騎神駒行至此地,前腳於金鵝的馬創井,後腳則於大壩,關聖揚鞭一躍,神駒後蹄留下一井,稱為“馬踏井”。又一說馬踏井原為若干萬年被宇宙間飛來的殞石撞擊而成。其實,馬踏井的成因,與岩溶的作用更有關連。井中之水,則是地下暗河而已。
馬踏井馬踏井

周家溶洞景區

神風洞

位於周家溶洞景區。原名周家大洞。今尚未開發。洞道受層間裂隙控制,呈近東西向和南東向延展。結構大體與天泉洞類似。初步勘測,洞道總長度2800米,空間總體積約200萬立方米。洞口狀如撮箕,口高10餘米,寬約40米,以30°左右的陡坡直插洞底,由洞口高程840米降至洞底730米,該段有大量的崩塌岩塊。洞底寬40-60米,高20-35米,其前段50-60米範圍內主要是洪積與崩塌物。神風洞以崩塌極為發育為特徵。支洞中,崩塌體呈魚背狀,連綿不斷,高數米,寬達8米左右;洞道一直向上延伸,洞底北側全部為崩塌岩塊鋪墊,其寬度占據洞底的1/2甚至2/3。洞內化學沉積有數處較發育,特別是洞尾一段,石筍甚多,且大多數生長在崩塌岩塊上,往往由兩側向中心傾斜,極似“醉林”,這段石筍的分布疏密不等,密集者在長50米的範圍內可達100餘根。另外,洞中各種姿態的彎頭石筍頗為特別,此為石筍生長到一定高度後超過靜風環境,其生長受定向"神風"影響。
石海洞鄉石海洞鄉
頂部向下風方向彎曲的結果。距洞口約800米處,洞道空間突然變窄,在100米地段內,使洞道形成一條寬約1米的狹縫,從洞口進入的地面風受過風斷面驟然減小的影響並形成"煙囪效應",風速達到1.2-1.4米/秒,風向為140°,此即“神風洞”的名由。神風洞內景觀雅致。進洞不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根拔地而起,巋然矗立,直抵天蓬的"鎮海神柱"。從神柱下行,便進入深邃而又美妙的地下世界。洞內道路坎坷,且洞中有洞,石柱、石筍、石簾、石梯田、石鐘乳、石花比比皆是,千姿萬狀。其中,參差聳立的怪石,酷似身著武裝的"鎮洞武士";千雕萬鏤,頂如平台的一蹲巨石,名“三笛台”。民間傳說古代有3個僰人牧童,見其精雅別致,放牧時常相約攀上台頂席地而坐,競賽笛技。台側“玉樹瓊花”。其上花果纍纍,大如柚桔,似櫻桃,玲瓏剔透,因其自然造化如此神奇,人們不免為之感嘆。洞中一走廊,名“水晶宮”,銀妝素裹,壁間石花紛呈,如珊湖、翡翠、琥珀,令人目不暇接。更奇的是洞中層層疊疊的“梯田”,田中雖無禾苗、稻穀,但田中之水澄澈如鏡,內陳無數晶瑩白里透黃的“洞珍珠”,還有“普賢騎象到峨媚”、“文殊青獅吼連天”、“觀音菩薩渡南海”,一處處惟妙惟肖的象形山石,令人浮想聯翩。
神風洞神風洞

神龍洞

位於周家溶洞景區。原名穿山洞。主洞結構簡單,在發育過程中,兩岔河乾溝溯源侵蝕強烈,切穿洞 壁,將主洞分為上、下兩段。穿山洞口以西為上段,長220米,由兩個廊道夾一個廳堂構成。前廊道長約80米,寬數米,高2-4米,底板向南東傾斜,坡降約20%,石柱羅列兩側;後廊道變化較大,長約85米;兩廊道間為2500平方米左右的寬洞大廳,高20餘米。洞口以東為下段,總長約180米,寬度較大,在12-15米間,洞高3-10米不等,其末端一洞口直通兩岔河谷。神龍洞除主洞進口外,另有數個洞口和天窗與地表相通,此為該洞特點之一。另一特點則是洞中化學沉積極為發育,尤其是上段,石柱、石鐘乳、石簾等隨處皆是,上段大廳內高20餘米,10餘人合圍的巨大石筍,雄偉壯觀;後廊道進入廳堂之口部,石簾將各石柱相連,洞道被遮掩大半;另有形色美麗之石花,造形逼真的“玉米堆”等均裝點著整個洞道。此外,洞口西側一長約30米的盲洞,其洞壁水母狀石鐘乳與石帷幕十分典型而又絢麗壯觀,為教學、旅遊最佳景點之一。洞內景觀,可與神話中的東海龍宮媲美。
神龍洞神龍洞

神煙洞

位於周家溶洞景區。該洞最神奇莫測,常年煙霧繚繞。煙霧湧出洞口,或飄浮滾動,如驚濤巨浪;或冉冉升起,形成五彩雲霞,氣象萬千。洞中陰森,寒氣逼人,洞內石柱、石筍、石鐘乳星羅棋布。洞道迂迥曲折,撲朔迷離,猶如“八陣圖”,人多望而卻步,故非勇者不敢入內。

數位化管理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區――興文石海為了加快現代化管理進程,提高景區的規範化管理水平,將景區打造成為智慧型化數字景區;興文石海風景名勝區與興文縣郵政局、四川省郵政局緊密合作,共投資近280萬元,建成了集財務管理、售票管理和檢驗票管理的興文石海郵資電子門票門禁系統。
石海洞鄉石海洞鄉
興文石海郵資電子明信片門票採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國內最先進的電子門禁技術,以其成熟的條形碼和高科技手段,將興文石海建成一個高效、穩定、安全管理的系統,使遊客在景區得到完美的服務;同時,能使景區各級管理能夠及時、準確、完整地採集各景點和服務機構的原始數據,進行匯總、統計和科學分析,實現網路互聯、信息共享;景區決策層和相關職能部門能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整個景區的所有狀況,便於合理調度和分配資源,改善興文石海洞鄉景區硬體設施與軟體建設,提升石海景區服務形象。
郵資明信片是由中國郵政統一發行,通過中國郵政的強大的郵政網路,可以擴展興文石海在海內外的知名度,並以郵政獨有的網路、宣傳優勢以及郵資明信片深厚的文化內涵,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
郵資電子明信片門票改變了傳統的旅遊門票只有單純付費憑證的作用,通過遊客購買門票後既可以向親朋好友寄遞問候,聯絡感情,又達到了宣傳旅遊景區的效果,同時設計精美、小巧玲瓏,即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又作為郵資憑證、書籤、賀卡進行收藏,這樣可以讓遊客使用之後不會輕易丟棄的環保功能,有效的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和檔次,為實現興文石海旅遊產業的全面升級做出貢獻。
該系統的投入運行在川南片區的旅遊景區內屬首家建成的數位化管理系統的景區,標誌著興文石海風景名勝區已進入了數位化管理時代。

發展歷程

2002年5月17日, 石海景區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4年1月19日,興文石海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石海洞鄉石海洞鄉
2005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舉行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大會。以7票通過正式成為了第二批世界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