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湛山

石橋湛山

石橋湛山(1884年9月25日-1973年4月25日),日本第55任內閣總理大臣。著名記者和政治家,中國人民的朋友。他在戰前進行反戰、反侵略主義活動及戰後為恢復發展中日友好關係做出的貢獻,已得到社會公認和高度評價。他主張和平發展、與亞洲近鄰和平相處的“小日本主義”,如今在日本依舊發揮著影響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橋湛山
  • 國籍:日本
  • 出生地:大日本帝國東京市麻布區
  • 出生日期:1884年9月25日
  • 逝世日期:1973年4月25日
  • 職業:政治家,記者
  • 主要成就:日本首相
  • 畢業院校:早稻田大學文學部
生平簡介,反戰主編,搏擊政壇,友好使者,身後影響,小日本,對抗,影響,回響,

生平簡介

石橋湛山,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56~1957)。山梨縣人,1884年9月25日生於東京,幼名省三。1907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哲學科。1908年任每日新聞社記者。1911年轉入東洋經濟新報社,歷任總編輯,主編和社長,寫過大量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文章和經濟評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入政界,1945年11月加入日本自由黨,任顧問。1946年5月,任第1屆吉田茂內閣大藏大臣,後兼任經濟安定本部總務長官,物價廳長官等職。50年代初期歷任國際電氣公司董事長、立正大學理事長兼校長。1954年因反對首相吉田茂而脫離自由黨,同鳩山一郎等人於11月24日組成日本民主黨。同年12月出任鳩山內閣(1954~1956)通商產業大臣;1956年12月,當選為自由民主黨總裁,並出任內閣總理大臣。次年2月因病辭職。
後任自由民主黨顧問,並致力於日中、日蘇友好事業,促進相互間的經濟、政治關係。1959年和1963年兩次訪問中國。1960~1961年任日蘇協會會長。1964、1972和1973年,連續當選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總裁,一貫主張自由經濟主義。1972年12月當選為促進恢復日中邦交議員聯盟顧問。1973年4月25日因病逝世。著有《日本金融史》等書,後編為《石橋湛山全集》,共15卷。

反戰主編

1884年,石橋出生在東京日蓮宗佛門世家, 學問僧杉田湛誓之子, 幼名省三,皈依佛門後改名湛山,但他卻不是遵守清規戒律的佛門弟子。石橋從小頭腦聰敏,也很頑皮,不願再學習上下功夫,以至於上國小時兩次留級。隨著年齡的整長,他逐漸在學習上用起功來,先後考入東京第一高中和早稻田大學。石橋性格直爽,辦事乾脆,最突出的特點是善於獨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1907年,石橋從早稻田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次年經人介紹,到《每日新聞》社當記者。1911年轉入《東洋經濟新報》社,直到日本戰敗為止的30餘年裡,長期在該報社《東洋時論》月刊社任職,曾擔任社長和總編。他以該刊物為陣地,揮動利筆,向擴張主義勢力及其理論發起不懈的攻擊。
石橋在大學的專業是哲學,在《每日新聞》社是負責文藝評論,到《東洋經濟新報》社後,迫使他必須掌握經濟理論,開始研究經濟問題。他在自學經濟理論時,不斷開拓視野,研讀過塞利格曼的《經濟學原理》、托因比的《十八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史》、馬克思的《資本論》等各種流派的名著,憑著勤奮與天賦,很快成為一位出色的政治經濟評論家。早在明治初年開始,日本政府便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把向海外擴張作為基本國策,目光釘向中國和朝鮮。1889年,軍閥巨頭山縣有朋更提出了“主權線”與“利益線”的侵略理論,使“大陸政策”理論化。隨後,日本通過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將侵略理論付諸行動,把朝鮮、台灣南滿洲當成殖民地。另一方面,日本社會也存在著處於非執政地位的產業型資本家階層,他們從切身利益出發,要求參政,主張自由競爭下的和平經濟。石橋湛山就是這些自由派的代言人。
1912年,28歲的石橋發表了“滿洲放棄論”,公開譴責日本政府侵略滿洲是愚蠢、危險的行為,認為不僅違反了道義原則,而且從經濟合理主義出發也得不償失,論證嚴密的文章,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他還在其他文章中,對所謂領土狹小,人口過剩、資源貧乏、滿蒙是日本生命線、國防線等謬論,進行了深刻的批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政府派兵攻占青島,奪取德國在中國的權益。對此,石橋堅決反對,連續發表了“論不可占領青島。”“再論不可占領青島”等文章。大隈內閣迫使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後,石橋立即撰文反擊,認為條約的簽訂,對日本是一次根本性的大失敗,對日本國民也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強烈要求政府拋棄帝國主義。對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蘇維埃革命,石橋也明確表示了反對立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利用中國的動亂,加緊經濟滲透和軍事干預,激起中國人民的堅決抵制和反抗,對此石橋深表同情。石橋在這一時期發表的文章中,抨擊政府的侵略政策,指出日本的侵略行徑與沙俄侵略中國沒有本質區別,要求政府撤回駐外軍隊,立即放棄在華特權,將占領地歸還中國。1927年到1928年間,為了阻擋怒濤一樣席捲中國的北伐軍,田中義一內閣以保護日僑為藉口,三次出兵山東,製造濟南慘案、干涉中國內政。石橋在措辭嚴厲的文章中,譴責政府發動國民不願進行的戰爭,稱支持政府出兵的民政黨是殺人幫凶,其罪與政府相等。
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武力侵占中國東北。日本政府開動所有宣傳機器,為侵略行為塗脂抹粉。在法西斯勢力喧囂塵上的白色恐怖下,石橋不為所動,在事變發生的第九天,發表了提為“解決滿蒙問題的根本方針是什麼”的文章,明確指出,滿蒙終究是中國的領土,日本想用武力解決滿蒙問題,顯然不可能達到目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國內迅速建立起軍部法西斯專政,實現白色恐怖,自由發表言論已不可能。儘管如此,石橋也未趨炎附勢,而是以婉轉方式,對這場戰爭提出批評。縱觀石橋在戰前30餘年的活動,可以認為,他是一貫堅持反戰、反侵略活動的新聞記者,其主持正義,不畏權勢,置逆流而不失節的鬥爭精神,難能可貴。

搏擊政壇

石橋在戰前的進步活動,使他在戰後博得很高的威望。1945年,他參加了自由黨的籌建工作,後出任第一次吉田內閣藏相。但是,同鳩山一郎的經歷相似,1947年5月,石橋在整肅中突然被占領軍當局革除公職,理由是他在戰前發表過內容不當的文章,這顯然缺乏根據。實際是因為他擔任藏相時,對占領軍當局的指令不能唯命是從。從此,石橋在日本政治舞台上失去了身影,直到1951年6月解除整肅,他才結束沒有監獄的監獄生活。
石橋恢復公職後回到自由黨內,1953年任鳩山派自由黨政策審議會會長,因受吉田茂排擠,於1954年11月與鳩山一郎一起退出自由黨,接著與重光葵為首的改進黨合作,組成民主黨。同年12月,吉田茂下台,鳩山組閣,石橋入閣擔任通產相。第二次鳩山內閣期間,實行了自由黨和民主黨的統一,成了了自由民主黨
鳩山首相兼自民黨總裁執政兩年,在實行日蘇邦交後,於1956年11月5日正式提出辭職。圍繞下任總裁即首相一職,自民黨內各派系展開了建黨後首次大混戰,按石田博英的說法,參加這場爭奪戰的有去“七個師團三個聯隊”(師團意指為擁有20名議員以上的派系,指岸信介石井光次郎、石橋湛山、大野伴睦、河野一郎、三木武夫松村謙三吉田茂等派。吉田派又分為池田勇人佐藤榮作兩派;聯隊意指擁有10名左右議員的派系,指北村德二郎、大麻唯男、蘆田均等派)。自民黨總裁選舉時,岸223票,石橋151票,石井131票。因均未過半數,只得再次進行表決。由於石井派大部分轉投石橋的票,決選結果,石橋得258票,岸得251票,石橋以7票優勢獲勝,當選為自民黨第二任總裁,並繼任首相,於1956年12月27日成立石橋內閣。
石橋上任後,曾多次發表施政演說。1957年1月8日,他在日比谷公會堂演講時,把新內閣的政策主張概況為“五項誓言,”即國會活動正常化,嚴肅政界和官場紀律,擴大就業和增加生產,建設福利國家,確立世界和平。這五項誓言,前兩項是關於政治方面的。石橋主張廉潔的政府,力圖調解黨內矛盾,進而消除派系,使執政黨與在野黨一起在國會發揮作用,保證議會政治的運行。第三、第四項是關於經濟方面的。與以前歷屆內閣不同點是,石橋不但重視增加生產,還把社會就業,福利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在實施這一政策時,提出減稅1000萬,公共投資1000萬的口號,制定了積極財政預算,刺激業已高速起步的經濟發展。第五項是外交政策。由於日蘇已實現邦交,石橋便把重點放在改善對華關係上,對日中兩國的民間貿易活動表示了支持態度。此外,在石橋的短暫任期內,使日本與厄瓜多、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實現了邦交。
可惜的是,石橋因病未及實踐上述主張,便匆匆告別了政壇。病因是參加母校早稻田大學為他舉行的歡迎大會時,在露天會場著涼患了感冒。病情發展到肺炎和三叉神經麻痹,發生了語言障礙,不得不遵醫囑休息兩個月。(官方對外宣稱是肺炎,實際上的病因是腦梗)石橋是個責任心很強的人,為長時期不能親理國務深感不安,於是從政治良心出發,向國會遞交了請求辭職的《石橋書簡》。石橋執政總共只有63天,在歷屆首相中,象他這樣主動放棄政權的實在不多見。

友好使者

石橋對中國人民一貫友好,病癒不久,便為實現日中邦交而奔波。1959年夏,在日中關係因日本政府的敵視而陷入僵局之時,石橋寫信給周恩來總理,要求訪問中國。同年九月,石橋應邀來到北京,這是戰後第一位日本前首相訪問中國。訪華期間,石橋與周總理,陳毅副總理進行了親切的交談,並受到毛澤東主席,劉少奇副主席的接見。
石橋湛山訪華期間合影石橋湛山訪華期間合影
1963年9月,石橋再次訪問中國。他利用自己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多次撰文闡述恢復日中邦交的積極主張,直接批評政府在對華問題上採取的錯誤立場。石橋的這些主張,對促進恢復中日友好關係起來重要的影響,但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右翼勢力甚至罵他為共產黨的走卒,對此,石橋根本不屑一顧。石橋的努力沒有白費,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邦交,石橋在有生之年實現了夙願,分享了中日恢復邦交的喜悅。
1973年4月25日,石橋逝世,終年89歲。周恩來總理致電錶示哀悼,電文中說:“石橋先生是日本有遠見的政治家,多年來為日中友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在,石橋先生為之奮鬥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經實現,中日兩國人民將永遠紀念石橋先生。” 石橋晚年親自整理出版了《石橋湛山全集》共15卷,那裡記錄了他一生走過的光榮足跡。

身後影響

石橋湛山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畢生站在“功利”的小國主義立場,明確地提出了和平與反戰的主張。以“功利”的槓桿衡量外交取向,從多方利益的角度看待國際關係,主張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的“功利”外交思想,為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建設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遺產,值得深入考察和挖掘。

小日本

主張和平發展、與亞洲近鄰和平相處的“小日本主義”,如今在日本依舊發揮著影響力。
石橋湛山石橋湛山
從東京火車站向西走10分鐘左右,就到了架設在神田川上的日本橋。如今,東京的鬧市是銀座,但從浮世繪等日本封建時代的繪畫上看,過去日本橋在江戶(東京)的地位高多了。日本橋附近有家雜誌社———《東洋經濟周刊》,至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如今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批判精神,在日本“經濟信息”泛濫的當下,實在難能可貴。
《東洋經濟周刊》的報欄上有幾位老主編的照片,其中一位是石橋湛山(1884-1973年)。雖然知道他在1956年出任過日本首相,是從新聞界進入政界、在日本政壇影響很大的人物,但1月25日在北京參加《朝日新聞》記者若宮啟文的新書出版紀念會上,才對石橋有了新的認識。
若宮在其政治著作《和解與民族主義》(中文譯本,2007年12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一書中,專設一章談到了石橋,特別是他的“小日本主義”。

對抗

戰前日本號稱“大日本帝國”。石橋在任《東洋經濟新報》主筆時,用“小日本主義”來反對日本軍部的對外擴張路線。
石橋大學畢業後,一開始在東京《每日新聞》工作,後來進入《東洋經濟新報》(《東洋經濟周刊》的出版社)。在日本軍部不斷擴大對華侵略時,石橋以《東洋經濟新報》為陣地,反對干涉中國內政,1911年就明確提出了“小日本主義”。從1912年開始,他先後執筆撰寫了《欠缺智慮的國民》、《放棄滿洲論》等社論。他在社論中寫到:“我們對發動甲午戰爭時沒有一個人主張反對戰爭至今都感到遺憾。同樣,在日俄戰爭前夕,也沒有就反對戰爭展開充分的議論,這太讓人遺憾了。”
若宮認為,“小日本主義”的核心是放棄滿洲。日本在取得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後,開始有了要吞併朝鮮、滿洲的要求,而石橋用“小日本主義”來反對當時的這種社會思潮。他以大量的統計資料證明,擁有殖民地在經濟上沒有價值,大日本主義只是個“幻想”。
在《和解與民族主義》一書中,若宮寫到:“1920年,石橋撰寫了《日美衝突的危險》一文,認為日美兩國不斷朝帝國主義的方向發展,如果在中國迎頭相撞,肯定會導致衝突,戰爭難以避免。”若宮說:“石橋獨具慧眼,有如此預測,令人叫絕。”
戰前,“小日本主義”沒有成為社會輿論的主流,日本也因此損人不利己,遭受了重大挫折。

影響

石橋在戰後曾經短期擔任過首相,但因為身體欠佳,很快就退了下來。日本當過首相的人,大都會在黨內留下一個派別,但石橋並沒有拉幫結派。若宮說:“他的思想通過石田博英、宇都宮德馬三木武夫(原首相)等鴿派繼承了下來,並對池田勇人(原首相)、宮澤喜一(原首相)等人產生了影響。”
1993年,自民黨分裂,一部分黨員成立了先驅新黨,其黨首武村正義撰寫了《小,但光輝四射的日本》一書,若宮說:“這反映了‘小日本主義’的思想。”先驅新黨的理論家為議員田中秀征,他原是石田博英的秘書,繼承了石橋思想。若宮在書中說:“宇都宮德馬在自民黨內創建了亞非問題研究會,是鴿派的據點。木村俊夫、伊東正義(原議會議長)、後藤田正晴(原副首相)先後擔任該研究會會長,現任會長為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
石橋湛山石橋湛山
主張和平發展、與亞洲近鄰和平相處的“小日本主義”,如今在日本知道的人已經不很多,但日本戰後60餘年,和平、民主、不以武力解決國際爭端的外交努力,已經成為社會思潮中的主流。《東洋經濟周刊》這樣的刊物,能在所有書店買到。百年前的“小日本主義”,依舊發揮著影響。

回響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現代化的目標明確而現實:富國強兵,首先從“強兵”切入。經過甲午戰爭的彩排,終於在日俄戰爭中勝出,於是認為強兵的目標已然實現。但這種共識在1945年被戳破,日本的百年強兵之路退回原點。日人痛定思痛,改弦更張,第一次把救國之夢寄託於對“富國”的訴求。沒想到如此戰略轉型的結果,居然否極泰來,短短20餘年便躋身經濟大國之列,似乎一夜間,便雪清了幾代人的國恥。
雖說得來全不費功夫,卻難掩某種不能承受之輕的空虛。接著,經濟泡沫的崩潰,讓整個國家陷入萎頓,富國之路亦遭重挫,從此失去了煽動國民熱情的凝聚力。毋庸諱言,日本走到了國家轉型的十字路口。此後何去何從,既取決於國民的投票選擇,同時也要看接下來的戰略議題如何設定,尤其是後者,主要考驗的是社會精英層的責任感與智慧。
自1990年代以降,日本社會思潮中與“普通國家化”(實質是成為政治大國,即“StatePower”)的戰略議題相平行的,其實還有一種徹底反思、摒棄近代以來富國強兵戰略,開創既不訴諸軍事能力,也不訴諸經濟力量的新思潮,即通過謀求國民的福祉,來實現國家的尊嚴及在國際社會中的存在感的“第三條道路”——民生大國(CivilianPower)之路。這種思潮潛滋暗長,終將對日本的內政、外交造成深遠的影響。
1990年代初期,日本出版了由日本著名記者、《朝日新聞》專欄作家船橋洋一領銜主編、8名學者合著的《日本戰略宣言——面向民生大國》一書,提出在和平、發展、人權、環保等領域,“日本必須發揮強大的指導能力”,“經濟力量必然成為軍事力量這一‘歷史法則’是不存在的。決不能把日本的經濟力量變為軍事力量,而應把它發展成為全球性民生大國”等主張。可以說,這是日本主流社會發出的、具有相當代表性的遠見卓識,它表達了一種全新的、契合21世紀全球化視點的世界觀、發展觀。如此政治理念的出台,並非空穴來風,不僅基於對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日本所走過的歷史道路的深刻反思,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對戰前“小日本主義”理論的隔世迴響,可謂其來有自。
所謂“小日本主義”,顧名思義,是一種根本有別於岸信介的“大東亞主義”和吉田茂的“脫亞入歐”口號的截然不同的亞洲觀,其首倡者是被稱為“保守左翼”重鎮,戰前做過《東洋經濟新報》主筆、總編的著名政論家,戰後短暫地出任過首相的石橋湛山。
“小日本主義”的理論核心,是“放棄滿洲”論。基於受甲午、日俄戰爭勝利的鼓舞,日本社會中出現的要像兼併朝鮮那樣併吞“滿洲”的民意,石橋以大量統計數據和翔實的材料,論證擁有殖民地不僅在經濟上沒有價值,而且會過度增加軍費開支,壓迫國家財政,最終導致國民生活惡化,進而有引發毫無益處的戰爭的危險;尤其會刺激殖民地的民族主義,並導致日本與美等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對立,使國家在國際上陷於孤立,反而不利於日本的發展。
魯迅研究著稱的日本著名思想家竹內好在戰前對石橋一無所知,戰後讀了《石橋湛山全集》後非常吃驚,感慨道:“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既是自由主義者,又是亞洲主義者的人,差不多快要絕望了”,而這樣的人終於找到了。戰後,石橋始終如一地扮演著中日關係正常化先驅者的角色,從1950年代末起,數次訪華。其基本立場是日中間因意識形態而對立是一種不幸,兩國將來的命運是要加強合作,政治與經濟不可分,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日美中蘇和平同盟”的構想。他在同周恩來總理會談及國內外的各種場合,不斷地強調、完善這一構想。可以想像,在劍拔弩張的冷戰環境中,日本在其中扮演的尷尬角色,注定了石橋政治理念始於理想主義,終於理想主義的悲劇命運。然而30年河東河西,不可思議的是,冷戰結束後,其被認為“理想主義”的構想反而越來越接近現實了。也許,這正是思想所具有的穿越歷史、超越時空的前瞻性。
吉田茂吉田茂
1990年代中期,正值戰後50周年之際,與政界中“戰後總決算”的聲音甚囂塵上、空前高漲的事實相對照,日本出版界、學界曾有過一場靜悄悄的“石橋熱”。石橋像挑戰風車的唐吉訶德似的,從戰前1910年代起即開始對抗主流社會思潮,時隔80年後,他的各種“小日本主義”思想文本被重新發掘、出版,接受戰後民主主義一代知識精英的檢討,令人眼界大開。
1993年,一些從自民黨內分裂出來的議員組建了一個名為“先驅新黨”的袖珍政黨,其黨魁武村正義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小,然而熠熠發光的日本》,系統詮釋了石橋的“小日本主義”。石橋湛山並沒有仿效吉田茂岸信介等同時代的政治大鱷,在自民黨內留下一個大的派系。但是,其思想卻通過石田博英、宇都宮德馬等門生,由三木武夫統領的鴿派傳承下來,並對池田勇人宮澤喜一等保守主流政治家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岸信介岸信介
“小日本主義”之所以不早不晚,偏偏在1990年代初期“顯靈”,並與彼時的主流社會思潮發生深層回響,其背後自有深刻的社會背景。泡沫經濟對經濟大國日本是一次摧毀性的打擊,媒體甚至有“第二次戰敗”之說。回首戰後日本走過的半個世紀的富國之路,一些日本人認識到,把國家的希望維繫在對“富國”的訴求上,與此前的通過“強兵”振興國勢實為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儘管偌大的國富可在一代人之間構築,但亦可在瞬間貶值、縮水,成為經濟海洋中的泡沫,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歸根結底,構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國家,仍需從“立人”開始,只有每一個國民個體福祉與尊嚴的最大化,才是最根本的國家利益所在。日本沿著和平發展的道路繼續走下去,成為一個全球性民生大國,不僅符合日本的“國益”,而且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