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上海石庫門裡弄住宅起源於清同治年間,19世紀70年代在里弄木板房的基礎上改建而成,逐漸發展,距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

2011年5月23日,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所屬地區:上海· 黃浦
  • 遺產編號:Ⅷ-210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上海市黃浦區
見證歷史,建築理念,傳承未來,

見證歷史

上海石庫門裡弄住宅起源於清同治年間,19世紀70年代在里弄木板房的基礎上改建而成,逐漸發展,距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盧灣城區史》執行主編馬學強說,在編寫城區史的過程中,研究者從申報和老洋行檔案中發現,一座建造於1870年的石庫門被用作洋行,檔案還顯示了這座石庫門的建造者、所有人和使用人等詳細資訊,這是迄今發現有檔案記錄的早期石庫門。石庫門作為近代上海的重要住宅建築,不只是近代中西建築文化交流的見證,也是寶貴的城市人文遺產。100多年來,在上海石庫門裡發生了諸多牽動中國社會發展走向的重大歷史事件,無論是一大會址,還是漁陽里團中央舊址……“為什麼重大歷史事件會發生在這裡的石庫門,而不是別處,歷史的偶然中又有哪些必然?”馬學強說,過去4年,從事城市歷史、規劃、建築、社會、經濟、文化等相關專業的海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加盟城區史的編寫,遍查現有的城建檔案、房產檔案、戶籍檔案、法冊道契、行號路圖錄、保甲管轄區域圖,以及英、法、俄、韓等外文文獻,其中不少是首次徵引,那些看似零碎的歷史記錄整合在一起,所有的偶然就都有了合乎邏輯的關聯。
石庫門的研究價值不僅在於建築本身,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認為《上海盧灣城區史》涉及近現代上海各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市政、建築和社會萬象,“這是上海有關城區史研究中迄今為止最具歷史和社會價值的一部史書。”

建築理念

公元1860,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第三代石庫門,繼承了前兩代石庫門的優秀傳統,亦去其糟粕,進行了頗多適度改良。開間由窄變寬,樓層由二層增加到三層,平面布置也由拘謹變得更加靈活。1)三層新型結構:綠地·公元1860原創別墅,以三層為主的新型石庫門構聯排別墅,還原石庫門更升華石庫門,將不適合現代人居住的空間結構一一適度改良。
石庫門2石庫門2
2)傳統外立面:建築外立面保持石庫門建築肌理,精心挑選每一塊材質,用心打磨每一個細節;採用青瓦紅瓦、青磚紅磚的細部處理,強調材料的本來面目。大門是四合院的重要組成部分,門楣裝飾則特別要求充分雕琢。
3)新型內部格局:打破石庫門傳統的封閉內院方式,連通內院與私家庭院,創造宜居、空間感靈動的庭院空間。保留恰如其分的里弄間距,既充滿石庫門味道,又滿足現代間距要求。
4)公共起居廳:南北雙開門,弄堂全步行,讓弄堂成為社區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起居廳”,還原老上海原汁原味的鄰里關係。
5)天井:為每個戶型設計了院落空間(即天井),院落高達4.2-4.5米,讓傳統石庫門“天棚魚缸石榴樹,里弄鄰里論閒話”溫暖詩意的生活意境重歸於人情日漸淡薄的今日。
6)廳堂:寬闊的廳堂空間,將天井綠化抱入視線之內,視線時刻與綠色相擁。
弄堂弄堂

傳承未來

在這個朝夕嬗變的時代,民族的文化自信彌足珍貴,上海罕有的具有民族品牌美學自覺的地產企業,綠地集團,18年以來,致力於民族文化保護,善待歷史留存下來的先人智慧。今天,以精心還原、構築的石庫門社區將一頁頁欲將離失的老上海記憶串起,與當代上海有識之士,獻給世界一份上海未來的手工建築提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