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陝西省鳳翔縣石佛寺)

石佛寺(陝西省鳳翔縣石佛寺)

石佛寺位於鳳翔縣城東北,距縣城約13公里處。它雄踞於馬頭坡之上,青峰山之巔,俯視雍川大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佛寺
  • 距縣城:約13公里處
  • 雄踞於:馬頭坡之上
  • 原名:千佛寺
概況,歷史,

概況

石佛寺位於鳳翔縣城東北,距縣城約13公里處。它雄踞於馬頭坡之上,青峰山之巔,俯視雍川大地。
石佛寺原名千佛寺,始建於北魏386年—534年間,因供奉有1000餘尊大小石佛像而得名。據考證千佛寺屬千年古剎,歷史悠久,昔日的寺院殿宇林立,香火鼎盛,彌陰蔽日,奇花異草,爭奇鬥豔,環境優雅,景色宜人,聞名遐邇,在關中一帶享有盛名,山勢居高臨下,形如臥虎之態,蛇山、龜山、虎山、牛山、駱駝山一脈相連,每處勝景都有傳奇般的故事,相傳遠古時期五龍聚海的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由於歷史戰亂,曾多次焚毀,四次重建,文化大革命中慘遭破壞,原貌已蕩然無存,成了一片廢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佛教復興,人心所向,1982年居士月鳳蘭受成眾願,放棄縣城舒適小康之家,依然擔負起重建石佛寺的重任。在她的帶領下,以及眾居士的大力支持下,經數年努力,1986年石佛寺殿,地藏殿,觀音殿陸續落成。1999年又籌劃建大雄寶殿,歷經四年的不懈努力,於2002年落成。2003年再次籌劃建修大悲殿,經過三年艱辛勞動,大悲殿於2006年建成竣工,並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法會。寺院先後增建了僧房、餐堂、客堂、教務樓等二十餘間,現總資產達300餘萬元,占地面積48畝,已初具規模,並於2002年正式對外開放,石佛寺以它無窮的魅力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旅遊觀光者前來朝賀,叩拜上香。
天王殿、山門、鐘鼓樓於2009年開始建設。按寺院總體規劃圖、五佛殿、臥佛殿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與廣大遊客見面,一個全新的石佛寺會展展現在人們面前,它像一顆燦爛的明珠,更加燦爛輝煌而文明於世,並張開雙臂歡迎省內外朋友的到來。

歷史

石佛寺遠近有名,昔日遊人很多,香客盈門。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時提倡新生活運動,當地在石佛寺院內增設生房,改成國小,南面的二龍殿、戲樓改為教室。石佛大殿仍保存完整,敬神育人兼而用之,並以寺取名叫石佛寺國小。新中國成立後,這個國小的學生越來越多,東面石佛大殿也被占為教室,「文革」前楊立業在該校任校長,當時寺內其他大殿神像全無,唯正殿的三尊石佛像依然如舊,只是在石佛像神台前沿用白布遮掩,揭開布簾,可聞到淡淡的香菸味,看樣子還有人在保護著這三尊可貴的文化遺產。直到「文化大革命」後期,石佛寺國小與舊集國小合併,石佛寺的戲樓、大殿及新添的教室全被拆掉,寺院蕩然無存,近兩千年的三尊大石佛不知歸落何地了。
傳說石佛寺早在東漢、北魏、西晉時就負有威名,當地以寺為中心,西到朝那的西張村,南到周家坪,北到景家莊,廟田全部租給農戶耕種,薄收地租,念經僧人很多,附近有和尚坪、僧人公墓等。特別在晉代時西原附近的朝那出了一位醫學家、文學家、針灸鼻祖皇甫謐,唐代時西原東面的鶉觚又出了一位顯赫有名、三朝為宰相的牛僧儒,真可謂地靈人傑。原石佛寺靠東北的舊集就是唐代大將敦子儀「單騎說回紇,共同聯兵抗擊吐蕃」的地方;靠西的西張、乾嶺等是「西原大戰」的古戰場。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西原大戰」是以軍事與政治相結合,以劣勢轉優勢,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名氣的。
據考證,二○○三年春,當地村民在石佛舊址靠南的一深溝下植樹造林時,挖出一個六 形高一米三左右、粗約二百四十公分的石柱,上有佛經,漢字陰刻,清晰可辨的「宋建德年」字樣。據其形制,應為佛教的石經幢。據此推算,郭子儀「西原大戰」是西元七六三年,而趙匡胤建國年是九六三年左右,相距二百年左右,說明石佛寺最早建立應在宋代以前。
距石佛寺約四百米的北邊原坡傳說是僧人死後埋葬的地方。解放後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社員們在那裡取土填圈,經常會挖出墓址,有人的骨架、頭顱等,在同一地方還挖出了漢代陶器,有瓦壺、瓦罐、瓦壇等。
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左右,石佛寺學校校長叫景海山,正好他也是當時石佛寺的會長,寺內戲樓前邊正上方高懸著約一米五長、一米寬的木牌一面,上寫「萬善同歸」四個楷書大字,字型用金粉噴塗,木牌的背面用毛筆書寫著石佛寺的歷史簡介,景老師離校時將木牌背面簡介抄錄在紙上。「文革」中抄家後,此件惜被丟失。
地址∶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北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