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鄉

石佛寺鄉

石佛寺鄉,以境內古廟而得名,位於山陽縣東南部,南部與湖北省鄖西縣接壤,鄉政府駐地蛟溝村,距縣城120公里,轄板廟、康坪、黃泥河、大窪嶺、碾子坪、蛟溝、麻莊河、太陽關8個行政村,52個村民小組。全鄉2289戶,8890人,鄉域面積1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14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佛寺鄉
  • 下轄地區:8個行政村,52個村民小組
  • 面積:110平方公里
  • 人口:8890人
環境,資源,傳說,

環境

漫(川)—照(川)公路境內貫通。 自然環境:地處鵑嶺以南,鄖嶺以東,陝鄂兩省交界處,轄區山巒疊嶂,林木茂密,地形多為緩坡、窪地、山地約占面積的90%,土壤肥活,土質多為棕沙壤,黃沙壤,間有部分紅粘土,海拔700—1300米,屬亞熱帶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0.4℃—13.6℃,年降水量671—865毫米,年無霜期195—214天,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二年三熟。 經濟狀況: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糧食作物收入占種植業收入的75%,種植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5%,產業結構單一。2000年以後,產業結構逐步調整,林、牧、副等多種經營產值有較大幅度增長,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菸葉、魔芋、薯芋、板栗已成為支柱產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全鄉已開發板栗基地3萬畝,嫁接板栗50萬株,薯芋栽植面積9000餘畝。魔芋500畝,主導產業取得初步效益,中藥材產值達27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90%。
風景風景

資源

2000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制定了“藥業興鄉、煙菌強財、林牧富民”的經濟發展思路,大力治理投資環境力度。採取資源入股、工時入股、租賃等形式廣開山門,招商引資。開發、鐵、大理石、重晶石、水晶石、螢石、磷等礦產資源。 社會事業:全鄉有九年制中心學校一所,輔導國小一所,初小12所,已進入普九階段。文化廣播事業發展迅速,全鄉建衛星地面接收設施350個;有線電視站2個,入戶450戶,建傳呼台一座,程控電話交接機2處,778門,門現入戶480戶,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防疫保健網路基本形成。農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以黃為主的中藥材面積9000畝,糧經比調整到1:9。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實施以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全鄉退耕還林6378畝。荒山造林13000畝。通過扶貧開發,大力實施“四改三建”,目前全鄉已實現水青、山綠、路平、村美、人富。 基礎設施建設,1976年修通石佛至照川,石佛到漫川公路。路長45公里,村村通公路,公路建設帶動了運輸業發展,全鄉已有客運中巴2輛,各類機動車輛70餘輛,機車220輛,95年架通石佛寺到漫川薄嶺電站30千伏輸電線,通過農網改造,現輸電線已達50千伏。

傳說

石佛寺的傳說
談起武穴市石佛寺鎮,它有個傳說。
很早以前,石佛寺有一地名叫轉山。轉山這一帶旱澇頻繁,草寇橫行,百姓祈禱上帝保佑,企盼人間國泰民安。
盼啊盼!打那年,玉帝大發慈悲遣派一仙翁喬扮成凡間老僧來到轉山。這位老僧來到轉山後,力除邪惡,匡扶正義,普渡眾生。從此,轉山一帶風調雨順,百姓施居樂業,五穀半登,六畜興旺,真是太平盛世。
轉眼幾年,玉帝詔仙翁回了天庭。仙翁留戀不捨,告訴轉山的父老鄉親,翌日駕著祥雲返回天宮。
轉山的百姓為了懷念這位未曾留下姓名的老僧的大恩大德,就在轉山腳下建造了一座廟宇。並請來一位有名氣的石匠,仿照老僧的模樣雕鑿子一尊石佛,豎在廟宇的正中供人頂禮膜拜。人們就將這座廟宇取名為“石佛寺”。逢年過節,方園幾十里的百姓來到寺內燒香拜佛。天長日久,轉山這個地名就被人們遺忘了,就把石佛寺當著地名,代代相傳。解放後,拆毀了石佛寺廟宇,建起了學校。在政權建設時,仍然沿用了石佛寺這個地名,五十年代建立石佛寺鄉,六十年代更名為石佛寺人民公社。1984年改設石佛寺區,1987年又改設石佛寺鎮
石佛寺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