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仙功

睡仙功

俠門“睡仙功”為陳摶(希夷)祖師所創,本門先輩獲得此功後加以珍藏,並將其收錄於俠門內功秘法體系之中。後世的丹經武籍雖有所披露,但均不完整,有些內容亦系託名偽傳,與原著多有不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睡仙功
  • 種類:一門武功
  • 注意事項:每次咽津時要在呼氣時咽之
  • 創立人陳摶(希夷)祖師
  • 收錄於:俠門內功秘法體系之中
  • 調氣:頭朝南腳朝北正身仰臥
服氣導引術,鎖鼻胎息術,睡禪功,絕穀食氣法,辟穀輔助功,睡仙神通術,睡仙功的要點,各類事項,辟穀功成,

服氣導引術

修煉睡功,需要預備一間密不透風,清靜於燥的臥室;要有一張鋪蓋舒適而柔軟的床,和高約二寸的睡枕。每日練功前要寬衣解帶,女性還要散髮披肩;以使渾身舒暢,無為無欲,毫無束身之感。然後方可按照下列練功步驟和練功要領進行修煉。
1、調氣:頭朝南腳朝北正身仰臥,去枕。兩眼輕閉,舌抵上齶。兩手握固(即大拇指向掌心內屈,其餘四指併攏卷握於大拇指之上),兩臂自然伸直,放置於距距離身體兩側約五寸處。兩大腿自然伸直展開,兩腳跟相距約五寸許,兩腳尖朝向左右。
按以上臥勢躺好之後,排除各種雜念,專注於鼻子的自然呼吸,並將鼻息調節到細微綿長的狀態,使兩耳不聞其聲。如此一吸一呼為一息,共行360息。
睡仙功
2、接上式。用鼻子緩緩吸氣,使腹部漸漸地凸起充滿。稍停,再將腹部之氣從口中細細吐出,不可一呼而盡,而且要使兩耳不聞其聲。一吸一吐為一息,共行180息。行息時的意念觀想如下:
(1)每月的農曆初一至十五,兩拳展指,在用鼻子緩緩吸氣的同時,意念觀想體外清氣由兩手十指吸入腹內(具體氣行路線不要觀想的太清楚。圖2)。
(2)每月的農曆十六以後,兩手握固,在用鼻子緩緩吸氣時,不再進行意念觀想。但在用口吐氣時,意念觀想腹中之氣從兩腳十趾呼出(具體氣行路線不要觀想的太清楚。圖3)。
收功時,兩手握固,停止意念觀想。在用鼻子緩緩吸氣,使腹部漸漸凸起充滿之後即閉氣(口不吐氣鼻不呼氣);同時用心默數數字,以計算閉息的時間長短。當久不可耐時,仍從口中細細吐出。待呼吸調和平穩之後,即可將口中滋生的津液分三口咽下腹丹田,然後再下床收功。
注意:每次收功時只修閉氣一次,並力求逐步延長閉氣的時間。
原理與功效
調氣亦稱“調息”,為“睡仙功”的入手功夫。古人認為,由於人心念頭依著事物,往往使心與息散亂游離,不能自主。雖能暫定,不久則復散亂。所以,運用調息的功夫,可以使心息相依,拴繫念頭,由散而定。
睡功修煉的關鍵,在於調和身心,順其自然。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能執意追求,應遵循古人所講的“無與意爭”。如果能在修煉調氣時保持健康穩定的心態,排除各種不良的思想情緒和雜念,即可達到氣順體健之目的。故此,古人常以調氣作為入靜的輔助手段,由調氣過渡到息調,皆為收心止念的過程。後來內丹修煉又將其稱之為內呼吸。
調氣的初期,雖然會略感不適,日久便會感到鼻息調和順暢,氣至形安。當練功進入較佳狀態時,似覺雲行體中,經營周身,濡潤形體,澆灌皮膚,五臟六腑皆悉充滿。而且口中甘香多唾,飲食甘美,鼻息微細微長,綿綿不斷。
行氣亦稱為“服氣”、“食氣”、“長息”,是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輔以導引的內修功夫。古人認為,行氣之要在乎知門戶出入焉。鼻者,天門也。亦稱“天根”。《修真十書·外三要》載:“鼻通六腑,出者輕清之氣,屬陽,接其天,此乃天根”。口者,地戶也。亦稱“地根”。又說:“口通五臟,出者重濁之氣,屬陰;一切百穀諸味皆地之精,從口而入,與地相接,謂之地根”。所以,以鼻納清氣,以口吐濁氣,則為順氣;反之則為逆氣焉。故逆則壅塞,順則宣通,此天地陰陽之理也。
在導引方面,陳摶根據人體“凡納氣則氣上升,吐氣則氣下流”的生理特點,結合“天人相應”的傳統觀念,運用月亮盈虧、陰陽消長的自然規律,創編出這套行氣導引術。
在八卦學說中,艮為鼻,兌為口,巽為手,震為足。而艮巽兩卦互為意氣,為陰中生陽;震兌兩卦則互為魂魄,為陽中生陰。故此,當每月農曆初一至十五前後,月亮陰消陽長的上弦月之際,鼻引清氣,氣從體外由兩手十指吸入。當每月農曆十六至二十三前後,月亮陽消陰長的下弦月之際,口吐濁氣,氣從兩腳的十趾呼出。如此導引日久,藉助大自然的陰陽運化之力貫通手足,即為下一步的胎息修煉打好了基礎。
要領和注意
我國的道教修煉,非常重視氣對人體生命的重要作用。孫思邈曾經講到:養生修煉的方法雖然很多,而其下手之訣,皆不外呼吸作用。氣存則人生,氣竭則人死,呼吸所關,顧不重重歟!普通之人,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氣,雖終日呼吸不斷,然此等呼吸,大多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細而長;急而淺,不能緩而深;此乃修煉家之大忌也。晉代的養生名家葛洪,也特別推重行氣之術。他在《抱朴子內篇·至理》中說道:“服藥(指丹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
古代世傳的行氣方法甚多,僅《雲笈七籤》就記載有數十家。具體方法雖然不一,但練功原則大致相同。均要求在行氣之際,凝神淨慮,專氣致柔一乎吸吐納時,要做到輕、緩、勻、長、深。
所謂的輕,即指呼吸輕細若無;所謂的緩,即指氣息舒緩不躁;所謂的勻,即指節拍有致,不時粗時細;所謂的長,即指吸氣的間隔時間要長;引氣入鼻中而閉之,並以心數數,至二十、三十、五十乃至百至千,方可張口徐徐吐出。所謂的深,即指閉氣之時使氣滲透臟腑百脈,通潤全身。此外,在修煉“服氣導引術”期間,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1)練功時間應安排在每天的夜半後至日中前。即每天夜間的2時至午前的11時之間。此時天地運化之氣為陽氣,亦稱生氣;而午後13時至夜晚23時之間,天地運化之氣為陰氣,亦稱死氣。故服氣吐納的導引之氣應采生氣。
(2)當身體發熱出汗時,要注意避風,以防風邪侵人體內,引發疾病。收功時切莫急於起身,應安心靜臥片刻,以防心神不安,影響練功效果。
(3)握固是“睡仙功”中最主要的手訣。但在修煉初期,即修煉“服氣導引術”之際,由於氣道未通,應在導引之時開拳展指,嚴格按教材所示進行練功。待四肢氣機暢通,掌中出汗,進入胎息的修持階段之後,方可長期握固,不再展指。
(4)練功中忽有昏悶欲睡之感,即可睡覺,不必強為。若在昏悶之際強為,反而亂其心意;意邪氣亂,失其正道也。這是初習“服氣導引術”時應十分注意的地方。
(5)行氣導引日久,感覺遍身濕潤或出汗,毛孔張開,手足俱已通氣之後,即是此術功成之效驗。然後方可修煉“鎖鼻胎息術”。

鎖鼻胎息術

頭南腳北正身仰臥,頭下墊枕。兩眼輕閉,舌抵上齶。兩手握固,兩臂自然伸直,放置於距離身體兩側約五寸處。兩腿自然伸直展開,兩腳跟相距約五寸許,腳尖朝向左右方(圖4)。
睡仙功
按以上臥勢躺好後,排除各種雜念,先叩齒36次(即兩唇閉攏,上下齒互相叩擊),然後再將口中滋生的津液分三口咽下,並用意念導引至腹丹田內。
在用鼻子細細吸氣的同時,腹部漸漸凸起充滿,隨後閉息,於心中數數,以計停息時間的長短。待體腔氣悶,難以忍受之際,便從口中再細細吐出。如此練功為一遍,當調息平穩之後再練第二遍。練功遍數不限,但力求每次閉息的時間逐步延長;若能將閉息之數由百至千,且鼻下放羽毛而不晃動者,即胎息初成。
若依古人所言,修持者能閉息至二百五十數,即可華蓋(眉)明,耳目聰,舉身無病,邪不乾人,便可長生矣。如繼續堅持修持,可逐漸達到不再用口吐氣,惟鼻中有綿綿短息的大成境界。
練功要領和注意事項
(1)此術務於每日夜半後至日中前生氣時修煉,中後至夜半前死氣時勿練。
(2)凡遇天陰、大霧、大風等惡劣氣候,或室內太過寒冷時,暫停修煉。
(3)無論吸氣或吐氣,均要做到兩耳不聞其聲,使呼吸達到微細連綿狀態。
(4)修煉胎息前,可暖一杯溫酒飲之,能起到潤六腑,引氣開關,有益胎息修煉的作用。
(5)飲食上戒酸鹹油膩之物,特別是豬肉和生水果,最為忌諱。
(6)進入“鎖鼻胎息術”的修煉之後,便可配合“睡禪功”同時修持,“服氣導引術”即可廢棄不練。
修煉原理與功效
閉息之術是一種非常古老而流傳甚廣的養生功,早在南朝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初唐《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以及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均有記載,也是古人用以祛病療疾的重要手段之一。
陳摶所傳的這套“鎖鼻胎息術”有所不同,其閉息原理不僅僅是為了使氣滲透臟腑百脈,通潤全身,而是在“服氣導引術”的修煉基礎上,力求人體的生命能量(內氣)不外泄,或減少到最低程度,由此而作為延年益壽的根本。《服氣經》曰:“道者氣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故《太微升玄經》云:“氣絕曰死,氣閉曰仙”。 北宋傑出的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因讀了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的養生要旨,便身體力行,勇於實踐,先後治癒了多種疾病,屢獲效驗。他將自己的切身體會和練功方法推薦給好友張安道。蘇軾所推薦的乃是“胎息術”,系蘇軾閱讀孫思邈《備急千金方》養生門第五篇“調氣法”的心得體會。文中記述切實,頗合自然之理,文詞樸實易懂,對我們理解陳摶的“鎖鼻胎息術”有很大的參考和啟迪作用。故摘錄如下,以便參照領悟。
養生之方,以胎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眇綿洗漭(guOng,m6ng,形容似水域那樣廣闊無邊,空曠迷茫的意思),無卓然近效;待其兀然自住,恐終無此期。若閉而留之,不過三五十息,奔突而出;雖有微暖養下丹田,益不償於損,決非度世之術。
近日深思,似有所得。蓋因看孫真人養生門中第五篇,反覆尋究,恐是如此。其略曰:和神養氣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許,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間,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如此,則寒暑不能侵,蜂蠆(chaj,蠍子類毒蟲的古稱)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
此一段要訣,弟且靜心細意,字字研究看,既雲閉氣於胸膈中,令鼻端鴻毛不動,則初機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元(“元”通“原”)不閉鼻氣,只以意堅守於胸膈中,令出入鼻似動不動,氤氳緲緲;如香爐蓋上煙,湯瓶嘴上氣, 自然出入,無呼吸之者,則鴻毛可以不動。
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仍須一切依此本訣,臥而為之。仍須真以鴻毛粘著鼻端,以意守氣於胸中,遇欲吸時,不免微吸,如此,出入元(原)不斷,而鴻毛自不動,動亦極微。則又加意制勒之,以不動為度。雖雲制勒,然終不閉,至數盲息。出者少,不出者多,則內守充盛,血脈流通,上下相灌輸,而生理備矣。
兄悟此元(原)意,甚以為奇。恐是夜夜燒香,神啟其心,自悟自證。適值痔疾及熱甚,未能力行,亦時時小試,覺其理不謬。更俟疾平天涼,稍稍致力,續見效。當報弟,不可謂出意杜撰而輕之也。”
為了幫助理解蘇軾所悟出的“出入原不斷”和“然終不閉”之理,特摘錄佛藏《安盤守意經》中有關調身調息方面的論述,以供參證。
“以謂凡出入鼻中而有聲者,風也;雖無聲而結滯不通者,喘也;雖無聲亦不結滯,而猶粗悍不細者,氣也。去是三者,乃謂之息。然後自鼻端至臍下,一二數之,至於十;周而復始,則有所系而趨於定。定則又數,以心隨息,聽其出入。如是反覆調和,一定而不亂,則生滅道斷,一切三昧,無不見前”。正如《道樞》所講:“閉氣者,非閉噎其氣也,乃神定氣和,絕思忘慮,使鼻之息悠然,若有若無”。即漸可達到呼吸之息氤氳布滿身中,一開一閹,遍布毛竅與之相應,而鼻中反不覺氣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開闔俱停的人定境界。

睡禪功

簡介
1、蟄龍眠:頭下墊枕,頭東腳西,左側身而臥,舌抵上齶。左臂屈肘枕頭,右手掌心覆蓋於臍腹處。左腿屈膝,右腿自然伸直,膝蓋壓在左腿膝蓋稍上部位的大腿內側(圖5)。
臥姿躺好之後,先將雙眼輕輕閉合,排除各種雜念,心繫於息的往來,逐漸進入致虛靜篤的禪定功態。
2、蟠龍眠:頭下墊枕,頭東腳西,右側身而臥,舌抵上齶。右臂屈肘枕頭。右掌心貼面頰(四指置於耳門旁,大拇指輕按耳後根處,使耳竅留空);左手掌指攀按右肩井穴。兩腿捲曲相疊,膝蓋彎曲上蹺,愈接近肘部愈佳(圖6)。臥姿躺好之後,先將雙跟輕輕閉合,再將兩目神光和神意寂照於腹丹田,專一凝神,心息相依,逐漸進入心空意凝的撣定功態。
修煉要領和注意事項
(1)“睡禪功”可在修煉完“鎖舁胎息術”之後接著修持,有助於胎息的早日形成。
(2)“蟄龍眠”主修的是睡魔,能起到克制睏覺貪睡,排除昏沉的作用。“蟠龍眠”則是主修內氣,促使內氣流布周身。研修者可根據自己的切身感悟,加以靈活選修。
(3)當進入“睡禪功”的專修階段之後,便以“蟠龍眠”為主修功法,“鎖舁胎息術”可廢除不練;睡禪時不再受時辰和氣候方面的局限,隨時均可習修。
(4)若在睡禪中進入睡眠,醒來後應慢慢輾轉身軀,儘量保持剛睡醒時的那種心地湛然,良知自在的心態。正如《性命圭旨·亨集》所云:“此時正是前後際斷處,一念未生時;此際若放大靜一場,效驗真有不可形容者”。
修煉原理與功效:請詳見“仙道求索”一文。
睡臥的姿勢與方位
睡臥的姿勢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基本上不外乎仰臥、俯臥、左側臥和右側臥。要想了解睡臥姿勢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首先就應了解人體生理結構的基本特徵。
歷代養生家們認為,右側臥是一種最佳的睡臥姿勢。如《老老恆言》中說:“如食後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氣”。所以,右側臥有利於心臟輸布血液,使肺呼吸通暢,也利於胃腸道對飲食物的消化和代謝,還可使肝臟處於身體右側的最低位置,使肝臟獲得較多的供血,從而對肝臟的造血、凝血及其解毒功能都得到很好的補益和促進。
但仙學修煉與傳統養生學有著很大的區別。拿仰臥勢來說,它是大多數人不習慣的睡覺姿勢。這種睡眠姿態容易使頸部的肌肉下垂,嘴巴張開,導致呼吸道不暢,極易引起打鼾。但睡功的修持卻大都採用仰臥勢來鍛鍊呼吸功能,不僅能有效地治癒鼻竇炎、鼻咽炎和扁桃體肥大等病症,而且能從根本上確保呼吸道的暢通無阻,根絕上述各類疾病的發生。
採用仰臥勢進行修煉,雖然有避免壓迫五臟六腑的優點,但卻使背部的陽經受到壓迫。故此,在修煉過程中常會出現背部跳動,身體似有騰空感,凡此種種,均為較佳功態。 。
“蟄龍眠”所採用的左側臥勢,恰恰與養生學的要求相反。其目的就是為了壓迫和抑制人體的代謝功能,促使呼吸道的後天呼吸降低到最緩慢的程度,從而激發和訓練先天呼吸(元氣)的生理功能。 ,而俯臥勢壓迫五臟六腑,阻礙呼吸道的通暢,故養生學和修煉學多不採用。但在睡功治病法中,亦有採用俯臥勢治病療疾的特殊範例,可供參考。
飯後睡臥,無論是養生學還是修煉學都是禁止的。因為飯後睡臥會導致人體的血液向消化系統傾斜,使大腦和肢體的血液相對減少,大腦和四肢得不到足夠的營養供給,使代謝物無法及時排除,較易引發一系列的不適應症。古人“睡眠有助於消化”的論述,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終歸利少弊多,應引起注意。
關於睡臥朝向的方位問題,古人普遍採用的是《周易》理論,而且非常重視日月星辰對人體的影響。從古代經典中可以看到,睡床一般要求南北放置,人躺其上,可以頭北腳南,也可以頭南腳北。因為子時之後,天地間的磁力場對人體的影響主要為垂直方向,它順向切割人體,對人的思維意識有很大的益處。
如果頭東腳西或頭西腳東而臥,天地間的磁力場便是橫著逆向切割人體。例如“睡禪功”和“辟穀胎食法”,即是藉助磁力場的橫向切割來提高功力。故此,在“睡仙功”的睡臥朝向問題上,應按照功法所示,嚴格遵守。

絕穀食氣法

辟穀不食飯,而食氣,其方法是面南背北或面東背西盤膝而坐,二目輕閉,雙手握固,自然垂放於胯骨兩側,靜心排慮,徐徐調息……待息調平穩之後,口腔鼓氣令滿,然後徐徐咽之,腹部也隨之凸起,並用意念觀想所咽之氣流入五臟六腑,從手心腳心和三關九竅(這裡指尾閭夾脊玉枕三關;眼耳鼻口七陽竅及大便小便兩陰竅)流出(圖7)。
如此,口腔鼓氣、吞咽、努腹(腹部凸起),以令腹丹田充滿為度。練功時間的長短可自行掌握。
睡仙功
收功動作
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滋生的津液數遍(古稱“赤龍攪海”),然後分三次咽下腹丹田。叩齒36次,再將雙手掌搓熱,揩拭面頰部九遍。兩手卡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後),以四指搓摩兩腎俞穴,遍數不限。動作做完後即可起身收功。
修煉要領和注意事項
(1)在胎息初成階段即可配合修煉。練功時間依然掌握在夜晚2時至午前11時之間,且可隨時抽空習練。切勿採用臥式修煉。臥式使氣難下,有損於心肺。
(2)鼓、咽、努要與意念觀想協調相應。鼓咽之時不能張口,以免生氣入腹而造成肚痛腹瀉。鼓咽時的鼻息出入要任其自然,不必強制。
(3)修煉要訣重在“神安志定”。特別是在咽氣時,應徐徐咽之,不能過急,而且勿令口中有聲。急咽易使下部氣秘,心胸部位氣結不散,不僅易患脫肛之症,也容易引起胸肋氣竄疼痛。須慎之!
(4)如練功初期產生噫氣(pP內氣上涌?現象,即鼓而再咽之,切莫讓內氣從口走失。如果感覺下部 (主要是肛門)有較強烈的泄氣現象,不必理睬,但泄不妨。
(5)修煉過程中,腹部常有“雷鳴電激”之聲,此是內氣流潤百關,陶煉陰氣之景象,為較佳功態,切莫驚慌失措,心生疑懼。
(6)正式辟穀的最佳期,應選擇在胎息功成,自覺厭惡飲食物之後。辟穀的初期若感到飢餓,可努咽三五次,並以意調之。以後無論鼓咽多少,應常以腹滿為度。
修煉原理與功效
古人認為,世人均以五穀為肥膚之具,但不知為壞身之本。《道樞·中黃篇》云:“鹹味辛酸五臟病,津味入牙昏心鏡”。《黃庭經》也指出:“百穀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哪從返老卻還嬰”。故此,古人為了達到辟穀(絕谷)之目的,常將其與食氣 (服氣)結合起來進行修煉,形成了傳統仙學中重要的修持手段之一(有關辟穀的專題論述,請詳見《靈光法仙術》)。
古傳的各種服氣方法很多,如五行食氣法、十二時辰食報法、服日月精氣法、服六戊法等等,而經常採用的則是“取六陽時法”。我們這裡所介紹的“絕穀食氣法”,是秘傳的“服內元氣法”。古傳服氣法雖然頗多,終不如此法之神妙。
在古漢語中,“元”通“原”,本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及陰陽二氣混沌未分時的實體,即“元氣”。古人認為,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而成為三體。這種產生於漢代的古典元氣說,使其形成了“萬物之生皆稟元氣”的宇宙生成論。
從傳統修煉學的角度講,元氣也被稱作“炁”。即運化為萬物的原始祖氣,亦稱先天氣。《難經》云:“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抱朴子內篇·至理》也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白天地至於萬物,無不生氣以生者也”。既然人是由炁的運化而成形的,如果將“炁”運用到絕谷治病,延年益壽中去,其效驗是不必懷疑的了。故此,養生之至要就在於“寶(通“保”)精行氣”。
從人體的生理結構來看,這種先天的原始祖氣靜伏於會陰穴稍上部位的命門之中。此氣與人體的呼吸系統相溝通,使命門具有納氣功能。所以,命門處的元氣能量,時常會從口鼻呼出耗散(詳見《元始丹坤亞方術》)。“服內元氣法”的實質,就是儘量不讓這種先天的原始生命能量流失,通過鼓、咽、努等修煉方法,使之回歸於生命能量的儲存庫——腹丹田,以此作為辟穀的物質基礎。《雲笈七籤》卷五八,對服食元氣的功理講得非常透徹:“夫人身中之元氣,常從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滿丹田。丹田滿即不饑渴,不饑渴蓋神人矣。

辟穀輔助功

辟穀淨志法
《道樞·中黃篇》曰:“服氣五旬,而未能絕水谷之氣”,何謂也?
這裡的意思是說,年齡已過五十歲,服氣修煉未達到辟穀的層次,是什麼原因呢?應該怎么辦?故此,才有了“辟穀淨志法”的承傳。
此法必須在晴天或雨後雪後轉晴的氣候條件下修煉,於正午之時(11時-13時)入靜室,散發於枕,頭南腳北仰身而臥,二目輕閉,舌抵上齶。兩手握固(即兩手大拇指尖各掐兩手亥子紋間,再以四指包握大拇指;須用中指中節壓蓋在大拇指甲之未處),兩臂自然伸直,放置於距離身體兩側約5寸處,兩拳心向上,拳背向下。兩腿自然伸直展開,兩腳跟相距約5寸許,腳尖分別朝向左右方(圖8)。
臥姿躺好後,先將握固之雙拳上抬於兩肋旁(圖9),然後叩齒7次,排除各種雜念,靜心瞑目,行“鎖鼻胎息”之術。在閉氣過程中感到微悶之際,兩拳即用力握固,便可起到筋脈徐,於,內氣漸透骨肉之間,津汗潤澤皮膚的功效。
睡仙功
修煉原理與功效
辟穀能否成功,取決於胎息功能層次的深淺。此法的修煉,看起來與“鎖鼻胎息術”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在指法的掐訣上和在閉氣過程中的用力握固方面有所不同,這便是“辟穀淨志法”的絕密之處。
手為人體生理氣啟、的全息元,十指與經絡的關係是:大拇指應肺經,食指應大腸經,中指應心包經,無名指應三焦經,小指應心經和小腸經。若按“子午流注”的傳統理論來認識,亥時(21時一23時)入定,屬於坤卦;人體氣血歸於氣海(泛指腹丹田)。子時(23時一l時)夜半,屬於復卦;人體氣血一陽復出,流注於尾閭。古人用拇指掐定在無名指和小指間的亥子紋,其目的是為了壓制三焦經和心經,制約兩經氣血的運化活動,以便使陽氣充實於人體的氣海內部,起到透骨蒸筋,潤澤皮膚的功用。而且又以中指中節的平處壓蓋在大拇指肺經的井穴(少商)之上,控制和調節肺經的呼吸功能。故此,《長生不老秘訣》說:“固捉雙拳,所以斂共氣也。此閉關卻邪之無上妙法也”。市朝陶弘景也在《養性延命錄》巾,將握固視之為拘魂制魄的法門。並且指出:“此固精明日,留年還魄之法;若能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得入。”
握固,作為古代早期“閉氣鍊形”的養生要訣,又常與冥心養性相結合。《古法養生十三則闡微》曾講到:“人身之心,其名有三。心之本位曰人心,其神腦注曰天心,其神服注曰地心。共用有三,天心生精,地心生氣,人心生血”。這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論述人心與三部丹田的生理機能。故此提出了“欲收人心,必須握固”的論斷,並且進一步解釋道:“蓋心乃至靈之物,……一經掐夫亥子紋而握固之,則我之人心得注於本位矣。心居本位,則一身之氣,鹹自相拱護,不勞招聚,而白相聚於絳闕(即中丹田)上下四傍也。”
古代的煉養理論認為,絳闕為神之舍宇,絳宮不動則精不馳,而神不疲。我們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到,握固與冥心緊密相連,相互配合。能夠正確地理解“握固冥心”的內涵,即可收到先聚氣以至極,後得生理變化之奇效。這正是所謂“氣足不思食,神全不思欲”的精妙所在。
辟穀胎食法
此法宜在每天早晨醒來後空腹修煉。
頭東腳西仰身而臥,去枕。二日輕閉,口含一至兩粒花椒(激發口腔內津液的滋生)。兩手握固(不掐亥子紋),兩臂自然伸直,放置於距離身體兩側約5寸處。兩腿自然伸直展開,兩腳跟相距約5寸許,腳尖分別朝向左右方(如圖10)。
臥姿躺好後,排除各種雜念,靜心調息。待心息平穩之後,將二日神光和意念集中於上丹田,內照意守約1分鐘左右,再將二目神光和意念下移,內照意守中丹田約1分鐘,再次將二目神光和意念下移,內照意守膠丹田約1分鐘左右。
睡仙功
三部丹田分別意守之後,再將神意內注於舌下。鼻子徐徐吸氣後,將口中滋生的津液一次咽下,喉中有聲,並用意念導引至膽丹田,隨後自口中微微呼出其氣。此為飲胎食一遍,連續飲咽90遍。稍微調息之後,再繼續飲咽90遍。每天需飲咽四個90遍為一頓,共飲咽360遍為全功。
待飲咽津液滿100天,便可在每次飲咽津液90遍的調息之間,或全功之後,加修“六氣法”,以防出偏和治療各類疾病。
練功要領和注意事項
(1)每次咽津時要在呼氣時咽之。若在吸氣時咽津,容易導致風邪人腹。應慎之!
(2)每次咽津後,神意由腹丹田上移至舌下,待口腔內再次滋生津液,即再行飲咽。
(3)“六氣法”亦稱“六字氣訣”,應在呼氣時發聲念出。發音務求正確。實修者可根據自身的體感和領悟加以靈活運用。
修煉原理與功效
何為津液?飲食津液有什麼益處呢?
本草綱目》卷五十二載:“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若按傳統養生學的理論來認識,“津液”是人體內正常水液的總稱。如唾液、胃液、腸液和關節腔內的液體,以及淚、涕、汗、尿等液體,均可統稱為津液。但汁液又因清濁有所區分,其中清而稀薄的叫作“汴”,濁而稠厚的叫作“液”,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所以一般多用“津液”來並稱。
古人認為,人之口中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水能至山頂者,皆因地下水氣循土脈透隙而上蒸也。故修煉功夫已久,口中自然發生一種甘津,清涼爽淡,尋乎常時。此亦因身中團聚之熱力,蒸動下焦之水氣,循經絡之路上升,至口中遂化為津。此津由化氣而生,與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補益。果能勤加修煉,勿稍間斷,則第一次吞人腹中之津,又為熱力蒸動,化氣上升,仍至口中。此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覺甘美,其補力亦更大。如是循環不休,直至百千萬次,便可使人精神光彩,延年益壽。所以,古人將這種經氣化而蒸動的津液,又比喻為“瓊漿玉液”、“神水”或“胎食”。後世內丹術中所謂的“玉液還丹”和“乳轉醍醐”之功理,即來源於此。
此法修煉至深者,便能與胎息並行,吞咽津液而不食,故稱為“辟穀胎食法”。對於此類功法的修煉實效,古人講述的較多。如《後漢書·王真傳》中記載:“(王真)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嶽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絕房室。”《漢武內傳》中也載稱:“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斷谷二百餘日,肉色光美,力並數人”。
  • 六氣法發音和功用
(1)噓(xū):噓屬肝,肝主目。諸如赤腫昏眩等病狀,皆以噓治之。
(2)呵(hā):呵屬心,心主舌。諸如口乾舌澀,氣不通或胡言亂語,呵以去之。大熱大開口,小熱小開口,若加以意念導引,效果則更佳。“呵”亦可讀作啊(d)。
(3)駟(sì):叩屬肺,肺主鼻。鼻有寒熱不和及勞極,可依叩吐納調理之,並可兼治皮膚瘡疥之症。
(4)吹(chuī):吹屬腎,腎主耳。腰肚冷,陽道衰,皆可以吹字氣理之。
(5)呼(hū):呼屬脾,脾主中宮。諸如微熱不和,腹胃脹滿,消化不良或氣悶不泄,皆可以呼字氣理之。
(6)嘻(xī):嘻屬三焦,為水瀆之府。凡三焦不和,均可以嘻字治之。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指出:“人食五味,五味各歸一髒,每髒各有濁氣,同出於口。又六腑三焦之氣,皆湊此門,眾穢並投,合成濁氣。每睡覺,熏熏氣從口而出,自不堪聞”。故此,我們這裡所介紹的“六氣法”,主要是用以排除體內濁氣,調和冷熱為目的。
凡是心火上炎,心煩不寐,胸悶,心區不舒等現象,均可採用“呵”字訣調理。如口中焦乾、口苦舌澀、乳頰無津或咽喉腫痛,均為熱極症狀,須大張口“呵”之,直至喉中清水甘泉滋生,熱即退。反之,若口中津液冷淡無味或呵氣過多,心中茫然無主,飲食無味,不受水,則是冷狀也。當以“吹”氣訣溫之。
此外,古人還指出,六氣雖然各有所治,但五臟三焦,冷熱勞極,風邪不調,都屬於心。心主呵,呵氣即能治療以上諸病,不必六氣也。此種說法,可供參考。

睡仙神通術

按上述“絕穀食氣法”修持日久,能夠辟穀50日而不食者,始可修煉此術。
於每日五更雞鳴時(丑時,即晚1時一3時),頭北腳南仰身而臥,頭下墊枕,兩手握固,閉目內視,觀想脾臟之氣如同黃雲般從心臟騰起,漫延散布於全身和四肢(圖10)。咒曰:“中央戊己,內藏元氣,黃色力堅,運之可治,丹陽莫辭,朱陰共議,得到四肢,黃雲大起。”
效用
如此修煉27日,便可內視到脾臟中騰起的黃雲透滿胸腹和四肢。以後便可運用意念觀想之力(謂之念力)來支配黃雲之氣遮體隱形,無人能見。亦可興起黃雲大風,百步之內吹火滅燭,自衛禦敵。
修煉要領和注意事項
(1)此術必須在辟穀功成,50日內未食百物的前提下進行修煉。
(2)每日的練功時辰不可錯過;如果不能堅持或少練一日,將前功盡棄。
(3)咒語須在觀想前出聲誦念三遍,但要慎重虔誠,字字清晰。
1、睡仙功的研修步驟和程式:
(1)首先要練好“服氣導引術”,這是進入“鎖鼻胎息術”的基礎功法。
(2)當進入“鎖鼻胎息術”的修煉之後,“服氣導引術”可廢棄不練,並配合“睡禪功”同時修持。但要注意:“蟄龍眠”與“蟠龍眠”的主修內容和功用不同,實修中應根據切身體驗及需要,有選擇地加以靈活運用。
(3)應以“蟠龍眠”為長期的主修功法。當修持者能夠進入禪定功態之後,即可加修“絕欲食氣法”,以鞏固和提高禪定的功境層次。
(4)如果修持者在三年的研修中,始終不能進入辟穀狀態,說明“睡禪功”的功力基礎並不穩固。故此,必須加修“辟穀淨志法”,並長期堅持。“辟穀胎食法”可根據功態感受而為之,以輔助辟穀的成功。
(5)修持者能在睡禪(蟠龍眠)的修持中,50日內不吃任何食物,而且體力充沛、頭腦清楚、思維敏捷,即可研修“睡仙神通術”,直至功成。
胎息和辟穀是“睡仙功”中最基本的核心功力基礎,而辟穀的實現和保證,則又取決於胎息修煉的成功。失去了功力基礎,很難進入真正的禪修境界,神通術的研修也是難以實現的。

睡仙功的要點

飲食禁忌
在我國的傳統醫學中,將飲食物分為酸、苦、甘、辛、鹹五種氣味,亦稱五味。對這五種飲食物所引起的疾病,也闡述的十分深刻。酸人胃走於筋;苦人胃走於骨;甘人胃走於肉;辛入胃走於氣;鹹入胃走於血。故在仙道禁忌中,非常重視飲食物的選擇,對辛味飲食物更是嚴禁。
從整體上來說,“睡仙功”是以胎息和辟穀為功能基礎的修持法,因此在飲食的攝取上有很多的禁忌。一般來講,在修煉“服氣導引術”的初期,應加強飲食物的營養,也沒有太多的禁忌。但在進入“鎖鼻胎息術”的修煉之後,就必須嚴禁食用生菜和辛臭之物。諸如葫蔥(hd,即大蒜和蔥)、芫荽(yan,sui,即香菜),韭菜、香椿、蕓薹(即油菜)等五種辛味蔬菜(亦稱五葷),均會損脾亂氣敗仙相。
《真誥·協昌期》中說:“勿食酸鹹油膩之物,食之損五臟,神不安。狗豬肉、生果子,尤忌!”以上這些飲食物方面的禁忌,是古人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可供實修者參考。
為何戰勝睡魔?
傳統的修煉理論認為,阻礙仙道修持的最大障礙,主要是“三魔”。即所謂的“食魔”、“睡魔”和“色魔”。而在這三魔之中,最難制伏的當屬“睡魔”。故《性命圭旨·亨集》嘆曰:“然色魔食魔易於制伏,獨有睡魔難煉”。
現代科學認為,睡眠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對自然界的晝夜節律變化而適應的結果,是人體一種主動的自我調整過程。如果一個人一兩天不睡覺或睡眠欠佳,就會出現倦怠乏力,精神不振。如果連續60多個小時不睡眠,就會產生頭昏、頭痛、耳鳴、健忘和全身無力等病症。由此可以看到,睡眠在人類生存的過程中是多么重要。人類的一生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和夢中度過的。雖然司空見慣,卻又感到莫明奇妙。
  • 古人認識
古人對於睡眠的認識是從衛氣開始的(詳見“仙道求索”一文)。並且普遍認為,人在夜間熟睡之際,便進入了陽為陰濁所陷,昏多覺少,如同死人一般的狀態。此即古人所說的“睡魔”。此時如果稍有不謹,則元精下漏,元氣從口鼻泄出,使元神無所依存,以致魂夢紛飛,三寶(精氣神)各自馳散,人身何能健康長壽?故此得出了“昏者死之根,覺者生之兆”的論斷,主張少睡多煉,以功代眠,減少昏睡的修煉理論。
對於修煉學中煉睡的理論,《修真辨難》講得十分清楚:“凡人臥睡,神人陰窟,氣散四肢,夢寐顛倒罟獲陷阱(井),無不投之。日所積者,不如夜所耗;故必打煉睡魔,使心神居室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庶行道無阻也。古仙云:睡了一時,死了一時;睡了一日,死了一日;日日有功無睡千日,便了事也。又云:一年不睡下丹結,二年不睡中丹結,三年不睡上丹結。若虛室生白,神明常照,雖寐(睡著)猶寤(睡醒)不妨去睡”。
然而,睡魔在功態中的表現為兩種,這就是神馳而散亂和神未清而昏沉。
古人認為,神馳而散亂乃屬魂靈遊動不定,可以通過靜心攝意加以整理,較易控制。昏沉則屬於魄氣用事,乃純陰為主,蠢蠢冥冥,麻木不仁之症也。如練功中欲睡去,即是昏沉的表現。《呂祖師先天虛無太一金華宗旨》指出:“卻昏沉,只在調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雖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於此寄焉。”故練功時須靜心純氣,方能有效地克制昏沉。
那么,怎樣才能心靜氣純呢?《呂祖師先天虛無太一金華宗旨》曰:“(將心)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聞,不聞則細,細則清。聞則粗,粗則濁。濁則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這便是調息法中強調的“不使耳聞”的功理所在。
雖然“心用在息上”是克制昏沉的訣竅,但在具體套用時,要以兩眼微微內照而不外視,兩耳內聽而不外聞;視者視之無形,聽者聽其無聲。這種既不外肆又不內馳而“中”的心息法,就是“蟄眠法”修煉之精髓,古稱“日月交精交光法”。
自古以來,仙道以人道為本。睡眠即為人生所需,亦為仙家所不能廢。然仙凡終歸有別,實乃/頃逆之道也。故修仙之人初學之際,睡眠不可過多,也不可太少。過多則精神昏昧,心智迷濛,而流於怠惰。太少則休養不足,身體疲軟,易受病疾,亦失正道。《黃庭經》云:“真人在己莫問鄰。”故初始階段,必須加上一定的人為強制因素,否則難以從有為臻於無為,達到大定生慧的美好境界。
飲食和睡眠與鍊氣的關係
“睡仙功”是以服氣為基礎,漸達胎息功境,而後進入辟穀階段的修煉功法。因而,基礎功力是否牢固,是“睡仙功”修持成敗的關鍵。
這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飲食和睡眠與鍊氣的關係。清代梁章鉅在他的《歸田鎖記》一書中指出:今人常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豈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昔應璩詩言中叟得壽之由:“日量腹節所受”。《博物》言: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孫思邈方書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神仙訣了。”馬總《意林》引道書云:欲得長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無屎。此等話語皆為古人修仙之要訣,須刻意領悟。

各類事項

在修煉“睡仙功”的過程中,如果能按練功要求認真修煉,一般不會產生偏差。隨著功力的逐步提高和功境的深入,生理上也會出現較大的變化。現將服氣階段和辟穀階段應注意的各類事項明示如下。
服氣階段注意事項
(1)服氣練功初期,寢室溫度不可太冷或太熱;飲食宜溫,勿食冷飯。
(2)練功時定要寬衣解帶,摘掉手錶戒指等物;如若身有緊處,氣海發悶,有損氣機。
(3)修煉初期,因內氣還不堅固,應避免過重的體力勞動,過於勞累則會損氣。練功結束之後,應經常到室外散步,有利於氣血的下行。
(4)在服氣修煉的過程中,如丹田充滿發悶,可運氣從四肢導引,切莫從口鼻呼出。
(5)在服氣修煉的過程中,如小便黃赤,切勿驚慌失措,練功日久,自變如常。
辟穀階段注意事項
(1)絕穀食氣的初期,心態必須坦然安穩,內氣方能自行流通。如果心有所拘,或者急於求成,或心存疑慮,或畏懼失敗,均會導致內氣窒塞。只管勤奮進取,功到自成。
(2)食氣絕谷的初期,因內氣能量不夠,心神還不能自靜,時常產生思食之欲望。此時切須克制忍耐,如果服食,恐滓穢積存腹中,使氣難行。若思食之念急切難忍,或感到口渴身熱,可用少許生薑與蜂蜜煮成“姜蜜湯”,飲之即解。如感覺胸腔滿悶難受,可咀嚼甘草、桂心或五味子等中草藥調節之。
(3)如果能絕谷二十日不食,表明腹中谷氣已盡,每天可用芥菘(即芥菜和白菜)煮熟,調香油醬醋取味食用一至兩碗,四五日後,可除菜飲汁,即能起到益氣、排泄腸中惡物的作用。再過三日後,即可停飲菜汁,進入真正的絕谷狀態。
此外,《神仙食氣金櫃妙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腹中飢餓或小便赤黃,取好棗九枚,念食則吃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晝一夜,無過此九棗。意中不念食者,不許啖也。常含核受氣,令口中行津液。”
大棗性甘,微溫,人脾經。具有補脾和胃、調和營衛、益氣養心、壯中強志、健脾生津、開九竅、理四肢、除煩悶、治腸癉等功效。久服,可輕身,長年不飢,被譽為“活的維生素丸”。我平時慣用大棗沏茶,長年飲用,可供實修者參考效仿。
胎息雖然是辟穀的功能基礎,但辟穀必須依賴於服食元氣和服食津液方可成功。欲絕飲食,應量力而行,並沒有快慢和遠近的日期限制。由於元氣回歸腹丹田時需要經過體內的三處隔膜,故首先會感到胃中脹滿。此時飲食不可過飽,儘量少食。隨後便可感覺到元氣通布五臟,進而回歸腹丹田。一旦元氣回歸腹丹田,便可體驗到氣行周身,遍體舒暢的功效。
若按《道樞·中黃篇》所述,辟穀需用九十日便可獲得成功,而且元氣會在三部丹田依次停滿,人體的生理機能也隨之,發生顯著的變化。特此摘錄如下,以供參考驗證。。
“三十日下田滿,則神氣足而不泄,且不飢矣。六十日中田滿,則體無虛羸,行步健矣。九十日上田滿,則內凝結而外克服矣。於是三焦平實,神凝體清,淡無所思,可以棲心聖境,以學胎仙。若夫或食或斷,使人志散,喜貪諸味,則谷之氣難遣,求仙者之大病焉”。

辟穀功成

據俠門先輩的有關記載,辟穀功成之後,即便是終日不食氣,氣亦自足。雖整天言語呼喚,種種勞作,其氣力不衰,百無妨廢。須食即食,須休即休;復食復氣,唯意所在。而且自覺精神有異,四肢日漸強壯。閉目內視,五臟六腑歷歷分明。神清形靜,五臟得安;言談舉止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瀟灑飄逸。且能視表及里,知人善惡,產生超覺靈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