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氣

噫氣乃口反食氣之病。又名噯氣,為胃中之濁氣上逆,經食道而由口排出之氣體。是脾胃疾病之一。《靈樞。口問篇》曰;“寒氣客於胃,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謂噫”。

釋義,分類,病因,病機,患者調養,辯證論治,寒性,熱性,虛性,實性,

釋義

噫氣同噯氣.
氣,   拼音:ǎi qì
噫氣噫氣
俗稱“打飽嗝”、“飽嗝”,是各種消化道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
噯氣是胃中氣體上出咽喉所發出的聲響,其聲長而緩,古代稱為噫氣。亦屬胃氣失和而上逆的一種表現。與短促衝擊有聲的呃逆不同。飽食之後,偶有噯氣,無其他兼症,不屬病態,多可自愈。臨床根據噯聲和氣味的不同,以辨證之虛實。噯氣酸腐,兼脘腹脹滿者,多為宿食停滯,屬實證。
噯聲頻作而響亮,噯氣後脘腹脹減,噯氣發作因情志變化而增減者,多為肝氣犯胃,屬實證。
噯氣低沉斷續,無酸腐氣味,兼見納呆食少者,多為胃虛氣逆,常見於老年人或久病體虛之人,屬虛證。
噯氣頻作,無酸腐氣味,兼見脘痛者,多為寒邪客胃,屬寒證。

分類

A.食滯停胃噯氣:噯氣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噯聲悶濁或噁心,噯氣不連續發作,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膩,脈象滑實。
B.肝氣犯胃噯氣:噯氣頻繁,噯聲響亮,悶不舒,脅肋隱痛,舌苔薄白,脈弦。
C.脾胃虛弱噯氣:噯氣斷續,噯聲低弱,嘔泛清水,不思飲食,面色晄白或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

病因

1,飲食不節,恣食生冷水果或粘滑難消化等物,致使損傷脾胃,其物滯於中宮,宿食不化故為噫氣。《病源論》曰;“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
2,外感風寒,寒氣客於胃,可致噫氣。如《傷寒論》曰;“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鞭,噫氣不除。。。。。。”
3,憂愁思慮過度,因傷脾胃;或暴怒傷肝,肝氣乘胃皆可致噫氣。
4,病後或年邁脾胃虛弱,胃虛氣逆,可致噫氣。

病機

噫氣之病機,主要是脾胃不和,胃氣上逆所致。胃為水谷之海,無物不受,若因飲食不調,起居不時,致脾胃陰陽不和,脾之清陽不升,胃之濁陰不降,或胃中生痰生火,或脾胃虛衰,致使胃氣上逆而為噫氣。
治療原則:
噫氣的治療,當分寒熱虛實而施治。實熱者治當涼瀉。虛寒者治當溫補。但皆當調理和脾胃,降逆為治。

患者調養

1,患者當很好療養。避免暴怒多思,亦不得感受風寒。
2,飲食宜吃易消化食物,如稀粥等。蔬菜可吃生僵,萊菔等。水果可吃橘子,山楂等。忌吃生冷粘膩及硬固食品。

辯證論治

寒性

{病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
{病機}脾胃屬土,位居中州,主受納水谷並運化精微。若脾胃陽虛,寒氣客於胃,則納化失職,其氣厥逆從下而上,出於口而為噫氣。
{病狀}嘔吐泄瀉,脘腹疼痛,畏寒不渴,宿食不化,噫氣頻頻,喜唾涎沫,舌淡苔白,脈象沉遲。
{診斷要點}嘔吐脘痛,畏寒不渴,宿食噫氣,脈象沉遲。
{治則}溫胃散寒。

熱性

{病因}飲食不節,過食辛熱。
{病機}過飲則脾濕,過食辛熱油膩之物則生痰,痰火客於胃府,痰隨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橫行,致使脾胃之陰陽升降失調,而為噫氣。
{病狀}面赤而熱,胸隔膨悶,口乾唇燥,渴不欲飲,咳吐熱痰,時噯熱臭,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診斷要點}面赤熱熱,渴不欲飲,噫氣熱臭,脈象滑數。
{治則}清氣化痰。

虛性

{病因}飲食不節。
{病機}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因致痰濁內阻,胃氣上逆,所以噫氣不除。
{病狀}面黃肌瘦,心下痞硬,飲食不化,時時噫氣,大便秘結。舌苔濁膩,脈象弦虛。
{診斷要點}面黃肌瘦,飲食不節,時時噫氣,脈象弦虛。
{治則}補中降逆。
{方藥}{旋覆花三錢,代赭石三錢,人參二錢,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生薑一錢,大棗四枚。}

實性

{病因}飲食不節。
{病機}傷於飲食,損及脾胃,宿食不化,食積壅滯,阻塞氣機,胃氣上逆,逐為噫氣。
{病狀}胸脘痞滿,腹脹而痛,宿食不下,噫氣吞酸,嘔吐泄瀉,不欲飲食,舌苔黃膩,脈象弦滑。
{診斷要點}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嘔瀉畏食,脈象弦滑。
{治則}和胃消食。
{方藥}南星二錢,半夏三錢,石膏五錢,香附三錢,共為丸或做湯服。
備用良方;
1,姜蜜煎;治久咳噫。生薑汁半合,蜜一匙,煎溫呷,三服愈。
2,孫氏方;治諸氣呃噫;橘皮二兩,水一斤,煎五合,頓服,或加枳殼尤良。
3,經驗方;治呃噫不止。川椒四兩炒研,麵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酢湯下療效高。
4,本事方;治傷寒呃噫。枳殼半兩,木香一錢,為末,每白湯服一錢,未知再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