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際寺

真際寺

真際寺位於浙江溫州樂清市雁盪鎮靈峰景區內,是雁盪十八古剎之一。肇建於宋大中樣符二年( 1009年),熙寧元年(1068年)賜額。寺名“真際”,取自佛教術語,指“不生不滅的宇宙本體。猶言真如、真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際寺
  • 位置:溫州雁盪山靈峰
  • 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 特點:雁盪十八古剎之一
簡介,歷史,

簡介

真際寺是雁盪十八古剎之一。它肇建於宋大中樣符二年( 1009年),熙寧元年(1068年)賜額。據《廣雁盪山志》記載,南宋年間,溫台驛路從雁盪山中出入,能仁、靈岩等寺僧眾趨集,貴游輻輳,香火極盛。此寺因地處偏僻,以至志乘很少記述。真際寺後山百米高處有兩處摩崖。一處為“枕流石”三個大字,刻在山洞中一豎石上,無署款。另一處鐫於“枕流石”石刻以西20多米高的岩壁上,其內容為四行禪理詩,前有小序,落款“嘉定丙子中元日。”“嘉定”是南宋寧宗年號,“丙子”即嘉定九年(1216年)。題刻者“平庵契常”,“平庵”擬為真際寺子庵,“契常”應是僧名。
元朝泰定年間,李孝光在《真際寺》詩中有“絕巘松梯蹴翠盤,前期廢寺有空壇”之嘆。明代萬曆年間,何白在《雁山重建真際寺疏》中云:“鹿園為野狐之窟, 香林作宿養之場。莫睹慈容,惟見寒潭來滿月;難尋香積,尚聞流水繞齋廚。”
萬曆三十年(1602年), 僧體如重興真際寺,並鑄造大銅鐘一口,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僧定生修葺。此後屢經修建。
1934年,孫中山先生的哲嗣孫科陪侍生母盧氏遊覽雁盪山。時值中秋佳節,太夫人見真際寺環境清幽秀麗,若以桂花點綴其間,豈不更佳。孫科回南京後,即命人從上海購來桂花二百棟,運至雁盪種植於真際寺前,稱桂花林。孫科撰《桂花林碑》嵌在寺前北坑溪潭之巨石上。現在寺前尚有桂花二十多株。枝葉茂盛,每逢九秋,桂花盛開,為名山添色、添香。
桂花林桂花林
真際寺現存建築系1936年僧白波所建。坐北朝南,全為木構樓房。其梁架結構採用浙南常見的抬梁穿斗混合式。屋面青瓦覆蓋,硬山頂,正脊吻飾已毀。四周築以塊石圍牆,正南有單間台門,台門內和正屋之間有一個面積頗大的天井,台門外是一條筆直的林蔭大道。大道兩邊就是當年的桂花林。
復興紀念碑復興紀念碑
寺前絕壁間有一洞穴,一年中僅數日陽光射入穴內而見觀音像,平常不可見,人奇之,故名“飛來觀音”。又有前後兩洞狀似樓閣的“石樓洞”。進南坑谷,有五馬回槽、仙人疊塔、達摩渡江等景致。北坑北面為馬家山,築有一條寬二米,長五里的馬家嶺(亦名北嶺),越過該嶺便抵南閣,所以這裡是東內谷通向顯勝門、仙橋風景區的捷徑。隨著交通條件的日益完善,真際寺將成為香客遊人必到之處。

歷史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建真濟院於雁盪山東外谷,熙寧元年賜額。後廢。萬曆三十年(1602年)重建,鑄大銅鐘。
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十八古剎均賜額。
能仁寺僧永升編撰《雁山集》一卷,始載“雁山十八古剎”詩。
虞淳熙作《雁山建真濟寺募緣疏》。何白作《重建真濟寺疏》。
萬曆三十年(1602年)僧體如重建真濟寺。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四月,旅行家徐霞客首次來雁盪山,作有《游雁宕山日記》。
崇禎五年(1632年)四月,徐霞客再游雁盪,寫有《游雁宕山日記後》一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潘耒來游,有《游雁盪山記》及《真濟寺》詩。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僧定生重修真濟寺。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魏源來游,留有詩多首,並為梁章鉅《雁盪詩話》作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