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基本介紹

  • 本名:徐弘祖
  • 別稱:徐霞客
  • 字號:字振之
    號霞客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
  • 出生時間:1587年1月5日
  • 去世時間:1641年3月8日
  • 主要作品:《徐霞客遊記
人物生平,少年立志,遊歷天下,病逝家鄉,人物成就,主要著作,人物影響,歷史評價,總評,名人評價,後世紀念,徐霞客墓,徐霞客故居,中國徐霞客旅遊博物館,中國旅遊日,軼事遺聞,

人物生平

少年立志

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受耕讀世家的文化薰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雕塑徐霞客雕塑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徐霞客十五歲時,應過一回童子試,但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都能記得。但家裡的藏書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到處蒐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

遊歷天下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徐霞客十九歲,父親去世。徐霞客生來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詢名山大川的奧秘,而且想繪天下名山勝水為通志,但因為有年邁的母親,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達,通情達理,與父親的“志行純潔”比起來,母親的“勤勉達觀”對徐霞客的影響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積極鼓勵徐霞客放心遠遊。
徐霞客旅行路線圖徐霞客旅行路線圖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終於正式出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鄉。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么疲勞,無論是露宿街頭還是住在破廟,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穫記錄下來,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
徐霞客遊歷生活的第一階段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28歲以前的準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遊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遊記。
第二階段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28歲至崇禎六年(1633年),48歲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遊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遊記僅寫了一卷,約占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為崇禎九年(1636年)51歲至崇禎十二年(1639年),54歲的紀游後段,歷時4年,遊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遊記。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是在崇禎九年(1636年),時年已五十一歲。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遊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這次他主要遊歷了中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雲南騰衝),到達騰越後,徐霞客不幸身患重病,終止遊歷被送回江陰老家。
徐霞客最後一次壯遊到達雲南時的情形徐霞客最後一次壯遊到達雲南時的情形
徐霞客遊歷考察的三十多年間,在完全沒有他人資助的情況下,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代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箇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

病逝家鄉

明崇禎九年(1636年),徐霞客遠遊至雲南麗江後,因足疾無法行走,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崇禎十三年(1640年),病況愈甚,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陰。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56歲的徐霞客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人物成就

徐霞客的遊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像徐霞客像
徐霞客對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進行了探索,象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長江的發源地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戰國時期的一部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徐霞客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查出金沙江發源於崑崙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里,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源頭。在他以後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還考察了一百多個石灰岩洞。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如對桂林七星岩十五個洞口的記載,同今天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大體相符。徐霞客去世後的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學者。他指出,岩洞是由於流水的侵蝕造成的,石鐘乳則是由於石灰岩溶於水,從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發後,石灰岩凝聚而成鐘乳石,呈現出各種奇妙的形狀。這些見解,大部分符合現代科學的原理。
徐霞客通過親身的考察,以無可辯駁的史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確的源頭,否定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他認真地觀察河水流經地帶的地形情況,看到了水流對所經地帶的侵蝕作用,並認識到在河岸凹處的侵蝕作用特別厲害。他還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對溫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學認識。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歐洲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廣泛考察和描述的是愛士培爾,時間是1774年;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是羅曼,時間是1858年,都晚於徐霞客。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很多,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都作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蹟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主要著作

徐霞客遊記》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
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在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明朝萬曆四十一年至明崇禎十二年間(1613年—1639年)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徐霞客遊記》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遊記細緻入微;
(3)辭彙豐富,敏於創製;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注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遊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併等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遊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侯仁之任美鍔陳述彭周廷儒等知名學者、專家為代表,對徐霞客研究和評價進行了開拓性研究。突出的貢獻有三:一、論述了徐霞客及其《遊記》的科學價值;二、肯定了《遊記》在地學史和世界科學史上的地位;三是運用歷史唯物論觀點,論述了產生《遊記》的社會背景。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指出:“《徐霞客遊記》讀來並不像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查家所寫的考察記錄。”

人物影響

徐霞客在世界科學史上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考察範圍來說,徐霞客遠遠大於西方學者。徐霞客在中國西南熱帶、亞熱帶岩溶發達的地區考察了3年,該地區碳酸鹽岩連續分布面積達5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之最;西方學者早期對岩溶地貌的考察和論述幾乎只限於歐洲溫帶岩溶區和地中海一帶,考察範圍遠遠不如徐霞客。就時間來說,徐霞客遠遠早於西方學者:
徐霞客雕像徐霞客雕像
對熱帶岩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國旅行家容格·胡恩對爪窪“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對洞穴的考察,現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中的加法雷爾的《地下世界》(殘稿)有所涉及,但含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比徐霞客晚十來年;瓦爾瓦索的《克萊茵公爵的榮譽》記述了他家鄉及鄰近地區的洞穴、落水洞等,發表於1689年,比徐霞客晚半個世紀,而且仍具神秘主義色彩。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的《論地層》(1763)論述了石鐘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
就論述的內容來說,徐霞客比西方19世紀以前的同類學者遠為豐富全面。19世紀以前,西方只有少數研究者對局部岩溶區域和某些岩溶現象作過觀察和解釋,內容零散,對岩溶成因和地理分布等都沒有清晰的概念。徐霞客卻在17世紀30年代已經對熱帶亞熱帶的岩溶現象作了大範圍的相對系統的考察和描述,並對岩溶現象的成因和地理分布提出了一些科學的觀點。徐霞客記載的地表岩溶地貌類型和數量之多,不僅當時在世界範圍內絕無僅有,即使今天仍難能可貴。在岩溶學方面,西方直到19世紀50年代,克維治克的成就才超越了徐霞客。

歷史評價

總評

作為明代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從旅遊的角度看,其對壯遊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遊文學經典巨著,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隨著徐霞客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旅行家的出現,旅遊才正式作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進入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生活之中,並從士大夫濟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獨立了出來,步入迅速發展的時代新軌道。因此,《徐霞客遊記》堪稱中國旅遊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誕生四百周年》紀念郵票《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誕生四百周年》紀念郵票
徐霞客以其《遊記》,生動傳神地描繪了涉及今天大半箇中國(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眾多山水名勝、奇觀異景乃至風俗民情、社會生活等,給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化財富,在旅遊學、地學、文學、文化、經濟乃至動植物、生態、政治、社會、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無怪乎人稱《徐霞客遊記》是“明末社會的百科全書”。
徐霞客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徐霞客在國際上具有不同凡響的影響力。《徐霞客遊記》被學術界列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20部著作之一,除中國大陸與台灣外,現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都建立了“徐霞客研究會”。徐霞客在地學,特別是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方面,居於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徐霞客與13世紀西方大旅行家馬可·波羅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分別被推尊為“東、西方游聖”。徐霞客及其《遊記》在世界各國所享有的這些影響和聲譽,是中國旅遊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名人評價

毛澤東曾先後兩次盛讚徐霞客及其《遊記》。
1958年1月28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明朝那個江蘇人,寫《徐霞客遊記》的,那個人沒有官氣,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源。‘岷山導江’,這是經書上講的,他說是錯誤,他說是金沙江導江。”“我看他不到處跑怎么能寫得那么好?這不僅是科學作品,也是文學作品。”
徐霞客像徐霞客像
1959年4月5日,毛澤東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的講話中說:“如有可能,我就遊歷黃河、長江,從黃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質學家、生物學家、文學家,只準騎馬,不準坐車,騎馬對身體實在好,一直往崑崙山,然後到豬八戒的那個通天河,翻過長江上游,然後沿江而下,從金沙江到崇明島。我有這個志向,……我很想學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禎時江蘇江陰人,他就是走路,一輩子就是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長江。《徐霞客遊記》可以看。”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徐霞客研究會副會長於希賢認為:徐霞客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他把山形水勢、晴空陰雲情趣化、擬人化、性格化,體現了對大自然的仁愛”。他同時指出,《徐霞客遊記》很好地說明了中國傳統科學是一種“活的科學”,不僅將“人”納入景觀宇宙之中,而且在生存危機中關注對自身生活方式的調節,以更適合自然環境,達到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姚偉鈞以《徐霞客遊記》的“故事”來例證徐霞客是一位理性的生態學者:“他反對人畜共處,較早指出牲畜飼養和採石、燒石灰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強調政府的禁令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歌頌良好的生態環境。”他認為,徐霞客的生態思想,對於當今倡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

後世紀念

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在江陰市馬鎮鄉南腸歧村,原在江陰縣市前馬橋、南腸歧國小(後改名為徐霞客國小)之北。1978年,將徐霞客墓遷至晴山堂後院。
徐霞客墓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為仿明式移葬墓。1978年遷入,1985年按《徐氏宗譜》 所附墓製圖重建。墓地面積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圍7.93米,封土高0.37米。墓坐西朝東,豎有清初花崗石原碑,碑高1.20米,寬0.4米,碑頂橫書陰刻“十七世”3字,中間直書陽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磚側砌鋪成的祭台,長6.20米,寬4.90米。祭台前立有1尊高2.7米的徐霞客全身塑像。塑像左右兩側各立臥式紀念碑1塊,左為李先念題詞“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右為周寧霞撰文、潘琪所書徐霞客塑像碑文。墓園內遍植松柏花卉,並有鵝卵石小徑環繞。
晴山堂為1978年在村南璜溪河畔重建,坐西朝東,三面環水,占地538平方米。仿明式建築,3間敞連,10架進深,古色古香。正中“晴山堂”匾額,為朱穆之所書,前置1.8米高徐霞客母子塑像,南、西、北壁間嵌砌著晴山堂石刻76塊、《晴山堂帖敘略》木刻2塊。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在江陰馬鎮南岐村(馬鎮現已改名為“徐霞客鎮”)。
徐霞客故居徐霞客故居
明末遭兵燹,清順治年間徐之侄孫徐君銓重建。至1984年,僅存面闊七間二進瓦房,1985年,政府撥款大修。有三進、十七間正房、兩間廂房,占地二畝。大門正面懸“徐霞客故居”匾額,兩邊立盤陀石。門背面鐫“繩其祖武”磚額。第一進前為天井庭院,兩側廂房,東西置花壇,大廳前有“承前裕後”磚刻,廂房和大廳闢為展覽室,陳列徐霞客生平事跡及溶岩標本。第二進遺有一棵古羅漢松,相傳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樹齡。第二進大廳為“崇禮堂”,正中懸徐霞客畫像,陳列當代書畫家為紀念徐霞客所作的書畫作品,以及拍攝的徐霞客遊歷過各地的風光照片。勝水橋,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據傳是徐霞客當年出遊船隻停泊處,此橋亦有400年左右的歷史。1985年重修,保持著明代江南小橋的風格。

中國徐霞客旅遊博物館

中國徐霞客旅遊博覽園(旅博園):位於江陰南部六鎮的中南部徐霞客文化旅遊區內,徐霞客故居正東側,主要包括中國徐霞客碑刻文化園、中國徐霞客旅遊博物館、徐霞客故居、仰聖園等項目。總規劃面積約3.11平方千米,以徐霞客碑刻文化園為紐帶,連線徐霞客旅遊博物館、旅遊文化交流中心和旅遊商業街三個功能區,主題是以文化藝術、精緻江南園林和詩化外景展示霞客文化內涵,印證“游聖”遊覽的大好河山。將旅博園建成集名人瞻仰、體驗觀光、休閒遊憩、藝術修學多重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生態旅遊區和會務休閒度假區。
中國徐霞客旅遊博物館中國徐霞客旅遊博物館

中國旅遊日

2001年5月19日,浙江寧海徐霞客旅遊俱樂部向社會發出設立“中國旅遊日”的倡議,建議以《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定名為中國旅遊日。
中國旅遊日標識中國旅遊日標識
2009年12月0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要設立“中國旅遊日”的要求。
2009年12月04日,國家旅遊局正式啟動了設立“中國旅遊日”的相關工作。
2011年03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決議,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為“中國旅遊日”。

軼事遺聞

湘江遇盜
在四百多年前,交通很不發達,徐霞客遊歷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雙腿,而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像,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從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踐行生命的決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堅強。
徐霞客畫像徐霞客畫像
徐霞客在遊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發生在崇禎九年(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這次出遊,他計畫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人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徐霞客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袷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