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敗血症

真菌性敗血症

真菌性敗血症,亦是一種敗血症,常見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其餘可是曲菌,隱球菌等。真菌性敗血症一般是在重症化膿性感染的基礎上,長期套用大量的廣譜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失調,或惡性腫瘤患者化療、放療後,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發生。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真菌性敗血症
  • 其他名稱白色念珠菌
  • 所屬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
  • 發病部位: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如:腸道及陰道胃部
  • 主要症狀:表情淡漠、嗜睡、血壓下降和休克
臨床表現及診斷,治療,

臨床表現及診斷

病初可先出現真菌局部感染,如口腔潰瘍(白色念珠菌)、肺部炎症(曲菌)等。繼而突然發生寒顫、高熱、出汗,一般情況迅速惡化,並伴有表情淡漠、嗜睡、血壓下降和休克。少數患者尚有消化道出血。大多數患者的周圍血有白血病樣反應,出現晚幼粒細胞和中幼粒細胞,白細胞計數在25×109/L。可有多處真菌感染病變的表現,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口腔潰瘍、咳嗽氣急的肺病變、皮膚斑片、尿液中改變和腎病變、眼底視網膜脈絡膜上白色發亮的小圓形隆起等。可取分泌物、尿液和血液做真菌檢查,如白色念珠菌革蘭染色鏡檢,曲菌乳酸棉芬蘭染色鏡檢;或可用接種培養法以及其他檢查法,如念珠菌用沉澱素實驗、隱球菌用凝集試驗、曲菌用補體結合試驗等。直接的診斷依據是病變組織切片和培養所見。

治療

對真菌性敗血症,應儘可能停止原用的廣譜抗生素或換用有效的窄譜抗生素。全身套用抗真菌藥物,如兩性黴素B氟胞嘧啶咪康唑氟康唑球紅黴素等注射劑靜脈點滴。用藥時應注意副反應和腎、肝等損害。使用生物反應調節劑,如轉移因子左旋咪唑胸腺素等。此外還需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入少量多次輸新鮮血、增加營養等,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目的探討真菌性敗血症的發生特點與臨床研究及防治對策.方法收集1970~2004年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院確診真菌性敗血症住院患者42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該病絕大多數為醫院內感染;42例中共獲得血培養真菌菌株45株,其中念珠菌是主要病原菌,占84.4%.感染的危險因素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嚴重基礎疾病,長時間套用廣譜抗菌藥物,介入診治,導管留置,氣管插管、切開及呼吸機的套用等;病死率高達64.3%,出現感染性休克和多臟器功能不全綜合徵(MODS).結論真菌性敗血症已成為醫院感染棘手的問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應及時去除易患因素,加強病原學監測,及時作出早期診斷,提倡早期經驗性治療等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