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動脈瘤

真性動脈瘤指動脈管壁病變、彈性減低、結構薄弱形成的局限性動脈異常擴張。真性動脈瘤的瘤壁完整、保留血管壁各層結構,可以發生在動脈系統的任何部位,而以肢體主幹動脈、腹主動脈和頸動脈較為常見。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心外科
  • 常見病因:各種使動脈壁變脆弱的因素導致。
  • 常見症狀:沿動脈行徑的圓形或梭形腫塊,表面光滑、緊張而有彈性,膨脹性搏動,觸及細震顫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任何可以使動脈壁變脆弱的因素都可導致動脈瘤。多數由於動脈管壁中層發生退行性變,肌組織和彈力組織變薄,在管腔內動脈血流的壓力和不斷衝擊下,管壁逐漸局限性擴張形成。大多由動脈硬化引起。
真性動脈瘤好發於腎動脈水平以下、腹主動脈分叉以上的腹主動脈。分為囊性和紡錘形(梭形),囊性占10%,梭形占90%。可根據動脈瘤出現部位的不同,分為周圍動脈瘤、腹主動脈瘤、胸腹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內臟動脈瘤等。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沿動脈行徑的圓形或梭形腫塊,表面光滑、緊張而有彈性,膨脹性搏動,觸及細震顫,可聞及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壓迫動脈近端,腫塊縮小,搏動、震顫和雜音消失。體表搏動性腫塊、動脈瘤壓迫周圍神經或破裂時出現劇烈疼痛、瘤腔內血栓或斑塊脫落致遠端動脈栓塞產生肢體、器官缺血或壞死等。患肢遠端動脈可有供血不足,若瘤體較大,壓迫附近神經、靜脈,可出現肢體疼痛、麻木、靜脈曲張、腫脹。頸動脈瘤可引起腦供血不足,壓迫鄰近組織,可出現聲音嘶啞、嗆咳、呼吸困難及霍納綜合徵。

檢查

初步篩選採用超聲心動圖或食管超聲。術前檢查套用CT最簡單,有條件可做計算機體層攝影血管造影(CTA )/ MRA 。術中檢查可於腔內治療前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為診斷的金標準。
1.X線平片
少數動脈瘤在正、側位X線平片能顯示瘤體壁呈蛋殼狀鈣化陰影。
2.動脈造影
可顯示動脈瘤的部位、大小,了解動脈受累的具體範圍和側支循環情況。動脈造影不但能明確診斷,且對擬定手術方案具有一定參考依據。如動脈瘤內有附壁血栓時,動脈造影可顯示正常動脈管腔。
3. 超聲檢查
B型超聲檢查是一種較簡便、無損傷性檢查方法。可測定有無動脈瘤、動脈瘤大小和範圍,並可作為術前和術後定期隨診檢查。
4. 放射性核素檢查
常用於腹主動脈瘤的檢查。用99鎝(99mTc)作靜脈注射後,進行閃爍照相,可明確有無動脈瘤,或顯示動脈瘤的大小和範圍。
5.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CT是一種無損傷性檢查方法,對診斷體腔內主動脈瘤很有幫助,也可作為定期隨診檢查以觀察動脈瘤的發展,供擬定治療方案的參考依據。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瘤體所在部位進行詳細體格檢查可以診斷,影像學檢查有助於確定診斷。鎖骨下動脈瘤和腋動脈瘤及咽動脈瘤可因瘤體小或患者肥胖而漏診。

鑑別診斷

假性動脈瘤:真性動脈瘤是動脈的局限性擴張,瘤壁具有完整的血管三層結構,即動脈內膜、中膜和外膜。假性動脈瘤無完整的血管三層結構,往往動脈壁全層結構破壞,血液溢出血管腔外,被周圍組織包裹,假性動脈瘤瘤壁無動脈結構,由纖維組織覆蓋的搏動性血腫,常因損傷所致。
當動脈瘤伴周圍組織炎症或腔內血栓閉塞時搏動不十分明顯,切勿誤診為膿腫或良性腫瘤而行穿刺檢查或切開引流術。

治療

真性動脈瘤一經確診,應早期治療。治療的目的是預防動脈瘤破裂。治療方法取決於動脈瘤的部位、大小、增長的速度和患者的一般身體狀況。直徑5厘米的大動脈瘤通常採用外科手術或腔內修復術介入治療。手術治療包括動脈瘤切除和動脈重建術。動脈重建包括動脈裂口修補、動脈補片移植和動脈端端吻合術等。缺損較大時可行人工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移植術,以自體大隱靜脈移植物為最佳。直徑在4~5厘米的動脈瘤,一般需醫患共同探討、比較手術與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最終決定手術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