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維斯定理

盧維斯定理

盧維斯定理: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斯提出。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將別人想得很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維斯定理
  • 內容: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
  • 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斯
  • 適用範圍:企業
簡介,概述,寓言,故事,啟示,運用,定理解讀,

簡介

盧維斯定理 :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斯

概述

盧維斯定理寓意了一個“怎樣學會謙虛”的道理,而這個道理不經仔細琢磨和咀嚼是難以完全消化和領會的。
正如盧維斯所預料的那樣,沒錯,人們通常總是在某個思想誤區里去理解“謙虛”,老以為謙虛就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當有人問一些問題或事情的時候,人們總會有意無意的說,“我也不大知道啊;我也沒有把握;我會儘量做得好些吧;讓我來試試吧……”,所有這些措辭都含有一些“把自己想得很糟”的成分在內,似乎不這樣“謙虛”表達就不行了,有時明明自己能行的知道的事情,也會這樣故弄虛玄“謙虛”一下,以防被別人扣上什麼不謙虛的帽子。
因此,盧維斯定理有針對性的單刀直入,首先對這種虛偽的“謙虛”作了解剖和否定,果決的指出“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按中國孔子的話說,就是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嘛。為什麼知道也要裝作不知道呢?裝傻和裝蒜其實都不好,都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

寓言

鷹王的代價
盧維斯定理盧維斯定理
鷹王和鷹後從遙遠的地方飛到遠離人類森林。它們打算在密林深處定居下來,於是就挑選了一棵又高又大、枝繁葉茂的橡樹,在最高的一根樹枝上開始築巢,準備夏天在這兒孵養後代。
鼴鼠聽到這個訊息。大著膽子向鷹王提出警告:“這棵橡樹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幾乎爛光了,隨時都有倒掉的危險。你們最好不要在這兒築巢。”
嘿,這真是咄咄怪事!老鷹還需要鼴鼠來提醒?你們這些躲在洞裡的傢伙,難道能否認老鷹的眼睛是銳利的嗎?鼴鼠是什麼東西,竟然膽敢跑出來干涉鳥大王的事情?
鷹王根本瞧不起鼴鼠的勸告,立刻動手築巢,並且當天就把全家搬了進去。不久,鷹後孵出了一窩可愛的小傢伙。
一天早晨,正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外出打獵的鷹王帶著豐盛的早餐飛回家來。然而,那棵橡樹已經倒掉了,它的鷹後和它的子女都已經摔死了。
看見眼前的情景,鷹王悲痛不已,它放聲大哭道:“我多么不幸啊!我把最好的忠告當成了耳邊風,所以,命運就對我給予這樣嚴厲的懲罰。我從來不曾料到,一隻鼴鼠的警告竟會是這樣準確,真是怪事!真是怪事!”“輕視從下面來的忠告是愚蠢的,”謙恭的鼴鼠答道,“你想一想,我就在地底下打洞,和樹根十分接近,樹根是好是壞,有誰還會比我知道得更清楚的呢?”

故事

孔子和孩童
孔子中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答道: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盧維斯定理---孔子盧維斯定理---孔子
即使是聖人,在他專長的領域之外,他也要保持謙虛的心態,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

啟示

從上面兩則寓言故事可以看出,管理不是一門只有天才才能掌握的學問,而是每一個普通人,每一個不完美,每一個充滿這樣那樣缺點的人,都能掌握的學問。用管理學大師杜拉克的話來說:“如果一個組織需要天才或超人管理的話,那么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一個組織必須有這樣一個形式:在一個由普通人組成的領導集體領導下能夠正常地運行。”
盧維斯盧維斯
管理者要善於聽取最基層員工的意見,要謙虛為懷,多方調節好心態,多信任下屬,掌握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用聯繫的全面的觀點看待一切。溝通合作的基礎。管理者必須懂得運用溝通的方法,保證來自同事和下級的最大限度的合作。拒絕溝通,也就意味著拒絕與別人的合作。在企業管理中,善於與人溝通的人,一定是善於與人合作的人;不善於與人溝通的人,也一定是不善於與人合作的人。善於與人溝通的管理者,能用誠意換取下屬的支持與信任,即使管理過於嚴厲,下屬也會諒解而認真地執行;不善於與人溝通的管理者,即使命令再三,下屬也不願意接受,其結果必然怠慢工作。
盧維斯定理---企業管理學公認的定理盧維斯定理---企業管理學公認的定理
奧田是豐田公司第一位非豐田家族成員的總裁,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奧田贏得了公司員工的愛戴。他有1/3的時間在豐田城裡度過,經常和公司里的1萬多名工程師聊天,聊最近的工作,聊生活中的困難。另有1/3時間用來走訪5000名經銷商,聽取他們的意見。愛立信是一家“百年老店”,公司員工每年都有一次與人力資源經理或主管經理面談的機會,在上級的幫助下制定個人發展計畫,以適應公司業務發展。公司決策者認為,一個企業要保持領先的地位,最關鍵的是要使員工的整體素質保持領先。

運用

盧維斯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第一,做人首先謙虛。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將別人想得很糟;
第二,謙虛要有個度。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
第三,要處理把握好謙虛的尺度。對自己不懂的或懂的不夠的要謙虛學習;對工作職責中本應該由自己完成的,要儘自己的才能去完成,不能因過分謙虛而失去自己顯示才華的機會。

定理解讀

“定理、原理”這本來是數學物理上常見的名詞,它是科學家對某一學科內在規律嚴謹而具體的學術總結和真理揭示,現在人們把“定理”這樣的詞引用到企業管理上來,無疑告訴大家一個信息:現代人對企業管理學的研究,已經像對待數學物理之類的自然科學一樣,很專業很嚴謹,正試圖像發現數學的韋達定理、物理的阿基米德原理那樣來科學的研究現代企業管理學
於是,現在,企業管理學上又多了一條世人公認的“盧維斯定理”,並被作為企業管理的黃金定律之一,以經典的魅力而馳名,並將長存。
盧維斯定理說:“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它是美國心理學家h.盧維斯首先提出的,並因此以盧維斯的名字來命名。
盧維斯定理寓意了一個“怎樣學會謙虛”的道理,而這個道理不經仔細琢磨和咀嚼是難以完全消化和領會的。
正如盧維斯所預料的那樣,沒錯,人們通常總是在某個思想誤區里去理解“謙虛”,老以為謙虛就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當有人問一些問題或事情的時候,人們總會有意無意的說,“我不也大知道啊;我也沒有把握;我會儘量做得好些吧;讓我來試試吧……”,所有這些措辭都含有一些“把自己想得很糟”的成分在內,似乎不這樣“謙虛”表達就不行了,有時明明自己能行的知道的事情,也會這樣故弄虛玄“謙虛”一下,以防被別人扣上什麼不謙虛的帽子。
因此,盧維斯定理有針對性的單刀直入,首先對這種虛偽的“謙虛”作了解剖和否定,果決的指出“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按中國孔子的話說,就是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嘛。為什麼知道也要裝作不知道呢?裝傻和裝蒜其實都不好,都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
那些“把自己想得很糟”的偽謙虛者,往往是陷入了這樣的一個邏輯誤區: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相對而言就容易將別人想得很糟,就會招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說你傲慢或驕傲。也難怪,陷在這樣的誤區里就不敢把自己想得太好,寧可把自己想得糟些。但是這樣的結果呢,真的就變得謙虛起來了么?也未必的。很多人可能受到這種偽謙虛的劣根性影響,就反而喪失了最本真最可貴的品德——探索和挑戰的精神。一位有著多年美國生活積累的教授曾經對美國的中學生和中國的中學生作了仔細比較後發現:在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方面中國的中學生遠遠不如美國的中學生。可能是怕老師打擊報復扣分數或者固有的傳統陋習作祟,中國的中學生往往缺少上課反問老師和與老師爭辯的勇氣與舉動,凡事都循規蹈矩的趨勢附庸,看老師的眼色行事,處處生怕得罪了老師教授,內心缺少主心骨和獨立見解。無怪乎,在這樣教學學術氛圍里是很難出現什麼脫穎而出的奇才的,中國已經越來越少發現出類拔萃的新人了。還要說到的是:沒來由的或者過分的“把自己想得很糟”,往往會使員工產生自卑心理,乃至膽小、怯場、動輒臉紅,說話娘娘腔、行動婆婆媽媽……總之很多災難性的弊病都洶湧而來。因為,自信心喪失了,最根本的動力出了毛病。
那么謙虛到底是什麼呢,要如何給它一個定義才算正確?美國的心理學家h.盧維斯緊接著是這樣定義謙虛的:“而是完全不想自己。”這話真的這一語中的。謙虛的尺度既然那么難以把握分寸,要么把自己想得太糟了,要么又把自己想得太好或者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了,那么盧維斯乾脆讓人們“完全不想自己”,要人們都忘卻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忘我的精神境界。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得失、榮辱、成敗等等的個人利益都暫時拋開一下,置個人的一切於度外,結果會出現什麼奇蹟呢?心胸頓時豁然開朗了,沒有了拘束、怯場,也沒有了作做、虛偽,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他人的身心中去了,人們會是個誠實的觀望者和虔誠的傾聽者,步履輕盈自如的走進了他人的心靈……並且,人們在努力尋找著與他人合拍、搭脈的共振頻率;尋求著與他人的合作或同行。
從盧維斯的角度去看,謙虛就是這么簡單“完全不想自己”,忘我了就是謙虛了,沒有再受到個人利益的左右和干擾,已經進入了一個崇高的境界。此時,絕對不會明明知道卻說什麼自己不知道,也不會不懂裝懂的先聲奪人,知道實事求是,知道有理不在聲高。然而在現實中,要做到真正的忘我也是不容易的,利益、身體、社會關係等等總是如影隨形的跟著人們。怎么辦?這裡可能需要磨練和決心,需要學習刻意的忘我,特別在一些公眾場合,不妨刻意讓自己暫時忘我試試。同時把自己的眼睛睜大,耳朵豎直,學習做一個觀望者和傾聽者。如果能夠心靜如水的做到忘我的觀望和傾聽,離一個真正的謙虛者就不遠了。
企業的員工怎樣學會謙虛?特別在自己不懂或懂得不夠的領域做到謙虛?不妨就牢記盧維斯的話——“完全不想自己”試試,多看多聽,按捺不住再有感而發、適當發言也不遲。注意了:在需要暫時忘卻自己的時刻,千萬不要輕易把自己記起,尤其不要把自己想得太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