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陰

益陰 又稱滋陰、養陰、育陰、益陰。屬補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益陰
  • 別稱:養陰
  • 套用:治療形體消瘦
  • 從屬:補法
益陰
又稱滋陰、養陰、育陰、益陰。屬補法。補陰法常用於治療形體消瘦,口咽乾燥,兩目乾澀,眩暈,耳鳴,乾咳少痰,痰中帶血,胃中灼熱等。不同臟腑的陰虛證臨床表現各有特點,其治法和用藥也有差異。故補陰法有補心陰、補肺陰、補胃陰、補肝陰、補腎陰等。常用地黃龜版天冬、麥、百熟地知母、山萸肉等藥物為主組成方劑,如沙參麥門冬湯、天王補心丹、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臨床上具體使用補陰法時應注意以下兩點:①因實熱或感受外邪時所致的發熱、口渴、自汗出等病證,不適宜用本法治療。②因溫燥藥易傷陰液,故陰虛證忌用溫燥藥物。
治療學術語。系補法之一。又稱滋陰、育陰、養陰、益陰。指用補陰藥物治療陰虛證的方法。陰虛多與心肺肝腎四髒相關,應辨證施治。如心陰虛症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等,治用天王補心丹。肺陰虛症見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形體消瘦,午後潮熱,顴紅盜汗,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等,治用百合固金湯。肝陰虛症見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脅肋灼痛,手足蠕動,肢體麻木,舌紅少津,脈弦細數等,治用杞菊地黃丸。腎陰虛症見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眩暈耳鳴,遺精,五心煩熱,盜汗潮熱,顴紅咽乾,舌紅少津,脈細數等,治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飲。常用藥物有沙參、麥門冬、天門冬、玉竹、女貞子、石斛、百合、旱蓮草等。
陰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怕熱,易怒,面頰升火,口乾咽痛,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黃,舌少津液,五心(二隻手心、二隻腳心與頭頂心)煩熱,盜汗,腰酸背痛,夢遺滑精,舌質紅,苔薄或光剝,脈細數等。進補宜採用補陰、滋陰、養陰等法,補陰虛的藥物可選用生地麥冬玉竹珍珠粉銀耳冬蟲夏草石斛龜板等。
補陰虛食品:甲魚、燕窩、百合鴨肉黑魚海蜇金針菇枸杞頭荸薺、生梨等,可經常交替選服。
補陰虛藥膳食療方舉例:
銀耳紅棗羹(或百合蓮子羹):銀耳、紅棗(或百合、蓮子)適量共煮羹當點心服食,可補陰虛。
甲魚二子湯:甲魚1隻與女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湯,加調味,食甲魚飲湯,連食數劑,可補陰虛和治肝腎陰虛所致的腰痛,遺精頭暈、目花等症。
石斛河魚;石斛6g,河魚1條共蒸食,可滋陰。
蟲草老雄鴨:蟲草9g與三年老雄鴨1隻共煮,吃鴨肉喝湯,可補陰虛。
益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