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內傷

七情內傷,是由於情緒變化引起臟腑精氣功能紊亂而致疾病發生或誘發的一類病因。七情內傷致病,因其直接損傷內臟精氣,故可導致或誘發多種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情內傷
  • 出處:《內經》
  • 類別:中醫藥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一、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係,二、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概念

是引起臟腑精氣功能紊亂而致疾病發生或誘發的一種致病因素。

解讀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對外界環境刺激的不同反應,屬人人皆有的情緒體驗,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或誘發疾病。只有強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損傷機體臟腑精氣,導致功能失調,或人體正氣虛弱,臟腑精氣虛衰,對情志刺激的適應調節能力低下,因而導致疾病發生或誘發時,七情則稱之為“七情內傷”。

中醫套用

一、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係

情志活動由臟腑精氣對外在環境因素的應答而產生,臟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的內在生理學基礎。由於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故情志活動與五臟精氣的關係最為密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藏精,精化為氣,氣的運動應答外界環境而產生情志活動。因而五臟精氣可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五臟精氣的盛衰及其藏泄運動的協調,氣血運行的通暢,在情志的產生變化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若五臟精氣陰陽出現虛實變化及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調,則可出現情志的異常變化。如《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另一方面,外在環境的變化過於強烈,情志過激或持續不解,又可導致臟腑精氣陰陽的功能失常,氣血運行失調。如大喜大驚傷心,大怒郁怒傷肝,過度思慮傷脾,過度恐懼傷腎等。
在情志活動的產生和變化中,心與肝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心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調控著機體的一切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各種情志活動的產生,都是在心神的統帥下,各臟腑精氣陰陽協調作用的結果。各種環境因素作用於人體,能影響臟腑精氣及其功能的,也可影響心神而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如《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並該志意。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正常情志活動的產生依賴於五臟精氣充盛及氣血運行的暢達,而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和調節氣血運行,因而在調節情志活動,保持心情舒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由於情志活動是由機體內外環境變化所引起,因此,生活工作環境急劇變化,人際關係不良,以及機體內臟精氣虛衰,氣血失和,均可引起七情反應失常,從而導致疾病發生。七情能否致病,除與情志本身反應強度、方式有關外,還與個體的心理特徵、生理狀態具有密切的關係。七情內傷致病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導致疾病發生或誘發疾病;二是影響病情發展與轉歸。
(一)直接傷及內臟
七情是機體對內外環境變化所產生的複雜心理反應,以內臟精氣為物質基礎。因此,七情過激致病,可直接傷及內臟。又因心藏神而為臟腑之主,故情志所傷,必然首先影響心神,然後作用於相應臟腑,導致其精氣代謝失常、氣機逆亂而發病。
1、七情損傷相應之髒
即五臟所主七種情志損傷相應之髒。七情分屬五臟,七情反應太過與不及則可損傷相應之髒。《內經》、《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醫籍對此均有表述:心在志為喜為驚,過喜或過驚則傷心;肝在志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則傷脾;肺在志為悲為憂,過悲則傷肺;腎在志為恐,過恐則傷腎。
2、七情首先影響心神
七情過激傷人發病,首先作用於心神,產生異常的心理反應和精神狀態。如《靈樞·本神》說:“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盪憚而不收。”喜樂過度,可致精神渙散,神志失常;大怒發作,可致精神衝動,失去理智;過於恐懼,可致神氣散失,神不守舍。《素問·舉痛論》所說“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也明確指出了驚與思也首先損傷心神,然後影響相應的臟腑。故《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對此解釋說:“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清·費伯雄《醫醇義》說:“然七情之傷,雖分五臟而必歸本於心。”
3、數情交織,多傷心肝脾
七情內傷,既可單一情志傷人,又可兩種以上情志交織傷人,如憂思、郁怒、驚喜等。數情交織致病,可損傷一個或多個臟腑。如過驚過喜,既可損傷心,又可累腎;郁怒太過,既可傷肝,又可影響心脾;憂思內傷,既可傷脾,又可影響心肺等髒。由於心肝脾三髒在人體生理活動和精神心理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情志內傷,最易損傷心肝脾三髒:過於驚喜易傷心,可致心神不寧,出現心悸、失眠、健忘,甚則精神失常等症;郁怒太過則傷肝,肝氣鬱結,可見兩脅脹痛、胸悶太息、咽中如有物梗阻、月經延後等症,甚則可見痛經、閉經、症瘕。憂思不解易傷脾,脾失健運,可見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症。
4、易損傷潛病之臟腑
潛病,是指病證已經發生存在但無明顯臨床表現的病證。潛病之臟腑是指潛病所在的臟腑。七情內傷不僅多損傷心肝脾三髒,而且還易於損傷潛病之臟腑。例如曾患胸痹、真心痛、飧泄、頭痛等病證的患者,雖臨床症狀已經消失,但遇有情志刺激,最易首先出現原先所患病證的臨床症狀。如遇有情志刺激,胸痹患者易首先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真心痛患者則易出現心前區疼痛,甚至兩臂內痛;飧泄患者易首先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頭痛者則易先發偏頭痛等症狀。
(二)影響臟腑氣機
臟腑之氣的運動變化,在情志活動產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臟腑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心神的調控。故情志致病首傷心神,隨之影響臟腑氣機,導致臟腑氣機升降失常而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如《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怒導致肝氣疏泄太過,氣機上逆,甚則血隨氣逆,並走於上的病機變化。臨床主要表現為:頭脹頭痛,面紅目赤,嘔血,甚則昏厥卒倒;若兼發肝氣橫逆,可兼見腹痛、腹瀉等症。《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素問·調經論》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返)則生,不反則死。”
喜則氣緩:是指過度喜樂傷心,導致心氣渙散不收,重者心氣暴脫或神不守舍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精神不能集中,甚則神志失常,狂亂,或見心氣暴脫的大汗淋漓、氣息微弱、脈微欲絕等症,如《淮南子·精神訓》說:“大喜墜陽。”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傷肺,導致肺失宣降及肺氣耗傷的病機變化。臨床常見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氣短胸悶、乏力懶言等症。《素問·舉痛論》說:“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氣下:是指過度恐懼傷腎,致使腎氣失固,氣陷於下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二便失禁,甚則遺精等症。《靈樞·本神》說:“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
驚則氣亂:指猝然受驚傷心腎,導致心神不定,氣機逆亂,腎氣不固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驚悸不安,慌亂失措,甚則神志錯亂,或二便失禁。《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思則氣結:指過度思慮傷心脾,導致心脾氣機結滯,運化失職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精神萎靡、反應遲鈍、不思飲食、腹脹納呆、便溏等症狀。
情志內傷可導致臟腑氣機失調,而氣機失調又可妨礙機體的氣化過程,引起精氣血津液的代謝失常,從而繼發多種病證。氣機郁滯日久,可化熱化火;氣機逆上,亢奮有餘,也可化熱化火,以致火熱內生。精血津液的施泄、輸布可因氣機郁滯而不暢,產生精瘀、血瘀、痰飲等病變,而痰飲與瘀血互結,則又可致症積、腫瘤等。因此,情志內傷引起的病理變化是相當複雜的,多種疾病的發生或誘發,皆與之有關。
(三)多發為情志病證
情志病,病名首見於明·張介賓《類經》,系指發病與情志刺激有關,具有情誌異常表現的病證。情志病包括:①因情志刺激而發的病證,如郁證、癲、狂等;②因情志刺激而誘發的病證,如胸痹、真心痛、眩暈(高血壓病)等身心疾病;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誌異常表現的病證,如消渴、惡性腫瘤、慢性肝膽疾病等,大都有異常的情志表現,並且其病情也隨其情緒變化而有相應的變化。對於情志病證的治療,心理疏導和情志調攝是必要的治療手段和方式。
(四)七情變化影響病情
七情變化對病情具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有利於疾病康復。情緒積極樂觀,七情反應適當,當怒則怒,當悲則悲,怒而不過,悲而不消沉,有利於病情的好轉乃至痊癒。二是加重病情。情緒消沉,悲觀失望,或七情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惡化。了解七情活動對病情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對把握病情發展變化,採取全面正確治療,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