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壺

皮囊壺

皮囊壺是遼代工藝品中極具特色的一個品種,常被作為遼代墓葬斷代的重要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囊壺
  • 得名原因:形如皮革縫製的水囊
  • 發明者:遼代契丹族
  • 分類:孔系/梁系
基本介紹,基本分類,按照類型學的角度,按照材質劃分,用途爭議,

基本介紹

皮囊壺,壺的一種樣式。因形如皮革縫製的水囊,故名。系遼代契丹族特有的陶瓷用器;契丹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隨身攜帶皮製水壺,定居後,孤壺取替了皮壺。其造型為扁體,直身,下部豐滿 ,壺兩面隨形起線,如縫合皮革的痕跡,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間凹下,另一端翹起與流口平齊,形似駝峰,兩側有圓孔,可繫繩提拿。。多陶製品,施綠釉,遼寧及內蒙地區出土較多。也有白瓷者,為遼代早期產品。早期造型壺身較短,下部肥碩,因形如馬蹬,故又稱“馬蹬壺”;中期以後壺身增高,縫合痕也逐漸消失。

基本分類

按照類型學的角度

按照類型學的角度,大體可把皮囊壺劃分為兩大系列。一是帶穿孔的,統稱為孔系,又以孔的多少分為單孔式和雙孔式,二是有提梁的,統稱為梁系,又以壺體和梁的形狀不同分為矮身橫樑式、扁身環梁式和圓身環梁式。

按照材質劃分

按照材質劃分,皮囊壺可分為瓷質、陶質、金銀質、木質等類型,而以瓷質、陶質為主。瓷質皮囊壺有許多是白釉的,一個原因是北方少數民族多尚白,契丹族有“青牛白馬”的古老傳說,這種好尚影響到契丹族生活的各方面;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受定窯影響,定窯精美的白瓷極受契丹人的喜愛。許多貴族墓和窖藏中都有白瓷器出土,一些遺址亦出土大批白瓷片。白釉皮囊壺大部分在遼早期,後來則燒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器物。瓷質壺更多的是綠釉和黃釉,這可能與遼代釉陶的發展有關。遼代釉陶發達,遼三彩器是繼唐三彩後的又一獨具特色的工藝品,不同於唐三彩的是,遼三彩主要用黃、綠、白三色,這也會影響瓷器的用釉。陶質皮囊壺數量遠遠多於瓷質壺,可能是因為其造價低廉且製作相對簡單。在使用釉陶之前有一段使用無釉陶的歷史,契丹建國前的墓葬中曾出土過磨光黑陶皮囊壺。到了遼中晚期,隨著技術和工藝的日臻成熟,後來瓷和釉陶慢慢取代了無釉陶。
皮囊壺皮囊壺

用途爭議

關於皮囊壺的用途現在還有爭議。從現有資料看,其高度大都在25-35CM之間,完全可以用來盛貯液體。在赤峰大營子墓出土的壺內有茶色結晶,應該是當時飲料的遺留物,因此皮囊壺應是生活用品。從墓葬出土的皮囊壺看,其墓主大都是權貴階層,其中有地位顯赫的宰相,也有耶律羽之、駙馬等與皇族關係密切的貴戚,身份最低的也是小貴族,平民墓中尚無皮囊壺出土。這似乎說明皮囊壺是身份的象徵。此外還有鎏金銀皮囊壺和木皮囊壺出土,其中前者被認為是窖藏的禮器或貢品。金銀自古便是貴重物品,各朝都有對各階層使用金銀的規定。貴為公主,卻以木壺隨葬,看重的絕不是它的材質,而是皮囊壺代表的非物質的東西。另外使用者並非都是契丹族人,在漢人墓中亦有皮囊壺出土:一是韓相墓,一是趙氏墓,還有就是耿延毅父子墓。這幾位墓主人都是遼廷重臣。作為漢族官吏卻能以皮囊壺隨葬,一方面可看出,遼統制階層對漢人的認可和接受,重用一些漢族官僚,如上面提到的趙氏,是遼時著名的“韓劉馬趙”四姓之一;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些漢族人漸漸地被同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