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舞馬銜杯紋銀壺,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這隻唐代的舞馬銜杯紋銀壺,通高14.4厘米,口徑2.2厘米,底徑8.9-9.2厘米,重547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 出土時間:1970年
  • 出土地點: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
  • 年代:唐
  • :547克 
簡介,象形,歷史背景,

簡介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明皇雜錄》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舞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時,則給這些舞馬披上錦繡衣服,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讓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唐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唐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象形

為什麼說它這么珍貴?首先從外形上看,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權統一,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其次,此壺的製作工藝非常獨特。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厘米的銀鏈與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壺身是先將一整塊銀板捶打出壺的大致形狀,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相互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然後再將兩端黏壓焊接,反覆打磨致平,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跡。
唐舞馬銜杯紋銀壺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歷史背景

而更為珍貴的還要數壺身上的兩匹祝壽馬,這裡面還蘊含著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唐玄宗在位後期越發的驕奢淫逸,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天寶年間,每逢“千秋節”皇帝的生日都會在興慶宮期的勤政樓前,舉行盛大的宴會,接受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首領的朝賀,並以舞馬助興。這時上百匹舞馬披金戴銀,伴隨著《傾杯樂》曲的節拍,躍然起舞,奮首鼓尾,舞姿翩翩。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床板旋轉如飛。而此時領頭的舞馬便會銜起地上盛滿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壽。唐代許多文人曾寫下很多關於舞馬的詩句如“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形容舞馬銜杯祝壽這一獨特的宮廷娛樂活動。而這盛大的宮廷祝壽活動在天寶十四載,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棄城而逃,這批舞馬散落到安祿山的一名大將田成嗣手中。有一天,軍中宴樂,舞馬聽見樂曲聲應節拍躍然起舞,士兵見狀誤以為是妖孽,田成嗣命士兵將舞馬鞭打而死。
此後,盛行一時的舞馬銜杯宮廷祝壽舞的形式在歷史的變革中永遠的銷聲匿跡了,但這件銀壺卻成為大唐王朝的興衰最好的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